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南陽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刻銘硯

收藏界 
圖1 圖1 圖2 圖2 圖3 圖3
文/河南 任義玲
河南南陽博物館收藏一方長方形硯,長25.5厘米、寬15.2厘米、高4.8厘米,中下部開長方形硯堂。 硯堂平​​坦,四周墨跡斑駁,圍繞硯堂四周有寬1.5厘米、深約0.6厘米的水池。 在硯的上部有下玄月形的小墨池,墨池上有一橢圓形的“硯眼”,墨池左右兩邊各浮雕一隻長尾動物,其頭部向下、長尾上翹呈相交狀,頭部已殘缺。 在墨池下又琢一顧首回盼狀的相同的動物(圖1)。 硯 背為抄手形,有4行豎書刻銘,人為劃損較為嚴重,但仔細辨認仍可識讀出61字銘文:“此硯以蜼為飾,制頗古疋(同“雅”) 。攷《爾雅》之蜼,即《虞書》之宗彝,其性孝而清,禮且多壽。考古人刻之於器,昭良弓以也,爰名為宗彝研(硯)雲。”落款為“弘治甲子守溪王鏊書於京邸” (圖2)。 下鈐方形篆文印章一方,但因人為損毀嚴重已無法辨識。 銘文書體行草,字體清麗俊逸。 硯左側面鐫“太原閻若鐻藏”六個楷書大字,字體端莊大方,氣勢剛健有力。 下鈐“潛邱”、“百詩”兩方篆文印章(圖3)。
此硯為黛黑微帶褐色的上等端石所製,純正秀嫩,溫潤如玉。 硯堂周圍的水池如水渠般圍繞硯堂四周,故該硯又名“水渠硯”。 這是目前發現的為數不多的一種硯形。 此硯體型較高,硯體前後寬度一致,有厚重之感。 從此硯的形制及銘文內容看,該硯應為明代時期雕製而成。
從硯背的銘文內容看,該硯的始有人為明代的王鏊。 王鏊(公元1450—1524年),字濟之,別號守溪,晚號拙叟,江蘇吳縣(今蘇州)人。 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鄉試,次年會試,皆第一(解元、會元),廷試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一時盛名天下。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以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入內閣;不久,進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翌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銜。 王鏊為人正直,敢於直諫。 其時,宦官劉瑾弄權,陷害忠良。 王鏊與之抗爭,並聯名上書,終因勢單力薄,孤掌難鳴,遂連續三次上疏辭官,以武英殿大學士致仕。 王鏊回蘇​​後,一直潛心讀書和著述。 他崇尚經術,還身體力行地使弘治、正德年間的文體為之一變。 著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震澤紀聞》等,是明代文學家之一。 明嘉靖三年 (公元1524年) 王鏊病逝。 諡曰“文恪”,墓葬洞庭東山。
此硯銘是王鏊於“弘治甲子”即弘治十七年(1504年)在京邸(今北京)所書。 銘文中說此硯所雕飾的動物為蜼,也即“宗彝”,王鏊考釋了古人常將這種動物圖案刻於器或繡於服上的原因,並將此硯直接命名為“宗彝硯”。
“蜼”實為一種長尾猿,《山海經》中記載有這種名叫蜼的動物。
彝本為古時一種盛酒器,常用作宗廟祭祀的禮器,為國家的重寶,是國家的象徵。 宗彝也是天子冕服上象徵統治權威標誌的十二章之一。 後漢鄭玄詮《周官》司服條中把《虞書》十二章與《周官》五冕內容相結合,把毳冕中的虎彝、蜼彝合在宗彝上面,即於宗彝上畫上虎、蜼之形“謂宗彝也”,這裡明確地提出了“蜼”即“宗彝”。 所以王鏊在硯銘中說:“攷《爾雅》之蜼,即《虞書》之宗彝”。
王鏊在硯銘中說宗彝“性孝而清、禮且多壽”,宗彝具有多種象徵寓意。 首先宗彝為宗廟之祭祖禮器,表示不忘祖先,即宗彝是禮的象徵。 其次宗彝又是智慧、多壽、忠孝、威武等的象徵。
硯銘中稱古人將宗彝“刻之於器,昭良弓以也”。 良弓本是指好的弓箭。 良弓與國家政事聯繫在一起始於唐太宗,《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曾得良弓十數,以示弓工。 乃曰:“皆非良才也”。 問 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則脈理皆斜,弓雖剛勁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唐太宗於是感嘆道:“朕以弓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猶不得其理。況朕有天下之日 淺,得為理之意,固未及於弓,弓猶失之,而況於理乎?”從而從制弓之道中參透出修身、治國之理:木心正則弓良,人心正則才俊。 於是下詔要求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夜宿中書內省,以便自己一有機會就召見他們,詢問宮外之事、百姓疾苦及政事得失。 此後,人們就常將“良弓”與治理國家聯繫在一起。 所以王鏊認為古人刻宗彝於器上,是作為“良弓”的比擬,寓意為皇權的威嚴或國君的聖明。 而他自己是否也寄情於硯,以宗彝作硯之裝飾來期盼如唐太宗一樣聖明的國君呢?
從硯左側的“太原閻若鐻藏”刻銘看,該硯後來的主人應為閻若鐻。 閻若鐻,字百詩,號潛邱,祖籍山西太原。 他學識淵博,為我國考據學的奠基人之一,同時又是清初的經學大師。 其一生學術成就繁巨,經學、地理、歷史詳細考證,著述十餘種,其重要著作有《古文尚書疏證》《四書釋地》《潛丘札記》《毛朱詩說》《經學論》等。 尤其是《古文尚書疏證》一書,證明了古文《尚書》之偽,漸開學者疑經之風,成為我國學術史上的不懈之作。 此硯成為考據家閻若鐻收藏的墨寶珍品,大概也與王鏊的硯銘內容頗具考釋的特點有一定的關係。
明代是一個藏硯之風大為流行的時代,一些士大夫等文人也都參與到硯台的雕刻當中,他們不僅參與硯的選料,而且還參與硯的設計與製作,所以明代的名人硯出現很多,並且硯石的典型樣式也非常豐富。 明硯一般端莊厚重,大件作品居多,紋飾簡練不甚繁瑣,具有精(精緻)、約(簡練)、厚(敦厚)、雅(典雅)的鮮明特徵。 該硯即為一方典型的明士大夫硯。 它選料考究,造型古樸,其挺秀簡約承接了宋硯之清風秀骨,體積品相顯示了明人崇方正渾厚之時尚。
綜上所述,該硯始擁有者為明代的王鏊,他在硯背刻銘留記以表心志,後來蓋硯由清代的閻若鐻收藏。 硯背、硯側的不同時代、不同字體的書銘賦予了該硯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具有了較高的藝術鑑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