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荷葉形端硯(清)CFP
日前,由中國文房四寶協會主辦的第31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在北京展覽館開幕。 廣東省肇慶市組織68家端硯廠參展,成為本屆藝博會的重要亮點。 近年來,端硯在藝術品投資市場上備受關注,價格漲幅高達二三十倍,一些大師精品更是拍出驚人高價,收藏價值越來越高,引起古玩愛好者和藝術投資方廣泛關注。 瘋狂開採,硯材枯竭
中國“四大名硯”(即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中,以肇慶所產端硯最為稱著。 從唐代開始,端硯成為宮廷貢品,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對端硯推崇備至,視若珍寶。 自宋朝以後,端硯便與湖筆、徽墨、宣紙成為“文房四寶”的特指。
端硯石材以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為代表,其中又屬老坑硯最為名貴,集端硯各名坑硯石之優點於一身,石質“有若小兒肌膚”,而且色澤豐富,韌性適中,適宜雕琢。
肇慶端硯協會副會長王建華對記者說,製作端硯用的石材經歷了約4億年的演變才得以成形,是不可再生的稀有礦產資源。 我國端硯石材開採工作採用的是承包製,多年來各大名坑都遭受了掠奪性、毀滅性的瘋狂開採。 從唐朝至今,肇慶大概開采了70多個硯坑,而目前僅存20多個硯坑,大部分名坑硯材幾近枯竭。
1999年,肇慶市政府決定停止開採位列“四大名坑”之首的老坑。 2000年,又全面停止對其餘名坑的開採。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還把端硯石材列入“保護性稀有礦產”名錄,收回此前一直歸肇慶市所有的端硯石材開採證發放權。 從此,端硯進入“純庫存加工”時代,用一塊就少一塊。
原料稀缺,價格暴漲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務院和廣東省政府開始評定工藝美術大師,出台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法規,端硯的製作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近年來隨著硯石數量的急劇減少,市場供求關係發生變化。 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目前的端硯普遍升值10多倍。
肇慶市端州區白石村被稱為端硯第一村,村里的人世世代代以製作端硯為生。 村民程柱開繼承了父輩們的雕刻手藝和端硯生意。 他告訴記者,廠裡的端硯石料主要是父輩留下來的和早年他自己購買的,最貴的高達幾十萬元一塊。
王建華說,端硯之所以名貴,是因為石質特別純淨、細膩、堅實,製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 除此之外,還與其開採、製作的艱辛有關。 一方端硯的問世,要經過十多道艱辛而精細的工序。 開採硯石無法用機械化操作,只能手工開採,每塊硯石都凝聚著工匠的血汗。
古玩收藏專家馬先生說:“以一塊老坑原石為例,方方正正的中上品,幾年前售價僅為3000多元,現在30000元都拿不到貨。”
肇慶市端州名硯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宇帆表示,現在極品硯材一年就出幾塊,一旦有要出售的消息放出,馬上就會有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藏家前來搶購。 在巨額利益誘惑之下,有的商家用來路不明的硯石冒充名坑硯材,欺詐海內外買家,影響惡劣。
急功近利,精髓缺失
2004年9月,肇慶市被授予“中國硯都”榮譽稱號。 2006年5月,“端硯製作技藝”入選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肇慶市計劃將端硯文化與旅遊、經濟相融合,建設全新的端硯文化村和端硯展覽館,力促端硯文化產業大發展。
關紅惠1972年進入肇慶工藝廠當學徒,到如今已有超過40年的製硯經歷,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 關 紅惠說:“學制硯是一門技術活,培養一個學徒,至少要三至五年才能練好基本功。”有了紮實的基本功,才算剛剛入門,真正的硯雕藝術是一門艱難而復雜的創造 性藝術,集文學、書畫、篆刻等藝術形式於一身,取決於雕刻者日積月累的工作經驗,還講求瞬間的靈感迸發,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
制硯大師、中國書畫家協會書畫產業委員會副會長柳新祥透露,目前端硯行業中出現了硯形、技法、題材內容“千篇一律”的現象,寶貴的硯石資源被這些粗劣的作品浪費掉,得不償失。 “目前絕大多數端硯作品真正缺少的是文化內涵和內在美感。”柳新祥說,今天的端硯已經完全由實用品轉化成為藝術品,人們所追求的已不是呆板的模式化工藝,而是新的題材內容、新的藝術觀點以及新的硯雕風格。 作者必須打破陳規,用新的思維和技法打造精品,提高作品的藝術價值。
肇慶市博物館館長陳羽表示,端硯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開拓創新,製作技藝才能漸臻完美。 只有把市場效益和傳統藝術價值結合起來,才是提升端硯的整體價值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