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冬日里赏玩张鸣岐手炉

 和讯网

  手炉由火炉演化而来,火炉是往铜制的炉子里放些木炭烧热取暖,不知是何时,古人突发奇想,便把火炉做得更精致小巧,盖上罩子,或提在手上,或捧在手里,或 装在袖内,久而久之便演化成手炉。手炉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常常是富贵家庭的象征。《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好不容易见到王熙凤,见王熙 凤一身绫罗绸缎,“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那是怎样的优雅。
  冬天,最可恼的事情便是冻手,过去人们一直靠手炉暖手过冬,如今这种东西已不多见了。
  笔者收藏有一只明代手炉,呈四方盒状,有花卉纹的罩子,有可以手提的手柄,它长11厘米,宽5.5厘米,高6.7厘米,材质为红铜,为当时的制炉名家张鸣 岐打造。整个手炉小巧玲珑,精巧美观,做工很是精细,罩子上面有很多花卉组成的纹理,有牡丹繁花纹、有五星花瓣纹、有树叶纹,中间是曲折道路纹,和现在 “中国邮政”的标志有些类似。在手炉的底部,有四个篆字,“张鸣岐制”,从做工和材料看,这个手炉当为真品。
  张鸣岐是浙江嘉兴人,活跃在明朝万历年间,是当时江浙一带有名的打制手炉的名家。张鸣岐打制手炉和别人不同,他在选材上十分苛刻,必须选用上好的红铜做材 料。在制作手炉时,他不用传统的镶嵌和焊接工艺,只使用榔头,一点一点敲击出来。这样精细的做工,打制出来的铜炉子,非常结实耐用,即便使用再久,也不会 开裂。尤其是炉子上的铜罩子,丝很细密,但是很坚固,用脚在上面踩都不会变形或者断裂。张鸣岐制作的手炉之所以受人欢迎,是因为质地优良,无论里面的炭火 多么旺盛,手炉的外壁都不会烫手,并且保温效果也好,传热性能较为持久。
  在古代,手艺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元代以后,稍微有些改观,所以我们看古董上的很多题款都是元代以后的。不过,即便如此,也并非在所有的器物上都能见到 作者的名字,有题款的都是一些名家。所以,张鸣岐题款的手炉弥足珍贵,价值要高出同时代同类器物许多。          (黑王辉)
  来源:西安晚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