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 斬飛〔皮〕蛇的方法與治療 ~

 


       「帶狀疹」,民間俗稱「飛蛇」,或是「皮蛇」,或是「蛇纏腰」、「纏身蛇」…等,屬於疹病毒感染。輕者一兩週痊癒;嚴重的,拖延時日,甚至於永遠留下痕跡,患者表淺肌膚,會有嚴重劇痛、刺痛等痛感。
        依據現代醫學的說法,帶狀疹是一種極難忍受的皮膚疾患。發病原因不明,通常在患者生活作息失常,免疫系統降低之際,人體表皮的感覺神經受到病毒感染,皮膚 因而引發帶狀分佈的紅色疹。分佈的部位,胸部、背部、腰部、四肢、臉部、眼部等,其中最危險的,是長在眼部四周的疹,嚴重時可能導致眼睛失明。
        帶狀疹的治療,中西醫藥在臨床上,一般療效都屬消極而有限。患者只能耐心忍耐,靜待時間緩解。然而無分晝夜,皮膚疼痛難忍,常令患者苦不堪言。
        現代醫學對於帶狀疹的治療,沒有特效藥,一般都是採用消極的消炎、止痛、止癢等療法,給付內服藥劑、外敷藥膏,等待痊癒,別無他法。
        民間療法中,有用「燒蛇法」、「斬蛇法」、「挑蛇法」等,用火攻方式,有的用柱香、用艾條,直接燒灼疹所在,予以破壞;而「挑蛇法」則是以針挑破患處, 進行直接破壞。不過,燒灼和針挑,都極殘忍,疼痛的程度劇烈,也難以忍受,而且也有感染及惡化傷口、損及皮膚之虞,應予廢棄為宜。


※急殺飛蛇陰症靈符:

靈符用法新筆沾硃砂書寫秘字每字圈起來
※     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戍亥 每個字要畫 ○ 字圈起來

蜈蚣師蜈蚣師 蜈蚣展鬚 蛇分飛 大蛇逃入山 小蛇逃四散 若是不逃散 蜈蚣展威 斬不超生 開天門 破地戶 流蛇肝 殺蛇肚 三十六天罡 七十二地煞來消毒 神兵火急如律令 急急如律令


※滅煞神咒:
         拜請天紛紛地紛紛文王先生 上帝高坐 大聖傳道 與日月之光 紅筆化與天 黑筆化與地 點天天清點地地靈 點人人長生 點煞煞滅亡神兵火急如律令 急急如律令

※治陰神咒:

         拜請山神土地 手執清香來勅令 要請九天玄女的名字 要祭兇神惡煞退了離 日月三光西天如來作證記 要辦三牲酒禮奉敬伊 金銀紙錢送與祢 急急走出它鄉外裡去逃生 吾奉三山九侯急勅令神兵火急如律令化為形


       「飛蛇」的學名是帶狀泡疹 (herpes zoster),這是一種水痘病毒復發的疾病。當人類得到過水痘病毒的感染以後,病毒會潛伏在我們的神經節裡面。當身體的抵抗力降低的時候,這種病毒會沿 著神經跑出來到身上產生與神經支配部位一致的水泡。因為其病變是沿著神經呈現帶狀的分佈,學術上才會將之稱為帶狀泡疹。這種疾病會引起神經的發炎,所以會 痛。帶狀泡疹的水泡裡面會有水痘病毒,如果接觸病人的話,就可能發生傳染。 
 
         帶狀包疹系由水痘-帶狀包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元中。當機體抵抗力低下或勞累、感染、患腫瘤時,毒可再次生長繁殖,並沿神經纖維移至 皮膚,使受侵犯的神經和皮膚產生激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單側性和按神經節段分佈的點,由集簇性的包疹組成,並伴有疼痛;年齡愈大,神經痛愈重。


         治療以消炎抗病毒為主。如認真治療,可以根治。 帶狀庖疹俗稱「皮蛇」或「飛蛇」,是一種感覺神經受到病毒 感染的疾病,延著感覺神經所分佈的皮膚會出現紅疹劇痛。通常好發於臉部及胸部,臉部帶狀庖疹由三叉神經支配,軀幹的部位則由胸肋 間的神經支配,患部皮膚會有灼熱、刺痛感,病人往往如芒刺在背、疼痛難當。 病人第一次感染後,病毒便終身潛伏在脊椎神經根中伺機發作,特別是遭遇情緒壓力或生理虛弱、免疫系統衰退時,病毒更容易活化。據 統計,發病年齡若超過六十歲且急性期造成嚴重疼痛,併發神經病變的可能性便高於百分之五十,且疼痛多半會維持數月甚至數年,大大 影響病人生活。

        因患者以前曾感染過水痘,水痘痊癒後,病毒仍潛伏於神經節中,當人體免疫力低時,就會復發而產生帶狀庖疹。通常帶狀庖疹只會在身體的胸部、腹部和臉部的一側出現,只有少數免疫不全者(如愛滋病、癌症患者…等),才會出現庖疹環繞週身的情形。 臨床症狀:

        帶狀庖疹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多是一側的身體某部位出現皮下神 經抽痛或是麻木的情形,並伴隨有頭痛、發燒、腹痛等類似感冒症狀,約持續一、二週左右,皮膚上會出現紅色斑疹,通常是以一條帶狀在身體的前後半側出現,或 是在臉部的半邊出現,約二至四天內會再演變為水泡,接著轉為膿泡,等到水泡破裂、乾燥、結痂後,疼痛的現象仍可能繼續存在,少則二、三週可以改善,多的甚 至也有疼痛時間長達、二年之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臨床上常見有些患者在出現帶狀庖疹後,不尋求正規的醫療,自行購買黑藥膏來貼用,造成細菌感染,或是結痂後留下一塊塊的色素沈著;也有些患者則是請人畫 符,想以「蜈蚣」圖像鎮壓住「飛蛇」,忽略了極早尋求正規治療的重要,等到疼痛難當再來求診時,往往已出現庖疹後神經痛的症狀,仰賴止痛藥治療也難以獲得 理想的緩解效果。 總之,一旦發現染患了帶狀庖疹應儘早就醫治療,多能獲得理想的預後。

【處方】
 
   1.注意休息,認真服藥、擦藥。
   2.如發現有眼部、面部或肢體活動不利等要及時再次就診。 如有胃腸道或胸部的不適也應及時就診。
   3.服用止痛藥物後2小時內應臥床,以免因頭昏而發生意外。
   4.未生過水痘的小兒可能會受到傳染,因而要注意隔離患者,以免波及小兒。

***********************************************


帶狀包疹

         本病由水痘一帶狀包疹病毒感染所致。其特點為成群的密集性小水包,沿一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佈,常伴有神經痛和局部淋巴結腫大,愈後極少復發。中醫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俗稱「串腰龍」。

 
[臨床表現]

  1.發疹前數日往往有發熱、乏力、食慾不振、局部淋巴結腫大,患處感覺過敏或神經痛,但亦可無前驅症狀。

  2 .皮損表現為局部皮膚潮紅,繼而出現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疹,迅速變為水包,包液澄清,包壁緊張發亮,周圍有紅暈。
   3.皮損沿一側皮神經分佈,排列成帶狀,各簇水包群之間皮膚正常。皮損一般不超過正中線。

   4.神經痛為本病特徵之一,可在發疹前或伴隨皮疹出現。兒童患者往往較輕或無痛,老年患者則疼痛劇烈,且常於損害消退後遺留長時間的神經痛。

   5.發病迅速,病情急劇,全程約2周。愈後可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若無繼發感染一般不留疤痕。

[診斷]

         根據簇集性水包,帶狀排列,單側分佈,伴有明顯的神經痛等臨床表現,易於診斷。有時需與單純包疹鑑別,後者好發於皮膚黏膜交界處,疼痛不顯著有復發傾向,多見於高熱、胃腸功能紊亂等患者。

[治療]

   1。西醫藥治療:治療原則是止痛、抗病毒、消炎,局部對症治療和防止繼發感染。
   (1)鎮靜止痛劑:如APC,每次1片,必要時服;卡馬西平200mg,每月3次口服;多慮平25mg,每日3次口服。

   (2)抗病毒劑:如阿糖腺甘每日15mg/kg,靜注10日;阿昔洛韋200mg,每日5次口服,或萬乃洛韋300mg,每日2次口服。
   (3)維生素馬l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維生素B12100up,肌肉注射,每日1次;轉移因子1-2mg,皮下注射,每週2次。
   (4)皮質激素:適於老年早期患者,可口服強的松,每日30mg,療程5—7日。
   (5)局部治療:外用含樟腦、硫黃的爐甘石洗劑,包疹破潰者可外用2%龍膽紫溶液,若有繼發感染可用新黴素軟膏外搽。

   2,中醫藥治療

 (1)內治法

 1熱盛皮損色鮮紅,包壁緊張,灼熱刺痛,自覺口渴、口苦、咽干,煩躁易怒,便干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除濕,解毒止痛。
   方藥:龍膽草15克、梔於10克、黃芩10克、生地10克、板藍根15克、大青葉15克、車前子10克(包煎)、澤瀉10克、元胡10克、生甘草6克。

   2濕盛:皮損色淡紅,包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不欲飲,納呆便溏,舌淡體胖、苔白膩,脈滑。
   治法:健脾除濕,兼以解毒。
   方藥:白朮1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厚樸10克、澤瀉10克、滑石30克(先煎)、大青葉15克、板藍根15克、元胡10克、生甘草6克。
   3氣滯血瘀:皮損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暗苔白,脈弦細。治法:活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方藥:赤芍15克、白芍15克、當歸10克、柴胡10克、薄荷3克(後下)、桃仁10克、紅花10克、元胡10克、雙花籐15克、陳皮10克、炙甘草6克。

   (2)外治法

   1鮮仙人掌搗爛敷患處。
   2六神丸研末加醋調敷患處。
   3王不留行30克,雞蛋I-2個,將藥研末用蛋清調敷患處。


[預防與調養]

   1.發病期間注意休息,防止並發感染。

   2.參酌單純包疹節內容。

居家護理

  1. 給予患者平和安靜的休息環境,或涼性飲料。
  2. 補充維生素B1、C、E含量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蛋、柑橘、草莓、粗製榖類、植物油、小麥胚芽等。
  3. 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4. 疼痛時,可服止痛藥緩解疼痛。
  5. 在患部施予熱敷或冷敷,可減少痛楚。
  6. 小心弄破水疱,以免引起次發性細菌感染,或留下疤痕。
  7. 皰疹擴至眼部時,請立刻到眼科就醫,降低視神經受損的危險。
  8. 避免使用沒有科學根據的草藥、偏方。
  9. 指壓按摩內關、陽陵泉(位膝蓋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足三里及曲池穴(位手肘彎曲橫紋前端,與肱骨外上髁之間,近骨邊處),若臉部有症狀出現,可按壓合谷穴,增強免疫力,提早康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