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不朽的傳說:艾葉綠與將軍洞

 壽山石文化網 
不朽的傳說——艾葉綠與將軍洞 不朽的傳說——艾葉綠與將軍洞 不朽的傳說——艾葉綠與將軍洞 不朽的傳說——艾葉綠與將軍洞
文/藍風
圖/福建東南拍賣
壽山石的採掘是個流動的過程。 數百年中,固然有很多新品種被不斷發掘出來,卻也有不少品種今日已無從得見,成為傳說。 比如與杜陵坑並稱“四姐妹”的迷翠寮、尼姑寮、蛇匏,比如產於壋洋的鴨雄綠,而最為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艾葉綠”和“將軍洞”芙蓉了。
艾葉綠
艾葉綠這個名字,一直是壽山石界的一樁“疑案”。 《觀石錄》和《後觀石錄》中都有提及,明末進士謝在杭曾“品艾綠為第一”。 謝在杭是福建長樂人​​,對壽山石頗有研究,還親自去壽山遊歷,寫下《遊壽山、九峰、芙蓉諸山記》,他說的話,理應不虛。 然而自明末到如今,“艾葉綠”不斷見諸藏石者筆端,卻無人能說清它到底屬於哪個礦脈,產自哪個坑口。 即使是以專業學術著稱的《壽山石小志》,對艾葉綠亦語焉不詳,只說:“艾葉綠,又名艾綠,清時已絕產。明謝在杭品之為壽山第一,愛其明媚也。”
《觀石錄》中曾經記載過一塊疑似艾葉綠的印石。
“長慶定公:方寸一枚,碧若春草,通體艾葉小花——神品。”
從描述來看,這枚印石是碧綠色的,而肌理中還有深綠色紋理。 作者用了“艾葉”兩字,顯見自己心裡也認為這塊石頭就是傳說中的艾葉綠,卻因為沒有證據,並未明言。
到了《後觀石錄》裡,也許是毛奇齡​​先生性格更加自信的緣故,雖然開頭也說過“然未見之也”,卻在後面以非常篤定的態度描述了兩枚“艾葉綠”石頭。
“艾葉綠二:平直橫徑各寸,而臥螭鈕——楊玉璇制鈕。綠色通明,而底漸至深碧色,獨其住處稍白,則艾背葉矣。駱幼重日,驟觀之,但見兩螭環首掉足,蜿蜒綠波中。上半如碧玉,下半如紅毛玻璃酒缾,又如西洋玻璃瓶。”
在今日看來,無論是碧若春草的底色上遍布艾葉小花的,還是綠色深濃如玻璃酒瓶的,都再難得見了。 謝在杭所指“艾葉綠”到底是哪種石頭,恐怕始終都是一件懸案了。
當下的壽山石中綠色者甚少,只有芙蓉系的綠箬通、松柏嶺系的綠色二號礦和高山系的月尾綠寥寥數種。 綠箬通與綠色二號礦之綠淺淡而帶青意,與“艾葉”之形容相去甚遠。 唯有月尾綠綠色偏老,又帶些赭黃味。 南方人清明時節常吃一種名為“青團”的食物,其外皮為艾草汁與糯米粉和麵蒸製而成,其色澤與月尾綠石幾乎毫無二致。 故今人常呼月尾綠為“艾葉綠”,亦不失為一趣。
將軍洞
至於“將軍洞”,則是另一回事。 “將軍洞”在典籍中有確鑿的坑口開採記載,並被譽為芙蓉之最上品,今日礦洞遺跡仍在,與來無影去無踪的“艾葉綠”全然不同。 只是芙蓉各洞口之間的品質並無特別明確的差異,致使人們難以辨別罷了。
將軍洞位於加良山頂部,開掘於清初,原名“天峰洞”。 後來被某將軍霸占了開採權,更名為將軍洞,大量開採。 乾隆年間,礦洞塌陷,將軍洞芙蓉遂不再產出。
而當下,也有一種被稱為“將軍洞”的芙蓉石,實際上是80年代的石農在塌陷的將軍洞原址上,用現代化工具另開洞口採掘的。
關於“將軍洞”的稱謂,一直有所爭議。 一種看法認為,只有在礦洞塌陷之前,也就是清初至乾隆年間採掘的石頭才能稱為將軍洞,後來既然是另開了洞口,便不能再以“將軍洞”呼之。 這種說法在嚴謹性上無可挑剔,但事實上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我們既然無法分辨傳世的芙蓉石中哪些是將軍洞,那麼便沒有確鑿存在的將軍洞芙蓉了。
我們將原址新采的芙蓉石命名為“將軍洞”,原因有二。 第一,它確實是在原址上開采的,與舊礦洞同屬一脈,稱為將軍洞不能算是無端攀附。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石質。 這批新“將軍洞”芙蓉質地特別緻密堅結,無論是外觀還是手感,與普通芙蓉石相比都有著相當明顯的優質感,這種優質感其實並不需要冠一個“將軍洞”的名頭才能被人們認識。 如今,認可“將軍洞”叫法的人越來越多,也大多是承認石質本身,而並非糾結於它被稱為將軍洞是否嚴謹吧。

1 則留言:

  1. 請一真老師鑑評130斤深默艾葉綠大原石,不吝賜教,感謝。www.flickr.com/photos/fuku129/14670983938/in/photostrea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