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林口竹林山觀音寺~




林山觀音寺
 
   竹林山觀音寺位於林口鄉菁湖村竹林路上,主祀神明為『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寶像』,是由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來臺;竹林山觀音寺命名的由來,是因為由蘆竹、林口、龜山三鄉信眾共同供奉,故取蘆竹之『竹』、林口之『林』、龜山之『山』而得名。
    竹林山寺奉祀觀世音菩薩(觀音佛祖、又稱觀音媽、俗稱大媽)為主神。其尊像是由早期(約二百七十年前)從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割香到台灣艋舺 (今萬華一帶)。當時的移民以泉州府所轄的晉江、惠安與南安等地者較多。先民們以艋舺為中心向四方移居各地,為了讓各地的信眾誠求崇拜觀音之便,即憑聖意 所示佈置輪流(暫居)各地方。當時坪頂地區的善信恭請大媽駕到坪頂地方(樹林口、龜崙口、水汴頭、南崁等地帶劃分十八處,又稱十八坪位),按期輪流過境,得以崇敬膜拜。

  清乾隆五年,艋舺龍山寺完工,昔日佈置輪流各地方尊像皆歸返艋舺龍山寺,參與晉 寺慶典。自此以後來自十八坪位信眾每年一次恭請 大媽返艋舺龍山寺。據傳光緒廿一年,日軍侵臺時,垹坡黃世務、牛角坡黃中、東湖王家生(俗稱烏腳生),楓 樹坑卓伯藤等先烈,舉義抗日恭請 大媽鎮營於黃宅。並於嶺頭應戰,日以繼夜彈盡身疲,最後請示 大媽並祈禱天地百神,一瞬間,天空黑雲白霧漸漸佈滿天空,  大媽果真顯靈,趁機撤守,而免於死傷。從此以後更加深十八坪位信眾對 大媽的信仰。
日本巡警感唸佛祖之威靈
   民國廿五年,日人禁止儒道釋之信仰,故強迫神像佛尊請入指定之場所關閉。 大媽東藏西避,終不敵日警的嚴密搜查而身陷囹圄(今林口分駐所)。雖然如此, 信徒陳隆、陳添秀兄弟,屢向石橋金剛(日人巡警)商討索回,均遭斥責不允。三番兩次為了請回 大媽寶像而苦求,堅決不屈,終於趁機請至陳家廳堂奉安,又被 嚴禁膜拜。不料石橋金剛無故患關節炎以致半身不遂,延醫施藥未得見效。其妻日夜惶恐,特至陳家,叩頭請求 大媽寬恕。如此經過數天,石橋金剛之病體漸漸稍 安,而感懷 大媽之威靈,得以暫居陳家廳堂三載有餘。
鄉民協力效勞起大廟
   民國廿六年秋季日本政府禁止恭迎輪流過境,當時林口莊湖子先賢黃永茂,林口莊粉寮水尾先賢王金生暨陳隆、陳添秀、菁埔先賢許文矮、森山周作等領導有方。 不憂不懼,招集信眾協議並請聖筶決定寺址。當時信眾也都熱烈響應,於是以菁湖(現今寺址)建寺。該寺基地由黃家兄弟長慶、永順、永昌、永茂等共獻二甲餘 地,黃意成等共獻二分餘地,張乃樹、李家兄弟、許清河、鄭修金等共獻一甲餘地,陳志成、陳寅恭、黃永茂、黃永昌、陳能通、陳黃匏、莊順利、陳海龍等共獻道 路,奉獻的熱忱感人。
   地理主經者則為許文矮先生,擇於民國廿七年四月興工建築,工程則由前董事長吳水先生承辦,於廿八年二月完工經先賢王金生取蘆竹鄉的﹁竹﹂、林口鄉的﹁林 ﹂,龜山鄉的﹁山﹂字合而命名為﹁竹林山寺﹂,並於翌年農曆五月初六日子時,將陳家廳堂恭請 大媽晉寺安座典禮。自此竹林山寺之維護和管理均由黃永茂、王 金生兩先賢義務效勞。至於開拓竹林路均由林口坪位、南勢坪位,菁埔坪位、太平嶺坪位等地方信眾義務勞動而且各人自備餐食並攜工具,其效勞實堪熱忱。爾後於 民國卅七年在原址擴建,於卅八年完成,並更改寺名敬號為﹁竹林山觀音寺﹂。
   竹林山觀音寺一年中,最主要的慶典是為農曆二月十九日的觀世音菩薩降誕,六月十九日成道,以及九月十九日的入滅,屆時均會舉行盛大祭典。根據文獻記載, 在歲次丙辰年的慶成建醮活動規模之大,轟動全台,甚至名揚海外,當時各大報章連日刊載,甚至拍成乙部電影記錄片,內容均甚莊嚴隆重,以便日後讓各地信徒欣 賞,重溫回憶。


~正殿主祀18臂  準提佛母及 文殊菩薩和 普賢菩薩~

~龍邊供奉 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太子與周倉將軍~

~虎邊為供奉 天上聖母配祀 千里眼和順風耳兩位將軍~

~竹林山觀音寺建築宏偉,目前仍在重建中,預計民國101年完工~
~林口竹林山觀音寺前有約兩萬坪公園美侖美奐,古色古香~




~公園內有西遊記故事石雕像~


林口竹林山觀音寺
地址:北縣林口鄉竹林路325號
電話:〔02〕26011412、260160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