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關節炎》初期常被誤為扭傷或肌腱炎


關節發炎令民眾感到活動不便,且有僵硬、疼痛感。比較棘手的是發炎性關節炎,如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全身性紅斑狼瘡等所引發的關節症狀。更麻煩的是,有些患者還會伴隨內臟器官發炎症狀。如果不妥適控制,將影響壽命。

與免疫有關的關節發炎往往不是依賴一般消炎止痛藥就能完全改善,甚至有些關節發炎在初期不容易與肌腱炎進行區別,需要專科醫師診斷。

發炎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常被視為扭傷或肌腱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蕭凱鴻指出,臨床上有患者剛開始因雙腳踝、足背疼痛 而就醫,醫師初步檢查懷疑是扭傷或肌腱炎,開立消炎止痛藥後,疼痛有些改善,但停藥數日後症狀又復發,且雙手關節、肩關節開始有腫痛感,並有「卡卡僵硬」 感覺。

蕭凱鴻表示,病患發現此次吃藥數週後並沒有太多的改善,理學檢查有多發性關節腫痛,分部在手指關節、腕關節、踝關節、和足關節。血液檢查發現發炎指 數很高,且類風濕因子和抗環瓜氨酸抗體高度陽性、手部X光檢查沒有發現異常但超音波發現關節、肌腱發炎,同時有早期的骨頭侵蝕現象。醫師給予抗風濕藥物治 療三個多月後,其病情並沒有明顯改善,發炎指數同樣也是很高;解釋後,開始使用最新的免疫調節藥物治療,病情即獲得明顯的控制。

病患在此之前過去沒有任何疾病,但是上班偶爾會腰痠背痛、雙膝蓋疼痛,不過休息之後會改善。

醫師表示,部分由免疫問題引發的關節炎,如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等,在過去大都被視為難治疾病。

發炎性關節炎對關節破壞力相當大,以全身對稱性之週邊關節慢性發炎為主要症狀,但有些免疫相關的發炎性關節炎也會伴隨有內臟器官之發炎。若未好好治療,病患會成殘廢,內臟病變影響所及,也使其平均壽命較短。醫界過去對這類疾病比較悲觀。

醫師解釋,例如類風濕關節炎在三十年前幾乎無藥可治,依據當時之研究,類風濕關節炎宿命不佳,約三分之二病人,週邊關節到處受破壞,注定殘廢。醫師 及大眾對類風濕關節炎曾頗為悲觀,而有一日得病,終身與病為伍的看法。不過,現在所能使用的藥物選擇更多,效果更好,沒有必要抱持太悲觀的想法。

醫師表示,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人起初只有一些不典型的不適,例如疲倦、噁心、全身無力、骨頭肌肉隱隱作痛,之後才出現滑囊膜發炎。關節僵硬則出現於長 期間不活動之後,例如清晨剛睡醒時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病人起始是以侷限在一個或數個關節炎。少數人是以急性多發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來表現,伴隨有全身性症 狀,包括發燒、淋巴腺腫大或脾臟腫大。
典型的侵犯關節是在手腕,早期的手肘侵犯會引起伸屈不良,膝關節侵犯則易引起慢性關節積液,或造成貝克氏囊腫。腳部、腳踝也會受侵犯,但多半是以上肢為主的多發性、對稱性發炎性關節炎。

最常見的發炎性關節炎之一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患者約是男性三倍,平均盛行率約在百分之零點四至百分之一左右,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發病高峰期在四十至六十歲之間。

《關節炎》其他器官也遭殃

罹患免疫問題引發的關節炎,需留意是否有全身性的問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蕭凱鴻指出,發炎性關節炎如類風濕關節炎也可以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如眼睛、皮膚、肺部、心包膜和血管等。

醫師表示,類風濕因子指數高的患者,容易罹患關節外侵犯。眼睛部分,醫師指出,可能伴隨乾眼症、鞏膜炎。另外也可能出現血管炎,包括手指動脈炎、周 邊神經病變、表皮潰瘍,可摸性紫斑,心包膜炎、內臟的動脈炎。病理上可見它是全動脈炎,管壁各層都有單核球侵犯,內膜增生可導致血栓。

肺部可能的損傷包含動脈炎併肺動脈高壓、細支氣管炎、肺部結節,肺間值纖維化,肋膜炎,肺炎心臟部分則可能出現心包膜炎、心肌炎、心內膜發炎等,多與心血管炎或肉芽組織增生有關。

類風濕性的發炎性關節炎如影響脊椎,易侵犯頸椎,嚴重的話會引起第一、二節頸椎半脫臼、壓迫脊柱神經。長期的發炎之後,會引起特定的關節變形。如果足部變形,姆趾外翻及鎚狀趾導致穿鞋困難及容易受傷。

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輕度家族聚集及孿生子共同患病現象,遺傳因素有重要作用。但同卵雙生子僅有三至五成的共同患病率,異卵雙生子為百分之五。

在研究中,病毒感染也被認為與發病有關,包含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EB病毒)及逆轉錄病毒等。八成患者血清有抗EB抗體,EB病毒核抗原與自身抗原如膠原、肌動蛋白及滑膜組織中的抗原相似。

逆轉錄病毒引起的羊關節炎與類風濕病理改變相似,類風濕關節炎滑膜中含有逆轉錄病毒的葡糖胺聚糖蛋白。此外,結核桿菌蛋白與大鼠關節炎軟骨上的連接蛋白有相似的序列,患者血清中有高濃度的抗奇異變形桿菌IgG抗體。

醫師並提醒,雌激素促進類風濕的發生,孕激素減緩發生,懷孕使症狀減輕,研究也顯示患者的糖皮質激素日基礎分泌量偏低,抽菸也是提高風險的因子之一。

《關節炎》運動增靈活度 改善症狀


有上肢關節問題的患者,平時可透過運動來增加靈活度,輔助改善症狀,避免長期不活動、出力引發近一步的活動受限。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志傑指出,例如鐘擺類甩手運動採立位,患肢作前屈、後伸、內收、外展、及前旋、後旋等運動,幅度由小到大,反覆進行。

或是背後拉手運動雙手置背後,健手握患肢腕部,漸漸向上拉動,反覆進行。或是以手拉滑車運動,方法是坐或立於滑車下,兩手持繩之兩端,用健肢牽拉,帶動患肢,來回拉動。
肩部收展運動則是雙手置頸後,肩關節及兩臂儘量內收及外展,反覆進行。彎腰旋肩運動則取立位,彎腰伸臂,做肩關節的迴旋運動。醫師提醒,長期癈用而引起肌力降低,且喙肱韌帶固定於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可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

醫師指出,老年人的關節問題多因氣血不足,年老體衰,功能退化,或因勞累過度而導致肝腎虧損,氣血不足,最後造成功能障礙,以致關節活動受限。

中醫認為,很多關節問題與外感風寒濕邪,因久居濕地,風寒露宿或長期勞損有關,又因肩部露臥受涼,以致風寒濕邪客於血脈筋肉,引起拘急疼痛。而外傷外傷筋骨如跌撲閃挫等使筋脈受損而瘀血內阻,拘急疼痛,久而久之肩關節活動僵硬。

很多人感覺到痠痛就想去推拿,又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推拿,對此骨科醫師提醒,有紅腫熱痛的現象時,最好先別推拿,而發炎性關節炎患者其實也沒有必要強作一些推拿。尤其不當外力可能造成脆弱骨關節折斷的情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皆屬發炎性的關節炎,在急性期骨骼架構較脆弱,這類患者萬一被施力不當的方式推拿造成傷害,輕則可能得住院,嚴重者甚 至骨折、癱瘓。若僅進行不牽扯骨骼整復的輕度按摩、理筋等筋肉層面的溫和處理,危險性則較低,但前提是,要有合格的施治者能拿捏手法與力量。此外,患者本 身的骨骼本質與架構較穩定,是施治的必要前提。

《關節炎》吃深海魚或魚油 能減輕發炎反應

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蕭凱鴻指出,研究顯示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沙丁魚、鮪魚、大比目魚、鯖魚和鮭魚這類深海魚,或服用魚油,也許能減輕發炎反應,改善早晨關節僵硬和疼痛的症狀。

不過深海大型魚在食物鏈中可能累積大量的重金屬,因此要適量食用,而體型一公斤左右的深海魚是最佳選擇,如秋刀魚、比目魚和沙丁魚都是不錯的選擇,適度補充有助達到攝取Omega-3脂肪酸的目標。

如果使用植物油高溫烹調,可能反而 不利於發炎的控制。醫師多建議,烹調時少用油炸或高溫煎,否則植物油未必有利健康。即使是植物油,若經高溫高壓粹取加工,無法改善健康。油炸用的植物油, 為降低成本,常採用精煉油,部分業者因認為其便宜,易保存、重複使用,產品又能炸得香酥,故大量使用。使用這類的油,即使是植物油,也會傷害人體。目前仍 有部分未受監督的可能使用這類的油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