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白玉闢邪佩(高4.9公分 寬3.4公分 厚1.1公分)
(99.12.24)購得六朝帶黃沁白玉闢邪佩(高5. 4公分 寬3.8公分 厚0.6公分)
十幾年前所購六朝雞骨白玉闢邪
15-211.兩件金國帶黃沁黃玉鏤雕鴛鴦戲荷紋佩及清白玉闢邪佩的收藏(100.1.22)
賣家為一南部藏家,一年前才開始網拍,評價只有三十幾個。賣場有玉石及少數銅器,以玉石拍賣為主,所拍玉件多數為雕工差玉質不佳開門仿高古玉器,以及部分玉質和雕工還可以,由照片看似乎近現代製品,銅爐由照片看及定價判斷也都是新仿古。(99.12.24)在其賣場找到一件標題為---清
飛天獸玉珮,由照片初步看造型為蹲坐闢邪,還帶飛翼,雕工簡潔有力,很像六朝闢邪風格,與十幾年前所購六朝雞骨白玉闢邪造型相當類似。經議價成交拿到實物
檢視,玉質溫潤,帶金黃色自然沁色。依和闐水料堅實材質仍受沁金黃顏色情況,及雕工造型為六朝闢邪風格。此件帶黃沁白玉闢邪佩週六曾先後拿給兩位有收藏高
古玉器同好鑑賞,都表示由肉眼看表面工具痕跡及皮殼為入清老玉無疑。再根據濃厚包漿及自然的沁色和造型,判斷絕非只是明清玉件。其中有一同好認為是唐宋以
上玉件,另一同好直斷為六朝闢邪。
(100.1.22)早上在每天上網拍搜尋白玉項目中,搜尋到其賣場在前一天晚上一口氣上架近50件玉器,其中絕大多數是鏤雕片狀白玉珮,玉質和雕工都還可以。由照片看多是近現代製品,少數看似入清老件,但玉質及雕工卻較差,要價為十幾年前舊價位。再逐一進入賣場檢視照片後,找到第一件標題為---清帶沁白玉珮,為帶黃沁玉鏤雕鴛鴦戲荷紋,此紋飾相當熟悉,似曾在玉器書籍圖錄見過類似圖案,於是拿出所有玉器書籍逐一翻閱,終於在商周出版劉如水所著---中國古玉年代鑑別一書第274頁,找到類似鴛鴦戲荷紋玉飾,其斷代為金國,書中這件稍微帶黃色,網拍這件則一角落帶較深黃沁。後來又發現另一件標題---清
白玉瑞獸佩,由照片初步看造型為蹲坐闢邪,還帶飛翼,雕工簡潔,很像六朝闢邪風格,與之前所購六朝帶黃沁白玉闢邪佩造型相當類似,但此闢邪玉珮並沒有任何
沁色。網拍照片解像力不足、未拍攝雕刻陰刻線條及皮殼等重點部位放大照片,無從判斷新舊及年代。因這兩件起標價定得不高,若是和闐玉材質,賣家起標價就願
意賣,是值得一試。於是就提問---是否入刀?內部有無明顯玉痕?外表是否完整,有無磕傷缺損?若不入刀且完整,能否兩件一起帶以優惠價含運****元割愛給老顧客?當晚獲得賣家回覆---物品完美無缺,不入刀,含運****元可以提前結標。當晚結標匯款後第三日就收到。
上手第一件帶黃沁玉鏤雕鴛鴦戲荷紋佩加以檢視:
1.先看玉種:
上手後手頭有重量感,再看玉色帶黃,玉質通透溫潤,以美工刀在未受沁死角表面試劃,不入刀,表示硬度夠,為不錯的和闐材質。
2.造型:
此帶黃沁白玉鏤雕鴛鴦戲荷紋佩,長5.5公分 高4.4公分 厚0.8公分。拿出商周出版劉如水所著---中國古玉年代鑑別一書,找出第274頁類似鴛鴦戲荷紋玉飾來與實物比對,其斷代為金國,書中這件稍微帶黃色,網購這件則全器帶黃色像似黃玉,在左下角落帶較深黃沁。
3.由工具痕跡:
(1)以放大鏡檢視其鏤雕斷面痕跡:
古法鏤空雕均先以鑽桿將粗胚在線條交會處穿透對鑽很多孔,然後以線鋸拉絲透雕輪廓線條,會有明顯拉絲痕跡,其拉絲痕跡為在鏤雕斷面上,會留下許多拉絲平行線,斷面不會平整。
近代所製用電鑽,只見鑽孔痕跡不見拉絲痕跡,有時會有明顯鋸齒狀,這是鑽孔磨掉一半所形成,鏤雕斷面上因以電動鑽頭打磨,所以較平滑有螺旋痕,沒有拉絲平行線痕跡。
檢視此件,除角落有鑽孔外,鏤空線條斷面上,均可見拉絲痕跡。
(2)以放大鏡檢視其陰線雕痕: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雕工俐落,線條邊緣光滑,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
4.檢視皮殼包漿,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
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件有老件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濃厚的包漿光澤。以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有明顯老件應有的長期使用所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並有明顯沁蝕痕跡。
5.由玉的顏色及沁色:
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此件鏤雕鴛鴦戲荷紋佩,全器帶黃色像是黃玉,在左下角落帶較深黃沁。
整體評估:
此件帶黃沁黃玉鏤雕鴛鴦戲荷紋佩,雕工簡潔有力,生動傳神,玉質溫潤,帶黃色自然沁色。依此和闐堅實材質仍受沁金黃顏色情況,及雕刻為遼金春水風格,判斷應為金國到代玉飾。
上手第二件白玉闢邪佩加以檢視:
1.先看玉種:
上手後手頭有重量感,再看玉色白淨,玉質通透溫潤,以美工刀在死角表面試劃,不入刀,表示硬度夠,為不錯的和闐水料材質。
2.造型:
此白玉闢邪佩,高4.9公分 寬3.4公分 厚1.1公分。造型為帶飛翼蹲坐闢邪,雕工簡潔,此種造型為六朝闢邪風格。在李英豪所著---「鑑別古玉」一書第73頁,
收錄有兩件六朝時期玉闢邪照片,其上方圖片與十幾年前所購另一六朝闢邪造型較為接近,為無飛翼,斷為六朝晚期;下方圖片與此白玉闢邪佩造型較為接近,多了
飛翼,斷為六朝時期。此白玉闢邪佩與之前向其所購六朝帶黃沁白玉闢邪佩造型相當類似,但此白玉闢邪並沒有任何沁色,且陰刻雕工較為簡略無力,判斷應為後代
仿製。
3.由工具痕跡:
(1)以放大鏡檢視其鏤雕斷面痕跡:
古法鏤空雕均先以鑽桿將粗胚在線條交會處穿透對鑽很多孔,然後以線鋸拉絲透雕輪廓線條,會有明顯拉絲痕跡,其拉絲痕跡為在鏤雕斷面上,會留下許多拉絲平行線,斷面不會平整。
近代所製用電鑽,只見鑽孔痕跡不見拉絲痕跡,有時會有明顯鋸齒狀,這是鑽孔磨掉一半所形成,鏤雕斷面上因以電動鑽頭打磨,所以較平滑有螺旋痕,沒有拉絲平行線痕跡。
檢視此件,除角落有鑽孔外,鏤空線條斷面上,均可見拉絲痕跡。
(2)以放大鏡檢視其陰線雕痕: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雕工俐落,線條邊緣光滑,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
4.檢視皮殼包漿,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
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件有老件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濃厚的包漿光澤。以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有明顯老件應有的長期使用所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
5.由玉的顏色及沁色:
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此件白玉闢邪佩,表面稍帶黃,在部分紋飾邊緣帶有黑點沁色,判斷曾經入土,因和闐水料玉質相當堅實,加上入沁時間並長,所以沁色並不嚴重。
整體評估:
此件白玉闢邪佩,雕工簡潔,玉色白淨,玉質溫潤。其造型為六朝闢邪風格,但只在部分紋飾邊緣帶有黑點沁色,且陰刻雕工較為簡略無力,判斷應為清代所仿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