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改過十訓
文/弘一法師
餘五十年來改過遷善之事,其事甚多,不可勝舉。今且舉十條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與諸君言之。
1、虛心:常人不解善惡,不畏因果,決不承認自己有過,更何論改?但古聖賢則不然。今舉數例:孔子日:“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又日:“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蘧伯玉為當時之賢人,彼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聖賢尚如此虛心,我等可以貢高自滿乎!
2、慎獨:吾等凡有所作所 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為。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又引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數語 為餘所常常憶念不忘者也。
3、寬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聖賢處事,惟寬惟厚。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4、吃虧: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5、寡言:此事最 為緊要。孔子云:“駟不及舌”,可畏哉!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6、不說人過:古人云:“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檢點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以上數語,餘常不敢忘。
7、不文己過: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我眾須知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
8、不覆己過: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鬚髮大慚愧,生大恐懼。發露陳謝,懺悔前愆。萬不可顧惜體面,隱忍不言,自誑自欺。
9、聞謗不辯:古人云:“何以息謗?曰:無辯。”又云:“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餘三十年來屢次經驗,深信此數語真實不虛。
10、不嗔:嗔習最不易除。古賢雲:“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可不畏哉!
弘一法師簡介: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在家時是民國時期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從日本留學歸國後,先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大師出家後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律藏,著書說法,實踐躬行,著作《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及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合為近現代佛教律學研究巨著。
中國五千餘年藝術文化延續,是炎黃子孫共同責任,在復興中國夢的指引下,和睦共處、團結友愛,讓全球華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唱響民族團結一家親不要忘本與根,也使中華文化藝術要薪火相傳,立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啟迪之下,開萬世之太平。與北京車管家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於2017年7月向台灣新北市提出申請註冊,為中華新聞社。並於八月六日台灣新北核准,經登字第1068123401號函註冊登記,並於2021年6月2日經台灣新北市經濟發展局核准商業變更登記,即日起更名為中華聯合新聞社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中華新聞社報導—黃石美協名譽主席柯沛鴻榮獲2018年中國第九屆國畫書法大賽獲評第十名一等獎殊榮
2018年中國書畫藝術不斷發展,學校將書法納入考試科目。為了響應國家關於弘揚中國書畫藝術、傳承國粹經典、興盛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升書法藝術,鼓勵廣大國畫、書法愛好者不斷創作與創新,為中華文藝復興添磚加瓦,由中國美術大賽網及書法新媒體聯盟舉辦舉辦2018年中國第九屆國畫書法大賽,全國數万名書畫家報名參加,經初選評比選1500人書畫家,再經復選評比評選800人優秀書畫家,加以評選複評中華新聞社社長柯沛鴻獲評第十名一等獎殊榮。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黄石美协名誉主席柯沛鸿荣登美国纳斯达克“世界第一屏”
中国当代艺术家柯沛鸿纽约时代广场艺术展_经济频道_中华网
https://economy.china.com/…/11179727/20181025/25290330.html…
中国当代艺术家柯沛鸿纽约时代广场艺术展_海南频道_凤凰网
http://hainan.ifeng.com/a/20181025/6974321_0.shtml
中国当代艺术家柯沛鸿纽约时代广场艺术展_新浪甘肃_新浪网
http://gs.sina.com.cn/…/2018-1…/detail-ifxeuwws8004441.shtml
中国当代艺术家柯沛鸿纽约时代广场艺术展_网易新闻
http://liaoning.news.163.com/…/1025/14/DUVKA3QG04229AQG.html
中国当代艺术家柯沛鸿纽约时代广场艺术展_消费日报-贴近民生 服务百姓
http://www.xfrb.com.cn/…/haixiashi…/xingyexiehui/418258.html
中国当代艺术家柯沛鸿纽约时代广场艺术展_大苏网_腾讯网
http://js.qq.com/a/20181025/011026.htm
有“世界第一屏”之称的美国纳斯达克展要播放我的作品十秒钟,后期安排在大陆国内选择7家官方媒体来针对我的作品宣传,这样不管在美国或者中国媒体都属于爆炸性的新闻,宣传效果十足。
下图是美国纳斯达克视频核定十秒画面,因受青睐多幅作品组合宣传及播放两次(别人乙次播放及单图宣传)。
台湾第一位艺术家登上纳斯达克播放视频。
为华人争光,中国人加油,创造双赢和谐新局势。
星雲大師:“脾氣”消失的技巧
發脾氣,除了傷害自己之外,別無用處。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對於脾氣重的人,要不斷地給自己強化這個觀點:發脾氣,其實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通過這樣的反復強化,以後遇到事情要爆發的時候,這句話“咚”一下浮出腦海,知道自己發脾氣其實很愚蠢,那個氣自然也就消了。
和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人,他一生氣就跑回家去,然後繞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越來越多。而每當他生氣時,他仍然還是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圈子。直到老了,依然是這樣。
有一次,他的孫子問:“爺爺,你為什麼一生氣時就繞房子和土地跑呀?”
這人回答說:“年輕時,我一和人吵架、爭論,生氣時,我就繞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我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那麼小,土地那麼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別人生氣呢?一想到這,我的氣就消了,也就有更多的時間工作和學習了。”
孫子又問:“爺爺,成了富人後,您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
這人說道:“成為富人之後,邊跑我就邊想,房子那麼大,土地那麼多,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我的氣也消了。”
希望這個故事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夢參老和尚:看破財色
我們再說色。好多人在情上自殺的,大家想想劃得來嗎?那時候,我住在廈門大學附近,這期間廈門大學發生幾件事情,有一位男生跳海,一位女生跳樓。他們愛情怎麼樣,當然不管了,反正是為了情。兩個人,一個是讀外語的,一個是讀科技的,畢業了得受國家分配,你要找工作,國家給你找。一個分配到雲南,一個飛到河北,這兩個人就不能結婚了。這一離離很遠,大學畢業了,想不開,一個就跳海,一個就跳樓。有些人還表示贊成,說他們為了情死,是演紅樓夢。他不曉得紅樓夢是一部道書,林黛玉最後變成草,賈寶玉還變成石頭,只是頑石而已。那是假的、虛幻,最初就告訴你虛幻、假的,你認識不到,當成真的,這樣就死了。
有些學生問我:「他們為情而死,死了之後該會很好吧?」我說:「他們都下地獄,下地獄像射箭那麼快,比他殺快得多。」密宗的中陰身也講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不詳細講,這就是迷色。
大家想一想,這兩種都叫迷,一個迷財,一個迷色,大家要看破。看破了之後,你才能夠解脫。財色是生死根本,你要想解脫,一定要看破財色。
這些問題在《阿含經》、《俱舍論》講得非常之多,學《華嚴》的人不講這些?《華嚴》就是從這個開始啊!看看〈淨行品〉,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問了一百一十種問題,文殊師利菩薩就答四個字「善用其心」。你的心,要會用,別迷到財色上。怎麼用法呢?如果不理解了,你把〈淨行品〉念一念,有一百四十一願,見什麼發什麼願,不是成佛就是度眾生,,一百四十一願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總義就是「善用其心」。
現在我們聞到佛法,隨時緣念佛、緣念法、緣念僧,這就叫修行,就是「善用其心」。看到罪惡的事情,你躲開一點。自己那些不好的念頭,對人家沒利益,對己又有害,絕對別做,絕對別起這個念頭。對別人有利,對自己有害,一定要做。學佛的人,要把一切眾生擺在前頭。
現代進步的社會,民 主文明的國家,都標榜著為人民服務,全世界都是這樣子。我走過的國家還少了一點,我所看到的國家當中,很少是為人民服務,反而是顛倒過來為己服務。不論廣告說得多好,處處為人著想,其實為我賺錢,很簡單。
我們可以看看事實,我們要看做的、看行的,不要聽說的。所以我勸大家,不要聽我說的,我說這個你要去做,或者我也得去做。誰要這樣做,我們就認為他是佛子;誰沒這樣做,不是佛子。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怎麼來判斷呢?就是依著佛所說的話,看他所行的。我們不要聽說的,我們要看做的。他要是這樣做,絕對能成道,也絕對入道;不這樣做,入不了道。每位道友,你要想離苦得樂,你要想得到佛菩薩加持,一定要做。
「你說那麼多名相,我記不得!」你記得佛、法、僧就成了。 「那麼多修行,我入不去!」你就念佛、念法、念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天你就這樣念,你就成了,一定能入道,你會開智慧的。開了智慧,你再看經,自己看自己就懂得。佛經就是這樣,跟世間典籍不同。如果不懂,你念,一遍沒懂念兩遍,兩遍沒懂念十遍,十遍沒懂念一百遍。
若我求地藏菩薩、求觀世音菩薩,我念十聲不行,念一百聲不行,念一千聲不行,念一萬聲、十萬聲、百萬聲,念到一百萬聲,有點熱呼氣兒,一直念下去,絕對加持你。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中华新闻社报导—华夏品牌名家—中国好品牌影响力画家柯沛鸿
致敬艺术,致敬祖国,致敬信仰
华夏品牌名家榜首批上榜名家
2018百强最具收藏价值作品艺术家
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 中国好品牌影响力书画家柯沛鸿
柯沛鸿 1964年生于台湾台南,字清庵,号一真,现任博士生导师。南菁艺术学院创院院长、中华慈孝总会副会长、世界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社团法人台北市南菁书法学会理事长、炎黄九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兼台湾分会会长、中国人民美术协会台湾分会长、湄洲妈祖书画院台湾总分院院长、九州书画院台湾分院院长、黄石美术协会荣誉主席、中国五台山佛教书画院名誉院长、艺术教授、中国孔府书画院名誉院长、庐山妈祖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陆丰妈祖文化协会顾问、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上海分会培训中心特约教授、香港书画艺术中心特约画家、中国收藏协会特聘书画家,核定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画师承王太田大师,在机缘之下学习诗、书、画、印的四艺,亦结合崇山、流云、苍松、飞瀑及清溪的五绝技法于画作之技巧,每每触动我心灵,心中灵感顿悟,并依唐宋文化焚香、插花、点香、挂画美之习境,结合禅学、现代美学及国画艺术,进而提升及创作出「精、气、神」的灵性与「真、善、美」艺术境界结合之易经风水山水画,提升与佛道禅修再融合,成为全能之禅佛灵气书画家。
柯院长的字笔随佛意转,禅道自心态;春苗新竹之精神;高松古梅之风韵。嶙峋虬僧客;佛意画中来;似云非雾;无欲无求;无我无相;禅意悠悠……
台湾导报,工商时报、人间福报及大陆央视一幅一故事、香港旅游卫视名人堂多次专访报导
——中央画院院长管华评柯沛鸿院长禅字画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国父纪念馆及中正纪念堂联展多次,清明上河艺术中心及韩国首尔个展
2009年在于百龄美术馆个展获颁杰出艺术家金牌奖
作品获选2013年韩国亚细亚招待展。
作品获邀参加102年画世纪中日美澳彩墨名家交流展
作品获邀参加2013年「华人新闻艺术界创作联展」
作品获邀参加湖南省「中华湘台当代书画家」联展
作品获邀参加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四周年书画艺术展
2013年10月作品荣获两岸书画艺术名家交流展篆刻金牌奖�
作品荣获2014年韩国亚细亚美术招待展艺术特别大赏
作品参与社团法人台北市南菁书法学会2014年南菁画世纪彩墨书画名家交流展,经于百龄美术馆评审,荣获『艺术金牌奖』。
2014年圆梦中国翰墨情两岸书画艺术名家交流展金牌奖。
2014年书法作品获邀参加陕西华夏文化促进会组织之西安碑林书法碑刻艺术征选,经评选作品碑刻于西安碑林。
获邀参加大陆中国最具网路人气美术家评选自103年六月十日起至十月三十一日结止,人气1,209,665,得票数1,168,948票,114位国画家排名第一名。
2014年获邀参加中国孔府书画院成立二十周年暨两岸书画名家联展荣获金牌奖。
2104年3月作品荣获清明上河艺术中心举办两岸百大艺术家联展「杰出艺术家 金牌奖」
2015年韩中日美术协力祭国画书法作品荣获最高大奖。
2015年作品被入选参加中华儿女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展荣获和平奖。
2015年作品荣获抗日战争胜利70纪念书画展一等奖。
2015年经中国翰林院艺术家协会等三书画院评比,在2015年度中国百强书画家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百强书画家」
2016年韩国亚细亚招待展荣获20余国家及地区最高荣誉最大赏。
2016年2月20日获邀参加总统府丙申年新春开笔大会。
2016年5月作品荣获韩国国际文化Art Fair大赏奖, 国际唯一书法、人物及山水获颁大赏奖。
2016年5月作品荣获河南省主办圆梦中国海峡两岸四地名家书画交流展金奖
书画家柯沛鸿CCTV2017年度中国影响力人物评选中荣登金榜一最具影响力书画家。
【两会专题】2018年全国两会重点推荐艺术家——柯沛鸿。
2018年4月广东梵华文化博物院,收藏《紫气东来》画作(415cmX148cm,55.2平方尺,收藏价格88888元/平方尺),并颁收藏证书。
2018年10月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第七届山东文博会台湾当代书画名家展共入选参展六幅书画作品,一幅由济南德盛书画院永久收藏。
作品入编丽田千艺
作品获选编入『中华湘台当代书画家人物志』并获颁『中华湘台当代书画家泰斗荣誉称号』
作品获选编入「中华苏台当代书画家人物志」
作品获选编入中国艺术学会之「名家诗书画集」
作品入编文化中国行─走向大家之柯沛鸿<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作品获选入编台湾雅集
作品入编两岸名家书画集
作品多幅被政商名流收藏
作品河南省周口书画院收藏
作品深圳书画艺术学院收藏
作品天津日报美术馆收藏
作品湄洲妈祖书画院收藏
作品九州书画院收藏
作品黄梅五祖寺收藏
作品广州陆丰天后宫收藏
作品宁德华严寺收藏
作品莆田广化寺藏经阁收藏
作品莆田南少林寺收藏
作品上海收藏家协会收藏
作品深圳市邓州商会收藏
作品被台湾总统府及立法院收藏
作品被韩国国际文化协会及文化艺术研究会收藏
作品被深圳市河南邓洲商会收藏
作品被庐山妈祖文化协会收藏
作品被陆丰妈祖文化协会收藏
作品被济南德盛书画院永久收藏。
作品被广东梵华文化博物院收藏。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韩国首尔美术馆、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等各地美术馆个联展。另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旅游电视台、天津日报、台湾导报、工商、经济时报等多家媒体报导。�
聖嚴法師:無常就是永恆
「無常就是永恆」—— 聖嚴法師《真正的快樂》
「佛法講無常,沒有一樣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只有經常在變這個原則永遠不變,所以無常就是永恆。如果我們能明白任何東西隨時都在變動,並不是經常、永久的,而不執著永恆的存在,就能得到解脫了。」——聖嚴法師為一代名師。
一般人對人生的追求,大多從物質、精神、永恆三個方向著手。物質是人類生活的先決條件,包括自己的身體以及生活環境,都需要透過物質才能得到種種滿足與享受。在現代社會,因為科技進步,物質條件普遍提高,人們生活得更舒適。但是,現代人並沒有因此比從前的人更快樂,煩惱的人還是覺得煩惱,甚至比從前更痛苦。
因為欲無止境,對物質的貪求永遠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與幸福,只能夠帶來一些便利。但是所謂的便利,也並不是絕對的便利,因為從一方面獲得便利,同時在另一方面卻也可能失去種種的優勢。例如,現代人住在大房子裡,窗戶關得密不通風,室內有空調,又有各種現代化設施,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安全、享受。可是,住在房子裡的人畢竟與天然的空氣隔離了,因此他們同時也失去了與大自然連結。所以,對物質的追求並不總是可靠的。
至於精神層面的追求,則是非常抽象的,因為這是每個人內心的感受、認識、經驗和體會。精神生活的層次因人而異,精神層次低的人,無法體會到在物質之外還有什麽生活意義。可是擁有精神生活的人,便能從讀書當中體會到一些道理、理念,讀書對他而言就是一種享受。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並不是說讀書一定會帶來物質上的財富,而是指書本能夠帶來精神上的成長、寄託和安慰。藝術與宗教也是如此,特別是宗教上的信仰,相信有天國、佛國、淨土,或是相信在冥冥之中有神、佛、菩薩來協助我們,這也是精神生活中的一環。
至於永恆,其實是永遠都追尋不到的,因為世界上並沒有這種東西。佛法講「無常」,沒有一樣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只有「經常在變」這個原則永遠不變,所以無常就是永恆。如果我們能明白任何東西隨時都在變動,並不是經常、永久的,而不執著永恆的存在,就能得到解脫了。
以佛法的觀點而言,在物質、精神與永恆三者之中,物質與精神是需要提昇的,但永恆則是空洞不實,所以我們不需要追求永恆。追求、執著於虛幻的理想,一定會產生問題,不如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如果在現實生活之中,能夠活得非常踏實、清楚,不覺得有煩惱或痛苦,這就是最好、最究竟的生活方式。
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聖嚴法師:面對困境的十二字箴言
聖嚴法師:面對困境的十二字箴言生活中難免出現逆境,我經常勸勉大家,處理棘手的問題時,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說,遇到任何困難、艱辛、不平的情況,都不逃避,因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
面對煩惱的方法
如何面對問題?即是告訴自己:任何事物、現象的發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們不須追究原因,也無暇追究原因,唯有面對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要緊的。
很多人都說,我是好人,為什麼我還要遭受這麼多的苦難?我們要知道,有物質之身就有果報、就有障礙,如同有山川大地,就有風雨雲霧。大修行者也要受果報的,佛陀曾遭大石塊擊傷,也曾罹患重病。但是果報和障礙未必會招來煩惱,大修行者跟凡夫的差異就在於此。
凡夫被自身的遭遇所苦,信心就會退轉;大修行者可以放下自我,不被煩惱所障。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因果必須配合因緣。對於任何情況,如果能夠改善它,當即予以改善,若不能改善,便麵對它接受它,絕不逃避,但是要盡力改善。逃避責任,逃避果報,是不合算的,改善情況才是最聰明的。
經過計劃的事物也不一定完全可靠,也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情況,這時候就應該要接受它,然後想辦法處理它,因為,因緣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期待計劃好的事在過程中發生問題,不必傷心也不必失望,應該繼續努力,促成因緣,還是有成功的機會;如果經過詳細的考慮,判斷因緣不可能促成,那也只好放下它,這和未經努力就放棄是截然不同的。
放下自己也放下別人
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能作如此想,對一切人都會生起同情心與尊敬心。同情人家也是具縛的凡夫,尊敬人家也有獨立的人格。
平常生活中,禪如何教人安心呢?禪的態度是:知道事實,面對事實,處理事實,然後就把它放下。無論遭遇任何狀況,都不會認為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如果已經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能讓它不發生是最好的;如果它一定要發生,擔心又有什麼用?擔心、憂慮不僅幫不了忙,可能還會令情況變得更嚴重,唯有面對它才是最好的辦法。
我常常遇到一些好像正被困在火海中的人,來向我求救。通常我會輕聽他們的問題,知道他們所焦慮的什麼,但不會將他們的焦慮,變成我自己的夢魘。
我給他們的建議有一個原則:對感情的問題,宜用理智來處理;對家族的問題,宜用倫理來處理;即使發生了不得了的大事,也應用時間來化解、淡化;如果真是無法避免的倒霉事,那隻有面對它、接受它;能夠面對它、接受它,就等於是在處理它,既然已經處理了,也就不必再為它擔心,應該放下它了,不要老是想著:“我怎麼辦?”而是睡覺時照樣睡覺,吃飯時照樣吃飯,該怎么生活就怎樣生活。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两岸一家亲·台湾书画名家展”柯沛鸿六幅名作亮相第七届山东文博会暨德盛书画院收藏
中华新闻社 2018-10-22 08:31:44
由山东省政府主办的第七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2018年10月11-15日在济南拉开帷幕。在加大国际化元素、突出国际化特色、邀请德法日俄等30余个国家参展的同时,也着重面向港澳台招展,以增进文化融合、共塑民族精神。
“两岸交流行大道、千秋传艺展新局”,借助山东文博会这个交流平台,对两岸文化沟通和感情融通,寄予了深切期望。
首次登陆山东文博会的“两岸一家亲·台湾书画名家展”的柯沛鸿书画家,在台北中华海峡两岸多元交流协会和济南德盛书画院的组织安排下,亲临现场挥毫泼墨,显示出深厚的书画文化功力,深受收藏家的好评和热捧,并获收藏家现场购买数万元一幅书画作品,另广东梵华文化博物院,旨在全力打造独具佛教特色的高端艺术展览交流场地,弘扬国粹,传播佛学,分享艺术,精心构筑珠三角乃至两岸四地面向世界的艺术藏品交流平台,日前收藏柯沛鸿画作《紫气东来》(415cmX148cm,55.2平方尺,收藏價格88888元/平方尺),并颁收藏证书,并于山东文博会亮相公开,成为众人关注的一大亮点。
聖嚴法師:拜懺做什麼
拜懺,又稱為禮懺,就是禮拜諸佛菩薩,懺悔自己的一切罪業。
凡夫的言語行動,如果加以深切仔細考察,可以說經常都在犯罪造業。凡夫的生死輪迴,即是由於各自所造的'業力'所牽引,如在過去世中不曾造下罪業,現在便不會再做凡夫,如果今生斷除了一切罪業,當下就是聖人的境界。
凡夫是很苦惱的,對於過去生中所帶來的罪業,無可奈何;對於今生已造的罪業,也無可奈何;從今以後要想不再繼續造罪,仍是毫無可能。因此,我們偉大的佛陀,即以大慈悲心,為凡夫眾生,說了一個懺悔罪業的法門。
前面所說的誦經,是讓我們對著佛法的鏡子來照,現在所說的懺悔,是教我們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水中去洗。拜懺的功用,即在於洗刷我們這顆染污著罪垢的心。
所以,對佛懺悔,並不是求佛赦罪,而是求佛證明,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業,下定決心,不再故意作惡。對他不起稱為懺,對己認錯稱為悔。佛菩薩是如此的偉大慈悲與清淨圓滿,佛菩薩希望我們也成為偉大慈悲與清淨圓滿的聖人,而我們卻仍在自作自受的罪業中打滾,所以要懺悔。我們拜懺的作用,即是洗刷自己的罪業之心,好像是從沙裡淘金,漸漸地將沙淘去,就得著了黃金;我們向佛拜懺,漸漸地將罪垢懺除,就得著了清淨的解脫之心。
在中國的各種懺法儀規,是由許多祖師根據佛經編成的,最盛行的,則有梁皇寶懺、三昧水懺、大悲懺、藥師懺、淨土懺、地藏懺、千佛懺等。修這些懺法的人,歷代以來,均有很多靈驗傳載,的確可謂‘功不唐捐’。
拜懺,最好當然是你自己親自來做,如你自己尚未學會,或者覺得拜的尚不夠多,禮請僧尼來做,或代你亡故的親友來做,自然也有功德的,其中的道理,則與誦經相同。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聖嚴法師:什麼叫做易行道和難行道?
“易行道”和“難行道”,都是學佛修行的菩薩道。首先出現於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介紹菩薩的修行之道,有難、易兩種。如世間行路,以步行走陸路,比較吃力艱難;乘船行水路,比較省力容易。難行的菩薩道,是指勤行精進;易行的菩薩道,是指以信心為方便而致不退轉位。龍樹所說易行道的修行方法,是稱念善德等十方十佛、阿彌陀佛等一百零七佛,乃至善意等一百四十三菩薩名號。至中國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卷上,則鼓吹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名號,稱為易行道,宣揚彌陀的他力本願,乘佛本誓願力,即得往生彼佛淨土,以佛力加持,而入大乘正定之聚。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則將難行道稱為聖道門,易行道稱為淨土門。到了日本的法然上人,則標出“自力聖道”與“他力淨土”,來說明難行道與易行道之不同。
可見,龍樹菩薩所說的易行道,是以稱念諸佛菩薩來求生十方淨土。而中國及日本的淨土行者,則以修行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仰仗彼佛願力,往生極樂淨土。到了彼佛淨土之後,由於所見所聞,都是阿彌陀佛說法教化的設施,耳濡目染,無非念佛、念法、念僧,所以比較容易成就菩提,且能直至位階不退。不過若全仗佛的願力往生者,要至不退轉位,必須經過極長的時間。因在彼土無緣修福,但可修慧,修慧能離煩惱,若不修福,便不能成就菩薩功德。故雖容易,卻有迂迴之感,必須等到位階不退之後,再到世間廣度眾生,以修足菩薩的福德,福慧圓滿,方能成佛。易行道的殊勝方便,較便利自信不足、罪業深重的怯懦眾生,能使之有得度的希望,並鼓勵他們學佛、念佛。
所謂難行道,就是以三大阿僧祗劫的時間,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這是修行佛法的通途。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由於在因地時發了無上正等的大菩提心而成佛。也就是說,發願求成佛道者,通常是要先成就信心。依據《瓔珞經》說,修行信心,須經一劫、二劫、三劫,便得信心不退而入初住位。 《起信論》則說:“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然後進入初住位,那才是第一阿僧祗劫的開始;至初地是第二阿僧祗劫的起點;過七地是第三阿僧祗劫的發端;十地滿足,三大阿僧祗劫修畢,成為等覺菩薩。例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等,再過百劫即登佛地,這便是難行道。在此期間,舍生受生,做無量布施,修無量供養,親近無量諸佛,在眾生之中,永遠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日積月累,我執漸漸消融,福慧時時增長。當無我的大悲究竟圓滿之時,便是成佛。第一阿僧祗劫修滿之前,都是凡夫。依天台宗的解釋,信心成就之前,稱為外凡,初住至十迴向位,是內凡。在凡夫位中的菩薩,是有我的,是有眾生可度的,是有煩惱可斷的,也是有佛可成的。唯其由於對三寶的信仰堅定,對自己的信心篤實,所以,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如法修行。
初住位前的十信位中,若遇魔障、業障、煩惱障、種種報障等,尚有退失信心的危險,所以叫做“有退”。經常進進退退,有時信佛修行,有時又離開了佛法。然其一旦曾經發起菩提之心,就已種下了成佛之因,不論此因的力量強弱,總還有機會再度,乃至於再三再四地從八識田中顯現,使之繼續修學佛法。到了信心不退之後,從成佛的時間上講,已經確定;從受苦受難的程度上講,則風浪越來越強勁,前程越來越艱難,這就是菩薩修行的難行道。中國的賢者、豪傑,不是也有“鼎鑊甘如飴”的襟懷嗎?菩薩受苦難,是出乎他們的願力,不是業報。這樣的難行道,對菩薩而言,是正常的修行過程。不過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也不全然是信心薄弱者所修,依據《觀無量壽經》所示,九品蓮花往生,上品往生的條件,即有修三福業及發菩提心的菩薩行,故也不是全賴彌陀的他力往生。唯有下品往生,是全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的他力救濟。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養生竅決 慢為養生之道
慢為養生之道
多年以來,星雲大師在自身與疾病的和平相處中尋找到了養生之道的真諦,那就是“慢”。
星雲大師認為,人生不能一味地求速成,所謂“飯未煮熟,不能妄自一開;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人間萬事都有其平衡之道,大師把“慢”的養生功效概括為四點。
| 慢工可以養藝
“慢工出細活”,精雕細琢就是要靠慢工慢慢來。
| 慢步可以養生
現代醫學證明,慢步可以養生。長跑、快跑,適合運動員在競技場上大顯身手,真正的養生要靠慢跑。
| 慢活可以養壽
星雲大師認為,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節奏快,由於緊張壓力造成許多現代文明病。因此,應該把生活步調放慢一些,吃飯不要狼吞虎咽,開車不要超速,講話不要太快,不要有太多的趕場,不要完全為別人而忙,有時也要為自己而活。
思維反應不要太快,何妨遲緩一點;每事不一定都要跟人競賽,也不必每日加班。經年累月不休假,即使機器也會有損。現代人要想長葆身心健康,慢活不失為養生之道。
| 慢言可以養量
星雲大師說,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拙於言辭,平時總是沉默寡言;有的人好發議論,喜歡高談闊論。 “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好發表高論的人,不善克制自己,很多話不經思考脫口而言,一旦惹出麻煩,才悔不當初。
清淡為飲食之道
| 多素少葷
現代人都懂得吃,也知道不宜食肉太多,因此素食風氣很盛。真正的養生之道,素食最好。
你看,牛、馬、大象、駱駝,都是素食者,不但性格慈和,也有耐力;鳥類的飛鴿,也是以五穀為食,但是鴿子一飛千里,其他肉食鳥類何能望其項背?
所以,素食的人生,養成自己溫和的性格、忍耐的力量、工作的勤勞,少了許多殺業。
| 多淡少鹽
中國人有一句話叫“淡而無味”。其實真能懂得淡中之味,才能知道真味。
再說,飲食清淡,才是健康之道。因為吃得太鹹,容易口渴,需要喝大量的水來緩解,造成腎臟負擔。
尤其吃了過量的食鹽,更是引發高血壓、血管硬化等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多淡少鹽”,合乎養生之道。
| 多果少糖
現代人多數喜歡吃糖。不但飲料有糖,舉凡點心類的幾乎都是甜食,生活中,不但下午茶要配上甜點,甚至飯後還要來些甜食。
糖吃多了,容易發胖,甚至產生蛀牙,對身體有害無益,因此最好能以自然的瓜果代替對醣類食品的攝取,既能當飽,又能增加營養。
| 多嚼少食
現代人的生活忙碌,對於三餐飲食,有的人花太多時間在宴席應酬上,有的則是狼吞虎咽爭取時間,兩者對於身體的健康都是很大的損耗。
細嚼慢嚥能幫助腸胃的消化,有益健康,不能不重視。
星雲大師帶你做養生素面
現代人推崇吃素,認為這是一種健康的飲食觀念。可是素食太清淡,如何才能吃得歡喜,吃得健康?
星雲大師將多年來素食烹飪的經驗分享出來,有四種養生素面。
| 番茄面
煮番茄面要先把番茄燙過,然後把皮剝了,甚至番茄子也掏出來,剁得很碎,之後放進油裡熬爛,熬得如同番茄醬一樣,再加入一點醬油,接著放水,再下麵條。煮蕃茄面最重要的是不可以煮得太糊。
| 豆漿面
倘若沒有番茄,豆漿也可以派上用場。原味豆漿加入一點水,滾過之後,再下麵條,最後放一點鹽,就可以吃了。
| 胡椒面
若說沒有番茄也沒有豆漿,家裡總會儲備一點胡椒鹽吧!麵條下鍋之後,再放一點醬油、一點胡椒鹽就可以,而且必定美味無比。
| 皇帝豆麵
中國台灣有一種豆子體型很大,叫作“皇帝豆”。首先把皇帝豆放到果汁機裡打碎,然後放入鍋內,加水,一滾再滾,滾到找不到皇帝豆了,再放鹽、放面。有時候時間緊湊,煮皇帝豆比較費時,改用嫩豆皮也可以,先把它熬成湯,之後再下麵條,也會很好吃。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星雲大師:神通比不上道德
佛教本身說的“神通”,是指修持禪定後,而得到的一種無礙自在的不可思議的力量。
大可分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能、宿命通、漏盡通等六種。
事實上,神通也不限於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等奇術,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神能。
例如:
長途跋涉,口渴難當,喝一杯水就能止息如火焰的干渴,這不就是神通嗎?
當我們看到嫣紅嫩綠的花草,皎潔如輪的明月,會突然感到心曠神怡,感到莫名的歡喜愉悅,這不就是神通嗎?
當我們對別人說幾句讚美的話,對方就會笑逐顏開;而當你出言不遜,橫加指責時,則會招來對方的冷視。
同樣都是言語,變換口氣,效果完全不同,這不也是神奇嗎?
我們把電視遙控器一按,屏幕上清晰地出現另外一個國度,甚至其他星球的活動,這不是天眼通嗎?電話通訊穿越重重疊疊的關山,這不是天耳通嗎?飛機像鳥兒一樣飛翔於天際,這不是神足通嗎?
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生活本身就是神通,只是我們習以為常,不覺神奇罷了。
除了生活中充滿神通外,自然界的種種現像也是神通。
譬如烏云密布,天上就下雨了,甚至有時太陽懸掛在天際,豆大的雨滴也灑落不停,這不是很奇異的現象嗎?
由於氣流流動的不同,而產生和風、暴風、颱風等,乃至閃電打雷、飄風下雹,這一切的自然變化,都可以說是神通。乃至經濟學家能夠預測出未來經濟的走勢,進而提出解決的對策。
社會上也有更多的專家,為我們提出人口爆炸、環境公害、能源缺乏等嚴重問題,希望大家能夠防患於未然,這也是一種神通。
佛教認為神通不能去除根本煩惱系統,獲得生命的圓滿解脫,所以神通非究竟之法。
再者,神通也不敵業力,即便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想要以神通之力挽救釋迦族人,也是沒有辦法敵過宿業。
三者,神通也比不上道德,有神通並不一定擁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道德沒有完成時,不能成就神通,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為廣大,無的智慧比神通更為高遠,神通比不上空無的道理,因此與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求證空無的真理更為急切可貴。
所以,唯有在平常的生活裡,去體會佛法的真諦,淨化身心,得到大自在,才是根本之道。
生苦空無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難,或面對無力解決的問題時,除了祈求佛菩薩、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希望莫過於自己擁有神通力。
神通是透過修持禪定之後所得到的一種不可思議力量,這種力量超乎尋常,而且無礙自在。
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在“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達成現實生活所無法實現的願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順心如意,所求如願了嗎?事實不然,因為神通敵不過業力,業力才是世間最大的力量。
神通不能違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他也無法拯救母親脫離地獄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萬能的,有時候有了神通反而帶來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懷鬼胎,你的心裡會舒服嗎?
有了天耳通;聽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裡說你壞話,你的氣能忍得下嗎?
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壽命,你的日子會過得自在嗎?
再說,神通也不是一般人以為的只有佛菩薩、鬼神、仙人才有;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變化的法術。
神通充塞於大自然的各種現象之中。
例如,烏云密布,天上就會下雨、氣流變動,就會產生暴風;乃至四時運轉、日夜遞嬗等,這種種自然的變化,都可視為是一種神通。
神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飯當飽、善泳者浮於水面、善騎單車者行走自如等;乃至電話、飛機、網絡的發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嗎?
甚至器官移植、複製動物等,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聞所未聞的神通嗎?
因此,神通是人類經驗的累積,是智能的呈現,是能力的超絕運用。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盡;唯有空無的真理,才有無限的妙用。
所以,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更及不上空無,具有神通並不一定擁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能夠求證空無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脫之道。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夢參長老:《心經》上的“觀”字,很多人都沒讀懂
《心經》上的第一個字就叫你觀,觀就是思惟,思惟就是你想,你一天想什麼?經過你的想,經過你的思惟,經過你的理解,把一切諸法都看破了,生滅無常,無人、無我、無眾生相,看破了、放下了,你才能自在啊!
觀自在是普通的名字了,不止觀世音菩薩一個人,誰能觀誰都自在。放下了、看破了,你自在了,不受一切煩惱束縛,則你的生命自在了,則你的思惟自在了,逆境、順境、人我是非,什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能自在了。
每一部經、每一部論,都告訴你修行的方法。像我們念《金剛經》的人,有沒有想一想《金剛經》說什麼?你怎麼樣依《金剛經》修行?不注意這些問題,只念文字而已,念了三年還如是,一點轉變也沒有。學佛法要用到你的心上,去變化你的心,變化你的態度,一切全變,你對佛法簡直不會再懷疑了。就是轉變你的心,變成一個清淨的、清涼的信心,真信不疑,你再用起功來,比以前增加百倍。
一定要相信業果不失,千萬別做錯事兒,沒心眼的事兒不做。如果我們不知道這是惡的,糊里糊塗做了,這種業好消,念經就消了,這是無心之過。在世間的法律,凡是無心的,它給你減刑;佛法更是了,你不是有意,你是善心做惡事的。善心做惡事的也很多啊,但是,沒有什麼過錯。
一個善心的人甚至於殺人,他殺這個人為救那些人,這樣子殺惡人就是善念,就是菩薩道所行的。但是,要受果報。你殺他,要還他命債;但是,你度了那些人,是你行菩薩道。善惡因果一定要分得很清楚。
還要信你自己的心是清淨的。心本來是清淨的,是你後來給它增加負擔,犯了很多的錯誤,給它增加了業,一生一生的,越迷越深,越深越造。你可以消除這個果報,從你現在的善念開始,善念逐漸增加,善果逐漸生起,惡果逐漸消失。
還要相信一切眾生都是可以度的,沒有不可度的眾生。說有不可度的眾生,是你的菩薩心不夠。沒有不可度的眾生,不過是有緣、無緣。緣成熟了,你一說,他就信了。你說法,他一修就成了,這就是緣成熟了。
相信眾生都可度,只是我的德不夠,我跟他沒有因緣,我度不了他,別人也許可以度他。但是一定相信他也是能成佛的,這叫信心,這個信心很不容易的。當我們的冤家,或是害我們很深的人,你看見他,氣都氣死了,你還相信他有佛性,應該咒他下地獄才好。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虛雲老和尚:妄起即覺
話頭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間內外,亦在中間內外。如虛空的不動而遍一切處。所以話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壓。
提上則引起掉舉,壓下則落於昏沈,違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訴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
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所謂“妄起即覺,覺即妄離。”若能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體立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自性清淨法身佛,即此現前。
究實言之,真妄一體,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煩惱,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別,不必欣厭,不必取捨。此心清淨,本來是佛,不需一法,那裡有許多羅索?
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
夢參老和尚:心為萬法之根源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關於心地法門。一個老嫗住在深山之中,每天念六字真言咒。將“嗡、嘛、呢、叭、咪、吽”念成了“嗡、嘛、呢、叭、咪、牛”。周圍的山變得殊勝,有神氣。一位禪師經過時看到周圍群山的氣象就知道山中有大修行者。於是找來找去,只找到了這位念“嗡、嘛、呢、叭、咪、牛”的老婆婆。禪師一听就告訴她:“你念錯了!”
老嫗就問禪師:“哪裡錯了?”
禪師說:“應該念成‘嗡、嘛、呢、叭、咪、吽',是‘吽',不是‘牛'。”
老嫗說:“我這麼念都三四十年了,竟然念錯了,只能改了。”
可是這麼改變之後,山的靈氣全都沒有了!幾年之後,禪師再次途經此地,發現山的靈氣全都沒有了。這才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誤。於是趕快找到了那位老婆婆,看到老婆婆念“嗡、嘛、呢、叭、咪、吽”就讓她改回念“嗡、嘛、呢、叭、咪、牛”。不久,山的靈氣又有了,變成了殊勝的環境。
我講這個故事就是說學佛的人要“善用其心”。文殊師利菩薩就教育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心,在我們的生活習慣、語言隨心而用。這也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不在乎語言,不在乎文字,只要把心用好就能開啟智慧。所以,經文又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也就是“萬法唯心”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用哪一種修行法門都可以,只要能做到止心不起,止念不生。禪就是讓我們的心靜下來,心為萬法之根源。修禪就是修心,目的就是要達到一念不起。禪宗裡的參話頭是讓我們參語言思維之前是什麼。所以,我們說禪是心地法門。修心的時候要關注心的起心動念。那麼,何者是心呢?這個心不在我們的肉體之內,也不在肉體之外,更不是胸膛中跳動的肉團。心又在何處呢?這就是在修禪中所要追問的問題。
而且,“萬法唯心”的心不是凡夫的妄想心,是與諸佛平等的心,是諸佛已經證得了的心。此一念之心、是諸佛之心與眾生之心“三心一體”。所以,吃飯是禪,穿衣是禪,生活中的一切莫不是禪。因為心是萬法根源,所以心即是禪。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開悟。
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星雲大師:每個人有多少福報完全由自己決定!
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人生活過得十分艱難辛苦,心中就認為不公平。他們怨嘆世間怎麼有的人要金錢有金錢、要愛情有愛情、要事業有事業、要大樓有大樓、要官位有官位。我怎麼什麼都要不到?別人的福報到底是從那裡來的呢?
別人的福報必定是有福報的來源!有的人,從小就勤勞節儉,所以福報便跟著而來;有的人,他歡喜跟人結緣,所以因緣要回饋他,他就順利了。
福報有福報的來處!福報不是偷來的,福報不是搶來的,福報不是妄想就有,福報更不是怨恨就可以獲得。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福報從哪裡來?由此也就可想而知了。
你有播撒福報的種子嗎?田地裡如果沒有播種,如何能開花結果呢?你對有利大眾的公益善事,都積極參與了嗎?如果你沒有參與,怎麼會有你的一份福報呢?
“人間福報”你有看嗎?當中有多少致富的方法,你不了解,你怎麼會有福報呢?“廣結善緣”你實踐了嗎?有了善緣,好運就會隨之而來,你沒有結緣,怎麼會有福報呢?
有一位沙彌,跟隨一位有神通的禪師學道。有一天,禪師發現這個沙彌徒弟只剩下七天的壽命,心有不忍,就藉故讓沙彌回家探望父母。七天后,沙彌安然回到寺裡,師父一見,極為訝異,就試探的問道:“你在回家的七天當中,有沒有做過什麼事?”沙彌天真的回想一下,告訴師父: “在回家的途中,經過一個水塘,發現一堆螞蟻被困在水中,我靈機一動,就放了一片樹葉,幫助螞蟻從水塘里逃生。”
師父一聽,知道本來夭壽的沙彌,就因為這一念慈悲救了螞蟻,所以因此延長了自己的壽命。
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一念的善心,可以消除很多的罪業;一念的慈悲,能夠增加很多的功德。有的人因為“拾金不昧”而獲得福報;有的人因為“不貪不義之財”有了善緣;有的人因為“救苦救難”而消災免難;有的人因為布施明燈因此全家團圓。甚至“貧女一燈”,藉此因緣遇到大富長者,所以福報就來了。
不必羨慕別人的福報比我大,也不必研究別人的福報從哪裡來?但看自己怎麼做,福報就會從那裡來!
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傳喜法師:法是很樸素的,是遍布一切處的
我們不要低估自己,因為我們都具有佛性。如果我們沒有高貴的佛性,悉達多太子成佛還有什麼用?佛說法還有什麼用?但是佛法並不只存在於金壁輝煌之處。法是很樸素的,是遍布一切處的。所謂揚眉瞬目都是佛法的玄機,掉頭轉身也都是我們用功的道場,所以我們大家能夠踏實下來,把身心放鬆,迴光返照,把擾亂心性的我見我執也放下,最後才能水落石出,塵埃落定。
這只是簡單講講,讓我們知道怎麼修,修的方向是什麼,要抓住一個核心。
我們每個人的智慧能夠生起來,那我們的生命一下子就進步了,至少我們要有一個方法, 能夠訓練自己開智慧。所謂戒定慧,持戒不惱害他人,修定不惱害自己,開智慧自他都能解脫。我師父悟公上人也加持給我非常殊勝的四句偈。這四句是:“三欲三昧火,邊邊無分別,三界唯識現,我淨眾生淨”。這是師父給我修行的一個指導。其中“邊邊無分別”,兩個邊,一個邊是指輪迴一邊,一個邊是指涅槃一 邊。這兩邊,生死和涅槃沒有分別。
這也是我給大家的一個修行的指導, 希望大家能夠認識自心,調伏自心,解放自心,讓自己的心能夠享受安詳寧靜。
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慧律法師:平日除了隨時修正自己外,必須避免“造業”
眾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習氣,隨著自己的習性去造業,那就是放縱擴大自己的錯誤;如因著而不改變自己的惡習,就會永遠受到習慣的支配,不斷地在六道中輪迴。
平日除了隨時修正自己外,必須避免自己“造業”。業,是思想的累積與行為的總和。有淨業、善業、惡業、無記業之分。但我們通常所說“造業”是指造惡業;如果是善業,就會用行善、布施、持戒、忍辱等名詞直接說明。
人,如果時常造業,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力量障礙著我們,這就是所謂的“業力”。例如一個有煙癮的人,他第一次抽煙的時候,不覺得什麼,但是今天抽幾支,明天抽幾支,時間一久,不抽煙就會覺得很痛苦;喝酒、賭博也是如此,習慣養成後要戒掉是很困難的。
我認識一個人,他有一次去參加懺雲法師所主持的齋戒學會,七天皆吃素且過午不食。他戒期結束後下山回家,看到魚、肉就拼命地夾著吃。他母親告訴他吃慢一點,他就回答:“七天都沒屹肉,要趕緊補一補,均衡一下。”母親說:“哪不是枉費了七天的齋戒嗎?”他說:“這是業力所牽,沒辦法的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業力,無時無刻牽引著我們的行為、思想,不是一時就能轉變的。所以,一方面要觀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惡,另一方面,要時時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錯誤、所犯的毛病,現在足否改正?如還有缺點,就要下定決心修正,不要再為業所轉。
反省,就像一面鏡子。不僅可以知道自己的缺點,也比較會接受人家的好意和勸告;而一個懂得反省的人,也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生命的本質。
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星雲法師: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順心如意、所求如願了嗎?
人生苦空無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難或面對無力解決的問題時,除了祈求佛菩薩、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的希望莫過於自己擁有神通力。
神通是透過修持禪定之後所得到的一種不可思議力量,這種力量超乎尋常,而且無礙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在“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達成現實生活所無法實現的願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順心如意、所求如願了嗎?事實不然,因為神通敵不過業力,業力才是世間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違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他也無法拯救母親脫離地獄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萬能的,有時候有了神通反而帶來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懷鬼胎,你的心裡會舒服嗎?有了天耳通,聽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裡說你壞話,你的氣能忍得下嗎?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壽命,你的日子會過得自在嗎?
再說,神通也不是一般人以為的只有佛菩薩、鬼神、仙人才有,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變化的法術。神通充塞於大自然的各種現象之中,例如:烏云密布,天上就會下雨;氣流變動,就會產生暴風,乃至四時運轉、日夜遞嬗等,這種種自然的變化,都可視為是一種神通。
神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飯當飽、善泳者浮於水面、善騎單車者行走自如等,乃至電話、飛機、網絡的發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嗎?甚至器官移植、複製動物等,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結舌、聞所未聞的神通嗎?
因此,神通是人類經驗的累積,是智慧的呈現,是能力的超絕運用。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盡;唯有空無的真理,才有無限的妙用。所以,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更及不上空無,具有神通並不一定擁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能夠求證空無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脫之道。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以佛法清淨身心善修八聖道
久植諸梵行,
善修八聖道,
如出火燒宅,
臨死無憂悔。
──《雜阿含經》
這一首偈語就是說明,假如我們能在生活裡有清淨的修行,奉行八聖道(八正道),把佛法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與生命裡,就能夠出離如同火宅的三界。三界如失火的房子,十分危險,梵行和八正道可讓人從火宅中脫離,即使面臨無常,也不會懼怕懊悔。尤其八聖道是每一個佛教徒都應該奉行的,甚至非佛教徒也需要認識八聖道。 「道」是指道路,你會選擇走羊腸小道,還是平坦的高速公路呢?這兩種道路的快慢或安危是不一樣的,特別是人生的道路更要謹慎選擇。
八聖道中,第一要有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現在的人常常見解錯誤,見解錯誤很危險的。就如同照相焦距對不准,照出來的影像就會模糊;人若沒有正見,就會曲解世間的事理,便會看錯或看不清楚,而被批評不明事理。
第二要有正思惟,就是正當的思想。思想理念有問題,走偏了,後果也不堪設想。第三要說正語,就是要說正當善良的語言。說出口的話,必須是真語、實語、如語、不異語、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是非。第四要有正業,就是正當的事業。每天的身口意,不要與殺盜淫有關的事業有關聯,要做正正噹噹、將本求利的生意。
第五要有正命,就是過正當的生活。生活不要顛倒、不正常,否則對健康與工作都有妨礙。第六要正精進,就是要努力勤勞。對於正派的事要努力去做,對於不如法的事,像賭博、吃喝玩樂,就不能投入。第七是正念,要有正當的念頭。第八要有正當的禪定,讓身心沉靜專注。
這八聖道如果都能奉行,日日以佛法清淨身心,無論生死都能自在,不會有憂慮悔恨。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聖嚴法師:面對困境的十二字箴言,說到做到!
生活中難免出現逆境,我經常勸勉大家,處理棘手的問題時,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說,遇到任何困難、艱辛、不平的情況,都不逃避,因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
面對煩惱的方法
如何面對問題?即是告訴自己:任何事物、現象的發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們不須追究原因,也無暇追究原因,唯有面對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要緊的。
很多人都說,我是好人,為什麼我還要遭受這麼多的苦難?我們要知道,有物質之身就有果報、就有障礙,如同有山川大地,就有風雨雲霧。大修行者也要受果報的,佛陀曾遭大石塊擊傷,也曾罹患重病。但是果報和障礙未必會招來煩惱,大修行者跟凡夫的差異就在於此。
凡夫被自身的遭遇所苦,信心就會退轉;大修行者可以放下自我,不被煩惱所障。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因果必須配合因緣。對於任何情況,如果能夠改善它,當即予以改善,若不能改善,便麵對它接受它,絕不逃避,但是要盡力改善。逃避責任,逃避果報,是不合算的,改善情況才是最聰明的。
經過計劃的事物也不一定完全可靠,也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情況,這時候就應該要接受它,然後想辦法處理它,因為,因緣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期待計劃好的事在過程中發生問題,不必傷心也不必失望,應該繼續努力,促成因緣,還是有成功的機會;如果經過詳細的考慮,判斷因緣不可能促成,那也只好放下它,這和未經努力就放棄是截然不同的。
放下自己也放下別人
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能作如此想,對一切人都會生起同情心與尊敬心。同情人家也是具縛的凡夫,尊敬人家也有獨立的人格。
平常生活中,禪如何教人安心呢?禪的態度是:知道事實,面對事實,處理事實,然後就把它放下。無論遭遇任何狀況,都不會認為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如果已經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能讓它不發生是最好的;如果它一定要發生,擔心又有什麼用?擔心、憂慮不僅幫不了忙,可能還會令情況變得更嚴重,唯有面對它才是最好的辦法。
我常常遇到一些好像正被困在火海中的人,來向我求救。通常我會輕聽他們的問題,知道他們所焦慮的什麼,但不會將他們的焦慮,變成我自己的夢魘。
我給他們的建議有一個原則:對感情的問題,宜用理智來處理;對家族的問題,宜用倫理來處理;即使發生了不得了的大事,也應用時間來化解、淡化;如果真是無法避免的倒霉事,那隻有面對它、接受它;能夠面對它、接受它,就等於是在處理它,既然已經處理了,也就不必再為它擔心,應該放下它了,不要老是想著:“我怎麼辦?”而是睡覺時照樣睡覺,吃飯時照樣吃飯,該怎么生活就怎樣生活。
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達真堪布:無常——修行的助伴
普通凡夫都不明白死期不定的道理。我們什麼時候離開這個世界,誰都無法掌控。死期不定對修行人來說非常重要,如果對死期不定生起了定解,修行就容易了。
世間人也說要把每一分鐘都視作生命的最後一刻,其實這就是佛法裡講的無常。佛法裡講的無常還有更深的含義,最終講的是讓我們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的人才活得實在,沒有活在當下的人都活得很虛偽。
對修行人來說,剛開始修行時,有了死期不定這種定解、覺悟,才可以真正進入正法,才能感受到佛法的魅力,之前感受到的都是詞句,根本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懂得死期不定的道理,在修行的中途它就是鞭子,會鞭策你,讓你帶著夢想繼續前行。最後幫助你獲得究竟的成就——佛果。所以不管是在修行的開始、中途,還是最後,死期不定都非常重要。我們修行不能沒有助伴,不能沒有無常的攝持。
臨終時,除了佛法和自己積累的善根外,誰也無法幫助你。如果你內心有覺悟,對死亡就不會有恐懼,不會迷茫。平時積累的善根已經儲存在你的相續中、阿賴耶識裡了,這個可以帶走,因為靈魂是不會死的,還會有延續。你所積累的財富一分錢也帶不走,如果你沒有修行,它還會變成障礙,讓你的靈魂走不了。有的為此投生為鬼、畜生,守護著財富。中陰身的真相非常奧妙。七七四十九天只是一個大概的說法,有些中陰身時間特別長,甚至有可能一直保持中陰身的狀態,非常痛苦。
權力也是如此。有再大的權力也沒有用,閻羅王並不買賬;有美貌也沒有用,閻羅王根本不屑一顧;親友也照樣沒有用,如《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裡講的,縱然親友把你關在密不透風的鐵箱裡,鎖得嚴嚴實實,也無濟於事。
普通的凡夫真的很可憐!一輩子為家人付出,為了一點點利益,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痛苦不堪,沒有絲毫尊嚴,最終還是只有一人在恐懼、無奈、迷茫中離開這個世界。所以,如果真想修行、成就,就從現在、當下開始精進修行,不能再拖了。
星雲大師:知此知彼有智者不爭
人生最重要的,不但要知人,還要知己;不但要知事,還要知理;不但要知此,還要知彼。因為能知,就不會與人爭;能知,就不會不平,就能自在。所以,“有智者不爭”,有四點意見:
第一,勿與積聚人爭富
世界上有很多有錢人,雖然富可敵國,因為只知道積聚財富,而不懂得“錢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成了富有的窮人。因為他們的錢只是存在銀行里,或是放進保險箱裡,每天只是提心吊膽,害怕財富被人偷盜,結果存了一生的積蓄,自己卻從來沒有享用過。這樣的人,是貪求執著的愚者,因為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所以,做人不要只會積聚財富,而要善用財富。
第二,勿與進取人爭貴
有的人每天汲汲於鑽營地位權勢,或許他因此高升榮顯。但是,面對這樣的人,我們不必羨慕,也不必計較、不平,因為一個人一生的成就,不是以官位高低來衡量,而是要有道德,要廣結善緣,要多行善事,如此才能受到他人的肯定。否則“宦海浮沉”,一旦失去權勢時,人生的價值又何在呢?
第三,勿與矜飾人爭名
有的人為了沽名釣譽,不斷地掩短飾長,只為爭取功名祿位。荀子說:“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一個人能將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才是正直之人。除此之外,我們鑑古推今,但看漢朝時同輔劉邦奪天下的張良與韓信,一個懂得功成身退,一個誇功爭名,結果隱退者得全身,爭勝者被殺戮,所以,人生以踏實為德,實在不必爭功奪名。
第四,勿與狂傲人爭禮
世間上有一些自視很高的狂傲之人,要求別人對他要畢恭畢敬,不可有一點怠忽。這樣的人,我們無須對他不滿,或是要求他對別人也要禮尚往來。如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敬之。”一個人只要有高尚的品格,懂得尊重別人,自然會受人尊敬,否則,欲得別人的禮遇,往往求榮反辱,所以,不必與狂傲者爭禮。
《戰國策》雲:“無其實而喜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一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只知一味地貪圖虛名與權勢,總有一天會從高位榮顯中墮落。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要爭的是道德與人品,而不是爭外在表相的虛華。
如何用心 星雲大師提煉用心之道
日常之中,讀書要用心,做事要用心,做人也要用心,無論做什麼都要用心。所謂“用心”,到底要用什麼心?有四點看法:
第一,用無貪的心,逍遙於天地之間
人有貪心,難免“為物所役”,因而自我束縛、自我限制、自我縮小,不得自在。反之,超然物外的人,可以逍遙於天地之中,享受清風明月,何等灑脫自在。所以,做人不要戚戚於貧賤,不要汲汲於富貴,能夠不忮不求,才能隨緣放曠。
第二,用柔軟的心,待人於情理之內
做人要有情有義,做事要合情合理,所謂國法之前,也要兼顧情理。世間一切都不能脫離情理,人我之間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合乎情理,就會產生煩惱。所以,做人不能太耿直,更不能太嚴苛,能夠保有一顆柔軟的心,待人於情理之內,對人多一些包容、多留一些迴旋的空間,世間就會更溫馨,更有人情味。
第三,用體諒的心,化物於無住之境
做人要有體諒的心,要經常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人際關係才會和諧。一個人如果凡事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完全不去體諒別人,很容易和人產生對立,如此對方就會成為我們的障礙。所以,做人不要經常跟人劃清界線、壁壘分明,甚至敵對起來。 《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能有體諒的心,就可化物於無住之境,則“無住”反而“無所不住”,到處都可以安身立命。
第四,用精進的心,應用於為學之道
一部汽車,儘管零件、性能再好,如果沒有加油,缺乏動能,它就無法上路;一個人資質再優秀,如果不肯精進用功,終究一事無成。精進是成功的動力,不管為學、創業,都要勤勞精進,不可懈怠偷懶;就如登山爬坡,必須不斷勉力向前,才能到達峰頂。
佛教講,學佛最高的境界是“無心”;但是,在世俗的生活裡,為人處事還是要處處用心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