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痛應叫做頸椎病,因為還有一系列的症狀,雖然關鍵是大家所謂的頸椎骨刺,可是還包括椎骨內的頸動脈出了問題,通常頸動脈狹窄之後影響腦部供血,所以就 有腦部的症狀,而頸動脈狹窄不會只是這裡狹窄,其他地方的動脈也會狹窄,尤其是提供心臟營養的冠狀動脈,所以問題就不是骨刺製造疼痛這麼簡單而已。
有復健師跟我埋怨工作上的無力感,每天辛勤的幫病人復健,可是效果不彰,而骨科醫師所能給予的不是肌肉鬆弛劑就是止痛藥,不能徹底的解決病人的痛苦,只能 怪自己太有責任感了。但是轉診心臟科那又如何,西醫心臟科的檢查以及用藥目的只是被動的防範,並沒有能夠積極的恢復心臟機能。簡單的說就是抑制心臟的不正 常,不能讓心臟能夠用藥之後能夠不再用藥的恢復健康。筆者就讀藥學系時,經常思考的是有根治的西藥嗎?糖尿病能根治嗎?高血壓能根治嗎?痛風能根治嗎?要 一直吃到死的藥那算什麼?只是便宜了藥廠、壞了身體而已。以微觀、集約為出發點的西醫,幾乎沒有一個病能根治,除了暫時性的感染,所以抗生素真是偉大的發 明。
頸椎病症狀教科書上是寫有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嚴重者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以致於下肢癱瘓。這是西醫骨科的片面看法,後面筆者還會補充,先就 解剖解釋說明。頸椎痛除了頸椎出現骨刺,還有椎間盤變窄的問題,當骨刺發生於椎體之後,並突入椎管或椎間而壓迫神經根或脊髓才會出現症狀。
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有早年外傷損害頸椎引起的,也有長期姿勢不良使頸部的肌肉、韌帶和關節損傷,也有因年紀衰老引起頸部韌帶鈣化,頸椎間盤、錐體、椎間小關節等等的退行性病變,這是最主要原因。而根據骨刺發展方向產生不同症狀而分有六型,但以壓迫神經根與椎動脈最多見。
神經根型以疼痛為主,主要是頸肩疼痛、向一側或上側上肢放射,疼痛為絞痛、鈍痛或灼痛。頸部後伸等活動時,或咳嗽、噴嚏或用力大便時疼痛加劇。甚至上肢痠軟無力、握力減退或持物易墜落,麻木與疼痛部位往往相同,多出現在手指和前臂。
椎動脈型以頭痛、頭暈為主,頸後伸或側彎時眩暈加重,甚至猝倒,猝倒後頸部位置改變可立即清醒。可有耳鳴、耳聾、視物不清、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墜落。
以筆者觀察,頸椎病神經根型和椎動脈型幾乎同時出現,還包括心血管以及腦部問題,所以症狀應有頭暈、頭痛、頸背痛、心悸、胸悶、氣短、目澀、失眠、健忘、 白天嗜睡、耳鳴、聽力減退、易掉髮或白髮偏多、手掌麻木、無法做精細動作、如數鈔票或持筷掉落、手足冰冷、血壓偏低、心率亦低,最後容易發生腦梗塞或心絞 痛。
這是以中醫的角度去發現頸椎病與心臟病同時出現,另一方面中醫的心臟病不只是解剖的心臟,還包括廣義的心臟病,一系列心繫的問題,更有提前解決防治心臟病 的積極目的,或可稱為早期心臟病或隱性心臟病。西醫把很多功能性的不足而在檢查仍屬正常時,那就真是無技可施,或是把這類症狀謔稱為【歐巴桑症候群】,上 一段前幾項描述的症狀幾乎廣見於許多歐巴桑身上,雖然檢查正常,可是的確會影響生活品質,所以負責任的醫師還是要以病人的痛苦為自己的痛苦。
以解剖證據也可支持從心論治的觀點。因為正常情況下,椎動脈和頸椎長度基本上是一致的,血流通暢才能充分供給血給腦幹和後腦,當頸椎間盤發生退化致使椎間 隙狹窄後,頸椎沿其長軸縮短,而椎動脈長度相對增長,加上椎動脈硬化,彈性回縮力減弱,這兩種因素造成椎動脈長度超過頸椎長度,則出現長則必曲的結局,使 椎動脈的血流減慢和血流量減少,而且椎管與椎間孔狹窄也會導致供血不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