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难得一见的羊脂玉雕神品

  新浪收藏 

  “带子上朝”是一道传统名菜,属于鲁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菜式。孔子自被封为“衍圣公”后, 其后人享受当朝一品官待遇,有携带儿女上朝的殊荣。后为颂扬孔氏家族的殊荣,用一只鸭带一小鸭制成了一道汁浓味鲜的菜肴,取名为“带子上朝”,喻代代做官、辈辈上朝,永受朝廷赏识之意。
  在玉雕创作中,讲究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玉雕也对“带子上朝”这一题材进行了演绎,常把雕刻为一大一小两种动物的这一作品称之为“带子上朝”,具辈辈封侯之吉祥寓意。
  这件由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徐志浩创作的“羊脂玉带子上朝摆件”则是雕刻为一大一小两只水牛,用料则为和田羊脂玉籽料,其原料亦为珍罕,玉质细腻油润,白度亦为佳美,尤其是顶部黄沁颜色自然,与润白玉质相互映衬,亦增其富贵之色。北京正道拍卖总经理巴振宇指出,北京正道对“羊脂玉”的定义非常苛刻,自公司成立以来所上拍的近1500件拍品中,只有三件拍品标注了“羊脂玉”,这件“带子上朝”则是其中之一。
  作者最大限度保留了玉料外形及皮色,将顶部黄沁玉质雕琢为两头水牛,水牛则以写实刻画,脊骨凸显,身姿健朗,牛首尤为逼真,神态刻画生动,形象温顺憨实,给人以安详之感。并有三四擎荷叶相伴,荷叶叶脉清晰,线条流畅,白玉玉质部分则雕饰为水卷浪花纹,柔美多姿。
  整体造型稳重饱满,综合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手法,利用黄沁雕琢为水牛,构思巧妙独特,且取材精良,寓思精巧,精巧中透出自然之气,安详中略带灵动之感,而且线条婉转,俊秀端庄,工艺独到,富有趣味,若陈设于案头,风雅至极,把玩于手,则盈盈于握,实为一件料佳工精艺美的难得再造之神品。

黑翡翠是什么 墨翠与黑翡翠的区别

   新浪收藏 

  说起翡翠,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绿绿的翡翠,的确绿色的翡翠是最常见的,也是最珍贵的,不过翡翠的颜色可不止这一种哦,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见识一下你可能闻所未闻的黑翡翠,讲讲黑翡翠是什么?墨翠与黑翡翠的区别的相关内容。
  
黑翡翠手镯图片黑翡翠手镯图片
  黑翡翠是什么?黑色翡翠是翡翠中的一种,其自然光和透光照射下的颜色为黑色或近似于黑色,黑色翡翠的颜色涵括的范围较广,从灰白色到灰黑色到黑色这个颜色范围内的翡翠行业内都属于黑色翡翠的颜色。黑色翡翠主要矿物为硬玉,其它为一些外来的矿物质或包裹体,结构呈致密,从不透明到半透明,黑色分布不是很均匀。
  而我们都知道墨翠也是呈现黑色的,因此墨翠与黑翡翠经常容易混淆,下面小编就讲讲墨翠与黑翡翠的区别。
  
黑翡翠佛公挂件图片黑翡翠佛公挂件图片
  1、定义不同:墨翠指的是含有绿辉石质的翡翠,而且质量上等的墨翠颜色就越发黑得浓郁,但是只要对着强光显示出来的则是浓郁的绿色。黑翡翠则主要是以矿物成分的硬玉组合而成,从半透明到不透明,有着显而易见的“苍蝇翅”,而黑墨翠之所以呈现黑色是因为在大量的矿物硬玉中呈现的是黑色,所以容易跟墨翠混淆。而且黑色翡翠在强光的照射下是呈紫色调的,通常认为这代表着正气。
  2、色调不同:两者在自然光下色调相差不大,都是近乎黑色的色调。但是两者的黑色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黑翡翠的颜色是接近灰黑色的,会给人一种呆滞死板的感觉;而墨翠是蓝黑色或者是黑中略带着一点点的绿色,这就为墨翠增添了几抹活力。若是在强光的照射下,黑翡翠的颜色还是黑色的,色调不变,但若是墨翠的话,就会变成绿色的色调。
  3、种水颜色分布不同:质量上乘的黑翡翠透明度也会比较高,可以达到冰种程度,但是颜色分布就不是很均匀,主要是以脉状、片状、零星点状分布为主;墨翠不仅可以达到冰种的程度,而且墨翠整体的颜色是更为均匀的,基本上都是满色。从墨翠的品质上来说,质量上等的墨翠可以达到冰种飘花的程度,而且价值也就一定会高于一般的翡翠。但若是黑翡翠的质地是非常粗糙的,水头非常的差,那么价值必然就不如质地温润细腻的墨翠了。
  来源:中国艺术网 

花熏是古代的空气净化器

  新浪收藏 

  (原标题: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花熏)
景泰蓝花熏景泰蓝花熏
元代影青釉点褐彩枕_b元代影青釉点褐彩枕_b
  近年在各大拍卖会上,花熏是很出风头的藏品。2006年,一座当代工艺大师制作的景泰蓝花熏被拍出了1100万的天价;2012年的保利秋拍,一座明宣德青花花熏更是以2200万元的价格成交,其文化魅力备受世人关注。由于花熏具有材质珍贵、纹饰富丽、工艺精巧等特点,精品的存世量也较少,虽然价格逐年见涨,吸引了大量的眼球,但大多数人对这一小众藏品,仍缺乏更多的了解。
  花熏是一种置放鲜花或香料,使香气散溢,起到净化室内空气作用的器具。它与香炉的区别,是不燃火焚烧,就是利用鲜花或香料的自然芬芳气息,营造出一种虚静清幽的环境,令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及人格上的澡雪。熏香起源于汉代。花熏最初是做成小圆球状,上面刻以各式精致花纹,称为“香毬”,将鲜花或香料置于其中,可遮掩体臭及熏染衣物,亦可作为妇女的佩饰。由于用花草驱避恶气,香气幽韵而无烟,这种做法后来又被延伸至室内。三国魏人徐干诗:“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容?炉薰合不用,镜匣上尘生。”就是汉末时期的贵族妇女在室内使用花熏代替焚香,享受美与和谐的真实写照。
  花熏的造型与盖碗相似,上有碗盖,可以上下开合,下有底座,两端有耳,遍体镂空,部分精美的制品,还有多层,以螺口相接。把气味浓烈的花草香料放到碗状容器里,合上盖子,香气即从镂空的花纹处四散而出,有如熏香,却又不会产生烟雾,由此演绎出一种与自然融涵玄会的意境。花熏的材质有玉、瓷、珐琅、铜、木料多种,其中又以玉石和珐琅较为多见。因花熏非布衣小民的用物,多出现在宫廷或贵胄之家,除了实用性,还兼有陈设观赏性,对材质和工艺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即使近代名家的制品,也多用珍贵材质彰显制作工艺,使之成为很难复制的艺术珍品。
  明清时期,是花熏制作的艺术顶峰。工匠以精美的玉料、高超的技法,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审美情趣贯注到花熏当中,使之成为镂空玉器的主要代表。如最见功力的套料工艺,除充分展示出花熏的多个层次,还讲究设计美观,剔透精妙,既有玉料的质色之美,又有纹饰图案的凹凸立体之美。《红楼梦》第64回,黛玉嫌老婆子把自己屋子熏臭了,要借花香静心静神,说明花熏在贾府也是必备的生活用具。而花熏除了可置放茉莉、玉兰、丁香、栀子等香花,展示人文风雅之外,也可以放上夜来香、薄荷等植物驱蚊,是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器皿。
  花熏在当今拍卖市场上屡屡拍出高价,缘于部分精品的珍贵材质及所负载的艺术性。但由于花熏的收藏门槛较高,内涵深,不同的制品,价格差异很大,鉴定方式亦各不相同,所以玩家在入市时也须多加谨慎。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广西柳州 陶琦)

铅山出土春秋时期青铜器

   和讯网  

  本报上饶讯 记者王敏君摄影报道:铅山发现青铜器!据悉,这只青铜器名为附耳鬲,是在紫溪乡小葛山出土的。经专家初步鉴定,该青铜附耳鬲为春秋时期铸造。
日前,紫溪乡汪源村和排山村两村部分村民对小葛仙山的葛仙殿进行维修扩建,在葛仙殿左侧清理土方时挖出一只青铜附耳鬲。这只青铜附耳鬲形体完整,口径18厘米,高28厘米。起初,在场村民不知何物,都说是个“宝贝”。发现当晚,有人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方知是青铜附耳鬲。于是,修葛仙殿的村民理事会开会如何处理这件文物,商议先拿到上海做个鉴定。
  日前,紫溪乡汪源村和排山村两村部分村民对小葛仙山的葛仙殿进行维修扩建,在葛仙殿左侧清理土方时挖出一只青铜附耳鬲。这只青铜附耳鬲形体完整,口径18厘米,高28厘米。起初,在场村民不知何物,都说是个“宝贝”。发现当晚,有人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方知是青铜附耳鬲。于是,修葛仙殿的村民理事会开会如何处理这件文物,商议先拿到上海做个鉴定。
  修葛仙殿的村民理事会派专人护送青铜附耳鬲到上海鉴定。经专家初步鉴定,这青铜附耳鬲是春秋时期铸造的。随后,理事会开会讨论,决定将这只青铜附耳鬲捐献给铅山博物馆,并报告了紫溪乡政府。紫溪乡政府又立即报告了铅山县文化局和铅山县博物馆。
  据悉,鬲(lì)是象形字,象饮食器具形。鬲作为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有陶制鬲和青铜鬲。青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有口有耳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青铜附耳鬲是商代至春秋时期最流行的煮饭用炊器。
  来源:信息日报

內心和善散發善的力量

內心和善散發善的力量
人們都有遠離痛苦,追求快樂的本能。肚子餓了,要吃東西,因為吃東西能夠緩解飢餓帶來的痛苦;心情不好時,會找人傾訴,因為傾訴能夠解除我們內心的痛苦。所以,從身心上,我們都有離苦得樂的本能。

  我們也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觸,做了一點點好事,內心就會很快樂,或者自己偷著樂;當我們心裡面有善意、正面的想法時,我們也會有淡淡的喜悅與輕鬆。

  以上情況共同的基點是我們內心當中善惡想法是得到苦樂的原因。佛教中業果法則的兩個原理能夠對此做解釋。

  第一,所有快樂和痛苦的果報,都是相應的善因和惡因所感得的,善因會得到快樂的果報,惡因則得到痛苦的果報。就好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種什麼種子就收什麼果實。

  第二,業的增長。 《佛說稻芊經》中說因果分為兩種:外因果與內因果,它們都會增長擴大。外因果的增長,比如一粒小小的稻種,春天種下去,慢慢就會長成一株稻子,到了秋季就會收穫很多的稻穀,所謂“春播一粒種,秋收萬顆籽”。內因果也就是業果,它也會增長、擴大,而且增長的程度是外因果無法相比的。最初即使只是種下微小的善因,將來也會感得極大的善果。

  我們有離苦得樂的本能,但我們不是能夠時時保持快樂。當我們要去改變自己痛苦的狀態時,首先要去改變我們的心理狀態,讓我們的心中所想由惡念轉向善念,這樣我們眼前的痛苦就會減輕一點,快樂就會得到一點。不斷去轉換,不斷去增加正面的、善的力量,久而久之,行成正面的慣性作用,那麼得到的快樂就源源不斷。所以,這就是佛教講的“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通過這種方式來讓我們快樂起來。

  同時,佛教也善於創造更容易讓人啟發善心的環境氛圍。我們可以看到,在寺院裡面,一群人在一起有學有修,聽經聞法,精進辦道,大家互相讚歎、互相尊重,法喜充滿,寺院三寶地就是最好的造善業、改善生命的地方。

  雖然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有年紀大的,也有年齡小的,有出家眾,也有在家眾,彼此之間都親如一家,和睦友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內心充滿善意。內心和善了,就會散發出一種善業的力量,別人都能感受得到你的善心善意、善舉善行。如此下去,和善的氛圍就會越來越濃厚。這些都是大家發心的成就,只有大家共同發心造善業,凝聚善業,才能夠有這樣良善的環境氛圍,自己也從中得到最大的受益。

  最重要的是,不僅著眼於自身的提升,同時還發心利益眾生。因為自己與眾生是息息相關的,自利與利他是一體。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收藏名家橄榄核雕作品看六大关键词

新浪收藏 

  关键词1:雕工
  看雕刻的细腻程度,圆润。看着比较舒服、自然、流畅、尤其是人物的开脸比较好,神态自然,五官的表情充裕,然后重点要看比例,尤其人物,头和身子的比例,眉眼鼻子耳朵嘴的比例,是否自然而且端正,自己去体悟吧,不必细说了。
  关键词2:整体
  看整体的颜色是否均匀,重点看质地,看质地完全要靠经验的,所以讲不出来(就像羊脂玉和普通玉的区别)。质地好的料意味着以后盘出来的效果通透,然后再看料是否圆往往太圆的料,未必质地好,尤其是手串必须用卡尺测量每一个核的大小,差距应该不超过0.3毫米为标准,而且还要看每一个核的两端是否有漏的地方,这也是细节的地方千万不要忽略了。
  关键词3:比较
  首先您打算买谁的东西,一定要了解这个名家的东西,最好是能见到本人的实物,因为只有见过实物才能有所比较。现在市面上卖的名家的东西基本上90%以上都是仿的。
  关键词4:原料
  料的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南工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贵呢?其中料也是占主要的成份,如果是名家的东西首先先看料然后再看做工,一般北工的东西价格都很低买了好料得不偿失的,所以好料一般都在名家手里了 他们愿意花几百元去买一个好料,所谓好料的特点是 个体超大或超小,而大小适中的料必须要求质地好或圆度好厚度和密度。
  闲聊几句铁头料。因为铁头料指的范畴很广泛,所谓的铁头料的概念就是厚度和密度都很高,而且分很多种,铁头料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例如多厚的料算是铁头料?没有一个数值的范围。不要迷信铁头料,这是个误区。
  关键词5:刀法
  如果通过以上的方法不能确定是否真品的话,就要看刀风了 尤其是刀法方面一定要记住名家雕刻的刀痕 就是运刀的风格 这个对于大家来说就有点难度了但是这是重点如果仿的作品非常好的话也是值得收藏的。
  关键词6:花皮
  说到花皮大家肯定不陌生了,我认为花皮的现象根本就不算毛病,但是有些花皮的痕迹就要注意了。我先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花皮呢?主要是因为料的密度不一定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密度低的地方就会先变颜色,就是所谓的花皮现象,这样的花皮现象时间长了一般能盘过来的,凭经验来说要看花皮的颜色 一般发透红色的花皮 能盘过来的 面积大的花皮能盘过来的。
  如果花皮颜色是黑红色的或是如同雨点状的或密或疏这样的现象就要注意了,一个是质地不太好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就是卖家上油所造成的 一般情况下卖家是绝对不会上油的,凡是地摊上卖的东西他们怕裂所以一般都上油,花皮的主要原因还是料的质地的原因。买名家的东西最忌讳的就是上油,无论是什么油都忌讳。好料未必质地就好。
  历史上的核雕名家都有谁?
  1、夏白眼
  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人,因擅长橄榄核雕之技,被誉为“一时圣手”。当时的皇帝朱瞻基酷爱核雕,因此对他极为赏识。夏白眼所雕刻的各种东西,如乌榄核上雕了十六个娃娃,形状只有半粒米大,眉毛、眼睛,喜和怒都具备。又如雕的荷花上九只白鹭飞跑的样子,雕在方寸的小核上,可说是绝一无二的精品。
  2、封锡禄
  嘉定人,以精于橄榄核雕而著称于清乾隆朝。根据历史记载,他的代表作是橄榄核雕《草桥惊梦》,表现的是当时的乡间夜景:疏柳藏鸦,柴门卧犬,茅舍俨然,乡民罗列,所有这一切全都在一枚小小的橄榄核上得到了完美地体现。其构思之精巧、布局之严谨、神韵之丰满、人物之悠然,让人叹为观止。
  3、陈祖章
  广州人,清乾隆年间入宫。陈祖章以牙雕闻名天下,但其橄榄核雕之技同样让人叹为观止。陈祖章在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创作《东坡夜游赤壁》核舟,人物除苏东坡外,有客人、客妇、艄公、书童等7人,个个刻画精致,人物神态自然、宁静、超逸。舟上设备齐全,舱中备有桌椅,并摆着杯盘菜肴,小窗镂空,可开可闭。舟上八人,异彩纷呈,为苏东坡泛舟夜游赤壁故事。舟底镌刻着细字《后赤壁赋》全文,下有‘乾隆丁巳五月臣陈祖掌’款。”
  4、杜士元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人,是擅长雕刻橄榄核舟的奇人。有关杜士元雕刻橄榄核的史料记载只有零星碎语,称有“穷极工巧之能事”。常熟市博物馆有枚迄今仅见的杜士元制《渔乐图》橄榄核舟。核舟呈深枣红色,雕刻者就着橄榄核天然外廓弧线随形而雕刻出船底与船篷。橄榄核舟上,舱、篷、舟楫齐全,篷上镂空的鱼篓,船中数人大如米粒,有人晒网,有人烹茶,有人闲坐观天,一幅船上渔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5、湛谷生
  广东增城新塘乡人,清咸丰年间著名橄榄核雕艺人。据说,“雕刻的工具全是自制,雕刻的手法也很独特。雕刻时,先把橄榄核含在口内,待湿透后才取出。每遇晴天早上,便对着东边的窗台,让阳光照射着,精雕细琢。正午以后,他就休息了。这样每天只刻三四个小时。
  6、殷根福
  苏州著名橄榄核雕大师,吴县舟山村人,其刀法雄健、形简意赅,世称“殷派”。殷根福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再学核雕。此后,他专雕罗汉头像,并成为殷氏的独特艺术品。当时,上海仅此一家。以后,殷根福所雕的罗汉头像,成为风行一时的核雕艺术品,求购者络绎不绝。
  殷根福刻制的罗汉头像,挺刀爽劲,厚朴凝重,脸部表情自然,双眼传神,十八个罗汉个个不同,神采各异,形象生动,被誉为“殷氏罗汉”。
  来源: 怀远工艺美术

乾隆通宝真品是什么样的

  中国文物网  

  原标题:乾隆通宝背龙凤花钱鉴赏
  乾隆通宝背龙凤花钱,正面内圈“乾隆通宝”四字,文字宋体,背龙凤,黄铜质,色泽偏黄带金光,图文工整端庄,尽显皇家尊贵气派,直径4.5毫米,重19.8克。
  此币与《中国花钱图典》中乾隆通宝花钱系列拓片对比,可确认为真品无疑,且为苏炉所铸。
  这枚乾隆通宝背龙凤花钱,铸工精湛,寓意美好。时值迎春之际,笔者将其展示出来,为泉友送上新春美好的祝福。
  来源:收藏快报

星雲大師:人死後,神識到哪裡去了?


人死之後,到哪裡去呢?人死之後,在還沒有投胎轉世之前,他是一個“中陰身”的地位。
什麼叫“中陰身”?簡單的說,就是生死之間並不是沒有“我”這個人了,我的心業還存在,這個心業就叫做“中陰身”。
“中陰身”的生命有多長?在人生數十寒暑之後,轉世投胎為牛為馬,為天人為阿修羅;從這到那,可能數百年,可能是數小時,但“中陰身”的年齡究竟有多長?以經典論,“中陰身”只是生死中間的一個過渡,它可以長四十九天,也可能只是短暫的幾秒鐘之間。
在“中陰身”的階段,是靠著自己往昔的行為業力,在五趣六道中去找他的緣分轉世。 有時候是隨著重的業力去投胎,有時是隨念的業力去轉世,有時是隨著習慣記憶,朝著印象深刻的地方走去。
“中陰身”是個一尺多長,類似幽浮的一個陰暗的東西,它在大氣虛空中飄浮,找尋它的歸宿。 有時它會經過一道白色的長洞,穿過這個長洞,必定投生於善道,所謂天、人之類。 如果是罪惡深重的人,他就會經過一個黑色的長洞,穿過黑洞,可能是地獄、餓鬼、畜生。 就好像人間犯了罪刑被囚禁的人,送到那一間牢房都不是太嚴重,因為服刑完畢就可以出獄;“中陰身”投胎後,不管生在哪一道,只要業報受盡,還是會有重新來過的機會。
人死後 神識到哪裡去了?
薪盡火傳,人的生命永遠不死
人死之後在“中陰身”時,我們要預知它的未來,其實從往生時刻的屍體,也可以找到一點訊息,如“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是可以測量的。
當“中陰身”尚未找到歸宿,在大氣裡浮沈的時候,在陽間的眷屬為他誦經、拜懺,這種祝福的心力會影響到他的去處與未來。 誦經是家人和有德者對亡者未來轉世投胎所做的一種教化和引導,這是一種“中陰身”教育。
死亡不見得是值得悲哀的事,等於木柴燒完以後,中間有個火源接續傳遞到另一根木材,木材就會繼續燃燒,所謂薪盡火傳,人的生命永遠不死。 所以人生對於未來不必畏懼恐怖,不必認為未來是幻滅的人生,你有信心生命不死,死得了身體死不了生命。 所以吾人不要生死顛倒,心生恐怖,我們應該積極行善,以為未來找尋人生更高、更大的出路。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山西博物院藏侯马陶范

 新浪收藏 

  新浪收藏、微博携手国家文物局在2016年推出 #约会博物馆# 微博活动,活动期间特别推出“微博人气文物榜”评选,各大机构选取自家经典馆藏供网友欣赏品鉴,欢迎大家的参与,选出你心目中最喜欢的文物。
侯马陶范侯马陶范
侯马陶范侯马陶范
侯马陶范侯马陶范
  侯马陶范 山西博物院藏
  上世纪50年代,山西省侯马市发现了规模庞大的晋国作坊遗址,其中以铸铜遗址最为重要。1957年出土铸铜器的陶范3万多块,可辨器形者1000余件,完整或能配套的100余件。陶范所铸器类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钱币、车马器、装饰品及其他8个种类,覆盖了已知的春秋至战国时期晋式铜器的大多数,不少流散的晋式铜器也得以确认。这些陶范是如何使用的呢?当时采用模范浇铸法铸造青铜器。首先做“模”,“模”要设计成青铜器的样子;然后,用泥块压到模子上翻出“外范”,还要制作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内范”,将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间隔距离就是所铸器物的厚度。今天我们常说劳动模范、模范代表,从这里可以看出“模范”的由来。
  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就占据位于今天山西垣曲境内中条山的优质铜矿,从而为晋国的铸铜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矿产资源。古朴厚重、美轮美奂的晋式铜器,或贡送,或交换,流通领域涵盖了北方大地。在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世界青铜文化中,唯有中华文明今天可以完整地复原青铜铸造技术和工艺,侯马陶范就是典型标本,成为人类科学技术史上灿烂的一章。

版画收藏注重什么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贵州人之二(版画) 28×37厘米 1988年 王华祥贵州人之二(版画) 28×37厘米 1988年 王华祥
  黄洋
  版画,可分为复制版画和创作版画两大类。前者属于社会印刷品的范畴,后者则是艺术家利用版画技术所做的原创艺术实践。在媒体科技不发达的过去,人们试验了各种材料手段,以留住历史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从比较原始的刻石摹拓、雕木印书、金属蚀刻,直到原理精微的化学、感光制版,复制版画以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等技术形式,使大量科技文化信息的传播和延续获得视觉图像方面的补充。
  历史上,复制版画属于应用美术的范畴。如戏曲版画是演员依样化妆的图例,宗教版画是消灾祈福的供品,小说版画则是情节的辅助说明。有些绘画名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也会将本来只有一幅的作品进行版画的复制。然而由于画家不直接参与制作,技术工匠又不署名,使得复制版画蒙上“替代品”的影子。油画、国画等注重直接摹写的画种,由于能够使观众直接从画面上感受到画家的作画状态,从而了解画家的性情,因此相较版画来说具备珍贵的唯一性。当它们被制作成版画时,各种复制技术都在努力还原油画、国画的肌理效果,尽管有的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甚至还有画家的亲笔签名,却在艺术的独创性方面始终稍有遗憾。收藏名家名作的复制版画,不仅为了作者的名气,也要看技术是否精良,品相是否端正,才会有升值的潜力。这通常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具有一定的风险系数。创作版画则不同,它是艺术家在充分熟悉复制版画技法流程的情况下,根据印痕、肌理等美学特色进行灵活搭配的再创造,具有艺术或学术上的唯一性。
  早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艺术家丢勒就进行了大量创作版画的实践,这些作品大多是宗教画,以其一定的实用性而为民间收藏奠定了群众基础,创作版画也由此发展出堪与油画、雕塑比肩的历史,使得许多后来的艺术大师,如伦勃朗、蒙克、毕加索等都有创作版画面世。中国的创作版画,可以追溯到明代出版商兼文人画家胡正言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虽然这两部书反映了中国独特的版画美学,但它本质上是文人的案头清供,受众面比丢勒宗教题材的创作版画要小得多,只能在文人学士、官宦之家等上层阶级中洛阳纸贵。老百姓青睐的是具有生活使用价值的复制版画,如年画。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始,经过鲁迅的倡导和“新兴版画运动”的推广,创作版画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收藏国内的创作版画,不仅仅是收藏一个不到百年的年轻画种,而更是在分享艺术家从这份年轻而得来的艺术活力,无论对收藏者心态的健康、智性的愉悦或审美眼界的拓展,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看到创作版画对活跃思维、保持青春活力的实用价值,许多明星也从事版画创作,如披头士、藤原纪香、周杰伦等,甚至作家、设计师都从版画收藏中汲取创作灵感。不过,这同时也使得创作版画无法像复制版画般拥有可以量化的收藏标准,例如画面的精美程度、版次的多寡等。以复制版画的标准可判为瑕疵的画面效果,在创作版画那里却是艺术家有意为之的美学追求;复制版画的印数越靠后,价格也会相应降低,而有些创作版画却以大量复制的形式获得一种规模化的、体量化的气势,每一张都有相同的价值含量,不会因版数而贬值。因此,收藏创作版画,要对艺术家的学术理念有所深究。
  只要了解一下艺术家的幕后工作,就能大致判定其创作版画的收藏价值。比如,有的艺术家为此而花费多年时间,甚至写出学术论文分析、探讨自己的艺术实践,或者获得权威奖项等;另外,创作版画说到底是一种生活灵感的视觉催化剂,收藏者要专注于作品本身对你的启发,而非作者一时的名气。有一则艺术史上的轶事,说有人指责米开朗琪罗没把模特画像,大师反驳说:“五百年后谁还认得画中人呢?”创作版画也是如此。如果自己的藏品中,总有那么几件尺寸不大却可以时看时新的,那一定是创作版画。既然心灵已受作品滋养,那么创作版画也与复制版画一样,具备了可供“使用”的价值。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教师)

古代绘《耕织图》推广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

 新浪收藏 

  (原标题:汪友棠浅绛彩春种图瓷板)
  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将农民耕作与蚕织的全过程绘成系列图谱——《耕织图》,以推广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它起源于南宋时期,其时的楼俦、刘松年是最早的《耕织图》作者,且以楼俦影响最大。在农耕社会农民靠耕织维系生存,朝廷靠耕织巩固政权,所以,历朝历代无不重视耕织,也使耕织文化艺术种类层出不穷,有纸绢画,有瓷画,有竹木雕,有石砖雕等等。用耕织场面作为瓷器上的纹饰,通常只绘耕织的片段,这种纹饰最早出现于康熙朝并成为康熙时期的独特题材,其后各朝瓷器上都有多种多样的耕织纹饰出现。  
  图中所示为晚清浅绛彩画家汪友棠绘制的春种图瓷板画,它再现了春季农夫插秧过程中的一个片段。瓷板长32.3厘米,宽24厘米。瓷板上方近中间位置有题款:“古庙荒山下,良田数亩闲,骑牛芳草地,一渡绿杨间。时丁酉冬月锦培仁兄大人雅品。汪友棠作。”画面描绘了农家在春种插秧时歇晌的场景。近处是一片平坦的坡地,在绿杨的掩映下,四根砖砌的方柱撑起的茅亭矗立其中,亭内有四个农夫两两相对,分坐两处歇息,他们边坐边聊,显得悠然自在。一条宽阔的河流穿过坡地缓缓地淌向远方,河面上一叶扁舟在艄公挥动竹篙奋力撑送下急速向茅亭驶来,船头坐着两人,他们应该是送饭来了。河对岸是一片开阔地,沿河的草地上绿草如茵,刚卸下犁耖的两头牛一边吃草一边戏耍,小牧童也趁着牛儿歇息之际跨上牛背与牛逗乐。紧挨草地的是连绵不断的农田,一块块刚插上秧苗的农田如织成的绿毯,把大地装扮得如翠似黛。山坡下树木葱茏古庙耸立,极目远眺群山绵延苍翠欲滴,白云如练飘飘渺渺。乡村农忙的瞬间,被汪友棠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块瓷板画构图较满,但构思非常空灵,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全画从题款到画面,没有“溪南与溪北,笑歌插新秧。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的插秧场面,但一块块插了秧苗的农田显然就是农夫刚刚挥鞭驱牛犁田耖田,弯腰弓背拔秧插秧的杰作。再如,歇晌的农夫和水田被一水相隔,农夫们插完秧后是怎么过来的,有桥吗,是什么样的桥。还有画中的古庙,虽偏居一隅,却是全画的主旨,因为不管庙中供的是何方神灵,都需要它庇佑农夫们“春种一粒粟”,能够“秋收万颗子”。
  汪友棠此幅作品构思出神入化,把紧张热烈的插秧场面描绘得如此恬静,不愧为浅绛大家。尤其是在反映农民耕作辛劳的同时,还蕴含着爱农悯农之心,细细欣赏后,让人拍手称快。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安徽黄山 方伟荣)

古代绘《耕织图》推广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

 新浪收藏 

  (原标题:汪友棠浅绛彩春种图瓷板)
  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将农民耕作与蚕织的全过程绘成系列图谱——《耕织图》,以推广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它起源于南宋时期,其时的楼俦、刘松年是最早的《耕织图》作者,且以楼俦影响最大。在农耕社会农民靠耕织维系生存,朝廷靠耕织巩固政权,所以,历朝历代无不重视耕织,也使耕织文化艺术种类层出不穷,有纸绢画,有瓷画,有竹木雕,有石砖雕等等。用耕织场面作为瓷器上的纹饰,通常只绘耕织的片段,这种纹饰最早出现于康熙朝并成为康熙时期的独特题材,其后各朝瓷器上都有多种多样的耕织纹饰出现。  
  图中所示为晚清浅绛彩画家汪友棠绘制的春种图瓷板画,它再现了春季农夫插秧过程中的一个片段。瓷板长32.3厘米,宽24厘米。瓷板上方近中间位置有题款:“古庙荒山下,良田数亩闲,骑牛芳草地,一渡绿杨间。时丁酉冬月锦培仁兄大人雅品。汪友棠作。”画面描绘了农家在春种插秧时歇晌的场景。近处是一片平坦的坡地,在绿杨的掩映下,四根砖砌的方柱撑起的茅亭矗立其中,亭内有四个农夫两两相对,分坐两处歇息,他们边坐边聊,显得悠然自在。一条宽阔的河流穿过坡地缓缓地淌向远方,河面上一叶扁舟在艄公挥动竹篙奋力撑送下急速向茅亭驶来,船头坐着两人,他们应该是送饭来了。河对岸是一片开阔地,沿河的草地上绿草如茵,刚卸下犁耖的两头牛一边吃草一边戏耍,小牧童也趁着牛儿歇息之际跨上牛背与牛逗乐。紧挨草地的是连绵不断的农田,一块块刚插上秧苗的农田如织成的绿毯,把大地装扮得如翠似黛。山坡下树木葱茏古庙耸立,极目远眺群山绵延苍翠欲滴,白云如练飘飘渺渺。乡村农忙的瞬间,被汪友棠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块瓷板画构图较满,但构思非常空灵,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全画从题款到画面,没有“溪南与溪北,笑歌插新秧。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的插秧场面,但一块块插了秧苗的农田显然就是农夫刚刚挥鞭驱牛犁田耖田,弯腰弓背拔秧插秧的杰作。再如,歇晌的农夫和水田被一水相隔,农夫们插完秧后是怎么过来的,有桥吗,是什么样的桥。还有画中的古庙,虽偏居一隅,却是全画的主旨,因为不管庙中供的是何方神灵,都需要它庇佑农夫们“春种一粒粟”,能够“秋收万颗子”。
  汪友棠此幅作品构思出神入化,把紧张热烈的插秧场面描绘得如此恬静,不愧为浅绛大家。尤其是在反映农民耕作辛劳的同时,还蕴含着爱农悯农之心,细细欣赏后,让人拍手称快。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安徽黄山 方伟荣)

聖嚴法師:飢來吃飯困來眠


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是怎麼用功的,他答道:“飢來吃飯困來眠。”對方說:“大家都是這樣的啊!那他們都跟你一樣用功嗎?”大珠禪師說: “不同。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
這句禪語的本意是說,該怎麼就怎麼,一切平常;此外,嘴巴吃飯時心也在吃飯,身體睡覺時心也在睡覺,這才合乎健康,也是智者的心理情況。 普通人則不然,吃飯時不是講話、讀報、看電視,就是胡思亂想;上床時思緒紛飛、情緒起伏,入睡後迴腸百轉、亂夢連床。
禪師或智者心無二用且心無所用。 心無二用是很清楚自己正在做什麼、正在講什麼、正處在什麼狀況——這是自知之明。 知道當下正在發生什麼事,不會把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未來的自己混淆起來。 所謂過去的自己,是回憶過去的生活和經驗;未來的自己,是想像揣摩尚未發生的情況。 這都不是智者應有的生活態度。 智者、禪者只生活在現在,現在的每一秒鐘才是最寶貴的。 把握現在、運用現在、落實在現在,是最充實的人生;否則不但把時間浪費掉了,也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已經過去的事情,驕傲沒有必要,悔恨沒有用處。 知道錯誤馬上改進,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停留在驕傲或悔恨的心境,就把現在放棄了。 反之,計畫未來是對的,但憂慮是不對的;訂定目標是對的,而等待是不對的。
我常說,理想不是夢想。 理想可以說是心願,要腳踏實地一步步向目標努力;至於何時完成心願,那就看努力如何,不是等它發生或憂慮未來,否則就把現在荒廢了。
因此,當下你在吃飯,就不要忽略吃飯;當下你在睡覺,就不要做不是睡覺的事。 有人說:“百鳥在樹,不如一鳥在手”,照顧好手上的這隻鳥才合乎實際,樹上的鳥會不會來,那再說吧!空想是沒有用的。 這個比喻說明了現實的重要性。 智者不會有不切實際的空想、夢想、幻想,也不會將以往的成敗掛在心上。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铜镜在古代不仅是照容工具更是一种珍贵工艺品

  新浪收藏 

  (原标题:“董永孝义人物故事镜”背后之传奇)
图一_b
  铜镜在古代社会生活中虽然是照容的工具,但是在铜镜的背面,多装饰以纹饰,题材广泛,丰富多彩,是一种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工艺品。铜镜中丰富的内容,是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因此,称它为古代“铜版画”并不为过。
  如图,是一面宋代董永孝义人物故事镜,直径26厘米,八瓣菱花形,蟾蜍钮,镜中右下方一男子,身披粗绳麻布制成之丧服,手执哭丧棍,向左上方招手,左上则为重层祥云,云头上仙女端坐,左右为持凤仪两侍女,上方鸾鸟对翔,月兔隐没在祥云辰星之间,纹饰精美。此镜表现的是董永卖身葬父,成就人生姻缘的故事。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我国历史民间著名神话传奇故事之一,流传甚广,影响久远。但在汉代刘向《孝子图》及东晋文学家干宝《搜神记》中,其主题却是孝道。是贫穷的大孝子董永卖身尽孝,感动了仙女前来相助,夫妻一场。爱情则是孝行的召唤与附属。《太平御览》引刘向《孝子图》云:前汉董永,千乘(今山东高青)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忽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苦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织千匹绢,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雾四垂,忽飞而去。曹植《灵芝篇》咏叹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晋干宝《搜神记》所说卖身尽孝与织绢等情节与刘向《孝子图》所撰大同小异。只是又丰富完整了“养父”的情节:“少失其母,独养老父。家贫困苦,至于农月,与辘车推父于田头树荫下,与人客作,供养不阙(缺)。”
  一面铜镜,亦是民俗民风的缩影,从中凸显出中国民俗文化的灿烂成果,值得我们去收藏、研究。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江苏 尹钊 李根 张继超)

贺州新发现一件青铜器 确定为东汉时期文物

 新华网 

  9月26日,贺州市文物管理所在粤桂县域经济合作示范区铺门产业区开展文物调查时,在河东村发现一个青铜岀土文物,经文物专家鉴定,确认为东汉时期文物----青铜龙形鐎斗。
图为青铜龙形鐎斗。图为青铜龙形鐎斗。
  9月26日,贺州市文物管理所在粤桂县域经济合作示范区铺门产业区开展文物调查时,在河东村发现一个青铜岀土文物,经文物专家鉴定,确认为东汉时期文物----青铜龙形鐎斗。
  鐎斗,又称刁斗,是古代温食器。鐎斗在古时军旅中被用于煮饭、传警。由于鐎斗的造型特殊,使用方便,其后又被演化出了更为多元的使用功能。如人们加热羹汤、粥之类的 流食,可直接把带足的鐎斗放到火盆里。若须温酒而饮,也可在鐎斗下面烧火加热,或搁置到热水中,是军民都广为使用的温食炊具。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古代军中没有大锅大灶,士兵一人携一鐎斗,其容量一斗左右,“昼炊饮食,夜击持行”。
  该青铜龙形鐎斗高10厘米、口径17.3厘米、柄长12.5厘米,撇口,圆盆形,腹部有一龙形弯状长柄伸岀,柄首扬起,没有流口,造型如一只昂首挺胸的猛龙, 气势雄浑威猛。该器物长柄设计独具匠心, 柄端龙头口微开, 口含宝珠一枚, 作吟笑状, 龙角向后紧贴长颈, 兽眼外突, 炯炯有神, 探视前方;长颈曲折, 曲柄与腹连接, 做手持状;腹部有两圈重环纹饰,平底三蹄足,底部有明显自然状态火烧的烟炱,红斑绿锈。整个器物极具立体感。
  鐎斗,主要流行于汉至魏晋时期,体现了古代先民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该青铜龙形鐎斗为汉代典型器物,为研究贺州当时的饮食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目前,该文物已经征集回贺州市文物管理所文物数据库收藏。(通讯员 莫茜)  

早期的老粮布票收藏竞卖火爆

   新浪收藏 

1961年河南省流动粮票壹两,品相8品1961年河南省流动粮票壹两,品相8品
  来源:收藏快报
  由湖南省收藏协会票证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湖南第二届全国粮布票暨第十五届收藏品交流大会”,于中秋小长假的9月16日在长沙韭菜园路大麓珍宝古玩城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票证、古玩、工艺品收藏商家数百人在现场设摊交易,本届交流会持续至9月18日结束。
  交流会最吸引人眼球的是9月16日下午2点举行的“粮布票证竞卖会”,竞卖场内和网内人气高昂,一波又一波的竞争声响彻现场,随着竞价的飙升,迎来了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如4号卖品“1955年湖南省通用粮票一套7枚,品相7-9品”,从100元报价经几次竞争后以1900元成交,又如14号卖品“1961年河南省流动粮票1两,品相8品”,最终以900元成交,创造了同年代不同省份单枚低面额粮票的最高价位。竞争力最激烈的是18号卖品,两套“1969年安微省地方粮票样票,全套7枚,品相95品”,从场内开价1000元,引来了网上和现场的竞争,最终网上竞拍12000元定音。(卢伯雄)

宣化上人:你不懂得修行就是求名求利,懂得修行就是培福培慧


這個修有兩種修行,一個是捨本逐末的修行,一個是捨末逐本的修行。 “捨本逐末”的修行,就是在那兒搞名搞利,就怕人不知道自己,在那兒一天到晚攀緣,和人拉攏關係,一切一切都是為自己有一個好名,好求名利,所以就怕人不知道自己。 他在那兒是不管福慧有沒有,只是像那個抽鴉片煙的人,想現得利益,即刻就過癮了,所以他就求名求利不顧一切,把修福修慧都忘了。 不想我的智慧不如人,有的事情人家都懂了,我還沒懂,我還在那兒糊里糊塗的,盡在揣測,用愚癡的思想盡來想東西,來分別;這個都是在那兒不知道培植德行,不知道修福修慧。 所以盡在用一般世俗人的思想來用功夫,所以這叫捨本逐末,和世俗人沒有分別。
“舍末逐本”的修行呢?一天到晚在那兒埋頭苦幹用功修行,他是修福修慧。 真修行人是要修福修慧,我的福報不夠,我要栽培自己的福報。 那個修福修慧是和世俗人不同,世俗人所求的是現實的。 我們這個修行人所修的是要永遠的,就好像佛是萬德莊嚴,他只知道培植自己的福慧。 培福就要利人,不是利益自己;你要是利益自己,自己就沒有福。 你利益自己,就是自己貪享受,享福是消福。 那麼培植福慧是在那兒積聚自己的福報和智慧,就像你有錢存到銀行去一樣。 你這個福報存到什麼地方呢?是存到那個大公無私的寶庫裡頭,至正不偏的銀行里頭。 你修多少福,修多少慧,那是你自己的儲蓄。 你不懂得修行,就是求名求利;懂得修行,就是培福培慧。 所差的就是這麼一點!
所以有的人就走到錯路上去了,就盡求名求利去了。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我們誰有什麼過錯,應該很坦白的對大家說,不應該覆藏著,不應該包藏禍心,不應該對任何的事情不坦白。 你樣樣要為大眾著想,這就是培福培慧的地方;你樣樣為自己著想,那就是求名求利的地方。 所以這一點每一個人都要認清楚。
我們真正為佛教,要把大家都提倡起來,人人都成佛了,那我們才是一個真正弘揚佛法的人。 可是人人都成佛,度了一切眾生,無一眾生可度的。 還不要著相,說:“我做了什麼好事了,我度了多少人,我度了多少佛。”這都要行所無事,要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不能說我是如何如何,怎麼樣子。 你如何怎麼樣子,是不是頭會走路腳會吃飯?還是用腳走路,那你和人沒有什麼分別。你頭衝下,你用你的頭髮可以邁步,每一條頭髮邁一步,你的一步可以像飛似地跑得那麼快,甚至於你能飛騰變化,那是和人不同了。 不然的時候,一樣照常吃飯、穿衣、睡覺,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啊!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不要在名利上用功夫,要在真實根本上摸索。 真實根本你得到了,“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所以不要自滿,不要自己得少為足;你要得少為足都叫著魔了。 你看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他並不是在那兒求名求利的,這一點我們要認識。
什麼叫根本呢?根本就是沒有一切慾念了。 你若能斷欲了,那你就得本了;你沒有能斷欲,就談不到得本。 斷一切欲,包括財欲、色欲、名欲、食慾、睡欲這一切欲都離了,這些個問題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 也不去依賴任何人,也不需要去向任何人攀緣拉攏關係,這才是真正修道的人。 要把這根本認識了,你根本認識了,那還要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是說我就是有什麼了不起的。 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大家都還是薄地凡夫,不要自己自命不凡。 你自命不凡,那都是著魔了,那就是那個飛精附人了,令你顛顛倒倒哭哭啼啼的,一陣間又哭,一陣間又笑,一點定力也沒有。
節錄自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存世极少的磁州窑白地红绿彩瓷器

新浪收藏

  (原标题:金代红绿彩武士牵狮俑)
图1:金代红绿彩武士牵狮俑图1:金代红绿彩武士牵狮俑
图2 麦积山石窟唐代《文殊菩萨经变图》图2 麦积山石窟唐代《文殊菩萨经变图》
  这件金代红绿彩武士牵狮俑(图1),高19.2厘米,宽20.5厘米,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全器塑一武士牵狮的造型,狮子与武士均立于方形台上,方台绘一周黑边。狮子张口作吼叫状,怒目圆睁,威风凛凛。狮头及狮身大部分施绿彩,颈部毛发用黄彩装饰。狮身矫健,背部驼一圆形器,器顶中空,器下狮背以黑彩绘如意形纹饰。狮子身体束有缰绳,武士立于狮侧,手挽黑色缰绳。武士浓眉大眼,上颌、下颌蓄有胡须,戴头盔,着绿装,脚踏长筒黑靴,从面貌及服饰看,似是金人形象。
  笔者早先就注意到馆藏的这件武士牵狮俑,看其形制似乎是一个器座,但一直不很清楚它的具体用途。上个月在北京参加全国博物馆专业人员陶瓷鉴定培训班,偶然听到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授课中提到一件同类的金代红绿彩塑像。培训回来后,笔者立刻查找相关资料,并很快在1997年第10期的《文物》期刊上找到秦大树先生《邯郸市峰峰矿区出土的两批红绿彩瓷器》一文。文中介绍1972年峰峰矿区发现的一处窖藏,出土了一批红绿彩佛像,其中一件菩萨骑狮塑像高46.2厘米,狮子高20.5厘米、长22.5厘米,狮子侧面亦塑有一牵狮武士,造型、尺寸及风格几乎与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武士牵狮俑完全相同。于是,笔者豁然明了,狮背上圆形器上方原来应有一尊菩萨塑像,狮子是这位菩萨的坐骑。
  在佛教文化中,代表智、悲、行、愿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分别有自己的坐骑。其中文殊菩萨的坐骑为青狮,观音菩萨的坐骑是朝天犼,普贤菩萨的坐骑为白象,地藏菩萨的坐骑是谛听,所以显然这件武士牵狮俑上部所塑当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据有关专家研究,文殊菩萨骑青狮的形象是佛教中国化后的创作,同密教经典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唐代佛教文献有记载文殊菩萨的形象是“金色放光明,乘狮子王座,操持智慧剑,左手持青莲花。”同时,在麦积山、敦煌等唐代画像中也有文殊菩萨骑狮、武士牵狮的形象(图2),可见这种文殊菩萨骑狮形象是从唐代开始流传下来的,金代塑像中保留了这一形象。
  白地红绿彩是北方磁州窑系开创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即用毛笔蘸红、绿等低温颜料,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绘花纹,再置于800℃左右的彩炉中,二次烧成的低温釉上彩瓷。其彩料包括红、绿、黄、黑、金、银等色,因红、绿两色彩为主,故通常称为“红绿彩”。根据秦大树先生《论红绿彩瓷器》文中依窑址地层及纪年墓标准器分析,红绿彩创烧于金代中晚期,一直流行至元代及明初。而此类狮子莲花座属于金代后期产品,且在河北磁州窑窑址中屡有发现。所以,这件红绿彩武士牵狮俑基本可以判定为金代河北磁州窑的产品。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窑体系,人们对于磁州窑的认识,更多的是对于白地黑彩瓷器的了解。那种极富民间装饰性的黑花彩绘图案,让人印象极深。相对而言,磁州窑白地红绿彩瓷器数量远比磁州窑白地黑彩瓷器少得多,故而显得尤为珍贵。就风格而言,它亦保持了民间装饰艺术的特点,相对于唐三彩、宋金三彩而言,它增加了红彩的运用(唐、宋、金三彩器一般不使用红彩),故而有别于三彩瓷器,这种大红、大绿的色彩更为民间所喜闻乐见。
  从出土的红绿彩瓷器看,一类是碗、盘、瓶、罐等生活日用品,另一类则是各式瓷俑。就艺术价值而言,红绿彩瓷俑造型多样,色彩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另外,红绿彩瓷俑多为供设器,与宗教文化相关,又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安徽合肥 刘东)

瓷制蟋蟀罐始于南宋 盛于元明

  新浪收藏

  (原标题:光绪年制粉彩花鸟蟋蟀罐)
光绪年制粉彩花鸟蟋蟀罐光绪年制粉彩花鸟蟋蟀罐
  小时候,一到夏天的傍晚,我就去田间、溪水边抓蟋蟀玩,听着一阵阵清亮的蟋蟀叫声,看着它们掐架,胜了兴高采烈,败了垂头丧气,真是无限惬意。俗话说:玩虫一秋,玩罐一世。蟋蟀罐,不仅是玩虫的必备之物,也是不少玩虫爱好者的收藏之物,所以每每见到蟋蟀罐,我都会不惜用重金购买它。
  我收藏蟋蟀罐已有七年,大大小小的蟋蟀罐有500多个,按照材质分,有瓷制、陶制、玉制、石制以及漆器制品等。就收藏而言,瓷制蟋蟀罐大约是最具收藏价值的。瓷制蟋蟀罐始于南宋,盛于元明。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烧制的蟋蟀罐精致无比,种类纷繁,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的,因此民间极少留传。本文要介绍的这件清光绪粉彩花鸟蟋蟀罐(见图),就是其中一件佳作。
  此罐高8厘米,口部直径11厘米,底部直径9厘米,腹部微鼓,浅圈足,罐底有“光绪年制”四字楷书款。此罐口大有盖,盖部中间有五个小孔,是为了方便蟋蟀透气,罐盖和罐身都是粉彩花鸟图,枝上绘了喜鹊,像在高声鸣叫,又像窃窃私语,一番热闹祥和之境。这个蟋蟀罐所绘花鸟浓淡相间,层次清晰,娇艳柔美,瓷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洁润如玉,花面五彩缤纷。整个画面流露出一股喜悦之情,让看到的人的心情顿然舒畅。
  我喜欢粉彩花鸟蟋蟀罐,特地将它安放在书桌上,每每把玩欣赏,都能令人心情舒爽,这就是收藏的魅力。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江苏苏州 彭宝珠)

紫砂调色盘在晚清民国时期十分流行

新浪收藏 

潜陶刻调色盘_b潜陶刻调色盘
  纵观历史,没有文人的推波助澜,紫砂器不会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古代,文人是时尚风潮的风向标,君不见《三都赋》一出洛阳纸贵,国色天香一出,家家争购牡丹。科举时代当官的多是文化人,官员爱什么下属便会跟风,所谓上行下效,所以说文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具体到紫砂器上,一代名匠时大彬是受了陈继儒等文人的影响开始制作小壶,许多紫砂名师受到文人熏陶而制作出典雅的作品,清中期的陈曼生更是亲自操刀,从设计到制作全程关注,并带动一大批人研发创制,现当代也有许多文人书画家参与着紫砂的设计与制作。紫砂器中,文房用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分类,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也最多。
  紫砂调色盘在晚清民国时期十分流行,这件带盖调色盘(见图),通高8.4厘米,口径18.6厘米。紫砂胎,内部筑墙分隔数个区域,内面敷白釉,圈钮内和底部圈足内亦敷白釉。内面敷白釉一是美观,二是实用。紫砂泥料具有气孔,有吸水性,颜料如果直接接触紫砂容易渗透进去,既不好看也影响后期使用,涂敷白釉后,釉层的密度大,颜料就不易渗入,调色后也易于清洗。这件调色盘由于年代较久,颜色已浸入釉中洗不净了,也算是历史留痕吧。
  文房用品一般都制作精细,装饰也雅致,写文作画时可起到助兴作用,文人在这方面是很讲究的,那一时期的大书家、大画家大约都用过这类文房用品。此盘盖面上陶刻花鸟诗文,刻工极为娴熟,图画生动吉祥,文字舒朗俊秀,陶刻署款:潜陶。我们以前曾经介绍过潜陶的刻绘作品。潜陶是艺名,本名为邵宏俊,清末民国时期宜兴潜洛人,15岁拜著名陶人陈柏亭为师,名师出高徒,艺成后被多家著名陶器商号聘为技师,抗战时期有日本人慕名找他刻绘紫砂,潜陶耿直有义气,不肯服务于侵略者,遂招致毒打,于1942年病逝。
  盘上诗句“故人鸡黍自情深”大有深意。鸡黍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原指以丰盛的饭菜款待客人。古人所说的黍又称稷,是一种草本植物,它的子实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可以酿酒,也可以做糕饼汤羹。《后汉书》中有鸡黍之交的典故,说的是范式与张劭两人本是同学,后来范式返乡,分别时与张劭约定两年后的某天将去张劭家里拜望。两人此后无联系,快到约定的日子,张劭禀告母亲说范式将来拜望,请母亲做待客的准备,母亲说分别了那么久怎么知道他一定会在约定的时间到来呢?张劭说范式很守信用,说来就一定会来。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如约而至,张家杀鸡煮黍备酒款待范式,成就了鸡黍之约一段佳话。
  大诗人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中也有这样的场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故人相见,把酒言欢,丰盛的菜肴显出主人一片热忱,明媚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友情深厚,这次相聚还未结束,已经说好了下次再见的约定。古代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不同地区的朋友之间聚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这份不容易所以格外珍视珍重,不仅在物质上尽己所能力求丰富,更注重精神上的交流和默契,不像现在有些酒肉朋友,完全是为了吃喝而聚,酒肉吃了无数,谈话内容却颠三倒四全无新意和长进,最后精神没半点提高,反而吃喝成了“三高”,这些人与古人相比,真是枉度人生。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江苏南京 安然)

这块石头长成了青蛙的样子

新浪收藏 

最爱青蛙奇石最爱青蛙奇石
  每到夏天,漫步在乡村的池塘边,蛙声四起,此起彼伏,像是在开着一个小型音乐会。儿时的我非常贪玩,常常跳进池塘抓青蛙,美妙的蛙声,陪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远离乡村后,我时常想起家乡的青蛙和那动听的蛙声……
  因为童年喜欢青蛙的缘故,所以我渐渐地迷上了青蛙摆件的收藏。后来在古玩市场碰见了各式各样的青蛙摆件,就会忍不住出手买下,如今已经小有成就,渐渐积累了一批青蛙摆件系列藏品。这件石质青蛙摆件(见图),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这块青蛙奇石长约8厘米,宽约4厘米,高约6厘米,头部呈三角形,面部上仰,双目突起圆瞪,身体前倾,呈蹲坐姿势,上下鄂唇中间一条小细缝恰到好处地勾勒出青蛙的嘴巴,口角的两边有一小小的圆形突出物,恰似声囊,惟妙惟肖,细细看来好像正在发出“呱呱”的蛙鸣。青蛙奇石的腹部滚圆,背部皱褶分明,一双后腿自然弯曲,脚蹼自然抓地,一副呆萌的样子,俨然真青蛙一般准备蓄势一跃去捕捉昆虫。
  纵观这块青蛙奇石,青蛙身姿轻盈挺拔,轮廓鲜明,形神兼备,生动有趣,让我越看越觉得栩栩如生,越看越爱不释手,不能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能不感叹任何一块小石头都有可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都有可能孕育了另一种美的内涵。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江苏苏州 彭宝珠)

星雲大師:人間四事不能久長


釋迦牟尼佛住在祗樹給孤獨園的時候,有一位婆羅門,有個十四、五歲的女兒,生得端正、聰明,又有口才,在一國之中,可說無人可及。 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
父母非常疼愛這個獨生女,甚於自己的生命,凡有任何憂愁,見到女兒,心中的憂愁苦惱當下就消散了。 面對女兒突然死亡,父親心中的悲痛難以言喻,每天傷心啼哭,不覺竟然瘋了,整日到處亂走。
有天來到佛陀所住的地方,一見到佛陀,當下神智清醒,並向佛陀頂禮。 悲傷的父親說:“我沒有兒子,只有這個女兒,愛惜她如手中珠玉,讓我忘掉一切憂愁。可是忽然重病,在我的面前舍我而亡,喚不醒,叫不答,眼睛一閉,身體就冷掉,呼吸就停止。任憑我呼天不應,叫地不靈,心中的鬱悶痛苦無法形容,難以忍耐,唯願世尊解開我的憂愁。”他的聲音哽咽,淚流滿面,令旁邊聞者也不禁為之濕袖。
佛陀就跟他開示說,世間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
第一、“有常者必無常”
就是說凡是存在的任何事物,不可能永遠不變,繼續保持原貌,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本質會慢慢改變,最後就消失。 例如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新陳代謝,經過生老病死,最後在這個世間消失;山河大地、地球、宇宙,也時時刻刻都在經歷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過程。
第二、“富貴者必不久”
就是說不管怎樣大富大貴的人,最後也會頹敗下來。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除非代代行善積德,才能保持子子孫孫的榮華富貴。 但是我們凡夫都有慳貪的心,有了還要更多,多還要永遠。 所以,沒有布施,富貴就不長久。
第三、“會合者必別離”
六親眷屬在一起,或是親戚朋友的往來,有一天都會離散,所謂“無不破之家,無不敗之國”。 尤其時代不同,孩子長大往往離鄉背井出外謀生,放年邁雙親守著故鄉田園,即使生活在一起,最後也會生離死別。
第四、“強健者必歸死”
不管多麼年輕、強壯的身體,總有死亡的時候;即使再長壽,也終歸一死。 人不論誰,從生下來,就被判了不定期的死刑,“死”時刻在他旁邊威脅著。 所以人都要在有生之年,及早解決後生大事,則生亦安,死亦安,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佛陀因此說了四句偈:
常者皆盡,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生者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