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龍山寺由來】
龍山寺乃是從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的龍山寺分靈而來,清初時的閩南移民多從泉州出海,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便隨移民來到台灣,而龍山寺也成為泉州移民的群居地,因此在台灣的寺名也都取名為龍山寺。
清朝時這樣的龍山寺在台灣較著名的總共有五座,分別是淡水的龍山寺、台北艋舺的龍山寺、台南的龍山寺、鳳山的龍山寺以及鹿港的龍山寺。其中最早創建的是台 南龍山寺﹝雍正年間﹞,其次是艋舺的龍山寺﹝乾隆三年﹞、鳳山龍山寺﹝乾隆初年﹞、鹿港龍山寺﹝乾隆五十一年﹞,最晚的是淡水龍山寺﹝咸豐八年﹞。
龍山寺乃是從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的龍山寺分靈而來,清初時的閩南移民多從泉州出海,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便隨移民來到台灣,而龍山寺也成為泉州移民的群居地,因此在台灣的寺名也都取名為龍山寺。
清朝時這樣的龍山寺在台灣較著名的總共有五座,分別是淡水的龍山寺、台北艋舺的龍山寺、台南的龍山寺、鳳山的龍山寺以及鹿港的龍山寺。其中最早創建的是台 南龍山寺﹝雍正年間﹞,其次是艋舺的龍山寺﹝乾隆三年﹞、鳳山龍山寺﹝乾隆初年﹞、鹿港龍山寺﹝乾隆五十一年﹞,最晚的是淡水龍山寺﹝咸豐八年﹞。
【歷史沿革】
鹿港龍山寺創建於明末清初,原址位於鹿港舊港溝邊(今大有街)。清乾隆49年(1784)鹿港開為正口,與大陸泉州蚶江對渡通商,開啟了鹿港繁華的一頁。
清乾隆51年(1786)武官陳邦光倡議,將龍山寺遷建於今日現址,士紳林振嵩、許樂三主持遷建工程。乾隆57年(1792)龍山寺因地震而受損,乾隆60年(1795)重修時,由日茂行林振嵩之子林文濬主持,至清嘉慶3年(1798)完成修復工程。
清道光9年(1829)龍山寺因牆垣剝落而重修,由日茂行林廷璋主持重修,至道光11年(1831)完成,此次的重修奠定了今日的規模。道光28年(1848)彰化地震,清咸豐2年(1852)龍山寺再度重修,並增建拜殿,至咸豐8年(1858)完成修建。
明治30年(1897)日人在龍山寺內設立敬愛學校,由佐佐木一道主持。明治37年(1904)將龍山寺改為日本本願寺的分寺,並廢除龍山寺之名,第一任住持為光明智曉。大正10年(1921)後殿發生火災,建築物及神像毀之一炬。昭和11年(1936)龍山寺動工重修,並重建後殿,至昭和13年(1938)竣工。
民國49年龍山寺成立管理委員會,由陳壽昌擔任第一任主任委員,民國50年組織「鹿港龍山寺修建委員會」,展開龍山寺的重修,民國72年龍山寺經指定為第一級古蹟,民國75年政府進行全面修復,民國83年驗收。
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龍山寺嚴重受損,正殿屋脊斷落,山門與戲台木柱移位。民國90年由政府積極規劃修復,鹿港企業家寶成國際集團總裁蔡其瑞、董事長蔡其建昆仲全額捐資龍山寺主體工程修復經費,期能妥善保存國家文化資產,為鹿港龍山寺近百年來最大的修復工程。
~位於彰化縣鹿港鎮龍山裡金門巷的龍山寺,在清乾隆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七七年),由鹿港的泉州郊商集資興建,供奉的佛主是從福建泉州晉江安海龍寺分靈而來,所用的建材跟建築都是來自泉州。
鹿港龍山寺建築宏偉,佔地一千六百多坪,共有九十九個門,有戲台、拜亭、正殿及後殿,配有左右廳房,格式是模仿泉州古剎開元寺。
~一般寺廟多為三川門設計,而龍山寺為五開門之五川門建築~
~中央戲台是廟方慶典時用來酬神的場所。這也是龍山寺的特別之處。
~五川門接連中央戲台的獨特建築設計~
~正殿前中庭的美景~
~正殿前的兩棵老榕樹有兩百多年樹齡,正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前中庭的老榕樹晚間還用投射燈照亮樹幹見證二百多年的成長過程~
~龍山寺正殿外景~
~龍山寺正殿拜亭可見歷史久遠的痕跡~
~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民間傳說觀世音菩薩原是天上[慈航尊者],因不忍世間陷於萬劫苦難,為拯救眾生,自願投胎興林國妙莊王的第三公主妙善,長後不願婚嫁,到白雀寺出家為尼。後又到大香山修練成正果,民間又稱之[觀音媽]。
兩側陪祀還有[境主公](廟境的守護神),[註生娘娘](授子之神)和[龍王尊神](海神或河神)。兩側的壁面還有十八羅漢。
~鹿港 龍山寺正殿供奉之觀音佛祖金身莊嚴慈祥~
~正殿同祀之 境主公~
~正殿同祀之 註生娘娘金身,其造型也有別一般寺廟的雕塑~
~鹿港 龍山寺供奉的龍王尊神金身有別於一般採人身造型雕刻,而是以一座僅龍頭造形的神像供奉,確實在台灣極為少見~
~龍王尊神神像請遊客不要觸摸,那可是不敬的行為喔~
~後殿院中有三口井,由於傳說龍山寺為於龍穴,因此被稱為[龍泉井],兩個圓形為龍眼,在後殿左右旁,正前方的方形為龍喉。
關於這三口井的開鑿還有一個[抗日故事]。西元1895年,台灣淪陷於日本,約三百名鹿港抗日誌士密集於龍山寺,準備發難,由於連月苦旱,便於後埕開鑿水
井三口,準備以此地作為長期抗日之據點。可惜事機不密,被日人探知,派大批日軍包圍搜捕抗日誌士,因義舉不幸失敗,只徒留這三井供後人憑弔之。
~位於後殿正前方中庭的方形井即是所謂龍喉井~
~位於後殿前兩側的圓形井即是所謂龍眼井~
~清代後殿稱為[北極殿],祭祀北極大帝。日治時龍山寺被日人強佔,正殿改奉阿彌陀佛,直到光復之後才回覆為觀世音菩薩,而阿彌陀佛便被請至後殿。
西元1921年一場祝融之災,原來的北極大帝和觀世音菩薩等神像付之一炬。直到1938年重建後殿,所以風格明顯和前正殿不同。如龍柱是本省觀音山石所刻,顏色較灰沉,龍身紋路複雜,較多變化。
~後殿主祀供奉阿彌陀佛及諸佛菩薩~
~後殿內現奉祀阿彌陀佛(中),地藏王菩薩(右)和藥師佛(左)。
~這間磚造屋是昔日住持的住所,大門被一根棍子封住了~禁止進入。
~出虎門旁,可見鹿港碩果僅存的[惜字亭],燕尾脊翹且四垂頂式的屋頂,方形雙層磚砌爐身,十分小巧典雅。以往人們十分敬重文字,認為紙上的字是神聖的,不能隨便亂丟棄,ㄧ定要拿到[惜字亭]焚燒,於是又稱為[敬字亭]或[聖蹟亭]。
彰化 鹿港 龍山寺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金門街81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