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和闐玉白玉籽料水料龍嘯九天大擺件鑑賞

 












~~將近1公斤的和闐大玉雕~要用多大原礦精雕出來已經算不清楚了~精雕細琢~大師級作品~放眼網路甚至整個玉件市場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價格如此平易近人的大擺件~晶瑩剔透~溫潤無暇~稍稍偏青偏黃~附上國家級鑑定書~可輸入編號查詢~絕非一般偽造鑑定書~

清代和闐玉器之鑑定研究 - 「東辰中華古文物事業研究部」
§ 前言
目前玉石市場上,尚可發現到料工俱佳的玉器精品,多屬於清代留存下來之傳世品,其中尤以乾隆時期之玉器居多;主要原因是在該時期之玉料來源穩定,每年玉匠雕琢出來的玉器可高達數百件之多,其中部份雖歷經戰亂仍能完整保留至今。
  
近年來不論東西方玉石市場皆蓬勃興盛,對於質優、工美的清代玉器,不但視為珍貴之精品,更情有獨鍾成為搶手貨,導致市場價格迭創新高;自1997年迄今,新疆和闐玉料短短數年間已翻漲上千倍,尤以近三年更快速成長超過10倍。在不斷高價誘因下,各類仿品亦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讓人真假難辨、防不勝防,很容易產生爭議。
 
    「東辰中華古文物事業研究部」針對清代和闐玉器,已建立一套完整客觀的鑑定系統,可讓精美古文物在正確鑑定程序下,減少無謂爭議,並增添藝術、文化之無形價值。對清代和闐玉器之鑑定,主要著重於科學材質判定,與工藝手法比對鑑定等二大方面。
 
§ 清代玉器材質判定
 清代和闐玉料源
清代在中國歷史上,雖是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卻也是玉石文化最為興盛的時候,無論晶瑩剔透的翡翠飾品、工藝精細的白玉雕件、富麗繁複的大型玉石陳設品等,其發展盛極一時,在工藝上達到無與倫比的階段。清代玉器發展主要集中於前、中期,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歷時共134年,不論在政治、經濟、工藝發展上皆屬於清代巔峰,被視為太平盛世的時期。
清代自順治至乾隆二十四年這段時期(公元1644-1759年),因玉路阻塞、玉材匱乏,使得清代宮廷玉器經歷了緩慢成長的時期;直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60年)清政府平息準(準噶爾)、回(維吾爾族)兩部的叛亂,使得中國疆域得以擴大,同時也打開了和闐玉內運的通路,充足的玉料為清玉的鼎盛期奠定了物質基礎。
從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1)開始,貢玉的數量大增,和闐(仔料為主)、葉爾羌(大塊山料為主)二 處每年貢玉千餘斤,有時年達二、三萬斤,琢玉地區主要集中在蘇州、揚州和宮廷的「造辦處.玉作」,這三個區域形成了全國琢玉業的中心,並各自形成特點。當 時,官府對玉料的控制雖然十分嚴格,但私採、私運仍層出不窮,故和闐玉充斥皇室和京城市集內;此時期玉器工藝迅速發展,成為清代玉器史上最為昌盛的時代。
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之 後,由於造辦處存貯玉子尚有剩餘,下令減數,每年只進二千斤;直至道光元年亦均以造辦處存貯玉子尚多,足敷應用為由,下旨暫時停止進玉;實際上至此時期, 由於經濟衰退、政局不穩,中央政權已無法穩固地控制地方局勢,只能作出如此決定,清代玉器最為興盛的時期亦由此漸漸走入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