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3.一件漢帶灰沁白玉異獸的收藏(100.6.26)
小吳為高中教過的學生,其父親為熟識的資深藏家,以收藏清代瓷器及明清銅爐為主,小吳在耳濡目染下喜愛上古文物,不過他興趣以可隨身把玩、容易攜帶的古玉為主,退伍後就在北中南各玉市擺攤,除了明清傳世白玉外,也賣高古出土玉器,在網拍還成立一個」XX」賣場。因所賣古玉開門,開價實在,經營的有聲有色。偶爾向其購入一些雕工及玉質還不錯的老件小品玉器。
(99.6.26)週六玉市文物之旅,到其攤位逛,小吳拿出此帶灰沁白玉異獸來鑑賞,表示近日才由一教職退休老藏家所釋出,看其玉質溫潤,雕工細緻生動傳神,上手詳加檢視:
一.首先判斷其玉種:
1.上手後手頭又有重量感,表示密度較大。
2.要求試刀,獲得同意後,再以美工刀在底部死角試劃,不入刀,表示硬度夠。
3.觀看玉珮表面為溫潤柔和的寶光,不是青海玉或俄玉,其經加工拋光完成後上蠟具有賊光,經盤玩反而帶澀,有久盤不潤情況。
4.青海玉過於通透,但密度小手頭較輕,硬度較低會入刀,久盤不潤。
二.以放大鏡檢視工具痕跡,判斷新舊及年代:
古法是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雕刻邊緣打磨平光亮,不會在線條兩邊留下崩裂痕及粗糙痕跡。
現代製品以快速的電動機械工具所雕製,為連續長線過於俐落且在陰線兩側留下明顯平行的粗糙痕跡,在下刀表面留下崩裂痕。
檢視此物,可見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雕刻邊緣打磨平光亮。
三.檢視皮殼包漿:
放大鏡觀察其表面,老件表面有有製作拋光後自然凹凸高低的皮殼,及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近現代製品拋光是過於平整明亮的賊光,只有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檢視此物,表面有自然凹凸高低情況的皮殼,及柔和寶光包漿,能觀察到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
四.沁色:此帶灰沁白玉異獸,其外錶帶灰沁,並在頸部及前胸呈灰色質變,不是原有的色皮,應是自然沁色,其未受沁不表面則帶玻璃光,應為出土生坑未整理把玩過。
五.造型: 長7.5 高4.7 寬3.5公分。此異獸造型,與常見西漢典型闢邪風格相較,身體肘部及跨步姿態近似,但此異獸頭部沒有角,閉口沒有張口露齒,回首張望跨步中,展現著不凡的恢宏氣度。線條圓潤流暢,姿態自然生動實為一件不可多得的圓雕作品。
西
漢後期出現了使用密排短陰刻線雕琢動物的肘部(如螭虎紋的肘部)以及鷹的羽梢等的表現手法。這種線條雕刻剛勁有力,彌補了平面雕所表現的圖案立體感不足的
弱點。這種雕刻技法是前所未見的,並一直沿用到東漢、南北朝。凡是漢代精細器物上都有刻線細如毫髮的「遊絲毛雕」。如西漢出土的玉熊緊閉雙唇,雙耳貼於腦
後,圓而有神的雙目直視前方,四足交錯呈漫步行走狀。腮邊,腿側僅雕刻數刀鬃毛,卻產生了鬃毛滿身的效果。玉熊還突出了體態和頭部特徵的刻畫,作者用簡練
的刀法,雕刻出熊肥胖舉搖的體態,憨厚而可愛的神情。
漢代中晚期玉器上的浮雕動物特徵為:①高低有層次感,分層,層與層過渡有陡棱。②翅、肘、冠、角的尖端尖而薄,有棱凸感、扎手感。③漢代龍、神獸,一般有翼,其羽狀為平行狀,羽端上翹,肢肘後部飾平行短線為毛。邊緣飾平行短線。④動物形象造型怪異。
此玉異獸符合以上特徵,以手撫摸其各部突出有棱凸感、扎手感。其肢肘後部飾平行短線為毛,平行狀之刻線細如毫髮的「遊絲毛雕」。
綜合判斷
綜合以上特徵判斷,此帶灰沁白玉異獸,雕工細緻生動傳神,玉質溫潤,帶灰沁及質變,其造型為西漢異獸風格,雖不敢冒然斷定是否漢代到代?但應為和闐出土老件。若要價合理,應列入收藏。
於
是詢問其年代,表示為退休教師十幾年前向一知名骨董店所購入舊藏,年代應是漢代至六朝。問其要價,表示十幾年前老藏家購入近六位數,因目前兩岸較熱衷明清
傳世白玉,對於出土入沁高古玉較不感興趣,較沒行情,因此願意賠本釋出。他表示自己老師要,當然要以最低價格優惠,所開價位果然覺得和藹可親,於是就沒有
再議價成交。至於其年代是否到漢還是舊仿?其特就教於對漢代動物古玉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
目
前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已成為中國文物收藏主流,主宰中國文物市場趨勢及行情。大陸玉器藏家收藏品味已由過去收藏初期的現代和闐玉雕作品,進入明清傳世白
玉,使得目前雕工好、貨色佳的明清傳世白玉價格飛漲。過去單幫業者由大陸進貨到台灣,早已轉向台灣早期藏家手上挖寶回銷到大陸,但漂亮等級高的明清白玉現
貨實在有限。依據台灣藏家收藏玉器歷程經驗來看,個人預判大陸古玉市場約五年內會進入唐宋遼金元中古玉時代,十年內會進入商周春秋戰漢高古玉年代。這是一
個古玉藏家收藏的歷程,也是業者因應等級高明清白玉籌碼有限,為求永繼經營,不得不思考轉型的方向。而這些高古玉器在台灣資深藏家手上並不算少,因個人經
濟問題或年紀大了後代沒興趣無以為繼,有意釋出者為數不少。且因目前大陸文物市場較熱衷明清傳世白玉,對於出土入沁高古玉較不感興趣,較沒行情,因此願意
賠本釋出。依個人收藏經驗,一、二十年前購買春秋戰漢玉珮,即要3-4萬,
此種圓雕動物擺件,要價六位數算便宜,如今竟然願意賠錢釋出。此種高古玉器因在大陸市場較乏人問津,價位相對低,貨源並不缺乏,單幫客常帶回台灣求售。個
人認為此種高古玉器,用料雖然較明清白玉差,品相也因入土受沁賣相較差。但年代久遠具有年代價值,且富原創性,部分春秋戰漢高古玉器雕工細緻,超過明清類
似仿古作品,甚至超過乾隆工。有意古玉收藏同好,實在應思考將收藏方向趁機轉向目前價位仍屬低檔的高古玉器及中古玉器。
漢代玉圓雕動物特徵
漢代造型藝術有很大的發展。許多動物、人物題材的作品形象生動,取材廣泛。其中尤以各種不同形式的異獸最引人注目。這些異獸被賦予了超自然的特性,造型上有很強的氣勢。漢代圓雕動物,多能掌握動物的」動態」與」力感」,為歷代各朝所不及。目前在漢代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已發現了數件此類玉製作品,傳世玉器中也有少量遺存。這類玉異獸形狀勁健雄偉,神態兇猛,造型表現力與工藝都有很高的水準。
兩
漢時期,圓雕動物形玉器數量很稀少,但有一些精品存世。陝西咸陽渭陵附近出土的西漢時的玉羽人奔馬、玉熊、玉鷹、玉闢邪等充分顯示了漢代圓雕的高超技藝。
玉羽人奔馬中奔馬足踏流雲,羽人和馬背有雙翅,奔馬昂首嘶鳴,張口露齒,鼻部隆起,雙眼前視,雙耳豎起。馬肋陰刻線雕雙翅,馬尾高揚,一前足懸空抬起,處
於欲停欲奔的狀態。騎手頭束巾,身穿短衣,細腰喇叭形衣擺,上身直立,雙手緊挽韁繩。長方形底座上雕刻雲紋支撐奔馬的足和尾,襯托出奔馬淩雲遨遊太空的神
姿。玉闢邪昂首挺胸,雙眼前視,張口露齒,頭兩側有耳,頂有獨角,頜下長鬚垂於胸前,長尾蜷曲垂於地,前足生有肉翅,作半臥半起狀。圓潤流暢的線條,白色
的玉料和原有的紫紅色玉皮,增加了玉闢邪的光彩。
西漢後期,還出現了使用密排短陰刻線雕琢動物的肘部(如螭虎紋的肘部)以及鷹的羽梢等的表現手法。這種線條雕刻剛勁有力,彌補了平面雕所表現的圖案立體感不足的弱點。這種雕刻技法是前所未見的,並一直沿用到東漢、南北朝。凡是漢代精細器物上都有刻線細如毫髮的「遊絲毛雕」。如西漢出土的玉熊緊閉雙唇,雙耳貼於腦後,圓而有神的雙目直視前方,四足交錯呈漫步行走狀。腮邊,腿側僅雕刻數刀鬃毛,卻產生了鬃毛滿身的效果。玉熊還突出了體態和頭部特徵的刻畫,作者用簡練的刀法,雕刻出熊肥胖舉搖的體態,憨厚而可愛的神情。
漢代中晚期玉器上的浮雕動物特徵為:①高低有層次感,分層,層與層過渡有陡棱。②翅、肘、冠、角的尖端尖而薄,有棱凸感、扎手感。③漢代龍、神獸,一般有翼,其羽狀為平行狀,羽端上翹,肢肘後部飾平行短線為毛。邊緣飾平行短線。④動物形象造型怪異。
漢魏六朝玉器中的瑞獸形象,以闢邪、天馬和飛熊為多,其中圓雕玉闢邪尤為翹楚,一般造型誇張且富於變化,面容獰厲而勢態兇猛,肋生雙翅,翅分前後兩排羽,頭上有獨角或雙角,張口露齒,怒目前視,四肢粗壯有力,全身充斥著強烈的霸氣。
闢
邪,是傳說中的神獸,顧名思義,是人們希望藉助它的法力,來避除邪惡。流行於漢代的闢邪,多為帶翼的四足獸,其造形可能傳自西亞。古代帝王陵寢前常有大型
石刻闢邪守護,漢代玉器中也出現了闢邪形象,作為極高貴的陳設器。漢玉闢邪,威武兇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驅邪逐魅之氣概,將大漢帝國氣宇軒昂的一代精神本質
表露無遺。闢邪與天祿是並用的,一角的叫天祿,兩角的叫闢邪,有辟除邪惡之意。有一定的重量且重心低的,可做玉鎮使用,有製為小形之器當作配飾,作為隨身
辟除邪惡。
中國古代傳說中有許多人們想像中的動物,玉、石器中的這些神異怪獸便是依傳說演化而出的。闢邪便是極受人們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現較多的怪獸,其製造往往受多種動物造型的影響。此件闢邪應是以虎為原型加以獸形變化,僅於局部加翼,無鳥身,造型生動,頗具想像力。
玉器上的闢邪,今所見最早作品為漢魏至南北朝物,現將此期的典型代表作分述如下:
迄今所知,漢代遺址和墓葬中曾出土三件玉闢邪,其中兩件於1966年在陝西省咸陽市西漢渭陵遺址出土,一高2.5釐米,長5.8釐米,圓雕,作昂首前視,張口露齒,頭頂中部有獨角,頷下有須,尾垂於地,腹兩側有羽翅,表面保留一些原玉璞皮質色,呈挺胸伏臥狀。另一件長7釐米,高5.4釐米,形式與前述一器同,亦為圓雕,唯形作直目前視,作捕物前的爬行狀。玉闢邪的另一件出土品是1978年在陝西省寶雞市一東漢墓出土,器較高大,計高18.5釐米,長18釐米,形式與前述西漢渭陵遺址出土的兩件相似,唯背中有圓筒式插座,腦後有方筒形插座及首和身上陰刻圓圈紋、短平行線紋等略異。此外,除上述三件出土的玉闢邪外,另在東漢和魏晉南北朝墓中亦常見用琥珀、蜜蠟和石料製作的闢邪,亦見一些魏晉南北朝陵墓前雕塑闢邪獸作鎮墓用。
漢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闢邪,今仍有一批早年出土或傳世品,其中較精美者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四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和一些散失傳世品。上述各器形態與出
土三件很接近,唯有的為雙角,有的以紋圖等形式琢飾在器皿上。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闢邪式水呈尤特別,其上除整器是一雙角闢邪且較大外,又於其胸腹間
爬行兩隻小闢邪,後者或即其子。
從上述近十件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玉闢邪情況分析,知此期玉闢邪有如下一些情況和特徵:
①此期之西漢陵區出土的兩件玉闢邪,是迄今所知在科學考古發掘中最早遺物,說明以玉作闢邪形器,最晚在西漢中期已開始。
②此期玉闢邪,其製作手法除一些以琢紋手法飾於器物上外,就主流而言,都是用圓雕法琢製,其器用主要有作鎮邪、器座、實用器皿等三種之用。
③此期玉闢邪儘管形式沒有一件是相同的,但其共同特點很多,是綜合獅子頭和身,犀牛或雙角獸之角,羊須、鳥翅、虎爪子一體之作,充分表現其兇猛超凡、神奇威武之勢。
④
此期玉闢邪之所以有雙角和單角之分,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可能是代表不同的神獸,如有的古書記述,稱雙角者為闢邪,獨角者為桃撥或天鹿、角端等。而有的書
則與前述完全相左,把獨角者稱闢邪,而雙角者為其他神獸。另一個可能是,獨角或雙角不是表現不同的神獸而是與此期的早晚所代有關,如本處所錄各器中,一般
年代較早者為獨角,而年代較晚者為雙角。因此,究竟何說為宜,唯待今後更多的科學資料來證實,在沒有完全搞清其確切原因之前,此皆暫稱為闢邪。
----以上資料引自網路,其原出處因經多次引用已不可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