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沉浮千古事图2_b沉浮千古事图1_b沉浮千古事图3-1_b
1986年秋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旬阳南山一窑场工地,挖掘机在山坡取土时,发现一个散乱的古墓,出土几件灰陶器,还有一副断裂的象牙臂钏。这些不显眼的古物,被旬阳县民俗博物馆的馆长拾去,成为馆藏文物。
图1,灰陶鍪,高36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32厘米;敛口,卷唇,斜短肩,球形腹,腹下部饰细弦纹数条,圜底。鍪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炊食器。鍪,指一种古代的炊器,古代的一种锅。也指古代打仗时戴的盔——兜鍪。
图2,灰陶无流匜,高9厘米,口径16厘米,腹径21厘米,平底;敛口,圆唇,鼓腹,肩部有一周弦纹,一侧肩部捏制一鸟头状把手。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匜是盥手注水之器。《左传》有“奉匜沃盥”之语,意思是执匜浇水于手洗沫;《仪礼·公食大夫礼》:“小臣具槃匜,在东堂下。”意思是一个小臣拿着盘匜在东堂下,等待主人来洗手。
考古发现证明,生息在汉江流域安康地区新石器时代至秦汉的先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就进行着陶器的烧制。古陶器是僻处偏隅的安康先民智慧与文明的闪光点。安康地区陶器最早出现在7000年前的前仰韶李家村文化时期,汉江两岸自石泉县马岭坝至旬阳县枸元,长约300公里的范围内,皆有李家村文化陶器的出土。汉阴县阮家坝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灰褐色陶三足器,直口,尖底,底部安接乳钉形三足(在安康市博物馆)。还有泥质内黑外红陶碗、平底深褐色陶钵。这些古陶器,可能是这一时期先人的生活用品。
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陶器已成为安康各县新石器遗址中最常见的遗物。其中有罐、盆、碗、甑、釜、杯、瓮、鍪、釜形鼎、扁球形鼎、尖底瓶、锉刀、纺轮、网坠等。
安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手制所占比例极大。后来逐步发明了“慢轮修理法”,即为手制轮修。把已经成型的陶坯放在可以转动的圆盘(陶轮)上,在转动中修整器坯的口沿等部位。以后又进一步发展到把陶泥坯放在快速转动的陶轮上,制造圆形陶器。这种轮制陶器的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紫阳县王潭窑厂、石泉县古堰窑厂和安康县石渣坡窑厂等,现在仍然使用陶轮制作盆、瓮、罐等陶器。
图3所示为两只出土的象牙臂钏。其中一只外径10.8厘米,内径7厘米,肉厚1.9厘米,高2厘米,断裂2段,馆长用银片箍起;另一只外径10.6厘米,内径6.9厘米,肉厚1.8厘米,高2厘米,断裂3段,馆长用银片箍起。两只象牙臂钏外缘、内壁都有笑纹,可知岁月沧桑。
钏来源于镯,汉族传统腕饰,流行于全国各地。其多用金、银、玉、象牙等制成圆环,束于臂腕间。汉代之前即有。几个手镯合并在一起,被名为“钏”,后来,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臂钏的具体形制,几千年间变化不大。钏又叫“跳脱”。钏有臂钏和腕钏,臂钏又形象地称作“缠臂金”。
陕南旬阳县位于秦岭古生代的褶皱带中段南缘部分,西南部邻扬子准地台北缘之大巴山凹陷带。境内出露地层由震旦系、寒武——奥陶系、志留系下统、泥盆纪中统以及新生界下第三、四系组成。按岩性组合特征,属郧西群。
郧西猿人遗址又称郧西猿人之家,俗名白龙洞。位于郧西县城东10余公里的岭岗山地——神雾岭东坡。郧西猿人遗址距今约50万至100万年,为我国8处猿人遗址之一,已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我国考古专家在洞内发现8枚猿人牙齿化石和猩、犀、熊、獾、鹿、牛、鼠狗、大熊猫、剑齿象、剑齿虎、亚洲象等20多种动物的牙齿、头角、骨骼、粪便化石。后来,又发现了一批人工凿痕的打制器和用火的迹象,被称为“郧西猿人文化”。
旬阳县在郧西的西边不远处,地质属郧西群。旬阳境内采矿或开山取石时,常发现各种动物化石。亚洲象古代就在这一地区生存,今天在古墓中发现象牙臂钏不足为怪。象牙密度高、颜色白、纹理清晰,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特别是加工成图章、手镯、筷子、戒指等工艺品后,非常莹润美观。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陕西安康 刘勇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