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抗戰時期堆釉黃地白龍紋橄欖瓶鑑藏

《東方收藏》雜誌 
堆釉黃地白龍紋橄欖瓶 堆釉黃地白龍紋橄欖瓶 堆釉黃地白龍紋橄欖瓶底部 堆釉黃地白龍紋橄欖瓶底部
彭維/ 文
蘆 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侵略軍先後佔領了上海和南京,九江危在旦夕,設在景德鎮的江西陶業管理局和從九江遷往靖安不久的江西省立陶瓷科職業學校,於民國二十 七年八月(1938年8月)先後遷到萍鄉上埠鎮,10月10日接管了萍鄉瓷廠,並將萍鄉瓷廠改為“江西省陶業管理局萍鄉瓷廠”(簡稱“陶局萍廠”)。 一年後,江西陶業管理局撤銷,先後歸屬江西建設廳、江西工商業管理局、江西興業公司領導,中途曾更名為“萍鄉瓷廠”、“民生瓷廠”、最後改為“江西萍鄉瓷廠”。 當時的江西省政府先後撥款147萬元用於更新機械設備,發展生產。 這一期間,來到萍鄉的陶瓷專家有汪墦、張浩、鄒如圭、舒信偉、張犀侯(以上五人留學日本)、彭友賢(留學法國)等;景德鎮製瓷熟練技工有任禮熔、潛方鴻、李廣炎、張楹順、何云生、王喜魁、金元棟等。 因此,萍鄉上埠在陶瓷生產和陶瓷職業教育方面,均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給上埠當地的瓷業發展也帶來了新的活力。 直到民國三十三年(1944),因日軍三次竄犯萍鄉,原江西陶業管理局、江西省立陶業學校撤離萍鄉之前,萍鄉上埠在六年之間一度成為我國另一個陶瓷生產基地。
江西省陶業管理局萍鄉瓷廠以生產工業用瓷(電瓷)為主,同時亦生產日用瓷、美術瓷和化工、醫藥、耐火等專業用瓷,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萍鄉電瓷生產在當時全國同行業、同類產品中名列前茅,年產各式直腳彎腳電碗、蝴蝶電碗、活動葫蘆、夾板等電瓷200—500噸。 當時的軍政部、交通部以及省內外公路處、鐵路局、發電廠均使用萍鄉電瓷,為全國抗日戰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普通民用瓷的生產規模亦很大,年產量約60—80萬件。 美術瓷部生產各式餐具、咖啡具、瓷板挂盤、花瓶以及雕塑細工陳列品,年產量約2萬件。 由于萍鄉的瓷器美觀新穎,質量上乘,民國三十二年,國民政府軍政要員何應欽、吳鐵城等人,曾在萍鄉定製過瓷廠生產的中、西式餐具。
1939年初到1941年秋,來到萍鄉的江西陶業管理局美術室主任彭友賢,一直擔任陶局萍廠的美術部主任。 彭友賢(1906——1949),江西餘幹玉亭鎮人。 自幼酷愛美術,能詩會畫。 1922年考入上海美專,1928年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國畫系,師從潘天壽等國畫大師。 1930年與吳作人等赴法國留學,入巴黎國立美術院,攻讀圖案及裝飾美術。 1932年學成回國,先後在武昌藝專和北平藝專任教授,舉辦過多次個人畫展。 在繪畫方面,彭友賢善於吸收古代繪畫與西方現代繪畫及圖案中的可取因素,融會貫通,自成一體。 他擅長花鳥和猛虎,揮毫胸有成竹,成畫栩栩如生。 1935年彭友賢被聘為江西美術事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1936年,任江西陶業管理局美術室主任,自此與陶瓷結緣,立志改良中國陶瓷,倡導國瓷現代化。 在萍鄉期間,他與相關人士醉心於瓷器改良,精心配方、設計,率景德鎮優秀技工,大力發展美術瓷、仿古瓷、青花瓷等,設計圖紙數以千計,成效卓著,生產的各類瓷器深受廣大用戶歡迎。
當時生產的美術瓷、仿古瓷雖然數量不少,但是,由於戰火紛飛,社會動盪,能保存至今的產品數量稀少,即使在萍鄉地區也已鮮見。 就目前所掌握的情況看,這少量的遺世品主要掌握在博物館和民間收藏者手中。 據 筆者所知,民間收藏者手中有堆釉天青地白松鷹紋尊(底部有方形篆體“陶局萍廠”四字無邊欄青花款)、天青釉瓷塑太師少師尊(底部有方形篆體“江西省民生瓷 廠出品”九字三行無邊欄青花款)、豆青釉花澆(底部有方形篆體“江西省府建廳萍廠製”九字三行無邊欄青花款)、堆釉豆青地白蘆雁紋尊(底部有方形篆體“陶 局萍廠”四字無邊欄青花款)、豆青釉軍持(底部有方形篆體“贛建萍廠”四字無邊欄青花款)。 萍鄉博物館則收藏有堆釉豆青地白花卉紋鐵膽油燈、堆釉黃地白龍紋橄欖瓶(底部有方形篆體“陶局萍廠”四字無邊欄青花款)、豆青釉軍持、豆青釉芒口雙耳蓋碗以及青釉“民生”款瓷盤等。 這些瓷器代表了江西陶業管理局和江西省立陶瓷科職業學校在萍鄉上埠生產的精品瓷器的最高水平。 當時萍鄉生產的瓷器,無論胎、釉、造型、花紋均屬於抗戰時期生產的中國陶瓷的精品。 據 當時曾任瓷廠廠長的汪璠在《萍鄉開辦瓷廠》一文介紹:“萍廠所用的原料,主要是瓷石,在上埠附近生產,產量豐富,品質很純,粘性很好,可以單獨製坯。” “原來釉面白度不高,通過多種試驗,改進了白釉,可用於美術瓷及脫胎瓷,配置了顏色釉,特別是龍泉釉及牙色釉,頗受用戶歡迎。萍廠創制了產品式樣及高級陳 列品。”可見當時萍鄉瓷廠的科學技術人員,在戰爭年代如此困難的環境中,依然為瓷業的發展而不懈努力,有所發明創造。 另外,以上這些瓷器的底款之所以有不同,是因為其生產年代有別。 據我個人分析,“陶局萍廠”款的瓷器,應是1939年—1940年之間生產的,因為在這段時間內,江西陶業管理局尚未撤銷,擔任美術室主任的彭友賢也是在1941年秋調任江西建設廳工程室後才離開萍鄉。 “江西省府建廳萍廠製”款應是江西建設廳接管時生產的。 “江西省民生瓷廠出品”款應是改為民生瓷廠時生產的。 “贛建萍廠”款則可能是江西工商業管理局接管時生產的。 可見帶有這些底款的瓷器,部分還是在1940年以後,直到1944年省管瓷廠遷出萍鄉之前所生產的,更改落款的原因與廠名的更改有著直接的關係。
萍鄉博物館收藏的一對堆釉黃地白龍紋橄欖瓶。 屬於創新設計的美術瓷精品,迄今僅發現這一對。 其瓶高41.1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11.2厘米。 杯形口較厚,口壁上端有一圈凹槽,外壁略高於內壁,短頸斜肩,橄欖形腹,高足頸,淺圈足。 通體施黃釉偏青,足端無釉。 腹部和近足頸處,分別以牙白釉堆塑一對五爪昇龍和一圈海水波濤紋。 圈足內以青花料書寫篆體無邊欄印章款“陶局萍廠”四字。
該瓶胎體厚重,瓷質潔白緻密,削胎規整,造型別緻,應當屬於彭友賢設計的仿古改良瓷。 其釉層豐厚,釉色黃中閃青,光澤柔和,晶瑩剔透,用手觸摸溫潤如玉。 牙白釉堆塑的五爪雙龍,頗具立體感,作升騰狀,很有氣勢。
總 之,這對堆釉黃地白龍橄欖瓶雖然是戰亂時期的產品,但由於當時萍鄉集中了一大批中國陶瓷科研、美術創新設計頂尖人物,以及淘泥、拉坯成型、畫坯、上釉、燒 成等精英,加上萍鄉當地有純正的瓷土資源,因此其產品造型、釉色釉質、圖案裝飾都古樸典雅,皆屬上乘,堪稱是抗戰時期江西乃至中國陶瓷的精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