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佛像堂:古代木造像的私人藏馆

  新浪收藏

海外流归的藏品占了相对重要一部分。海外流归的藏品占了相对重要一部分。
  文/陈盛娥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詹氏姐弟,即詹文静、詹皇台,广州私人收藏会所“佛像堂”堂主,目前已收藏数百尊精品古代木造像。
  导语
  目前,佛像堂收藏数百尊精品古代木造像。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一种传承,也是我们国人找回文化自信的象征。
  木造像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之一。他们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古时虔诚的工匠对信仰的崇拜以及对美的追求,也让我们体会艺术品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表现出来的那种不可复制的美感和形态。
  詹文静、詹皇台姐弟一直专注于古代木造像收藏。2006年,他们将藏品中的愈百件精品,甚至包括了品貌完好的、一米以上的精品木造像,集中陈设于数百平方的藏室之内,名唤“佛像堂”。陈列于此的木造像,上至辽宋,下至晚清,历经数千百年。雕像姿态平和,四下摆设周正,难以掩抑的肃穆平静自然笼罩周围。
陈列其中的古代木造像,上至辽宋,下至晚清。陈列其中的古代木造像,上至辽宋,下至晚清。
明 木雕彩绘赵公明像明 木雕彩绘赵公明像
  佛像堂的由来
  刚入门玩古董收藏的人,通常都很想找到一位好老师,这样可以免于买到打眼的东西。詹氏姐弟把这些归于常年受到父亲的熏陶。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古物的关注度不高,木造像尤其如此。而詹父以其独具慧眼的眼光,较早就涉足这一领域。尤其看到自己喜欢的造像,出价更是喜欢一步到位。
  詹皇台回忆起一些收藏往事来,他说,“我父亲曾看到过两尊木造像,不论年份、工艺水平、尺寸,还是品相,皆数上乘。但无奈都失之交臂,被海外资金更雄厚的藏家买去。当时他深感与之无缘,颇觉失落。多年后,我们姐弟俩再次得知其中那尊辽金时期的山西水月观音造像的下落。现在是佛像堂的重要藏品之一。”
  十年前,詹父从内地古董商那儿看到一尊相当罕有的宋代山西风格释迦摩尼木造像,当时他几乎发愣了,不敢相信能遇见如此高级别的艺术品,而且离拥有这尊木造像或许只有一步之遥。问清了木造像来路之后,自然是谈价格。但他心中所想溢于言表,已经忘记了掩饰。这一切,精明的古董商全看在眼里,且开出了一个离奇的价格,令他为之一震。理性告诉他,在这种毫无诚意的开价面前最好的办法是日后再议,但是对造像的痴迷,使他心存侥幸地出了一个自己能接受的最高心理价位。结果这位古董商已经不屑再议价了。詹父满怀失落走出门外,视线离开了木造像好一会儿,才清醒意识到自己被利用了。原来,古董商只因自己心里没谱,此举只为利用詹父的眼光。事后不久,便听说这尊木造像已经被海外资金更雄厚的藏家买去,成交价格则是稍高于詹父而已。
  而另一尊辽金宋时期的山西水月观音造像,此像存世量屈指可数,尺寸较大者不乏被欧美博物馆视作镇馆之物。当时詹父从一个行家口中得知,知道这是有价值的东西,激动不已,多次寻问。但苦于当时只有模糊的影像资料,无法进一步得知所在何处,何人收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得到消息,该水月观音已经辗转流出海外。一次偶然的机会,詹皇台、詹皇台姐弟得知,欧洲的古董藏家手中有一尊辽金宋时期的山西水月观音造像。欣喜之余,经过几次反复核实,确认无误,即请中间人表明自己想购买的意愿。为了建立这份关系,他们花了不少的功夫,最后花重金请回,弥补了多年的遗憾。这件藏品,现在拿出来已经是高出几倍的价格都买不来的。
明 木雕漆金韦陀立像明 木雕漆金韦陀立像
清康熙 夹纻漆金菩萨清康熙 夹纻漆金菩萨
  父亲一直坚持所好,一晃三十余载。半生积累,实属不易。他的私人收藏吸引了世界各地收藏家和古董商的眼光。詹氏姐弟决定以佛像堂的名号作为父亲事业的扩展和延续载体。詹父如今只偶尔在老朋友来访和重要场合才出现,家中收藏事务已由他们姐弟俩主理。
  詹皇台告诉我,“早期父亲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在寻找更多更好藏品方面,对于自己将来的事业或收藏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多年来,我们耳濡目染学到的,看得多了,对造像的解读也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体会。包括古代造像的新老鉴定、特征辨别等等,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收集的过程中与古董商的沟通之道。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佛像堂来传承,让它们能够更好地展示于有缘人的眼前。” 
  到目前为止,詹氏姐弟经手、交易、收藏数千尊古代木造像艺术品。或者是家族习惯,为后来的收藏方向和藏品的选择都起到相当积极的指引作用。他们始终遵循着父亲的传统,注重东西稀有性与品位,做学术性收藏。主要通过在海外的华侨、国外的行家提供信息或直接出售。当然,也会通过正规而有保障的拍卖会等收藏渠道购入。
  海外流归的藏品占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在佛像堂中,海外流归的藏品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蕴藏精湛工艺的艺术品,展现出来的是几百上千年来的时代变迁和沧桑痕迹。静坐一隅,我们得以继续感受到那种不可复制的美感和形态。
  从海外资深藏家处请得的明代闽工红豆杉木雕大漆描金持珠观世音菩萨造像,菩萨头绾高髻,发型远观如山石形状,较为罕见。面相饱满,表情慈祥含笑意,有如唐代女性的刻画特点。双眼微闭俯视众生,天衣长裙飘逸动感,通体描金华美瑰丽,双手优美修长,左手自然搭在右手上,右手持佛珠,珠链垂于足下。赤脚立于地上。衣纹有如行云流水,卷云飞动,尤其是大衣袖的处理,刻画得出神入化。为珍贵红豆杉木,品相极好,保留至今相当难能可贵。
  明代木雕漆金韦陀立像,此尊造像采用采取明代黄成《髹饰录》所谓的“罩金髹”工艺技法,在底胎生漆地上,黏贴金箔后,再罩加透明漆,赤金两色相互变化,胄甲纹理刻划细致入微,尤其面部特征,十分传神。造像身形威武刚健,而面部呈现慈悲为怀的神情。这一特点,很好的体现了韦陀尊者即是护法神将,又是佛陀本性的特征,正所谓“韦陀天将菩提身,慈悲安护伽蓝门”。此尊金漆木雕韦陀像,无论制作工艺还是身形体量,都是明代汉传佛教造像的木雕精品。
  清康熙夹纻漆金菩萨造像,是标准的康熙宫廷造像。此造像神态自若,比例匀称,雍容华贵,工艺写实且精益求精,明显带有汉藏地区造像风格相互融合的特点,且具有此类造像少见的尺寸和精湛工艺。该像艺术造诣和瞻仰价值颇高,代表清代佛造像最高工艺水准的康熙木造像风采可据此窥见一斑。
  除此,还有一部分破损痕迹的木造像艺术品,其中亦不乏巧夺天工的绝世佳作。比如,两年前从内地资深藏家处请得一尊元代木雕披绢宫廷汉藏结合风格释迦牟尼像,表面已掉落多层漆水,看上去却十分有生气。这些历经数百年甚至千年的艺术品,斑驳、残缺成为他们本身的属性,也有着很高的审美情趣和收藏价值。
  詹皇台解释道,“早期父亲的理念是藏品的量与质均衡发展,大量收集的同时寻求精品,但是资金毕竟是有限的,这样会给经济上带来较大的压力。尽管古代雕塑的美几乎在所有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出于对更高境界美的追求,应该有一个明确方向。因此,近十年来我们的理念有所调整,就是逐渐减少普通级别造像的收藏,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精品造像的收集,不惜较少数量以不断提升藏品的平均艺术级别,让慕名而来的藏家把目光放在对作品艺术性的讨论上。”
詹皇台、詹文静詹皇台、詹文静
  对话詹氏姐弟
  问_陈盛娥  答_詹文静 詹皇台
  古代木造像的艺术鉴赏
  记者:中国古代木造像有着怎样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在您们看来,其真正的魅力在于什么地方?
  詹文静:木造像是雕塑艺术,取材容易普品量存世很多,精品量却很稀缺,加之千百年来的战乱和保存状况不如人意,保存下来的精品更加稀少。西方收藏界较早关注到木造像的艺术价值,不少精品木造像也作为一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木造像在国内形成市场的几十年来一直稳步上涨,没有过多的人为炒作,属于良性循环。十年前的精品造像到现在价值也提升了不少,而现在还处于低洼。收藏艺术的同时也伴随着收藏价值的提升,随着木造像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挖掘,收藏的潜力会进一步提高。在我们看来他们的魅力不可复制,没有雷同,却可以不断延续。
  记者:木造像遍布中国各个地区,各地造像风格不同,形成独自的地域特色。能否说说这里面的异同点?
  詹皇台:以佛像堂数以万计的经眼与收藏为经验,古代木造像大致可分南派北派,南派以江浙工跟闽工为代表,即江浙、福建一带的木造像较多精品。江浙工以线条灵动、繁复著称,而闽工线条细腻而不繁琐,人物写实而不失高雅,无论是艺术造诣或是漆质用料都是上乘,其中又以沙县工为最。湖南工木造像量虽大,但品质参差不齐,属于普品多而精品少,就收藏而言价值不高,同样情况还有江西、四川等地,这些地区的木造像多体现民间趣味,艺术价值不高,但因不受官方限制,往往有自由发挥的色彩。
  北方的代表是北京的宫廷造像与山西造像。元明时期江浙甚至尼泊尔等地出类拔萃的木雕匠人会被请去制作宫廷造像,因而北京工得以集合其他地区的优点。北京工也分体系,有纯粹的中原风格,有汉藏混合风格,更有融合了北方造像的粗犷大气和南方造像的婉约秀气而形成特有的造像风格。山西工则更注重轮廓和气势,不会过于着意细节,注重眉眼传神的气韵,擅用线条的简约突出造像的立体感、层次感、力量感。北方的木造像在宋辽金时期达到巅峰,是具有官方色彩的典型造型。佛教的盛行,木质雕像的流行,加之当时的山西地区皇家寺庙林立,不计成本的官方行为令这一时期的山西木造像成为官方造像的典范。北方的宫廷造像在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形成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的造像特点是吸收了尼泊尔等地的风格。当时大量的金铜造像保留了较重的藏传味道,木造像虽掺杂尼泊尔造像中风格但仍以中原气韵为主,不似前者造型的夸张妩媚。
  记者:可见,古代木造像有南北之别,也有题材之分。那么,它们是否是您们鉴定年份的依据?
  詹文静:木造像年份的判断还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造像的整体比例,衣褶线条的刻画走向,服饰的种类和细节风格,佛祖螺发或菩萨发髻的造型,乃至木质和造像表面包浆的风化程度,甚至于木材的种类,以上各个方面都可作为判断依据。然而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一点就是造像面部的刻画特征,俗称开脸,辽金时期造像开脸五官比较深邃,双眼炯亮,颇有不怒自威的气势。宋代造像表情趋于平缓,文雅,给予鉴赏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元代造像开脸更显张扬,气魄逼人。明代造像慈眉善目,脸型轮廓较方正,五官略显含蓄。清代造像开脸精致秀气,比较俊美。对于脸部特征的审美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倾向,而且较为明显,也是鉴赏者最直观且最容易心领神会的。
  把注意力放在作品艺术性上
  记者:从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上看,中国木木造像的收藏关注度相对比较低,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詹皇台:与众所周知的金铜造像相比,木造像的受关注度较低,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木造像由于材质原因,本身存世量就远不如金铜造像,因此能接触到木造像的人群基数也就较少。另一方面,木造像不易保存,往往不乏有残缺的情况,追求事物的完整性是许多人发自内心的想法,这也使不少人望而却步,但艺术理应是一个例外,其实这是由于对造像本身艺术价值的判断不够明朗,对于一件历经数百年甚至千年的木材质艺术品,斑驳、残缺是她们本身的属性也是美的另一种体现,这好比说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和一个细皮嫩肉的老奶奶,哪一个更符合常理,又或者一名久经沙场,浑身伤疤的战士,难道不是具备另一种独特的美吗?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接受并且领悟的过程,这一领域,从欧美国家的主要博物馆展品可见,他们是走得更快一些。
  最后就是基于传统的观念,在古代金铜材质等同于货币,而木材质则是随处可取,若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木造像关注度不如金铜造像也属意料之中,因为对于多数刚入门的收藏者来说,材质是判断一件艺术收藏品价值的捷径,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方向明显是与艺术品收藏的初衷相背离的,这种思路缺少了对艺术追求的纯粹性。
  我们比较倾向国外藏家对木造像的收藏理念,即不过分强调材质和完整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作品艺术性的讨论上。越是艺术性高的那种造像材质所占的价值比例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尤其是那些高古木造像。
  记者:真正的木造像文化国人应该如何理解和传承?
  詹皇台:木造像包括佛教、道教和民间神仙各种题材的造像,这些都饱含宗教文化内涵,我们在欣赏木造像造型艺术美的同时,借助宗教背景文化知识来鉴赏造像,从而更加了解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早些年,因为人们不了解不关注,很多造像在寺庙或偏远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受到人为或自然的破坏。现在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造像得到回归,民间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收藏家。不过这些影响范围还不够大,作为国人未必每个人会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去收藏,但对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造像文化艺术要有所了解,这也是一种传承,也是我们国人找回文化自信的象征。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古徽州黄花梨故事之三:舌尖上的莲花

新浪收藏

作者藏 黄花梨提盒作者藏 黄花梨提盒
  文/陈一清    编辑/程香
  导语
  记得提盒是与效东几个一道上祁门大北埠清明君家无意间收得的。那时的清明君东西真多,临街的三层小楼都塞得满满的,每次都要上上下下搜上一遍。没有找到想要的,牛饮了一大口茶水便坐到清明君的木摇椅上。吔!床下塞着一木提盒,呼之欲出。擦试、谈价,成交,前后不过几分钟,便成就了这一刹那间的艳遇。
  此件黄花梨提盒伴我已有十多年了。每每置于几案或书架之上,都是那么的古雅可人,透着一缕明韵宋风。
  记得提盒是与效东几个一道上祁门大北埠清明君家无意间收得的。清明君做古玩生意多年,我们定期就要上门看看,找些想要的东西。那时的清明君东西真多,临街的三层小楼都塞得满满的,每次上清明家都要上上下下搜上一遍。
  没有找到想要的,牛饮了一大口茶水便坐到清明君的木摇椅上,悠闲地看着效东几个挑这挑那。吔!床下塞着一木提盒,呼之欲出。擦拭、谈价,成交,前后不过几分钟。清明君当时或许对木头研究得还不多,只是说线起得好,乡下收的,剥点皮(加点价)就卖。我因为之前的收藏阅历,便成就了这一刹那间的艳遇。
  记得之前清明家有一对黄花梨的小文几,方的,约略20多公分高,10公分见方,秀气得要死。若是置一细盆文竹,真是文气得不得了。因面板更换得不配,横枨也有坏断,便犹豫过去了。现在抱憾之余想想还是自己认知上的不足。放在现在,略作小修就可以了。原以为收古董家具一定要品相完整,后来读了伍嘉恩女士的《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才知道大藏家、大拍上顶级家具也多是经过修复的。书中记载内有一件黄花梨交椅式躺椅,其活动搭脑已失落,就是参照明代的版画而修复的,算是业界的美谈了。也是,木器几百年流传哪有尽是完好的?只要修复得不损神韵,便是对历史的唤醒。
  提盒拿回后看到的朋友都说好,从来没有的一致。铜梆子铁底(黄花梨的梆子铁力木的底),很规矩的小木作。尤其提梁格外的优美,不像王世襄先生的一件直提梁,略显霸蛮了点。盖面板选用虎皮纹的黄花梨板材,以显木纹华丽之美。稍用湿布擦试,灿然如夜狸之晴。黄花梨古称花榈木、花狸木,即源如此。
  其实提盒这种样式经典得很,宋画上就有。大者两人抬一箱,小点一人挑两箱,再小点就是提饭菜的大提盒,再小点就是如这件装笔墨纸砚的文具提盒了,还有更小的装小杂件的。明万历刊本《琵琶记》中《才俊登程》一图,书僮挑的考篮就是装笔墨纸砚的提盒。
《才俊登程》中书僮挑的提盒(明万历《琵琶记》第七出)《才俊登程》中书僮挑的提盒(明万历《琵琶记》第七出)
  宋明的经典往往是经过几百年的提炼出来的,就像《三国演义》,其实不是罗贯中一个人的东西。之前的《三国志评话》,就不知历经多少次的渔樵闲话而变得血肉丰满。一旦经过文人目光的浣洗,或文学或什物,哪怕混迹于勾栏瓦肆,仿佛一夜间便有了恒久的生命。
伍嘉恩《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书中的黄花梨大禅椅(图片提供:嘉木堂)伍嘉恩《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书中的黄花梨大禅椅(图片提供:嘉木堂)
  古徽州是徽商故里,游走乡间,常常有古董贩子说某处卖了一件黄花梨的家具发了大财的事情。伍嘉恩女士《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也把古徽州的皖南列为明式黄花梨家具的出现地。其中就有这么一段关于禅椅的故事:
  “禅椅来自安徽,上海行家梅家玮在皖南地区搜索古典家具时发现,运回上海,怎料无人问津,只好以3000元卖给广东江门旧市场雷姓家具商。香港业者蒋念慈北上买得转让给‘嘉木堂’,时年1989。此禅椅特别宽大,陈设在‘嘉木堂’正厅中,不久后就被北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馆长罗伯特·伯顿订下,极度空灵简约的禅椅十分符合二十世纪极简派艺术理念,被西方人发现后顿时成为家具界明星,艺术传媒宠儿,在无数书籍刊物中出现。”
明或清前期 黄花梨两撞提盒,嘉木堂藏。(图片提供:中国嘉德)明或清前期 黄花梨两撞提盒,嘉木堂藏。(图片提供:中国嘉德)
清早期 紫檀两撞提盒,侣明室旧藏。(图片提供:中国嘉德)清早期 紫檀两撞提盒,侣明室旧藏。(图片提供:中国嘉德)
  禅椅之后的记载便是收藏、拍卖、展览,再收藏、再拍卖、再展览,不断的易手,出美入欧,真像长了脚似的周游了大半个地球。
  我有时想,这件宽大的禅椅怎么会出现在皖南。徽人向来重儒重商不重释,禅椅的出现似乎有点匪夷所思。转而一想,它可能就不是什么坐禅的椅子,是文人用的家什儿。从许承尧翰林《歙事闲谭》揖录的掌故看,晚明的徽州,因为有黄山白岳佳山水,因为有富甲天下的徽商遍布苏扬湖杭,因为有令人景仰的程朱阙里,因为有像吴用卿享“吴太学书画船”海内之誉的一批大收藏家,文士交流十分活跃。同时代的董其昌、陈继儒、李流芳等东南吴地大文士也与偏隅一方的练水名流,或游或交,过从频频。以致秦淮的寇白门也作黄山之游,时人便有了“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的艳咏。
  从明·曹臣的《舌华录》看,处于深山中的古徽州并不因闭塞而少名士风流。其中载有一则故事很是有味:
  “罗远游家呈坎山中,多古书旧帖,曹臣常过之,数日不归。一日,臣欲急归,罗留之,不允。时天欲雨,邻山初合,松竹之颠,半露云表。指谓臣曰:‘汝纵不恋故人,忍舍此米家笔耶?’复留累日。”
  初读此小品,便过目不忘。“忍舍此米家笔耶?”,真是舌尖上的莲花。山中风流,何输魏晋!
  (二○一三年八月写于雨犁书屋)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邢伟:收藏古家具的乐趣

  新浪收藏

古家具之际遇犹如人生,经历风雨,辗转沉浮,充满了人情冷暖的故事。  古家具之际遇犹如人生,经历风雨,辗转沉浮,充满了人情冷暖的故事。
  文/吴少菊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邢伟,青岛市古家具文化研究会会长,资深收藏爱好者,具备10余年行业从业经验。青岛復源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青岛粥全粥到伟业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导语
  古家具的价值就在于其承载了很多时间与人的故事。时间在推进,人在变老,家具理所当然也要变老,我们没有必要去人为地阻断它们走向历史、走向衰老。
  “他人很好,只是会有些忙。”最开始尝试联系青岛市古家具文化研究会会长邢伟的时候,副会长张殿游这样向记者介绍他。
  彼时记者心中遐想的邢会长,该是老神在在,长日与老家具为伍的人,能忙到哪里呢?多次电话联系时忙音的提示,与张副会长“他在开会中”的提醒,在随后的交流中,逐渐领会邢伟之“忙”——除了是岛城家具资深藏家、协会会长之外,他还是一位成功经营着一家全国连锁餐饮企业的青年企业家。
  “以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企业都是交给职业经理人在管理,我在收藏方面投入的时间比较多。现在自己管理企业,70%的时间忙主业,30%忙爱好吧!”商海里的邢伟,杀伐决断,令企业从单一品牌成功转至多品牌的运作;而在喜爱的古家具面前,他却是一位和蔼的长辈,有资历、学识去发掘老物件的可爱与价值,也有心胸宽容和分享。所以,邢伟一直很忙,忙并快乐着。
清早期 榉木榻清早期 榉木榻
  承载人情故事的古家具
  邢伟忙碌的“副业”生活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2004年,为将旗下餐饮门店打造的富含传统文化与艺术气息,邢伟接触了很多具有传统古典风格的家具,引起他对古家具文化的浓厚兴趣。他尤其偏好那些明代文人气息浓郁、制式特别的古家具,因其中负载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精湛的工艺技术,令人赏心悦目。加上结交了很多从事这一行的朋友,邢伟误打误撞地就此进入了古家具收藏业。
  企业店面、办公室的布置,因这些老家具的出现,与年代久远、形态各异的古雕刻相得益彰,充满了古典气息。邢伟并未用修复、打蜡等方法将这些老家具“养”起来,除了定期擦拭浮灰之外,他就任这些有经历、上了年纪的老物件以最自然的状态活在当下。
  “古家具的价值就在于其承载了很多的时间和人间故事,时间在推进,人在变老,家具理所当然也要变老,我们没有必要人为地去阻断它们走向历史、走向衰老。” 
  邢伟个人最喜欢的珍藏是一件明代的一腿三牙方桌,具有鲜明的宋文人遗风。这张桌子原是一家农户所有,以2000元卖给了一对收废品的老夫妻。而邢伟从他们手上购买这件老家具时,花了90万。
  最初打造这件家具的工匠、最初拥有它的农户怎么也料想不到,一张桌子竟会在经年后偶然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得到“巨款”的老两口,买房,买车,给孩子娶媳妇……开始了一种新的人生。
  “人世间,境遇有时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对收废品的两口子来说,他们因为一个偶然,改变了命运,对于我来说,因为偶然,收获了一件珍贵藏品和一段人生故事。” 
  这种偶然,同样发生在邢伟收藏的另一件家具中——黄花梨石面香桌。“香桌历来是少有的雅器,而这件家具的难得之处更在于黄花梨配石面。石头完整和优美的纹路极其稀有,加上严谨的制作工艺、优美的制式,当时可能只有富贵之家才能用得起。”流转落入寻常百姓家,这一雅器,竟被主人用来切菜做饭用。因靠近灶台,桌子的右腿还有明显的火烧痕迹,令人扼腕。古董贩子以800元从这户农家购得这张桌子,邢伟则花费了近50万收藏。
  古家具之际遇犹如人生,经历风雨,辗转沉浮,充满了人情冷暖的故事。这也是邢伟认为老物件最可爱的地方,不需刻意费心打理。他还有收藏曾是从农家猪圈中拖出来的明代大漆万历柜,整体格局与精美花纹依然可贵,只是岁月的痕迹与缺失的柜门,在无言倾诉着一段段沧桑。
榆木四出头椅榆木四出头椅
  收藏不是占有,而是分享和传承
  青岛十五大街古玩城,是当地知名的古玩市场,至2013年开业以来,便成为岛城“淘宝”的好去处。现如今,邢伟在此中一隅,为他的藏品筑了一个新家,建设成立了总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的復源永古家具艺术博物馆。
  “万物并作,吾以观復;泱泱华夏,百川有源;千秋万代,文明隽永。”復源永馆内陈设着邢伟收藏的200余件古家具,作品年代上至南宋,下至明末清初,分4个主展厅和多个小展区,对鲁作、晋作、苏作家具进行分别梳理和展示。
  “明清古家具具有坐标般的指引意义,同时也是业内对于高端古典家具永恒的借鉴,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延续,它所能代表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邢伟的私人博物馆成立伊始便对外开放,专注古家具艺术收藏及相关文化研究、交流、展示等活动,寄望与更多人分享古文明的传承。
  “收藏家对藏品只是担负着暂时的管理,一切藏品和它们所代表的文明,永远属于社会,也必将回归全社会。”担任青岛古家具文化研究会会长,令邢伟对“收藏不是占有,而是分享和传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2010年2月5日,青岛古家具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邢伟担任第一届会长。协会成立五年以来,已发展会员175人,成为青岛最具影响的古家具研究社团。
清早期 树瘤摆件清早期 树瘤摆件
  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鲁作家具以此为精神内涵,带有鲜明的地域风格。“青岛有很多古家具爱好者致力于古家具的研究、保护、鉴定、收藏和交流,但缺乏正确的研究导向和整合力。”青岛古家具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正好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
  为更好地研究、推广鲁作家具的历史文化内涵,青岛古家具文化研究会牵头举办了两届“齐风鲁韵”古家具展。这两届展览,不仅把“鲁作家具”风采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做了进一步推广,极大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古典家具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同时,也带动了青岛的收藏热一路升温。2015年10月份,协会筹办的第三届“齐风鲁韵”展,也将为古家具文化交流与研究带来一道盛宴。
清 石笔筒清 石笔筒
  “众多藏友在一起,共同回溯藏品的发展历程及其不同社会视角下的经典,共同欣赏和体味通过物质材料展现出的抽象意韵,既丰富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这才是收藏的最大乐趣!”不把传统文明之见证与实物载体的古家具收藏,当成投资和投机,这是邢伟一直追求的人生志趣。
  不久前,青岛古家具文化研究会举办第二届换届大会,邢伟连任会长。他的忙碌——有意义的忙碌,仍在继续。
  “收藏不是占有,而是分享和传承。一件件‘宝贝’在诉说着一段段历史,它终会变成一种力量,去改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在!”邢伟说。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红木家具之博古架

 大众网

  在中国传统实木家具的门类中,有一款家具备受文人和收藏爱好者的喜爱,这就是博古架。博古架中“博古”有“通晓古事古物”含义,而成语中有“博古通今”一说。博古架是一种在室内陈列古玩珍宝的多层木架,人们一般习惯将陈列古玩珍宝的柜架称作博古架,又称之为“多宝阁”。
  在传统家具设计中,博古线可谓是无处不在,其起到了强大的结构、装饰等作用。博古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其设计以简洁之博古线条为主,方正端庄,又显灵巧。在传统古代家具设计中,不乏以博古纹为主题元素之设计,一些工艺收藏品也常用这种题材作为装饰图案。
  来源:济南日报

珍贵文物:1953年的选民证

 新浪收藏 

1953年的选民证1953年的选民证
  浙江杭州选民王丰强:“人大代表人民选,人大代表为人民”。1953年7月,当时浙江省杭州中城区选举第一次区人大代表。我有幸作为一个选民小区的召集人 之一,后为选民小组组长。当时只有23岁的我,按规定办好有关选举的工作,高高兴兴、认认真真地选出人民自己的代表。
  我慎重地保存好第一次(1953年7月)的选民证,直至最近一次的(2002年12月)的选民证。其中有1953年至1965年“文革”前的6张;1980年至2002年的5张,可以说基本齐全。
  1953年我23岁是个青年,2002年我72岁,是老人了。经过50年的变迁,第一张选民证至今可称“文物”,保存数也许不多。1965年的这张选民证,存数也不会很多。所以,我一直当“文物”珍藏。 (据《人民日报》)

聖嚴法師:覺察自己的偏執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 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怎麼做呢?方法很多。 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會發現有一種煩惱,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不能得到外在環境或周圍的人認同。 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接納,甚至能控制別人;卻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別人的意見,更甭提受到別人的控制了。 如此,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矛盾就來了。
有一對恩愛夫妻,在結婚多年以後,還是離婚了。 辦離婚手續時,兩個人都很難過,連他們自己都想不通:明明兩個人感情很好,怎麼可能走到這一步呢?原來這位太太弱不禁風,大熱天裡也受不了一點點風,不能吹冷氣、不能吹電扇,連窗戶都不能開;偏偏這位先生最怕熱,沒有冷氣睡不著。 所以,這對雖然恩愛卻無法相處的夫妻,最後只好分道揚鑣。 這是人生的悲劇,不過,這也是人生的常態。
佛陀在楞嚴會上對大眾說法時,曾經舉起自己的手來問阿難說:「阿難!你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自恃多聞,被佛陀連番訓斥幾次之後,再也不敢逞強,只得含糊應答說:「世間一般人都認為手指向下就是倒;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為正?如何為倒?」佛陀就說了:「手臂就是手臂,哪有一定的正或倒?只是世間的人一定要執著上豎為正,下垂為倒,這是執迷不悟的看法。」
所以,以佛的眼光來看,世間所見的許多價值標準,都是人的執著妄想,是非善惡,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 一個人從某個角度看是大壞蛋,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能是個大好人。 這些標準都是人定出來的,未必放諸四海而皆準。 我們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也就會理直氣壯的拿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外在環境。 合乎自己的標準,就起了貪愛心,不合標準,就起了厭噁心,這個分別心,就是煩惱的根源。 其實,外在的境界根本是一樣的,就像佛陀的手臂,非正非倒;可是,不同的人來看,就有不同的評價和反應。 我們若能時時反省自己的偏執,在待人處事上,就會比較圓融了。
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在學校跟人家打架了,結果老師重重的處罰她的孩子,另一個打群架的同學因為功課好,逃過了處罰。 老師不問青紅皂白,就責怪她的孩子把人家好學生給帶壞了,其實真正帶頭打架的是那個成績好的學生。 大家看!明明同樣犯錯,成績好就沒事,成績差就該罰,老師把成績好壞當作衡量品德的標準,在我們看來是很明顯的錯誤,可是那位老師卻渾然不覺。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對自己的錯誤渾然不知。
因此,佛法教導我們時時觀察自己微細的念頭,不要被自己蒙蔽,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祖传大食盒:家过年的大欢乐

  和讯网

  步雄
  家有一个祖传的大食盒,是民间使用的盛放食物的用具,也叫提盒,竹制,三层,涂有紫红大漆。如今,其功能性早已弱去,只为一藏品,记录着我家曾经的“大欢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食品短缺,“何以为欢,唯有过年”,于是,用来装年货的大食盒遂得名“大欢乐”。那时候的北京人过春节,省略了许多烧钱的环节,唯有吃不能 再省略,所以格外记得。年三十的前夜,母亲开始按照河北老家的风俗做炸货,将积年节省下的花生油尽数入锅烧热,红糖沏水和出硬面,稍稍醒发后,擀切成菱形 小块儿,中间豁开,两两对叠,翻卷成蝴蝶结状,曰“麻叶”。热油下锅翻转,金黄而出,滴净残油。晾凉后,分成两堆,一堆分装进几个点心盒子里,学着点心铺 的样子绑扎好送亲馈友。剩下的连同凭副食本购得的花生、瓜子、杂拌糖、关东糖等混杂成大、中、小三份装入食盒(食盒共有三层,底层稍大,中层适中,上层最 小)。
  平日里赤贫的食盒摇身变土豪,让哥仨垂涎不已。入夜,花生瓜子的土香、麻叶的油香、关东糖的甜香从“大欢乐”中溢出一种钻心 的诱惑。哥仨都曾下手去摸,但鲜有成功,每每招来父亲鸡毛掸子敲床板的炸响。始终想不通,为什么非要馋我们这一晚?莫非大人是在锤炼我们生活的“耐受 力”,抑或加强我们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理解?
  大年三十终于到了,哥仨一早放过鞭炮,给姥姥的遗像鞠过躬后,母亲打开食盒最底层派发大礼,把一应美食均分给我们,那种幸福大塌方的感觉永生难忘,一天的吃、吃、吃,待到夜半饺子上桌的时候,都已经食而不知其味了。
  大年初一,食欲渐弱,大人将食盒的中层打开再分,比之前一天的胡吃海塞,就有了些挑挑拣拣。寒日里,牵着大人的手串亲访友,走着,饱嗝连连,反刍出一股股干酸的“年味”来。
  大年初二,食盒最上层被打开,食物尽数分光,可怜“大欢乐”干净得像孩子们节日里的小脸蛋,只能屈掷一隅,等待来年再风光了。
  余下的日子里,我们上筒子河溜冰,去天安门广场疯跑,腹内积食顿消,饥肠辘辘的感觉重新附体,但却不慌,知道好吃的东西大人的兜里总有存货,并乐得让你去 掏。也知道所剩无多,舍不得大吃,把一星半点的花生糖果藏在枕头下、铅笔盒里。盖上,打开,一枚一枚含着吃,享受那种吃不完、拿还有的富足感。忠厚的大哥 发明了一种“棋开得胜”法。将他留存下来的吃食摆在一旁,哥仨玩跳棋决胜负,谁胜谁得,但我可先走四步,二哥可先走两步。结果是我每盘基本必赢,二哥时有 领先,大哥盘盘败北。
  短缺经济淹没了人们的许多欲望和追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人们的亲情和渴望,“大欢乐”带给我们的就远远不止欢乐。
  来源:北京日报

孙中山任命叶恭绰手令与叶恭绰的书画收藏

  大洋网 

孙中山任命叶恭绰手令孙中山任命叶恭绰手令
  文物名称:孙中山任命叶恭绰手令
  保存地:广州大元帅府博物馆
  文物背景: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当即电令正在日本避祸的叶恭绰回国赴粤往助,委以财政部长之要职,不久兼署建设部长、兼任税务督办。此文物为孙中山任命叶的手令。叶恭绰(1881—1968)字玉甫,又作裕甫、玉父、誉虎、玉虎,号遐庵,又号遐翁,晚年别署矩园。祖籍余姚,清光绪七年十月初三日,叶恭绰出生于北京米市胡同。叶恭绰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一位极有影响的人物,在文学艺术领域更是一位著名人士。
  叶氏世居余姚,自其五世祖游幕岭南,遂移家广东,成为所谓的“客家人”,并以书香文艺世其家。叶恭绰的曾祖父叶英华,字莲裳,工诗词,擅花卉、人物,有《斜月杏花书屋诗抄》、《花影吹笙词录》等。祖父叶衍兰,字南雪,号兰台,咸丰六年进士,官军机章京,是近代著名学者、著名藏书家,晚年主讲广州越华书院,冒广生、潘飞声等皆尝从他受业。有《秋梦庵词》、《海云阁诗抄》等。父亲叶佩瑲,字云坡,号仲鸾,以举人积劳保至候选知府,司榷江西,精诗文、书法、历算诸学,尤注意为子慎选师友,期以赓继家声。
  叶恭绰秉承家学渊源,熏习有自,少年时即向名师授业。当列强入侵,国难频仍,少年叶恭绰便关心时务,“醉心”新学,志在“经世”,养成“未尝一日废书不读,兼好采访询问”,探讨问题的习惯,在中外史地方面,用功尤勤。至于诗词、文章,则属家传,更是不在话下。
  叶恭绰十八岁应童子试,作《铁路赋》,为张百熙所赏识,以第一名录取为府学生。四年后,入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光绪三十年(1904),叶恭绰参加清王朝最后一次会试,与沈钧儒、谭延闿一同考中进士。光绪三十三年(1906),清廷创设邮传部,调充文案处文案,从此之后,叶恭绰便与中国新兴的交通建设事业结下了数十年的因缘。截至清亡,叶恭绰已经历升为该部铁路总局局长。民国建立,改设交通部,叶恭绰任路政司司长,继任交通部次长、署交通总长、交通总长。从而成为北洋政府时代“交通系”之主要骨干。叶恭绰在北洋政坛浮沉期间,颇有一些事情值得称述。
  早在民国初年,叶恭绰为筹划设立全国铁路总公司,深切感到交通事业亟需蓄艾储才,遂于民国六年创设各路扶轮学校,两年后更创立交通大学三校,民国九年设立各路职工学校,广延专门人才。同时,陆续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留学,从此奠定了近代中国交通教育的基础。
  至于收回铁路路权,叶恭绰更是功不可没。清末民初,全国各大铁路干线多由外资所建成,当时收赎各路及借款缔约,叶恭绰几乎无役不从,侃侃折冲,焦唇殚虑。而历年铁路外交中的失策,叶恭绰补苴罅漏,为国家挽回了不少利权。尤其是民国九年乘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一役,决胜运筹,充分展现了叶氏机警果决的办事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当即电令正在日本避祸的叶恭绰回国赴粤往助,委以财政部长之要职,不久兼署建设部长、兼任税务督办。虽然时间只有一年馀,叶恭绰就奉孙中山之命北返,以联络张作霖、段祺瑞,而消失于南方政坛,但因其曾任北洋政府要员,此举便足令不明真相的时人咋舌。其实,孙中山在民国初年任全国铁路督办时,已对叶恭绰的“交通救国论”及其工作能力深所赏识,知道他与北洋政客并非一路,方才有此一举,并不仅仅是因为两人乃广东同乡之故。
  1926年底,张作霖在天津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叶恭绰为避张作霖之辟,遂弃职返回上海,专注于与翰墨之士的交往,与吴湖帆成为莫逆之交,帮助吴湖帆摆脱经济困境,支持吴门弟子精选吴湖帆画作,并为之题签作序,印行出版。
  叶恭绰性格正直豪爽,胸怀宽厚博大。他原为前清重臣,又出任北洋政府之交通总长,后来竟追随孙中山,主政重要部门,这在民国政治史上可算是不多见的奇事,这主要在于他服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当孙中山去世以后,叶恭绰即在中山陵旁修建了一座“仰止亭”,以表达他对孙中山“高山仰止”的敬仰之情。
  此后,叶恭绰曾于1931年底一度出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时仅月馀即离任去职,并从此退出政界,定居上海,专心致力于文化活动。他尽力收藏法书名画,闻名于国内外。其实,叶恭绰本来就对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与渊深的造诣,从政期间,除对交通系统的文化建设多所致力外,对于非其职掌的社会文化活动,也一向热情参与。二十年代后期起,用力尤多;进入三十年代,更全力以赴,因而成为相当活跃的坛坫领袖。姜纬堂在《遐庵小品》一书的“选编后记”中综述其文化业绩,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一、专门人才的培养与民族文化的宣传:如迄以创办者与首任校长身份关注交通大学北京、唐山、上海三校的发展;创立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馆;发起中国建筑展览会、上海文献展览会于上海;主办广东文物展览会于香港;倡导研究西南文化等等。
  二、搜求、调查、编集与流布文化典籍:如推动影印《四库全书》;出资影印欧游所获《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编印《五代十国文》;资助金陵刻经处刻经;倡导敦煌经籍辑存会;发起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宋藏遗珍》、《吴都法乘》;主持编印《广东丛书》第一、二、三集,录副《广东文征》;倡议编印苏、松、太著述;将其祖叶衍兰编集之《清代学者像传》付印,并经征访,续遍为二集;似此之类,难于尽举。
  三、调查、维护与重修重要文物古迹:如发现大同云冈石刻,并呼吁保护;发起重修北京元代万松老人塔;发起抢救与重装苏州甪直保圣寺唐代雕像,辟为陈列馆;主持重修南京摄山隋代舍利石塔等,皆为极具意义与影响之壮举。至于随在关心文物古迹,则几成为叶氏之习惯。
  四、诗词的研究、编集与刊印:叶氏不仅以诗词创作鸣世,足为一代作手,且于清代词学研究有素。而对于其名之曰“歌”的能和乐的新的诗词发展形式,叶氏更满怀热情地加以提倡和实践,显示出他的别具只眼,见解独到。由他与龙榆生合办的《词学季刊》,是民国年间有影响的学术刊物;由他主编的《广箧中词》、《全清词钞》,特别是后者,至今仍不失为总结清代词学的重要成果;经他斥资付印的“师友遗集”,抢救了一批作家的心血结晶;经他校印的《汇合宋本两部重印淮海长短句》,提供了秦观词的善本。凡此,皆久为学林所推重。
  五、金石、书画、骨董的收藏与研究:叶氏之富收藏,在民国间号为大家,这与他素所主张的“玩物而不丧志”、“收藏之目的在于研究”,同为时人所艳称。因其兴趣广泛,所以收藏品类颇广,一生藏书画、珍版、宣炉、古尺、名墨、印章、砚台、笺纸、古泉、竹刻,皆声著一时。除书画碑帖,直接滋益其创作,使之成为二十世纪之书画名家外,其他收藏对其考古论史,亦助益良多,使其以鉴藏巨眼,为世所重。其对于经眼及所藏诸品的题识,更是他研究、探究的可贵成果。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叶恭绰的抗日救国立场亦相当明确。待上海沦陷,他转移香港,继续从事鼓吹民族立场的宣传。香港沦陷后,被日寇押送返沪监管,虽收藏几乎散尽,生活一度甚为拮据,他依然坚守民族气节,拒不接收敌伪馈赠,宁死不屈,闭门谢客以明志,以迄抗战胜利。于此期间,叶恭绰借机校刊了一部明季遗民屈大均所撰的,三百年来无人敢刊印的反清义士以文字鼓吹革命的著作《皇明四朝成仁录》。他广收各种抄本拾遗补阙,并间参他书订其脱误。叶恭绰自己曾说:“余幽困中形神交瘁,遂亦致病,但工作迨未中断,以各稿本陆续访求不易,不忍搁置也。家人屡劝余辍业,余迄不听,每医生注射药液后辄复执笔,自是遂患头眩心悸,至三十四年(1945年)二月体益不支,始行中止。”由此可见叶氏校订此书之艰辛。经过前后五年的努力,较完整的《皇明四朝成仁录》十二卷,1948年终于作为《广东丛书》第二集的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出版。叶恭绰为该书作序,并撰写“校订例言”。
  共和国成立后,七十高龄的叶恭绰应邀由香港返京,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以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无一不与文化相关。从他这一时期的书画作品,不难发现这位爱国老人的满怀热情。他的对于翻译工作、建设新型琉璃厂、搜集古泉币集中陈列、辑录新近出土墓志等一系列建议,皆有可取,其中不少建议现在已经付诸实施。而他发起拓印《四家藏墨图录》,主持编印《北京岭南文物志》,推动保护与崇饰北京袁督师祠墓、通州李卓吾墓等古迹,尤为后人所称许。由于这一时期忙于政务工作,社会活动极为繁忙,有些报刊约文,无暇写作,他就委托书画同好黄苗子代笔,比如为《人民日报》所写论白石老人艺术的长文,就是黄苗子为他代写的。他曾专攻《五代史》,成就非凡,著《五代十国文》。他对清词有极深的研究,致力于清词的钩沉辑佚,于1952年选取编成《全清词钞》四十卷,收入清代词人三千一百九十六人,词八千二百六十首,是一部收录清词最多的本子。
  1956年,经周恩来提议,在北京、上海两地成立“中国画院”,并确定叶恭绰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叶恭绰又推荐吴湖帆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接着而来的反右派运动中,叶恭绰被划为右派。到1960年成立上海“中国画院”时,吴湖帆因家庭政治问题,院长改由丰子恺担任了。
  在“文化大革命”中,叶恭绰被扣上“封建余孽”、“袁世凯和蒋介石的干将”的帽子,处境困难。孙夫人宋庆龄知道后,立刻派秘书到北京东四灯草胡同三十号给叶恭绰送去二百元钱,作为对这位孙中山老部属的抚慰。叶恭绰深受感动,老泪纵横地说:孙夫人的心意我领了,但钱我不能收,因为孙夫人是靠工资收入的。但叶恭绰却对宋庆龄的秘书提出了一个要求:“孙中山先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革命者,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人。自己追随孙先生多年,希望死后能埋在仰止亭,在九泉之下也能见到孙先生,请秘书将这个意见转告孙夫人。”后来宋庆龄给叶恭绰回信,同意他的请求。到晚年,他将自己辛勤搜集的金石书画古籍悉数捐赠给京、沪、苏、穗等地的博物馆。还曾竭力收集流散在海外的古文物,化费了不少心血和资金。到六十年代初,因思念家乡,他曾致函姜枝先,要求为他寻找余姚的祖坟。
  1968年8月6日,叶恭绰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八岁。他的骨灰运到南京中山陵“仰止亭”埋葬,实现了他生前的夙愿。
  叶恭绰出身于金石书画世家,对于诗文、书画、考古无不精通。其书法根柢北碑,参合南帖,融合众家,而于运笔与结体独具心得,雄森苍浑,自创一格。他曾说:学书必须脱出羁绊,不为近三百年八股性之文字学所笼罩,方可以言书法。他主张以出土竹木简及汉魏六朝刻石、写经为宗,务使大字为小字之精炼,小字如大字之磅礴。他曾说:“书法以韵趣气势为主,必须脱出羁绊,不为近三百年八股性之字学所笼罩。”其画虽竹、石、松、兰皆有所涉略,主要以画竹为最具特色,秀劲隽上,直写胸臆,所附题识尤耐赏味。较之书画,则叶恭绰的诗文相对还没有获的应有的重视。所著有《遐庵汇稿》、《交通救国论》、《历代藏经考略》、《矩园馀墨》、《遐庵谈艺录》、《遐庵小品》等行世。

住在老天津五大道上的收藏家们

新浪收藏 

徐世章旧居(睦南道126号)徐世章旧居(睦南道126号)徐世章徐世章1960年,王襄在睦南里。杨克 摄影1960年,王襄在睦南里。杨克 摄影
  孙琪
  倾尽一生藏品慷慨捐国家
  如果您常去天津博物馆,那么位于5层的《器蕴才华——文房清供陈列展》和《志丹奉宝——天津收藏家捐献文物陈列展》您应该不会陌生。在这两个展厅中我们看到 的大部分古砚,都来自于民国著名实业家徐世章的捐赠。徐先生的捐赠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也使得天津博物馆成为全中国在古砚收藏方面最成体系、首屈一指的博物馆。
  提起徐世章(1889-1954)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天津人,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十弟,著名实业家、收藏家。他酷爱文物收藏,尤其是古砚,上至秦汉,直到明清,不仅门类齐全、质地精良,而且多传承有序,不乏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
  徐世章爱砚台可以说是出了名的,为了收藏到一方好砚台,他不惜花费重金,从徐世章撰写的《藏砚手记》中便可得知,1934年至1937年,仅这四年间,他用 于购买砚台的款项就高达4万多元。如他当年购买了一块金代大定红訇小砚,因此砚极其稀有,徐世章几乎是用与这块砚台同等重量的黄金购得的,徐世章曾对子女 说:“要是将我购买文物的钱来买钻石,足可以买一大簸箩了!”
  徐世章不惜花高价买好砚台是出了名的,当时古玩商都称他为“财神爷”。甚至于有些砚商开出天价,一次徐世章在南京夫子庙看中了一方宋代端砚,卖家一眼就认出 来眼前的是大名鼎鼎的徐世章,就故意把价格抬高了一倍。徐世章当时资金吃紧,不足以支付要价,卖家说:“没钱不要紧,您不是干房地产的吗?拿地换也行 啊!”明知道是趁火打劫,但徐世章求砚心切,硬是以一块正在升值的地换了这块端砚。事后,朋友拿他开玩笑:“看你做起房地产生意是个精明人,怎么一看见好 砚台,你就变成了个头脑发昏的蠢人了呢?”后来他在题记中写道:“当此世乱年荒之际,而以重金得之,人能不嗤我愚也,然我以卖地之金易此砚,却以之为余 幸。”徐世章虽为了宝物不惜重金,但在生活上却十分简朴,并且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平日常穿一件粗布长衫,子女穿的也都是自家染制的布衣。为了培养子女的勤 俭意识,每逢春夏之交,他还让孩子们吃上几顿野菜饭。
  徐世章嗜砚如命,在今天的天津博物馆,展出的徐世章的捐赠品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细节,他每每收藏到一方古砚之后,都会专门定制藏砚的套盒,内衬 丝绸织锦,再用双层木盒保存,内盒为紫檀木,外盒为楠木、红木或黄杨木。1934年开始,他将一生收藏之古砚整理成系列,编纂成砚谱。
  徐世章不仅是一位收藏大家,更是一位民族文化的保护者。国民党统治时期,美国曾出价数百万美元欲收购他收藏的文物,被徐世章断然拒绝。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天津战事激烈,曾有人劝他携文物去美国生活,但他说:“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绝不能从我手中流散到国外。”
  新中国成立后,徐世章还曾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1952年徐世章先生不惜变卖几处房产,凑齐15000元购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认购十年期公债25000元,是当时私人认购公债数量最多的人之一,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3年冬,徐世章身染重病,他对子女说:“我毕生精力致力于收藏文物,几十年呕心沥血,终于将它们由分散变为集中。如果传给你们,势必又由集中变为分散。我考 虑再三,只有捐献给国家,才更易于保管,供全社会、全民共赏。希望我死后,将捐献之文物开辟一个陈列室进行陈列,供大家欣赏,这也是我对社会的一点贡 献。”1954年徐世章病逝后,夫人杨立贤与子女通过周叔弢先生正式转达了将徐世章生前收藏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的意愿。这是天津市文化局上世纪50年代收 到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一批文物。1954年8月,天津市文物部门选择其中部分精品在天津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爱国捐献文物展览”。除了文物,徐氏后人还向 国家捐献了56所房屋及一块空地。
  徐世章先生在天津五大道上的故居主要有3处,一处位于现天和医院附近的睦南道126号,这是一幢英式庭院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成于1922年,是一处高档 私人住宅。另一处位于今大理道26-28号,为两层砖木结构的欧式楼房,1922年建成,平面呈正方形布局,红砖清水墙,条石台阶,大筒瓦坡顶,正中开天 窗,风格简洁朴实。还有一处位于今马场道58号,3层建筑,欧式乡村别墅建筑风格,砖混结构,外墙红砖清水兼水泥装饰面,坡红瓦顶,错落有致。
  变卖家什也绝不让文物外流
  下面要认识的,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甲骨发现者和研究者王襄先生。
  王襄(1876-1965),世居天津。长期从事金石学、甲骨学研究,为我国金石、甲骨学研究,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天津博物馆收藏有1800余件珍贵的甲骨,其中的800余件都是王襄1953年捐献给国家的。1965年其亲属又将王襄书法、遗稿及王襄收藏的文物共计748件捐献给国家。
  1898 年的秋天,一位名叫范寿轩的文物贩子来到天津兜售这些在河南发现的带有文字的龙骨。起初天津的王襄和孟广慧认为这些是古简,在1899年收购了一部分,与 此同时在北京,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也购买了一部分。但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自杀殉国,并没有对收藏的甲骨进行全面性的研究,此时由于 国内动荡,范寿轩也降低了售价,王襄倾其所有又购得一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襄失业在家,生活拮据,天津的古董商常去他家,游说他将甲骨卖给日本人,但王襄先生宁肯变卖家中家具、衣物维持生活,也拒绝把文物卖给日本人。
  解放初期,直到1952年,王襄家中仍很困难,董作宾曾从美国来信,询问他是否有意将甲骨售与美国某大学,王襄也一口回绝了。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将毕生珍藏的甲骨全部献给了国家。
  王襄先生捐献的甲骨对于中国古文字的研究及商代历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如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商代月有食卜骨,上面刻有七个文字,“旬壬申夕月有 食”。记载了公元前1189年10月25日发生的一次月食,这是世界上关于月食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之一,像这种带有干支的月食记事卜辞在世上仅有两件,这 是国内仅有的一件,极为珍贵,是研究商代天文、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标本,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1957年9月,王襄由老城厢东门内大刘家胡同迁往和平区睦南道睦南里,82岁高龄的王襄在五大道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八年时光。
  张叔诚、周叔弢、徐世章、王襄……一个个天津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在近现代文化界、收藏界具有着重大影响力的收藏大家、学术大家,他们在天津、在五大道 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足迹。当我们来到天津五大道这些名人故居前,都会想起那些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老先生们慷慨为公、无私捐献文物的奉献精神,他们的故事为五大道增添了更为浓郁的人文色彩。
  来源:今晚报

唐太宗与《晋祠铭》

  新华网  

《晋祠铭》行书碑《晋祠铭》行书碑
  熊晋
  在山西太原的晋祠完好地保存着一块碑——《晋祠铭》。
  这是一块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并亲自书写的御制御书,它还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行书碑,因而在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晋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
  中国有立碑的传统,征战凯旋,歌功颂德,都要撰写文章并刻在石头上,以求永恒。李世民在征战高丽的回途当中,专门到唐朝的龙兴之地晋阳来修养。时为贞观 二十年(公元646年),李世民已48岁。众所周知,晋祠是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堂,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李世民当年随父亲李渊就是在晋阳 的晋祠唐叔虞祠前祭拜盟誓之后起兵,第二年攻取长安,建立唐朝,因而晋阳城一直被视为唐朝的龙兴之地和政权根基所在。相隔30载,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李 世民怀着感恩晋祠、感恩晋水、感恩唐叔虞的心情,写下了这一通千古闻名的《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
  唐太宗在这 篇文章中核心是提出了贞观之治的精髓:“德乃民宗,望为国范”。李世民满怀感恩之情重游晋祠,以水比德描绘晋祠“临汾水而濯心,仰灵坛而肃志”;在唐太宗 眼里,晋祠比蓬莱的海上仙境要美、比昆仑山上的阆苑仙葩还要美。晋祠供奉的唐叔虞的神灵,保佑唐朝“一戎大定,六合为家”,这是彰于天命,实赖神的保佑, 所以要“无言不酬,无德必报”,所以要感恩,感恩晋水神祇,感恩叔虞的神恩;并明确指出唐朝国号的来历是承袭唐尧;唐朝遵循着周朝晋国“经仁纬义”的国 政,也就是唐叔虞以仁义治国,恪守正大光明之道,行为要合乎道德规范,进而提出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也就是以道德为崇高理想,其核心是诚信,诚信必须由国 家来做,包括政治诚信,表现为制度诚信、法律诚信,让权力受到制约;以民为本,就是放水养鱼,养富于民;惟贤是举,德才兼备,也就是说选才用人首先看德。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千古一帝、帝王的楷模,由此可见一番。
  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励精图治的政治家,而且唐太宗对中国书法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
  首先,作为帝王,他把王羲之推上了至高无上的“书圣”之地位。李世民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晋书》是唐朝政府组织文人学士对前朝整个政治、军事、 文化、社会整体修撰编史,而李世民独独为王羲之写传,可见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偏爱至极。其中“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这一书法论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 响。
  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偏爱,已超越了个人的偏爱。应该说作为帝王,李世民开启了一个书法新时代,决定了书法的走向,从而造就王羲之为代表的帖学一脉统治整个中国书法1300多年。
  唐太宗李世民还是书法的实践者,其书法堪称一代大家。《晋祠铭》就是李世民以王羲之的书法精神一气呵成的千古名碑。
  《晋祠铭》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在唐以前,碑文书体一般是以篆书、隶书或楷书来书写,以示庄重威严,在秦朝是用篆书,在汉代是用 隶书,在唐代是用楷书。但李世民却打破常规,以行书书写,也使此碑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行书碑。在此之后碑的形式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此碑碑首为圆形, 由螭首下垂装饰,华丽而庄重。碑首的正中间是一块圭形平面,用来写碑额,碑额一般是以篆书或隶书来写,所以有篆额或隶额之称,而李世民用的却是飞白书,极 为少见。飞白书是由汉蔡邕创造,至今已经失传。一般碑额就是题目,而这块碑却写的是年月,即“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碑的题目在碑文的开头,即《晋祠之铭 并序》。
  欣赏书法一般来讲,首先是“远观气势,近看细节”,就是站在一定距离看其整体的气势、格局、气象,然后再走近, 看细节。这块碑雄浑大气,正如唐太宗本人文韬武略、气壮如山,正所谓“字如其人”。再看细节,全碑1203字,字字有根据,全由王羲之的结体而来;虽然绝 大多数是字字独立,但“状若断而还连”,也就是常说的笔断意连,气脉相连;“势如斜而反直”,左右摇曳,因形态而产生势态。全篇有39个之字,都各有各的 姿态,绝不雷同,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用功之深。最后再看其笔画,用笔遒劲,线条骨力雄强。虽然没有讲究整篇的分间布白,但雄强骨力支撑起全篇气势。李 世民自言其书法“唯其笔力,而形势自生”,后人也是如此评价“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浑厚成,自无一笔失度”。
  唐太宗晚年常以该拓本赠送贵宾,可见唐太宗对此碑的珍爱。
  来源:光明日报

石头里藏个小鸡 经鉴定是半透明玛瑙

  中国新闻网

  记者谷武民通讯员赵振恒文图  
  本报濮阳讯“此石造型似小鸡,形象逼真,造型纹理,形神合一。”昨日下午,王先生带着这块石头向记者展示。
  记者看到,这块石头长8厘米,宽7厘米,高4.3厘米,石头中央一只小鸡造型的图案依稀可见。(如图)
  说起这块石头的来历,王先生称是十多年前偶然见到,觉得图案奇特,难得一见,就带回了家中。后来鉴定,是一块半透明玛瑙。
  收藏奇石是王先生多年来的爱好。他说自己也没别的爱好,就喜欢收藏个石头。平时也会跟关系要好的几个藏友一起看看石头儿,真的很开心。

乾隆时每年从和田运4千斤玉石到京城

  新浪收藏 

仿古玉鼎仿古玉鼎
  (原标题:爱江山更爱美玉) 
  乾隆时期的玉器生产和工艺非常发达,从乾隆24年(1759年)至嘉庆18年(1803年)为玉器生产的鼎盛时期。由于乾隆对玉的痴爱,在玉器生产和收藏上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当时玉器在紫禁城中无处不在,包括生活用品、装饰品。在各个宫殿的多宝格陈设的艺术品中,玉器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乾隆把最爱的珍贵玉器,收藏在百什件的盒子里。百什件共分为九层,每层有若干个抽屉,抽屉中的每件玉器都有它专用的小格子,格子形状与玉器完全吻合。乾隆还为他的儿子——后来的嘉庆皇帝起名叫颙琰,琰是美玉的名字;永琰的十六个兄弟也都以美玉的名字命名,乾隆自己则被后人称为“玉痴”。
  乾隆爱把玩古玉,对远古和前朝的玉器很是喜爱和推崇,以至于乾隆时期的玉器仿古很是盛行。仿古玉器多是仿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器底篆刻有“大清乾隆仿古”、“乾隆仿古”。但并不是全部照搬青铜器原样,而是依据玉石材料和玉器工艺技术特点,选择适宜的造型纹样而制成。因此,玉器器皿仿古,是在继承古代器皿造型的基础上,运用琢玉工艺技术,变化出新的艺术品。
  除了仿古玉,时作玉的创作也是当时的一大主流。乾隆时期的时作玉器的工艺繁复纷纭、形制多样,图案做工极其丰富多彩。有的装饰单纯、雕工简练、精于光工,充分地展示了玉材所特有的温润荧晶的质地美;还有的崇尚精雕细刻,着重表现碾琢技巧,图案造型华丽繁缛。其中以清宫薄胎玉器最具特色。
  薄胎玉器当时名为“痕”玉,“痕”即“痕都斯坦”,也称“温都斯坦”。“痕都斯坦”是地名,大约在今克什米尔地区。此地区制作玉器盘、碗、盒,多将胎体磨得很薄,乾隆见到后,对这种工艺发生了兴趣。乾隆16年至24年间引入,乾隆有赞“痕玉”诗30余首,称此玉器“莹薄如纸”。从此变为了中国玉器器皿的一种常见风格。其实在清以前也有薄胎作品,但在清代最多,工艺技术吸收了“痕玉”的特点,才形成专称。
  在首都博物馆收藏的“痕器”中,白玉蕃莲佛像纹碗、白玉蕃莲纹碗均是造办处仿制的“痕器”。白玉蕃莲佛像纹碗,外壁琢两组纹饰,一组为曲瓣蕃莲纹,一组为蕃莲纹围绕的坐佛,碗足饰舒展的圆瓣形蕃莲纹,玉色润嫩,质地细腻,器薄胎透,花叶布局疏密有致。白玉蕃莲纹碗,一对,取自同一块玉料,采用掏料法,将玉料掏成两个很薄的碗坯,再两面对琢,碗壁薄仅1公厘,仿银器的锤錾效果,花纹内凹外凸。
  “痕器”主体图案多为西蕃莲、菊瓣纹,少乏创意和变化。其繁缛、细腻,迎合了乾隆盛世百工去朴尚华的风气。
  乾隆时,每年至少有4千斤左右的玉石从新疆和田送到京城,有时还能达到1万多斤,充足的玉料满足了当时制玉的需要。当时宫廷的玉器主要来自紫禁城养心殿的造办处或民间比较著名的制玉坊。民间以扬州制玉的雕工最为精巧极致。其中最为著名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在扬州用了6年时间雕琢而成,从石料运输到制作完成历时十年,耗数十万人工,所费银两无法计算。运回京城后一直安放在紫禁城的乐寿宫。
  上之所好,下必流行。藏玉赏玉在乾隆时成为一种时尚,玉器成为当时文人雅士把玩、收藏的一个主流。
  乾隆对玉的痴迷,造就了中国玉器工艺的又一个高峰,给我们后世留下了数量巨大的艺术财富。(降真)
QQ截图20160127161053爱江山更爱美玉
QQ截图20160127161047痕都斯坦诗纹玉碗
  (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禪修,是一種由內到外幫助人放鬆壓力的根本之道。


練習前的小叮嚀
1. 上班族在面對每日忙碌的工作時,雖然知道身心要放鬆,卻很難真正清楚什麼是放鬆。 因此,特別設計“放鬆禪”,讓大家在閱讀本書前,先體驗以禪法放鬆的感覺與好處。
2. 放鬆引導可運用在任何地方,無論是在公司、家裡、乘車或等人時,坐著或站著皆可練習。 如果是選擇站姿,在練習前,要先調整站立姿勢,兩腳張開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全身重心重量往下,放在前腳掌,膝蓋微彎;如果是選擇坐姿,在練習前,可先找一個位子坐好,兩手手掌交疊,右掌在下,左掌在上,兩手拇指相接,成圓圈形,輕輕放在大腿上,上半身端正盡量不靠背,下半身讓大腿與小腿成九十度,以利氣血循環。
3. 練習時,為幫助放鬆,最好取下眼鏡、手錶,以及佩戴的首飾,讓身體沒有多餘的負擔。
4. 每次的放鬆練習,都需要多做幾次,直至身心完全放鬆。
放鬆的要領
放鬆是身體和心情的放鬆:放鬆全身的肌肉,心情也放鬆。
肌肉放鬆時是不用力的,是柔軟的,是舒服的;心情放鬆是心中沒什麼特別要做的事情,也沒有特別要想什麼。 心情是接受外在環境的現象,接受自己身心的狀況,內心是自自在在的。
在放鬆身體的過程中,是從頭到腳一步一步地放鬆。 每個部位放鬆時都稍微停留,體驗鬆的感覺,再繼續往下。 如果身體某一部分不能夠放鬆,沒有關係,就先把它跳過。
放鬆的時候,可以睜開眼睛,也可以閉上眼睛,一切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放鬆的步驟
首先,從頭部開始放鬆,清清楚楚地知道頭部在放鬆。 眼睛放鬆,眼球不用力。
眼睛周圍的肌肉,都是鬆鬆軟軟的。 如果心中有念頭出現,只要不把念頭串聯下去,不跟著這些念頭跑,眼睛自然就會放鬆。
接著是臉部放鬆,清楚知道臉部的肌肉完全放鬆,讓鬆的感覺慢慢延伸到頸部、肩膀,一直到手臂、手掌,以及手指端,都是放鬆的。
胸部放鬆,讓鬆的感覺繼續延伸到腹部,感覺腹部像棉花一樣柔軟。 背的上半部放鬆,背的下半部放鬆,一直放鬆到臀部。 把重量的感覺往下放。 大腿放鬆,小腿放鬆,一直松到腳、腳掌,以及腳趾端
都是放鬆的。 如果心中有念頭,就把它當作像風吹過,一切都是清清楚楚的,念頭來,念頭去,只要不跟著它走,就可以了。 如果覺得不夠放鬆,還可以再重複上述步驟,多做幾次,身心就能體驗真正的輕鬆自在。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齐白石世界纪录完成交割

   新浪收藏 

  在2015年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中,《“叶隐闻声”—齐白石花卉工笔草虫册》以1亿1500万人民币成交,至今此件作品已成功完成了付款程序,顺利完成交割,成为了目前齐白石市场上成交并完成交割的最高世界纪录。
齐白石 “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    册页(十八开) 设色纸本    qi baishi?flora and Insects Alblum    album; ink and color on paper    32×26 cm。×18?12 5/8×10 1/4 in。×18    约0.7平尺(每幅)
  齐 白石 “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   册页(十八开) 设色纸本            qi baishi flora and Insects Alblum  album; ink and color on paper   32×26 cm。×18  12 5/8×10 1/4 in。×18   约0.7平尺(每幅)
  展览:“叶隐闻声——齐白石工笔草虫大展暨白石友朋展”,2015年11月6日-10日,保利艺术博物馆。
  著录:
  1。《画家齐白石》纪录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5年。
  2。《白石草虫册》,荣宝斋新记木板水印,1958年6月。
  3。《齐白石画法与欣赏》图版38、89,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7月。
  4。其中部分著录于《荣宝斋画谱》(八),荣宝斋,1985年1月。
  5。《齐白石彩色精选》图版266-269、273、274、292-295、298、299、302、303,美术图书公司,1986年1月。
  6。《齐白石昆虫小品》明信片,外文出版社,1986年。
  7。《齐白石工笔草虫》,活页8张,荣宝斋出版社。
  8。其中十二开著录于《荣宝斋画谱(八)——齐白石花卉草虫部份》,荣宝斋出版社,1989年5月第二版。
  9。其中十开著录于《齐白石画海外藏珍》,第143-161页,荣宝斋(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7月。
  10。其中2开著录于《齐白石全集》第三卷,图292、293,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10月。
  11。其中10开著录于《齐白石全集》第五卷,图110-119,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10月。
  12。《中国当代六大名家书画集Ⅱ》,国立历史博物馆,2001年。
  13。其中六开著录于《齐白石辞典》,第274页,中华书局,2004年10月。
  14。《齐白石·鱼虫虾蟹》,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6月。
  15。《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鉴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齐白石《“叶隐闻声”—齐白石花卉工笔草虫册》共十八开,为北京荣宝斋旧藏,在1956年齐白石的纪录片中就已经出现,后来有至少十六次的出版著录,流 传有序,秘藏于世几十年。秋拍前,多位专家、学者就对此作品作出了高度评价。秋拍预展现场,参观者对于保利拍卖所呈现的学术梳理、三维动画、以及访谈短片 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作品的买家对于此件作品极为珍视,对其的评价超过了曾经对此有很高赞誉的其他专家。
  虽然艺术品市场整体正处于比较平稳的时期,但因为保利拍卖强大的客户群体,和对保利品牌的充分信任,在拍卖过程中,有多位实力买家同时在现场,或通过电 话和网络同时竞投。此作从6千万起拍后,叫价迅速攀升,直至9千万时还有几位买家在同时竞投,最后以一亿元落槌成交,获得全场的热烈掌声。
  
  回顾齐白石作品的成交历史,他的世界第二成交纪录也诞生在保利,早在2009年北京保利秋拍,齐白石《可惜无声》册在就以9560万元成交,在《叶隐闻声》册拍卖前,此册一直都是无数藏家心中齐白石的最高纪录。
  此件作品的成功交割,极大振奋了齐白石作品的市场信心,保利2016春季拍卖征集也已经开始,我们期待您的继续支持!
  (文章来源:北京保利拍卖)

观音菩萨手托宝瓶其实叫军持 系古代僧人盛水用具

 中国新闻网 

唐代绿釉军持(净瓶)唐代绿釉军持(净瓶)
  经典版《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是不是早已在你的印象中定格?庄严雍容的观音菩萨手里托着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扫开残雾的垂杨柳……说实话,这个俗称“净瓶”的宝物,可是很多人的心头好啊。不过,净瓶并不是神话传说中的产物,在古人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物件所在。今天的“主角”,就是被收藏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一件“壶”状的物件,早在几十年前入库时,就被人登记为“净瓶”,实则严格意义上讲,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军持,这是古代僧人的标配。
  这件宝贝的器形和影视剧中的净瓶略有不同,它有着圆形的腹部、细长的瓶颈,瓶体一侧有一个碗形口,高22.80厘米,顶部残口直径1.5厘米,肩部碗形口直径3.37厘米,重1.06千克(腹内有包含物,晃动的时候,包含物也跟随滚动,似为球体)。为什么这件宝贝叫军持而不是净瓶呢?其实,净瓶是军持的一种。在现代的研究性出版物中,也多把此类物件称为净瓶,甚至把长颈、小口、鼓腹的器物都称为“净瓶”,由此“净瓶”成为这种器物的泛称。
  军持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次南石上则有佛置捃稚迦……捃稚迦,即澡瓶也。然则军持之名,捃稚讹文,又省迦字。释家以之洗手,故曰澡瓶,亦曰净瓶。”季羡林在注释中表明,“(捃稚迦)梵语“Knudikā”的音译,意译为水瓶、澡瓶、净瓶、澡罐等也,本来是印度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但佛教徒也在使用,最后并赋予了宗教意义,久而久之成为僧众十八物之一。”所以,军持一词是舶来语,为梵语“Knudikā”的音译,也翻译作:“军迟”“君墀”“君持”“捃稚迦”等,属于佛教用器,传自印度,为云游僧人盛水洗手的用具,虽说瓶子体量不大,但携带方便,主要带给人一种仪式感。
  顾名思义,净瓶的净字,代表着干净和整洁,佛教中有很多都加有“净”字的词汇,比如为僧尼服务的人为“净人”,僧尼使用的洗澡器物也分为净澡罐,这都说明佛教对于“净”的一种宗教追求。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军持分“净瓶”“触瓶”两种,二者在制作和使用时有严格的戒律,净瓶就是用瓦瓷制成的,只有等你手干净的时候才能拿,并且要放到干净的地方去;触瓶就是铜铁材质的,就为图个方便,随便放哪里都行。不过,当军持传入中国后,净瓶和触瓶逐渐混淆,这也意味着军持与净瓶的混用,所以后来的佛教典籍常常将二者等同。
  说到底,省考古研究所的军持和影视剧中观音娘娘手中的宝瓶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反映了军持功能的变化——它逐渐成为一种法器而非生活用具。据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郝丽君介绍,在许多绘画和石刻造像的菩萨(多为观音)手中常常拿着军持,早期是随手拿着,是云游挟持的表征,如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中,有一件南朝菩萨立像,菩萨左手提净瓶;隋代以后多托举,且配有柳枝,和净瓶某种宗教涵义的加强有关;五代至明清有一种器物,与军持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只有高耸的细颈,而不带肩部的旁口,学者多称为“单口军持”。早期文献所记载的军持双口功能不同,旁口用于添水,颈口用于饮水,而此类“单口军持”表明添水只通过颈口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再用于饮用,只是盛水器。黄叔旸《鹧鸪天·暮春》:“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说明净瓶更像一个“插器”,既作插器,器内当盛水,脱离了原始功能的净瓶更接近于这种“单口军持”。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普查办公室、山西晚报社顾问:赵曙光)

由唐至明代的200余件老窑瓷器亮相京城

 和讯网 

  本报讯 由唐至明代的200余件老窑瓷器,日前亮相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闲事与雅器”展览。
  提起“老窑”,在收 藏市场里不像五大名窑那么身份显赫,也不像明清官窑那么显山露水,但她们所特有的沧桑却在中国瓷器史上不容小觑,她们所呈现的特有气质也足以让今人拍手称 赞。此次展览中,一套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执壶带温碗尤其引人关注。据了解,国家有关博物馆只藏有一只温碗,但有壶又有碗这么完整的一套目前还未在其他博物 馆里见到。另外一只宋哥釉八方杯釉色肥厚,金丝铁线明朗,开片密而不乱,充满了生机感,让人爱不释手。据专家介绍,该器型十分少见,目前只知故宫博物院有一只类似哥釉八方杯。此外,北宋定窑黑釉酱彩盏、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螭耳杯、宋吉州窑目叶纹黑釉盏、金定窑印花牡丹纹盏、金霍州窑白釉玉壶春瓶等,都堪称老窑瓷器中的难得之器。
  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香港泰华古轩共同主办的这个展览,展出的古文物年代跨度由唐至明,尤推两宋辽金,而材质以瓷器为主,辅以金、银、铜器、漆器、石器、玛瑙等;器类则以茶器、酒器为重,兼及花器、香具与文具。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20日结束。孙乐琪 文并图
  来源:北京晚报

河南陆浑戎贵族墓发掘提取 出土玉器等50多件文物

  新华网 

  1月23日,河南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徐阳墓葬群中的一座大型墓葬进行文物出土发掘和清理提取。历经7小时,考古人员在现场共提取出青铜乐器、青铜礼器和玉器、水晶等50多件精美文物。

贵州藏家收奇石形似中国地图 想要上交国家

 中国青年网

  这块 “雄鸡石” 价值几何?
  镇宁一奇石收藏者自称曾有人出价30万元,不过他更想无偿捐给相关部门
  昂扬的鸡头、饱满的鸡身,强健的鸡爪,丰盈的鸡尾……轮廓分明的边缘,俨然一幅天然的中国地图,这就是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一奇石爱好者收藏的一块酷似中国版图的黄蜡石。
  奇石貌似“中国地图”
  “这是我2013年在黄果树募龙村一山上意外发现的,这块石头长80厘米,高60厘米,厚12厘米。 ”韦罡告诉记者,自己是自然“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虽然入行仅3年的时间,但也收藏了一系列的自然奇石,这一块黄蜡石的“中国地图”只是其中的一块。
  “开始捡到这块石头的时候,虽然它只是喀斯特地貌山区的一块普通的黄蜡石,但是觉得它的形状特别好看,慢慢品味,我觉得特别像中国的版图” ,韦罡轻轻用手擦拭“雄鸡石”说道。
  记者仔细观察了一番,石头的整体轮廓确实酷似中国地图, “东三省” 、 “大西北” 、 “西南三省”等区域,都能在图案中看到,活灵活现,自然天成。
  渴盼让更多国人共赏
  “看到它,就想到我们的历史。当年列强的入侵,把我们国家搞得千疮百孔。 ”韦罡说。去年抗战胜利70周年,他邀请许多朋友到家里面来观赏“雄鸡石”。
  “这块奇石还有独特之处。 ”韦罡介绍,除了轮廓像中国地图,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块奇石也像一个心形,也寓意在遭受列强入侵时,咱们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最终取得胜利。
  “去年5月份,有一位福建商人慕名前来看到石头后,出价30余万元想购买,我拒绝了。 ”韦罡说,自己希望能把它无偿捐献给相关部门,让更多人在赏石的同时,铭记历史。韦罡希望借助本报找到能够收藏和展示“雄鸡石”的相关机构。
  新闻人物:点石未成金的“石痴”
  “迷上这块,源于偶然。 ”今年48岁的韦罡说, 3年前夏天,自己一个人在河边散步,踢到一坨拳头大的石头,发现石头上有黑色纹路,翻来翻去打量,发现纹路造型酷似“列宁”头像,心里泛起一阵狂喜。 “就在一瞬间,自己被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征服,开始走上这条路。”
  “指望他‘石来运转’,我们娘俩可能早就喝西北风。”韦罡的爱人陈菊“抱怨”地说。据悉,韦罡原来在当地某建筑公司,手底下有20来人。迷上奇石后,将家里60多万的积蓄折腾完了,还“忽悠”不少朋友支持他近40万元到处购买奇石、根雕。 “这几年,他是分文不进,还好我有份工作。唉,只要他高兴,我只有认命。”韦菊和女儿将韦罡才买来的一块石头抬进储屋间。
  “他简直是走火入魔。 ”当地一位叫王平的市民介绍,认识韦罡多年,自从迷恋奇石后,韦罡跟朋友只谈“石经”,不讲“人话”,大家就叫他“韦石痴”。
  据了解,韦罡目前收藏奇石、根艺共120件,“雄鸡石”经圈内人士估价在100万元左右。
  背景知识
  黄蜡石,不以“透、瘦、漏、皱”著称,而以石表滋润细腻,色彩纯黄,耀人眼目,同样具有任人想象的空间而受人钟爱。目前我国的玩石家主要认为质最优的“黄蜡石”产于广西贺州、广东潮州饶平等地。
  从质的品位上,黄蜡石分冻蜡、晶蜡和粗蜡等若干等级,而冻蜡是继田黄石后的新贵,好的冻蜡可与田黄竞美。古代称田黄石为“石帝” ,而今品位高的黄蜡石(冻蜡)应封以“石皇后” 。

鉴定寿山石重在三看

 新浪收藏 

  寿山石产量极少,有的矿区甚至已经不出石了。而“石帝”田黄的产量更不用说,能挖掘到指甲盖般大小的原石就是运气极好的。所谓供大于求,这时候呢,造假就开始啦,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分辨。
  赏寿山石重在“三看”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一看:因材施艺”是否恰当。
  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我们在鉴赏和选购寿山石雕作品时要看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的独到功力。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
  寿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极为简练的技法,发展为现代精细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圆雕等。一件寿山石雕精品往往综合应用各种传统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
  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寿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法,它适于收藏家、鉴赏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为了提高收藏价值,卖家故意对石雕表面做老化处理,弄得老气些。作伪判断。仿刻古人和现代名家的篆刻和雕刻作品。
  折叠作色判断:市场上现存大量经过物理和化学处理过的石雕作品。
  化学处理的色彩比较容易判断,色彩鲜艳,感觉发愣。
  物理法是用植物或矿物的天然色彩,对原石进行煮泡处理着色,这样处理过的作品往往能蒙蔽很多人的眼睛,甚至有些鉴定机构也被蒙蔽。
  来源:华夏收藏网

學誠法師:管住說話的慾望

人長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這種生理結構預示我們應少說多聽。可大多數人喜歡說而不願聽。

人為何偏愛講話?佛門有一個詞叫“樂說欲”,即非常歡喜講話,這是人的本性之一。聽說監獄中懲治犯人有一種方法是“禁閉”:長期讓一個人獨處,沒有人同他說話。最後犯人的心理防線被擊潰,說出所有罪行。最近網上有個新聞: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吃穿不缺,卻天天在家門口擺攤賣自己縫的鞋墊,哪怕是全國人民都往家裡趕的除夕那天也不例外。面對記者的採訪,老人的答复讓天下兒女動容——“只想找個人說說話!”還有幾年前被中央電視台推選為“感動中國”人物的翟斌,當他一個人乘著無動力單人帆船穿越太平洋時,最大的障礙是寂寞,那種想向別人傾訴卻無人能聽的難受勁兒,不亞於癮君子發作時的煎熬,骨頭縫像是被小蟲吞噬一般。每當靠近大陸,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家中國飯館跟人聊聊天。看來嘴巴不僅要完成“吃飯”的生理功能,還要滿足人“說話”的慾望。

難道震動一下聲帶真的對人有那麼大的作用嗎?其實找個花草動物也可以“對話”,可我們感覺沒有同類來的給力。大概源於“言為心聲”,言語是我們心靈世界的外化。心靜如水的人一般很少講話;喋喋不休正是內心躁動不安的表現,名為“躁人多辭”。

安靜的心就像一間收拾得井然有序的房間,再多東西放進去都能合理佈置,找個不起眼的零件也毫不費時;躁動的心就像堆滿各式物件的庫房,東西都擠到了門口,就是攪個天翻地覆也很難找到自己需要的。心態寧靜,人就更有智慧,能直接找到問題的根結,常能一語中的;心緒動盪,如同風中的蠟燭,照出的情景恍惚不清,自然決斷起來猶猶豫豫,說起話來更是語無倫次、喋喋不休。

向別人傾訴就是排泄心靈的垃圾,雖然一時可以緩解心中的鬱悶,但終究逃不出揚湯止沸的輪迴。止口不如靜心,從源頭清理才是治本之道。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如何讓自己的心聽從安排?佛教裡解決這一問題有個妙招:如同大禹治水,一時堵不住就疏導,說慣的嘴巴先不要閉上,而是改變說的內容——念佛。

凡夫說話都是“煩惱心”驅使,越說越躁動,越說越煩惱。改成念佛號,雖然開始還是煩惱心,但佛號是清淨的。好比一個躁動的人,讓他不斷重複說“安靜”,想必很快會安靜不少。藉著佛力讓煩躁的心轉向安詳,也為這個躁動的時代帶來一股清泉。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湖南出土部分青铜器赏析

新浪收藏  

师古寨湘博虎鼓兽面纹大铙
  1959年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山顶上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通高68、舞部36.6*26.6、于部46.8*34.6、正鼓厚2.1~2.3厘米,重55.8千克。
 
  三羊纹鬲
  1958年湖南省博物馆在株洲废铜仓库中拣选入藏。通高22.8、口径14.7厘米,折沿、分档、柱足。颈部饰斜三角状纹组成的变形纹饰,从眼与变形线 条组合情形分析,似为蝉纹;腹部饰及有表现力的羊首,突出羊角,嘴、耳、眼、腮等“拼装”而成,口设计成衔足状;羊侧有抽象化的倒立夔纹,主纹之间,饰雷 纹,云纹。
 
  兽面纹股腹鼎
  通高18.2、口径14.6厘米。宁乡县黄材水塘湾出土。
 
  包家台子牺觥(牛尊)
  1977年,衡阳市郊东方红渔场第三生产队包家台子出土。通高74、宽8、长19、壁厚2厘米,重776克。现藏衡阳市博物馆。
  该器造型十分逼真,盖、身组合为一只牛的形象,盖子是牛头和牛背,盖的捉手是一只站立的老虎,腹部是完整的凤鸟图案,眼睛又圆又突,凤鸟的前爪在牛的前腿上,后爪在牛的后腿上,尾巴布满了牛和整个臂部。平面纹饰、立体结构浑然一体。该器年代,殷墟三期。
 
  华容东山尊
  1966年华容东山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通高73.2、腹径39.8、口径61、底径31厘米。
  该尊是同类器中最为高大一件。整体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大敞口,圆折肩,圆折腹、高圈足;从腹部到足部有三条穿透、断断续续的棱脊,腹部和圈足间有三个 很大的“十”字形镂孔。器表饰满纹饰,云纹为地,主纹线条粗大,线条之上还有云纹。肩部3个牺首和3只立鸟相间排列,立鸟身扁与棱脊在一条线上,牺首附饰 在肩与腹的转折线上,牺首有曲折角,肩表饰突起的龙纹,以鸟为中心两两相对;腹部和圈足主纹为分体式兽面纹,牺首和兽面纹与所谓冠状纹或蓖形纹在一条直线 上;地纹比一般铜器上的地纹要深峻,清晰。
高圈足折肩收腹方罍(又称皿天全方彝)
  1992年出土于湖南桃源,盖藏湖南省博物馆。身于2014年从一法国收藏者购回,现盖、身都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器身通高63.6、器盖高21.5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方罍中最大,最美的一件,器身高大,但圈足的比例显得并不很高。年代:殷墟。
  该器颜色漆黑发亮,表面以云纹为地,四角和四面中间共饰八条粗大扉棱,扉棱中装饰有倒置的兽面纹,并间以夔龙纹,显得富丽堂皇,雄浑庄重,透出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器盖内铸造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个字的铭文。
  来源:湖南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