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2,使民不為盜3;不見4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5,實其腹;弱其志6,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大智者不敢7。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8。

【註釋】

1賢:上,同「尚」 即崇尚,尊崇。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2貴:重視,珍貴。貨:財物。 3盜:竊取財物。

4見(nan) 通「現一出現,顯露。此是顯示,炫耀的意思。5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裡空虛,無思無欲。6弱其志:使他們減弱志氣。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7敢:進取。ㄚ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求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可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可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可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生中。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小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解析】一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尚賢,標榜賢區,崇尚有為。 「尚好」是專制社會的一個主要特徵,它的實質就是「賢人政治」。賢人政治就是與【法治】相對立的「人治」。在專制社會裡,賢與不好,是以統治者的利益標準來衡量的,符合統治者利益需求的,樹為惱人,可得高官厚祿、從而名利雙收。尚賢的結果,是使人們在權力的誘惑下爭做表面文章。因此,隆多是假賢。有道之世,尚法不向燈,法律高於一切。只有在法制社會,才有不爭名、不爭利、腳踏實地、樂於奉獻的真賢湧現。

本章的主題是『為無為、則無不治』。體現了老子關於有為、無為的辯證思想。崇尚人治的統治者『尚賢」、『貴難得之貨」、『見可欲』,勝之以權力、金錢、美色,致使天下人爭權、圖利、貪欲,結果是社會混亂,天下紛爭,只有施行無為之治,才能實現天下大治。

【正解故事】一

老子最經典的智慧就是『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在這裡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之意,更不是什麼都不做。這裡的「無為」是指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於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就必須以「有為一為之。

老子所指的「無為一智慧,只是讓人在處世之時順應大勢、順應自然。所以老子這種「無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和自然秩序,而且還有助於事物的成長和發展。

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勉強,要克制自己的情緒,是無為的核心內容。不把個人的意志強加在人與事之上,並不是怯懦的表現,而是一種大的智慧。它能使人在潛移默化中走向自覺,收到良好的成效。

唐密宗時,密宗的嫡長子李憲受封宋王,十分受寵。睿宗的另一個兒子李隆基聰明有為,他殺死了無權亂政的韋皇后,為睿宗登上皇位立下了大功。

按照禮制,李憲當被立為太子,有的大臣便對睿宗說。 「嫡長子李憲仁德忠厚,沒有任何劣跡,立他為太子既合禮法,又合民心,望皇上早日定奪。」

容宗感到李隆基雄才大略,最適合治理天下,所以一時陷入了兩難境地,立太子的事於是一拖再拖,沒有定論。

李憲看出了容宗的心思,心有所悟,他對心腹說:「父皇不肯立太子,他是對我有疑問啊!李隆基雖不是嫡長子,但他功勞很大,父皇是中意他阿。

李憲的心腹說:“於情於理,太子之位都是您的,這事絕不能相讓。我馬上和百官聯絡,共同上書,向皇上說明利害,一定促成這件大事。

李憲的心腹和百官議定,當他們在起草奏書時,李先急忙趕來,他對百官說 「我考慮了多時,決定放棄太子之位,你們就不要為我費心了。」

百官十分驚詫,他們說:「太子之位事關您的前程性命,怎會輕易放棄呢?自古這個位置你爭我奪,本是常事,有我們替你說話,你還怕什麼呢?」李憲說:『大丈夫做事有所為,有所不為,我是十分慎重的。贊平王李隆基是我的弟弟,他有大功於國,父皇有心立他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若據理力爭,不肯退出,我們兄弟之間必有大的衝突,朝廷就不會平

安。如果危及了國家,我豈不是罪人嗎?這種事我絕不會幹。 」

李先制止了百官,又親自上書推薦李隆基為太子,他說「贊平王文武雙全,英勇睿智,他當太子有利於國家,我是衷心擁護他的。我個人的得失微不足道,請父皇不要為我擔心,早下決斷。」

睿宗很受感動,他對李憲說:『你深明大義,我就放心了。你有什麼要求,我一定都會滿足你。 」

李先一無所求,他說:『一個人只要順其自然,就沒有什麼事可以妨礙他了,我不會強求什麼。 」

李隆基當上太子後,第一個拜訪李憲,他說:「大哥主動讓出尊位,不是大賢大德的人難以做到,大哥是如何設想的呢?

李憲說:「你擔當大任,大唐才會興旺,我不能為了私利而壞了國家大事。望你日後勤政愛民,做個好皇帝,為兄就深感安慰了。」

李隆基連聲致謝,又說要和他共享天下。李憲不讓他說下去,他告誠李隆基說:“很多事是追求不來的,只有順天應命,才不會多受損傷。將來治國不要逞強任性,這樣效果會更好的。 」

後來,李隆基登上了帝位,是為唐玄宗。他順應民情,推出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使唐朝進入了另一個盛世—開元盛世,天下走向大治。

李先在立太子事情上的無為,是深思熟慮的,他既避免了一場宮廷內鬥,又使自己全身而退,贏得了讓賢的美名,這個結果無疑是很完美的。

『無為而治」又是一種管理之道。在老子看來,理想的社會應該奉行無為而治,管理者應當不斷減少對人的管制和束縛,制定政策不能政出頻繁,更不能朝令夕改。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規律是不可否認的,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只有尊重規律,利用規律。水遇熱變成蒸氣,這是客觀存在,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用這一規律來生產暖氣,製造人工降雨等等。這正說明,我們無法改變鐵一般的規律,只有順應它,利用它。

轉載光明日報出版道德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