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1、我国古代钱币自秦始皇统一以来基本为方孔圆形,一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①便于打磨、挫边。古代制钱采用铸造方式,即将金属(一般为铜)融化后倒入模具中,待液态金属冷却凝固,再从模具中取出。这种方法铸造的钱币粗成品边缘毛糙,需要进一步打磨。而钱币中间的防空非常适合钱币在方形棍上固定,打磨。
②便于携带、计数。单枚铜钱价值很低,古人一般讲固定数量的铜钱串在一起计数,从而形成了固定的计量单位,如串、贯等,设置在后期由于铜钱短缺形成不足陌、短陌等现象。我曾经开过些刚出土的铜钱(筒子钱),都是用麻绳串在一起的,但是麻绳都腐烂了。
未打磨的铜钱:
出土筒子钱:
然而几千年的传统会有惯性,一开始,政府想到的是用机器打制中间有方孔的钱币。
机制币的原理是首先将金属做成一个个钱币大小的柱形金属片,再用机器垂直打压,在金属片表面形成图案。而如果在币面中间打出方孔,就需要比只打图案大得多的冲击力才行,导致模具非常容易损坏。
机制方孔钱影响了效率,提高了成本(与之相比,方孔节省下来的金属价值就很不值了)。几经试验、最后清廷终于还是放弃了钱币中间的方孔。
用机制打制的方孔铜钱,由于成本太大,没制造多久就放弃了:
安徽制造的方孔铜元,打制了没多少枚磨具就坏了,导致该种钱币成为大珍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