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同源數千年
作為源遠流長、蘊含豐富的文化現象,鳳凰和龍都是中華民族的圖徽、標誌和象徵.
龍是古人對蛇、魚、鱷、豬、馬、牛、鹿等動物,和云、雷電、虹霓、龍捲風等自然天象多元融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具有喜水、通天、善變、顯靈、示威、比帝等神性.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是龍的主要融合對象,因此,龍常常被稱為「鱗族之長」、「眾獸之君」.
鳳凰是古人對多種鳥禽和某些遊走動物及太陽、風等自然現象多元融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具有向陽、達天、自新、秉德、兆瑞、崇高、好潔、示美、喻情、成王等神性.長翅膀的鳥禽是鳳凰的主要融合對象,因此,鳳凰便登上了「羽族之長」的寶座,有「百鳥之王」之稱.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紋」出土於遼寧查海前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八千年;最早的「鳳紋」出土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約七千年;最早的「龍鳳紋」出
土於陜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距今約七千年.這幾件珍貴文物足以說明:龍和鳳凰都起源於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玉器時代早期,而且差不多是同步的.
到了商代(約前1600一前1100年),龍鳳同穴的情形似乎已成時尚.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就既出土有黃褐色的特別漂亮的「玉鳳」,又出土有墨綠色的造型
別緻的「玉龍」.而收藏於山東省泰安市博物館的屬於商代的青黃色的「龍鳳冠人形玉珮」,則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龍鳳同體」的圖案:龍鳳冠戴在一個身穿束腰
連衣裙的人物頭上,冠上的龍頭下曲,居右;冠上的鳳頭翹揚,居左;龍身鳳體合然為一.這樣的造型,給人的感覺,就不僅是對應、配合、互補了,而是相交、融
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一」或「同一」.
龍鳳對應、配合、補充
龍鳳配合、交融的狀況到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到一個高峰.
出土於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的「龍鳳人物帛畫」,就是一幅「龍鳳配合圖」.畫面上的龍,豎身卷尾,頭臉朝天,肢爪劃動,躍躍欲上.旁邊是與它相對應的鳳凰
——昂首展翅,颯然飛舉.龍鳳之下,站一位雙手合掌、祈求升天的裙服女子.顯然,龍和鳳在這裡是協同合作的關係,共同承擔著導引人們脫離俗塵、升達天堂的
重任.
龍鳳交融,常常是通過交纏、糾結、合體實現的.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墓葬出土了一件「四龍四鳳方案器座」.木質案面已朽損不存,案座為四龍四鳳纏繞盤結,四
條臥鹿為案足,分列底盤四周沿下.龍為雙身三尾,尾梢反掛龍角;龍肩生出雙翼,龍翼彼此連接.鳳頭鳳爪從龍尾的連環中探出.龍的鱗片和鳳的羽毛清晰可辨.
湖北省江陵馬山一號楚墓曾出土一批絲織品,上面的刺繡紋樣都是絢麗秀美的龍和鳳.有「蟠龍飛鳳紋」、「舞鳳逐龍紋」、「舞鳳飛龍紋」、「龍鳳合體紋」,等
等.這些紋樣上的龍和鳳,或翩翩對舞,或逗嬉成趣,或交纏糾結,或連身合體.
那麼,龍和鳳為什麼會相互對應、配合、補充,以至於融合呢?
這得從龍鳳各自不同的取材對象來分析.龍的取材對象,主要是蛇、魚、鱷、蜥蜴等動物,以及云、雷電、虹霓、龍捲風等天象,其動物多為喜歡陰涼、潮濕,且善
於隱藏的「水物」、「水獸」;其天象也是和陰雨有關之象,這就導致了龍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屬「陰」的.鳳的取材對象主要是雞、燕、烏、孔雀等鳥禽,
而鳥禽絕大多數都是喜歡溫暖,喜愛陽光的,有「陽鳥烏」、「陽禽」、「火精」之說.這樣,從新石器時代到盛行陰陽五行學說的春秋戰國時期,龍主要是以「陰
物」的形象出現,鳳主要是以「陽物」的面貌出現.
鳳的轉化
說到陰陽,鳳凰有兩個系統,一個是自身繫統,一個是與龍對應的系統.自身繫統是有陽有陰的,所謂鳳為陽,凰為陰;與龍對應的系統發生了一個轉化,即由整體上呈陽轉化為整體上為陰.這個轉化,大約是從秦漢開始的.
秦漢以降,龍的身上開始具有象徵君主帝王的神性——其原因,蓋由於經過幾千年的吸納、綜合、演進,到此時,龍的融合過程已初步完成,龍身上所具備的通天、
善變、顯靈、征瑞、示威等神性已經強大且彰顯,這些神性和「帝王性」多有吻合之處(比如龍可以「通天」,帝王們也認為自己「受命於天」),龍遂被帝王們看
中,拿來做了自己比附、象徵的對象.於是,秦始皇被稱作「祖龍」,大凡想做帝王的人,都傚法這位「始作龍者」.
隨著帝王們用龍、比龍、稱龍,作為對應,帝后妃嬪們就開始用鳳、比鳳、稱鳳了.其起始標誌是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讓妃嬪戴鳳釵、穿鳳頭鞋.
於是,鳳凰便有了一個大的轉化:由陽轉陰,整體上趨於雌性化.這個轉化過程,歷時大約一千多年.
有意味的是,轉化之前,鳳凰因具陽性,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不比龍低,轉化開始之後,情況就大不如前了.和帝王開始比龍的時間相一致,龍從形象上也開始吸納
鳳、攝取鳳,目的大概是要將鳳身上本有的雄陽之性、之美據為己有.鳳作為陽鳥美禽,重要的形象特徵是翅膀和足爪,於是龍也就生出了矯健的翅膀,長起了尖利
的鷹爪,有了「應龍」(古文「應」通「鷹」)、「飛龍」之稱.我們看漢以後文物上的圖案,只要龍和鳳在一個畫面者,大都是龍居中、居上,鳳居偏、居下,而
且多是龍比鳳大的造型.
帝王比龍之後,龍的地位日益顯赫,至宋以後,竟屢屢出現皇家壟斷龍的情況.龍紋遂成為帝王宮花的主要用紋,相比龍之盛榮,鳳的光彩就要差一些,使用的數
量,出場的機會,被壟斷、被神秘化的程度,都比龍少得多、小得多.這種情況從秦漢開始,至明清為盛,以至於辛亥革命後仍余續不斷.
其間也有比較特殊的情況,如果女性主宰朝政,鳳的地位就會被抬到一個高度.如武則天在唐高宗患病不能臨朝的情況下,以皇后身份理政,其時陳州報告有「鳳鳥
見於宛丘」,武則天即改年號為「儀鳳」.唐高宗死後,成為皇太后的武則天「臨朝稱制」,下令將中書省改稱「鳳閣」,門下省改稱「鸞臺」.到了載初二年九月
某日,「群臣上言,有鳳皇自明堂飛入上陽宮,還集左右梧桐之上.」(《資治通鑑·唐紀》)不久,武則天就改唐為周,稱聖神皇帝,改元「天授」.
晚清時期,名義上有皇帝,實際權力卻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龍鳳對比中,突出鳳,可以說是慈禧一生的追求.她在德和園看戲時的座位,就稱「金漆琺瑯百鳥朝
鳳寶座」.清東陵的定東陵是慈禧和慈安的陵寢.這慈禧陵三殿,其耗金之巨,工藝之精,使明清二十四位皇帝的宮殿為之遜色.尤其是隆恩殿正中的丹陛石雕更是
別出心裁.採用高浮雕加透視技法雕成,寬一米六,長三米一,圖案為「鳳在上,龍在下」.隆恩殿周圍有六十九塊漢白玉欄板,每塊欄板上都雕有「鳳引龍」圖
案:一隻高高在上的大鳳,凌空展翅,穿云俯首;一條出水小龍,曲身揚首,仰望大鳳.七十四根望柱頭打破歷史上一龍一鳳的格式,均為「一鳳壓兩龍」,暗示她
的兩度垂簾聽政.
慈禧這種將鳳抬高到龍之上的做法,在漫長的龍鳳文化發展史上實屬特例.
民間的龍鳳呈祥
龍與鳳凰配合、對應、互補的情形,廣泛地流行於民眾之間,反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習俗之中.其寓意,多是陰陽和諧,婚戀美滿,求吉祈福.如中國傳統吉
祥圖案中的「龍鳳呈祥」:龍鳳各居一半.龍是飛龍,張口旋身,回首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周圍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氣.民間也流傳不少龍鳳
配合、結合的傳說,如東北的《龍鳳匹配》:龍子先化作蛇郎再化作英俊小夥兒向三姑娘求愛,婚後即去應考,三姑娘的姐姐偷燒了龍子留下的蛇皮,使考中狀元的
蛇郎只能以龍身飛回.三姑娘見狀自殺,變成了一隻火紅的鳳凰.於是龍鳳和鳴,雙雙飛向天堂.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龍和鳳凰本來就是勞動人民創造的神物,體現著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望,帝王、帝后自然不能全部壟斷.
如畬族穿「鳳凰裝」的習俗,就和帝后比鳳無關,傳說是古代一家母子,救了一隻受傷的鳳凰,鳳凰傷癒後,將自己頭上的頭鬃和尾巴,送給這家新娶的姑娘.從
此,畬族姑娘就有了鳳凰裝.另一方面,不可否認,帝王比龍、后妃比鳳的講究,也對民間的世俗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謂「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南
史·儒林傳》引).如浙江民間講究新娘出嫁時穿戴鳳冠霞帔,其由來據傳是南宋時,某村姑救了康王趙構一難,趙構重登皇位後,即賜此村姑可以「娘娘」的名
義,在出嫁時享受坐花轎、戴鳳冠、著霞帔的殊榮.後來鄉村姑娘在出嫁時也都紛紛效仿,遂有此俗.而那些言情小說,如《花龍戲鳳》、《浪龍戲鳳》、《俠龍戲
鳳》、《傲龍戲鳳》之類,從名稱上就能看出受帝王比龍、后妃比鳳的影響.
到了近當代,龍和鳳凰作為帝王、帝后象徵物的年代已成歷史,人們更多的是將其視為「吉祥物」或「吉祥符號」.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新的民俗事象.如1999
年6月20日山西小夥子朱朝輝駕摩托車成功飛越黃河,並在壺口舉行了一場有特別紀念意義的婚禮——手捧鮮花的新娘子在對岸迎接他,而其身後,便是一幅特意
製作的大而醒目的「龍鳳雙喜」.至於哪對夫妻喜得有男有女的雙胞胎,人們以「龍鳳胎」相稱的事情,就多見於傳媒了.
來源:文匯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