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 芙蓉石 作者:郭祥忍
壽山-荔枝凍石 作者:姚仲炬
中國印最初印材為泥,繼之以玉、金、銅、象牙、犀角、木頭等物,但最終,印石成為最廣泛的選擇,其中尤以浙江青田、福建壽山、浙江昌化和內蒙古巴林出產的四大名石為最佳.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四大名石在眾多印材中脫穎而出,備受藏家和篆刻家青睞呢?
首先,印石的興盛與中國書畫「詩、書、畫、印」的核心文化價值體系確立關係密切.
宋元之際,以蘇東坡、米芾、趙孟頫等人為代表的文人畫興起,逐漸影響整個畫壇,最終形成「詩、書、畫、印」相映成趣的風格.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 一環,印因文人畫的興起而成為一門新興藝術.文人以石刻印,風氣漸起.清代名士、青田人韓錫胙曾自豪地宣稱:「趙子昂始取吾鄉燈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 行.」趙子昂即趙孟頫.
當日,趙孟頫得一燈光凍,如獲至寶,親手篆寫印文,交由印工完成印章,其形態優美,風格典雅,開文人使用青田石之始.而同時代另一位著名畫家王冕(號煮石山農),據說是第一位真正動手刻印的文人.明劉績在《霏雪錄》中寫道:「初無人,以花藥石刻印者,自山農始也.」
明代國子監博士文彭是文徵明之子,擅書畫,精篆刻,自遇到青田燈光凍之後,放棄牙雕,轉為石刻,並自創雙刀邊款,在當時影響極大,稱為「吳門 派」.文彭也被稱為文人流派印章之「開山鼻祖」.清代周亮工的《印人傳》云:「但論印之一道,自國博開之,後人奉為金科玉律,云仍遍天下.」文彭之後,文 人雅士爭相傚法,石材刻印迅速得到推廣,從而結束了長達二十七個世紀的銅印時代,進入到文人雅士為創作主體的石章時代.明中期,篆刻名家輩出,逐漸形成了 一個以杭州為中心的權威的印學社團——西泠印社(微博).
除了文人推崇之外,皇家口味也是推高印石地位的重要因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壽山田黃.由於黃色是皇家專用色,田黃的顏色能夠顯示皇族權 威,而且品質優異的田黃瑩潤剔透,硬度適中,易於雕刻成章,故而受到清宮推崇.所謂「石中之帝」,沒有這樣的歷史緣故是很難成立的.至今,故宮(微博)博 物館仍然藏有乾隆帝視若珍寶的壽山田黃三鏈環璽和金玉、象牙等相較,印石確實有優於其他印材的諸多方面.早時以銅鑄印,對個人藝術創作頗為不利,金印則造價較高,不宜普遍使用,且軟度太過, 不宜刻治,也難以傳達出古樸味道.印石硬度適中,適於篆刻,可以追求各種不同的藝術效果,或有迸裂的拙樸之感,或有工整秀逸之感,有筆有墨,可在方寸之間 恣意表達,且天然造化之物,也符合文人雅士清雅高逸的審美情趣.本質上說,四大名石之貴,歸根到底,還是它們的天然屬性與中國文化屬性發生了契合,印石就 是這個結合點.
四大名石化學成分大致相似,都以葉臘石為主,形態呈現透明、微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等,其色彩豐富,紋理絢麗,既可欣賞把玩,又宜篆刻實用,也適合作為收藏品.置於書房案邊、架上,韻味十足.
如今壽山石聲譽之隆,可謂家喻戶曉,這固然有賴歷史之賜,同時更要得益於材質特性.比方說,壽山石材料多樣,品種多達200多個,一石一性或一 洞一品構成壽山石紛繁的命名形式.其紋理變化多端,瑩潤度千差萬別,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奇觀.這樣的特性,使得無論印材切割雕刻、篆刻治印,還是玩賞收藏, 都樂趣無窮.
壽山石印材有「六德」之說,源於對田黃的評價.所謂「六德」,即「溫、潤、細、結、凝、膩」.溫,是指石頭的質地比較溫和,拿在手中不發涼; 潤,是指水頭很好,有被滋潤的感覺;凝,是比較緊實;結,是指石頭結構比較緻密;細,是指石頭礦物結構好,幾乎看不到顆粒狀東西;膩,指石頭的質地宛如凝 脂,放在手上搓,有輕微油膩感覺,如嬰兒皮膚一樣.「六德」之說被用在壽山石上,也擴展到其他印石,增加了印石的文化感召力.此外,壽山石產於福建壽山, 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講求「福壽」寓意相合.
另一名石品種昌化石,產於浙江昌化縣,以雞血石和藕粉凍為上乘,其中雞血石更是享有盛譽.雞血石中的紅色為含汞礦中的辰砂所呈現出的顏色,越鮮 艷便被認為越好.其「血色」口彩不少:如在印頂有片狀「血」,稱為「鶴頂紅」;「血色」中間環繞著一圈兒的,稱為「紅腰帶」;「血色」點式分佈,就是「滿 天紅」;佈滿70%以上的血,即稱「大紅袍」.據說,雞血石發現於明初,在清代被重視,後深得乾隆帝喜愛.他將天目山禪源寺主持所獻雞血石製成「乾隆之 寶」印.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將昌化雞血石印章作為「國禮」餽贈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前外相大平正芳,引發了日本友人收藏雞血石之風潮.
內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出產的巴林石是四大名石中的後起之秀,大量開採始於20世紀80年代.雖然巴林石開採歷史較短,但是由於化學成分和其他三石 相類,因此順利地納入到了印石體系當中.巴林石的品質評價,也可以很容易地以既有的印石標準衡量.巴林石自身的一些特點,又使其具備了自己的個性.如色澤 艷麗多姿,質地更為通透,其中雞血石、福黃等品種都受到藏家的高看.
儘管印石中有雞血石之紅,田黃之黃,悅人眼目,但看似缺乏奪目顏色的青田石的文化高度卻絲毫不受動搖.這也是材質與文化特徵所決定的.
從篆刻的角度講,最能表達筆墨韻味的,可能非青田石莫屬.清代金石大家陳萊孝有證:「治金刻玉古時章,花乳青田質最良.」現代書畫篆刻大家吳昌碩、齊白石等人更堅持「非青田不刻」的原則,足見對於青田石的喜愛.
青田石紋理豐富,硬度大致在2.5度左右,軟硬適中,最易受刀,耐高溫,色彩穩定,少筋裂,且由於石質溫潤,故而最出金石味兒,能夠盡情揮發文 人雅士的才情.婁師白曾言,「青田石的石質細膩非常,既不太堅硬,又不太脆,隨刀刻畫,能盡得筆意韻味,所以青田石的石性是最好的.」
所謂石性,文化之性也.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