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廣東省博物館藏銅鼓賞析

 文物鑑定與鑑賞
廣東省博物館藏銅鼓賞析 廣東省博物館藏銅鼓賞析 廣東省博物館藏銅鼓賞析 廣東省博物館藏銅鼓賞析
廣東省博物館藏品管理部葉葳
銅鼓,是我國古代人們舉行祭祀、戰陣、集會、禮儀活動的重要打擊樂器,也是貯藏器及殉葬明器。 南方銅鼓,形制獨特,紋飾繁縟精美,使用時間長,廣泛用於南方少數民族。 專家學者將銅鼓分為萬家壩型、石寨山型、麻將型、遵義型、冷水沖型,北流型、靈山型以及西盟型等類型。 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一面銅鼓就是靈山型銅鼓的代表。
靈山型銅鼓分佈在兩廣交界的雲開大山東西兩側,在廣東主要在信宜、羅定和高州。 它的鑄造和使用者,是當時分佈在這一區域的西甌、烏滸和俚人。 文中介紹的這面銅鼓出土於廣東高要縣,身高55厘米,面徑97厘米,胸徑93.9厘米,腰徑84.7厘米,足徑97厘米。 鼓身呈圓墩形,鼓面沿伸於鼓頸外,鼓胸圓凸,最大徑在胸中部。 胸腰際緩緩收縮,胸兩側各附雙扁耳。 耳根寬,中部窄,各飾以五組線紋,簡潔秀美。 鼓腰呈反弧形,腰與足之間以一道凸棱分界,足外侈。 鼓面邊緣飾六隻青蛙,以逆時針均距排列。 青蛙造型精緻,雙目圓睜,尖嘴,後兩足合併成一足,昂首挺立。 三足蛙是靈山型銅鼓的特色。 蛙身豐肥,飾同心圓紋、複線半圓紋、線紋,紋飾清晰。 銅鼓歷來以紋飾精美為特點,此鼓鼓面、胸、腰、足部均裝飾了繁縟的紋飾。 鼓面中心飾浮雕十芒太陽紋,其中心圓餅明顯突出鼓面,光芒如針一般從圓餅射出,每隔一芒的尾部分三叉。 分叉是靈山型及北流型兩種粵式鼓的特點,但並不多見。 圓餅之外以雙弦紋分暈,共二十暈,芒針穿透三暈。 鼓面的二十暈分別飾以錢文、蟬紋、席紋、鳥文、四瓣花紋、圖案化鳥形紋等。 其中,錢紋有四出錢紋和連錢文,尤其是連錢文,亦呈四出形式,四條射線之間以平行短線填補,相互連接、重疊,互為紋飾的一部分,結構佈局安排精巧。 此外,還有一些紋飾由於做了圖案化的變形和鏽蝕的緣故無法清晰辨識。 如有的以交錯的重線紋或波浪紋與紡錘形紋組合而成;有的以菱形和重線紋、圓圈紋組合成的紋飾彷彿蟬紋,但又別有韻致。 這些紋飾雖無法確認其名稱,但其精緻和巧妙的勾勒與豐富的想像力,令人嘆為觀止。
青蛙 青蛙
青蛙 青蛙
太阳 太陽
銅鼓的紋飾豐富精美,融實用性與裝飾性於一體,是古代裝飾藝術的傑出代表。 位於鼓面中心的太陽紋,既是核心裝飾,體現了人們對太陽紋的崇拜和族群統治者神化自己的用心,又增強了鼓心的抗擊能力。 其他幾何紋動植物紋裝飾,莊重典雅,且具有神秘色彩和少數民族特色。 鼓上的六隻青蛙和其他動物形紋飾及騎士模型等體現著少數民族的圖騰崇拜或祭祀中的禮儀規範。 此外,也有很多雲雷紋、錢紋、席紋等廣泛存在於各式鼓​​上,這些紋飾在我國古代印陶紋和內地的青銅器上均普遍存在,體現了我國南方古代文化發展的一貫性、一致性,是與中原文化長期深層交流的實證。
器身上的纹饰 器身上的紋飾
纹饰 紋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