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內丹「入靜法」

 
入靜,是修煉內功的第一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關。隨著入靜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斷精進。入靜也就是進入了我們平 常所說的氣功態。在這種狀態中,練功者以一念代萬念,渾渾沌沌,恍恍惚惚,沒有區分,沒有差別。道家稱之為守一,佛家稱之為入空。老子的哎道德經》中有一 段活描述了這種狀態:「道之為物,惟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這兩個字,非常有學問,歷來許多學者都在解釋它。南懷瑾 先生認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們姑且不用繁瑣的訓詁學來解釋這兩個字,單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豎心旁加一個光字,惚是豎心旁加一個忽字,意謂 心地光明,飄然自在,活活潑潑,根本不是顛三倒四,昏頭昏腦。」這裡要注意兩點,首先是入靜的狀態就是恍兮惚兮,沒有區分,沒有差別,也就是什麼都不想, 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邏輯思維。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狀態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潑潑,這也就是說其中有像,其中有物。這種內景是練功到一定的程 度,天地自然之氣作用於人之內氣的結果。
  
入靜的狀態有什麼作用呢?首先它對身體機能進行非常有益的調理,以致陰陽平衡,經絡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靜狀態下,氣機才能發動,真氣才能勃勃生髮。人的下丹田就像一個熔爐,只有入靜才能點起熊熊火焰:又像一個蒸鍋,只有入靜才能引起沸騰。
  
對 於初學者來說,達到入靜的目標必須克服各種雜念。相傳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呂洞賓曾說:「世言吾賣墨,飛劍取人頭。吾聞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煩惱,二斷貪 嗔,三斷色慾,是吾之劍。」他說的不是實有的刀劍,而是心劍、慧劍,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在世俗的社會中。每個人難免不為各種煩惱、貪嗔、色慾所累,為七情 六慾所苦,這就是種種的雜念。平常生活中不覺得,而一旦坐下宋閉上眼睛時,雜念就像奔騰的野馬難以架馭。那麼,修煉者就必須運用意志的力量,不斷地排除雜 念,最終馴服這匹野馬。馴服這匹野馬的過程也就是功夫長進的過程和身體健康的過程。許多修煉者慨嘆入靜之難,實際上這就說明他的心鏡上還有許許多多的灰 塵,必須運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劍斬心魔。第二章清心法著重談了清淨身心的重要,讀者可以參考。
 
一 、入 靜 的 徵 象
  
什麼樣的狀態才能算得上入靜呢?要清楚地說明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態、功夫深淺不一樣,所以各人的體驗必然不一樣,但一般來說,都有——些共同的徵象。
  
神志方面
  
練 功者處於似睡非睡的狀態,但決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維處於停止狀態,唯一線靈明獨耀。換句話說思維處於感覺階段,雖然對外物有所感覺甚至連繡花針掉地的聲音 也能聽見,但只是感覺,沒有邏輯思維,水準如鏡,不起波瀾。如果練功者感覺到自身消失,與天臺一,那就是入靜的較高階段。
  
呼吸方面
  
練功者幾乎忘卻呼吸.這時的呼吸較平常呼吸更深,更緩、更勻、更細,好像一根絲線,不松不緊,不折不斷。有時練功者感覺凡息停止,出現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臍呼吸;或者出現皮膚呼吸,皮膚吸氣時有涼感,呼氣時有熱感。不管哪種情況,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一切順其自然。
  
體感方面
  
體 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氣場感。練功者能夠感覺全身周圍形成一個氣場,真氣與天地之氣渾然一體,渾渾沌燉,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進入了入靜之門。繼續練下去,練 功者感覺身體無限擴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氣血蒸騰,丹田部位真氣跳動,滾動、流動,身體發熱,發光。或者感到身體發輕發飄升入天空,或者身體發沉深入地 下千丈。
  
深層意識方面
  
入靜到比較深的層次時,天目穴往往還會出現各種景象。如見神靈,如聞蟲鳴、鳥叫,異香撲鼻,佳人如畫,多種山川美景、亭臺樓閣歷歷如在眼前。這些都稱之為魔景;練功者必須穩住心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保持心鏡不起波浪。

二 、入 靜 的 姿 式
  
靜 功主要以坐姿為主,當然也包括臥姿。但臥姿只是在練功者身體太弱,實在坐不住的情況下採用,一般人儘可能採用坐的姿式練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盤式、單 盤式和雙盤式。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淺不同。初學者以平坐式為宜,這樣四肢舒暢不受壓迫,有利於入靜。隨著功夫的加深,修煉者必須逐漸過渡到盤腿式, 特別是進入高層次的法門時.必須以雙盤才能出功夫。因為這種姿式最大的優點就是收懾心神,而且下盤穩固有利於氣機在軀千部位發動,而且一旦真氣充盈寸,下 盤堅固的阻力也有利於鍛鍊內氣的力量,不管哪種姿式,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自然放鬆,放鬆全身才有利於入靜。放鬆不是鬆鬆垮垮,而是要求脊柱豎直的情況 下,全身的嘰肉放鬆,既凝靜而又不僵。太極拳有一名詞叫「虛靈頂勁」,頭住上頂,脊椎自然就豎直了紹過。不過一個初學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則反而會 引起緊張。其實只要牢記放鬆,再隨時注意調整身體的緊張部位,保持全身舒適就行了。

三 、入 靜 的 方 法
  
呼吸人靜法
  
呼吸入靜法又稱隨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隨呼吸上下出入,以達到一念代萬念的方法。對初學者來說,呼吸入靜法是一個方便法門。
  
呼吸入靜可以只注意吸氣,而呼氣不著意隨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氣,不注意吸氣,或隨呼吸上下出入。
  
練 功者有了一定基礎,全身經絡已經暢通的情況下,可以著意於全身皮膚上,用皮膚的毛細孔吸進天地宇宙間的清靈之氣,呼出全身的病氣,濁氣,用這種意念配合呼 吸一段時間善,然後放鬆,什麼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頭腦空白和身體鬆弛舒適的狀態,一旦雜念上來,再用皮膚呼吸法排出雜念,這樣一念代萬念,就能逐步進 入入靜的深層次。
  
意守人靜法
  
這是最常用的入靜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會陰、命門、湧泉(穴位見圖 5)。意守法的優點是容易聚氣,得氣較快,但缺點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謂火候就是指神意於穴位的輕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輕輕著意,勿忘勿助,或者呼 氣時放開,或者吸氣時放開。千萬不可死死守住,否則就會出現陽氣上亢、氣滯的現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適,特別是頭昏腦脹。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為 普遍(肚臍下一寸五分),因為下丹田為真氣生髮之海,一般練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為主。
  
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觀想,具體做法請讀者參看第四章周天法和第九章觀想法。
  
體感人靜法
  
練功一段時間以後,全身經絡都已通氣,這時體內出現各種感觸。佛家有「八觸」之說,即動、癢、輕、重、涼、熱、澀、滑。這種感覺的具體描述可以參看第十二章禪定法。
  
實 際上,體內的感覺不止「八觸」。每個人的感覺都不會完全相同。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感覺是真氣在體內發動的感覺,如真氣的流動、竄動、跳動感,還有全身通氣 時真氣的顫動感(類似通電的感覺)和氣場感,還有真氣生髮時的熱感。總之,練功者可以細細地體會這些感覺,仔細地在全身搜尋這些感覺,不知不覺也就把各種 雜念排除了,從而達到入靜的目的。以筆者的體驗,體感入靜法的效果比較好,——方面這種入靜法比較輕鬆,不會帶來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緊張,一方面這種方法 能提高內省的功力,為日後的現想法以及出現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礎。

口訣人靜法
  
各門派都有相應的口訣,默念口訣是説明入靜的妙法。語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別是世代相傳的口訣,經過各代師傅的傳授,更是具有特殊的資訊,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各 門派的口決當於各門派功法中求之,這裡介紹一種簡便的口訣:「松一靜一通一洞一」。練功時可以輕輕發聲念,聲音悠長緩急,高低相間。念「松」時,聲波從會 陰一直震盪到百會,念「靜」寸,聲波震盪從百會到會陰,念「通」時,聲波震盪從會陰到百會,念「洞」時,聲波震盪從百會到湧泉,再念「松」時,聲波震盪從 湧泉到百會,如此迴圈。熟練以後,可以不發聲,默念口訣,也能幫助入靜,疏通經絡。

念師默像人靜法
  
念師默像法就是清師傅法中的一種,是一種師承傳功的秘法,無論是用於靜功中入靜,或者開發自身功能,以及利用師傅的功力幫助發功治病,都有重要的作用。
  
具 體的做法是,練功時,先放鬆入靜,然後輕輕地默想師傅的形象。開始時可能比較模糊,隨著功夫加深,慢慢地就會默想得比較清楚。入靜的程度就越高,師傅的形 象就會默想得越清楚。在入靜過程中,不要讓師傅的形象離開自己的齧海,如果其他人進入腦海就是雜念,——定要排除。如果對師傅形象記憶不清,可以看清楚師 傅的照片後默想,這樣入靜的效果也不錯。
  
入靜除了作為一種功夫需要不斷修煉以外,同時也需要練功者超脫世俗的名利,從善重德,自求心 地安寧。如諸葛亮所說的;「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蠅營苟醜、腦滿暢肥、利慾薰心、心計滿腹的人是很難入靜的。所以。從根本上說,心地光 明,坦坦蕩蕩,從善重德。才是練功者應修的大道。讀者巨參照第二章清心法,細心體會,細心實行,自是功德無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