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正 圖1反 圖2正
圖2反
上海周露茜 玉蟬是一種常見的古代玉器。 在古人看來,蟬是清高聲遠、潔身自好的象徵,因此蟬的造型很早就為中國先民所使用,生以為佩,死以為琀。
一、象徵意義
古人將“蜩”作為諸蟬的總稱,並賦予它神秘的身世,如段成式的朽木化成說、崔豹的齊後化成說。 蓋因蟬之一物,在幼蟲時期,需在黑暗潮濕的泥土中至少孕育三四年的時間,才最終破土羽化,金蟬脫殼,一鳴驚人。 由於蟬棲於高枝,孤高清絕,不食人間煙火,含氣飲露,逍遙自在,可謂出污泥而不染,故古人十分推崇,把蟬作為高潔的象徵。 蟬的這種特性與玉潔淨不朽的品質相符合,因此玉蟬在古代頗為常見。
西周以來,人們相信玉有使屍身不腐的作用,春秋戰國以後,人們開始在逝者口中放置小件玉器。 東晉葛洪《抱朴子》雲:“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而放置於逝者口中的玉器就稱之為玉琀,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玉琀蟬。 由於漢代盛行厚葬,因此這種風俗到漢代尤為流行,成為一種普遍的習俗。 其原因在於蟬的生活習性和漢代所提倡的君子思想及靈魂不滅有著密切的聯繫。 根據董仲舒天人感應理論,人們追求靈魂不滅、得道升天。 此時,玉蟬的象徵意義已與前代完全不同,作為九竅塞之一的玉蟬既有保護逝者靈魂不散的作用,又有脫胎昇仙的喻義。 自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寄託著人死後蟄伏於地下精神不滅、生命往復,有朝一日像蟬一樣破土而出、獲得新生的願望。
漢代玉蟬除少數配飾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因此漢代的玉蟬是最有特色也最具標誌性的,造型簡潔,線條幹練,粗獷有力,刀刀見鋒,所謂的“漢八刀”在玉蟬的製作上最為典型,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二、特徵鑑別
第一,兩漢玉蟬多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雕成,用料講究、形制古樸、質地上乘。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用質地細膩看似像玉的石材來冒充玉料,最簡明有效的辦法是用小刀在邊緣處輕劃一下,玉的硬度很高,一般的金屬製品很難讓其產生明顯刻痕。 若是傳世玉蟬,經過長期與空氣接觸和人手的把玩,空氣中的水分、人體的汗液等都會在玉蟬表面形成一層溫潤亮澤的包漿,如圖1、圖2所示兩件玉蟬(上海博物館藏)表面都有一層油蠟一般的反光,顯得潤澤古樸,這就是包漿,真正的包漿古樸渾厚,造假的包漿淺薄不濃厚。 若是出土玉蟬,由於長期埋在地下,玉蟬表面受到有害物質侵害會出現整體或局部沁色,如圖中所示,圖1中玉蟬一翅邊緣稍有沁色,圖2玉蟬頭腹部沁色,真正的沁色顏色自然均勻、帶有舊氣,而造假的沁色顏色較醒目、不自然。
第二,漢代玉蟬的美學意義不同以往,蟬的形像變為概括、抽象、簡約。 漢代玉蟬器型規整平正、雕工渾厚、優雅適度、變化較少,因此有一定鑑別標準。 如 圖1、圖2所示,兩件玉蟬皆高額、凸眼、寬頸,紋飾分佈稀疏明朗,蟬身用粗細陰線刻劃象徵身體部位,紋飾簡單;蟬雙目斜凸於兩側,中間呈八字形凸出;西漢 早中期玉蟬一般為平頭,中晚期以後呈圓形為多,蟬眼常凸於輪廓之外,圖1到圖2的兩件玉蟬正是兩種不同形式的過渡;兩漢玉蟬頸部皆有弧線數條;背脊弧度平 整,雙翼對稱、長而窄,如肺葉狀,尖端挺勁見鋒,有紮手的感覺;腹部微凸,可見陰刻線紋數條;尾作弧形漸收,數條橫刻線表示具有伸縮功能的表皮;漢代拋光 技術先進,打磨平滑光亮;琢工講究乾淨利索,整體形像大氣,線條洗練、硬朗,雕琢有力。 這種粗獷有力、刀刀見鋒的雕刻手法,應用在漢代玉蟬身上,寥寥數刀,神韻盡在,素有“漢八刀”之稱,漢代玉蟬的這股神氣,也是鑑別漢代八刀蟬的重要依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