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漢唐刀劍:古法鍛造剛柔相濟

 大洋網-廣州日報 
文、圖:記者 金葉 文、圖:記者金葉
冷兵器系列
漢唐刀劍的製作技術水準曾達到中國歷史的最高峰。 宋代以後,因超大規模的軍隊需要裝備快速而廉價的兵器,導致刀劍品質逐漸下降,明朝後期,漢唐之技遂成絕唱。
而在人類已經進入“核能時代”的當下,廣東陽江卻出現了一位刀匠,不緊不慢地架起原始的低溫煉鋼爐,苦苦琢磨如何以古法做出冷兵器時代的上好刀劍。
在這個夢想的指引之下,漢唐刀劍鍛造工藝的脈絡終於漸漸清晰……
文、圖:記者金葉
復興古法
九大工序
2008年,周軍辭職,在陽江租了一棟小樓。 用整整一年,惡補大學地質、冶金、熱處理等專業課程。 一邊學習理論,一邊在工作室實驗。 失傳幾百年的中國刀劍傳統鍛制工藝的脈絡終於在他心中、手下逐漸清晰——
這是一個包括了選礦、冶煉、設計、鍛造、覆土、燒刃、研磨、調刀、裝具九個工序的複雜過程。 每個程序又包含多則二十個、少則五六個的子工序。
周軍自己設計製造了模擬古代的低溫煉鋼爐。 從鐵礦石中篩選鐵砂,先冶煉成蜂窩狀的鋼鐵,然後用空氣錘反复折疊鍛打。 鋼材經過15~20次的折疊鍛造,層數最終會在大約5~6毫米厚的刀身上,達到2萬~300萬乃至上千萬層。 它們如同牛毛一樣層層疊疊。 在陽光下,呈現一種星星點點的光澤。
但這種神秘的視覺效果並非刀匠的目的。 “古法鍛造以木炭為燃料,爐溫較低,冶煉出的鋼鐵是海綿狀的。而經過反復加熱、折疊、鍛打,可降低鋼材中的雜質與過多的碳,增加鋼材的彈性與韌性,刀胚的含碳量會更均勻,鐵晶體也會更細緻,成千上萬層的刀胚,是刀劍具有強大韌性的表現。”
最有傳奇色彩的步驟叫“覆土燒刃”:如同作畫一樣,將陽江的紅泥塗在刀胚上。 然後將刀條放在木炭爐中進行加熱。 周軍一般會在晚上進行這個步驟。 因為以黑暗為背景,他的眼睛會更容易判斷出應該在什麼時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刀條抽出,然後以同樣迅疾的速度插入水中淬火。 刀條在水中“呲呲”作響,再將其取出,去掉覆土,刀條上遂形成高低起伏、濃淡相見的花紋。 這頗值得玩味的“寫意山水”不僅是一種裝飾:覆土較薄的部位會迅速冷卻,而有覆土較厚的部位溫度下降緩慢很多,使得刀身各部位的硬度不同,最終形成剛柔相濟的效果。
古法鍛制的過程並不全是這樣充滿戲劇張力的,更多的時候是辛苦與枯燥的交織。 比如研磨工序,也就是俗稱的“磨刀”,一把傳統刀劍條,要歷經10~12塊不同的石頭進行研磨,少則十天半個月、多則幾個月。 只有經過這樣的過程,刀劍本身的性能、特徵、美術效果等才能纖毫畢現。
周軍告訴記者,在順利的情況下,傳統刀劍的工期“一般是6~12個月,這是工業化生產無法容忍的慢節奏、無法承擔的巨大成本付出。”
激活兒時“刀劍夢”
周軍出生於湘西北大山之巔,從小喜歡舞刀弄槍。 父親是相鄰幾個縣的傳統木工行業頭領。 4、5歲時,他就可以用父親的工具自己製作木刀、木劍、木槍這類玩具了。 周軍初中上的是寄宿學校,學校附近有個打鐵鋪,周軍經常痴迷地看著鐵匠師傅作業。 12歲時,他徵得鐵匠師傅的同意,獨力鍛造了一把夾鋼短劍,還根據小人書裡面的樣式做好劍柄和劍鞘。 很長一段時間,周軍都是抱著這把短劍睡覺的。
在大學,周軍學的是文秘專業。 從校門走出之後,他做過建築模型設計和製作、黃金外匯交易經理、外企品牌策劃……直到2006年,他無意中在網上接觸了刀友論壇,兒時的“刀劍夢”被激活。
周軍認為,漢唐刀劍是中國刀劍製作技術的最高峰。 日本四天王寺藏的七星劍、丙子椒林劍,正倉院藏的金銀佃莊唐大刀、寶石銀飾唐短刀都是他魂牽夢縈的對象。 他感覺這些冷兵器時代的遺珍不僅是戰場上的凶器,更是以水火為筆墨、以鋼鐵為畫紙的金屬藝術品,有現代高科技無法體現出來的美術效果和東方美感。
令人扼腕的是,宋代以後,為了可以快速而廉價地大規模裝備軍隊,刀劍的品質逐漸下降,漢唐的刀劍製造工藝漸漸成為絕唱。 周軍卻“奢望”復原這個傳統。
現代工藝千人一面、充滿匠氣
古法鍛造張揚個性、富有激情
周軍認為,在目前的條件下,傳統鍛造方式確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首先,傳統燃料不是煤炭,而是密致的硬木燒製成的木炭。 這種燃料可以在煉鋼缺氧的環境下對鐵砂涔碳,鍛打時有效地減少鋼鐵中碳元素的流失,使鍛造出來的刀刃具有更強的攻擊性。
而對“覆土燒刃”這個步驟,現代工藝往往採用電爐燒製,這樣做出來的效果並不盡人意。 爐溫和刀身關係的掌控,以什麼角度、速度、方式從爐中取出刀身,然後入水,這些細節皆有講究,其中的微妙之處,只有經驗逐漸累積而出的手感才能。
周軍告訴記者,目前現代化的熱處理設備,其優勢是高效率和性能穩定的工業化產品。 這些工業化產品與傳統工藝熱處理的刀劍相比而言,就好像是印刷品和書畫的關係。 前者千人一面、充滿匠氣;後者則張揚個性、富有激情。
“從理論上說,以工業化、流水線的方式複原古法,做出比漢唐更優良的刀劍是可能的,但投入的成本將是個天文數字。冷兵器早已退出歷史舞台,這個客觀現實決定了漢唐刀劍的風采只能通過復原古法來實現,或者說,為了做出漢唐的刀劍,古法成為性價比最高的途徑。”周軍坦言。
周軍雖崇尚古法,但並不泥古。 比如他的一款命名為“漢帛”的削刀是受漢代厥首小削刀而來的啟發。 周軍為它設計了不足3厘米的刀身厚度,這讓它具備了剃刀般的銳利;不銹大馬士革夾VG-10的刀身結構,又足以支撐這個輕薄的刀身,在韌性與強度中達到一個可靠的平衡點。 在刀柄的設計上,他沒有完全複製原型柄的細莖造型,而是適當調整形狀讓手更舒適更方便施力。 因為他認為,既要繼承傳統美學,同時又具有時代性和個性的設計,才是真正對得起那曾經沉睡幾千年的環首削刀。
實戰性能才是終極追求
周軍說,刀劍之姿、形、地、刃與鍛造的魅力氣質,其實都是為了實戰性能。 “被神秘化了的古法鍛製刀劍技術,實質是千百年來刀匠與戰士們在經歷了無數戰鬥後的技術總結。”
換句話說,周軍對古法鍛制技術的追求,其實是對刀劍性能和刀劍文化的一種終極追求。 用他自己的話說,在這方面,他已經到了一種“變態”的地步。 一次,他聯合幾個大漢,耗費九牛二虎之力,抬鉗扳手一起上,鉗斷自己做出來的刀,測試其極限情況下的壽命。
周 軍說,在碰到挫折的時候,他有時也會反省自己:“在21世紀,追求冷兵器的極致之美,究竟有意義嗎?我最終給自己的解釋是: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會走什麼 樣的路。我是個特別容易滿足但又願意折騰的人。我想在這短短的一生中,把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到極致,這裡面可能也有想要體驗巔峰感覺的虛榮心。鍛制傳 統刀劍是個偏門,但這事本身很有意義。國內傳統刀文化產業原本就是斷代失傳的行業,我希望以自己的行動,令傳統刀劍文化再度引起社會的重視與認可,不要等 這些傳統工藝全部成了工廠裡的量產現貨商品的代名詞,我們才知道去珍惜、挽救和恢復。”
國內目前古董刀劍大多為贗品
周軍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真正按照古法鍛製刀劍的刀匠,加上他在內,大約只有三四位。 “在博物館等學術機構工作的專家、學者,對於古董刀劍有深厚研究,會形成他們特有的鑑別刀劍的方式;而我作為刀匠,因為更熟悉古法鍛制的工藝流程,所以更善於從刀劍工藝的時代特徵種種細節當中辨別端倪。”
周軍接觸過不少的中外“古董刀劍”。 “在日本,名刀、名劍一般屬於一些知名將領,他們的家族會代代傳承,所以保存狀況一般比較良好;而中國的情況比較複雜:首先是'破四舊'的時候,毀掉了一 大批存世古董刀劍;其次,中國的古代將領把武器視作'第二生命',通常在過世後會將刀劍作為陪葬物。所以古董刀劍很多都是出土物,如果是青銅刀劍品相還會 相對比較好,但如果是鋼鐵劍,一般鏽蝕得非常嚴重。”
鑑別鐵鏽厚重的古董刀劍,難度比較大。 周軍認為,開窗研磨是鑑別其真假以及品質的有效途徑之一。 “而在實際情況中,開窗研磨的'古董刀劍'大部分卻可能是贗品。這說明目前古董刀劍的造假現象非常嚴重。而造假的慣用手段就是人為地搞出一些鏽蝕,以掩蓋贗品刀劍身上經不起推敲的諸多細節。”
對於新入行的藏家,周軍建議還是“多看、多學,少動手(掏腰包)”為宜。
相劍術:什麼樣的刀劍才好?
1.刀身質地綿密均勻。 這反映出刀劍鍛造密致、結構合理,具有很好的韌性和張力。 質地越綿密,張力表現越佳。
2.刀刃清亮通透。 刃部“清亮”反映出刀劍經過優良的熱處理過程。 刀匠操作時對自身技術足夠自信與果斷,在出火與入水時不拖泥帶水,同時也代表著刃部鋼質優良,砍殺時有很強的穿透性。 “通透”則代表整個刃部的均勻與連續性,提供了刃部無比優秀的張力與傳達性。 在擊中目標時可以讓劍手使出的勁力準確地傳遞到目標上。
3.如臂指使(就像使用者手臂一樣運用自如)的優良操控性。 好刀劍應該在出鞘與揮斬時不會因刀自身的原因抖動,遇到對手格擋時不會偏離目標太遠。 好刀劍的重量與靈活使用之間達到完美的平衡。 愛刀之人有機會最好學習一下刀劍格鬥術,會更容易領悟其中真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