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漢朝 和闐黃玉 九龍璧 乾隆御題【古稀天子】【天然同德】

 

















































漢朝   和闐黃玉   九龍璧  乾隆御題【古稀天子】【天然同德】
外徑:17.5公分×16.5公分  厚:4.6公分 
雙 面雕,九龍壁的雕塑極其精緻,正面浮雕九條螭龍,反面雕飾龍的尾部,九龍壁上面的九龍,形體由璧圓孔而出的是正龍,頂有一角,其餘八條龍都翻騰自如,龍身 環曲,神態各異,有兩龍龍首相向,也有兩龍背道而弛。為了突出龍的形象,玉匠採取高浮雕技法,使每一條龍弓身弩背,張馳有度,騰挪跳躍之體態刻劃生動,活 靈活現,富有立體感,只有悉心的設計,高超的技藝,才能達到如此精湛的效果。
   「九」是漢族傳統中的最吉利的數字,王弼註釋:「九,陽也。陽,剛直之物也。」《易·乾》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可見,「九」既吉利,又隱喻石之 堅貞;而「龍」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又體現出觀賞石的一種神奇色彩;「璧」則是美玉的通稱;「九龍璧」又暗指「九龍江之玉石」。
  九龍圓璧即為皇帝祭天時所用,因此九龍圓璧具有運轉磁場,增貴強富與化煞之功能,九龍璧設計與裝飾或明或暗地蘊藏著象徵皇權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數,因為九是陽數的最高數,五是陽數的居中數,所以九五之數就成了皇權和天子之尊的代表。
【古稀天子】
「古 稀」一詞的由來 楊國瑾孔子在《論語》中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後來「而立」、「不惑」便成了三十、四十歲的代稱。類似以雅語代俗語的做法,是人們表達特定感 情的需要。舊時二十歲稱作「弱冠」。京劇裡的文雅小生自稱「弱冠之年」,隨著古代儀禮的改變,不少雅稱已被淘汰,這表明,年齡代稱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現 代漢語中通行的一套年齡雅稱,除「而立」、「不惑」外,五十稱「半百」,六十稱「花甲」,七十稱「古稀」,八、九十稱「耄耋」,百歲稱「期頤」。 雅稱的作用,是給人以美的感受,如「不惑」表現了人生價值的自信,「期頤」還帶有「人瑞」的祥光;至少也應是中性的,如「半百」、「花甲」;惟有「古稀」 則有很強烈的悲觀情緒,就是用以自稱,亦與當今時代精神,完全相悖。然而「古稀」一詞現仍在頻頻使用,這是由於習慣所致。說到習慣,倒要弄清歷史上這「古 稀」一詞是怎樣出現和流行的。 考「古稀」一詞,源於杜甫《曲江》一詩,原句為「酒債尋常處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比起「而立」等詞,唐詩遠遠沒有《論語》那樣古老,更不像經書那樣有 權威。詩的語言,可以對客觀情況加以誇張,更可以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從客觀情況來看,人的壽命是否七十歲便是古來稀見的呢?真正的「古人」、大哲學家莊 子曾說:「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人生七十,還夠不上中壽,怎麼能說古稀呢?杜甫何以會寫出「古稀」的詩句,這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他自己的心 境有極大關係。《曲江》一詩是在安祿山叛軍蹂躪長安,「國破山河在……感時花濺淚」的情況下寫成的。因此,調子低沉,參證杜甫其它詩作,事理尤為明顯。他 在《贈衛八處士》中寫道:「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這時詩人四十八歲,本來正當壯年,而他的朋友竟已半數不在人世。可見,戰亂中生靈塗炭,平均壽命很 低,也是事實。又杜甫在《野望》中有「惟將遲暮供多病」之句,他時年才五十歲,因重病纏身,已深有」遲暮」之感,當然不會指望自己能活到七十。他以這樣的 主觀條件,發出「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喟嘆也就不奇怪了。杜甫在詩中偶然寫下「古來稀」一語,這在唐代並無影響,不想後世「李杜詩歌萬口傳」,加之詩人們兢 用杜甫的典故,「古稀」之語開始有人引用。較早的是宋代詩人蘇東坡。椐《候鯖錄》記載,有一舉人年六十九,娶妻三十而生子,在慶筵席上東坡賦賀詩說:「令 閣方當而立歲,賢夫已近古稀年」。東坡又是大詩人,他的這一笑話不腔而走,推想這也是造成「古稀」流傳重要原因之一。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七十過後仍然身體健壯,他自知必致高壽,得意之下,便刻了一枚「古稀天子」的御璽。不要忘了,這裡「古稀」一詞只是用於修飾「天子」,歷代皇帝大都早夭,壽致七十確是古來稀有。皇帝的自稱,對於此詞的流行又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雅稱雖有其相對穩定性,但決不是永世不變的。《禮記·王制》曰:「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杖國」、「杖朝」等遂成年齡雅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