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雕上樂金剛像
圖片由寧夏博物館提供 寶貝名稱:竹木雕上樂金剛像
來源:1986年出土於拜寺口雙塔
年代:西夏
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描述:竹木質,底座長10.4cm,寬50cm,高15cm。 蓮座上直立上樂金剛雙身像,身軀呈藍色,共12臂,主臂擁抱明妃(宗教人物),雙手各握一法器,其餘十臂向兩側平伸,戴腕鐲,脖掛兩串骷髏。 右腿直立,左腿屈膝,雙腳下各踩一魔。
1986年4月10日,春日午後的陽光映照著峰巒層層的賀蘭山,位於山東麓的拜寺口雙塔,與往日相比多了分喧囂。 出於保護的需要,從這一日起,寧夏文物部門的一隊考古人員,對拜寺口雙塔開始進行加固維修。
赫赫有名的雙塔,身份十分尊貴。 相傳在西夏,賀蘭山被尊為“神山”。 由於西夏國王李元昊篤信佛教,便命人在此大興土木,建造了離宮別墅和佛塔,拜寺口也便成了西夏的皇家寺院,許多珍貴的佛教用具都被供奉在雙塔天宮之中。
加固的過程,同時也是對雙塔中文物的一次保護和發現的過程。 也正是在這一次維修工程當中,一尊名為上樂金剛像的“寶物”浮現出它的真容。
被發現的上樂金剛像,曾一度在寧夏博物館作為珍貴文物展出。 然而,即使它就在你的眼前,你也很難發現一個關於它的“秘密”——這尊怎麼看都散發著彩陶質感的佛像,卻原來有著竹木的質地。 仔細觀察,竹木雕上的彩繪形象逼真,雕工也栩栩如生,令人驚嘆。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竹木雕上樂金剛佛像自出土後就藏於寧夏博物館,被國家定為一級文物。 2004年,竹木雕上樂金剛佛曾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展出,6年後,它又被送往陝西博物館參加“絲綢之路巡展”。 後來,考慮到竹木雕材質對氣候的要求,2013年寧夏博物館決定臨時在巡展中提回這尊竹木雕上樂金剛像,自此之後,竹木雕上樂金剛像就一直被擱置在博物館的庫房之中,不再輕易示人。 原因在於材質本身的特性,工作人員擔心竹木雕受空氣影響而變形,因此不得不存入庫房妥善保養。
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上樂金剛像又稱勝樂金剛,藏語稱“登巧”,蒙古語稱“德穆欽格”,是藏傳佛教中諸佛功德的總集代表,也是無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
從外部造型上來看,這尊竹木雕上樂金剛像全身特徵均具有像徵意義。 上樂金剛共有4頭,顏色各異。 居中藍色,左邊白色,右邊紅色,後面黃色,依次表示:增益、息災、敬愛、降伏四種事業和功德。 每面3隻眼,表示能觀照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 12隻手,象徵克服12種緣起的方法。 底座蓮花代表出離塵世,也蘊涵了讓世人“剔除煩惱、安定無憂”的寓意。
據寧夏博物館研究人員張瑞芳分析,就藝術價值而言,這尊竹木雕上樂金剛像造型表現淋漓盡致,彩繪精緻艷麗,文物結構複雜,雕刻技法嫻熟,散發著一種奇特的魅力,無論是從歷史收藏還是藝術價值的角度上看,這尊竹木雕上樂金剛像都可稱為一件極珍貴的寶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