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浮雕雲龍紋衝耳爐款識:“大明宣德年制” 明中期帶座蚰龍耳爐 明晚期馬槽爐
銅爐是一個"活"的藝術品,它是可以每天供你賞玩的東西。 點燃一支香,無論祭拜還是焚香,銅爐的皮色都會越變越美。 近幾年,香文化日漸回歸,與其密切相關的銅爐也在市場上逐漸走熱。 人追物,物追人
明初至清中期是銅爐製作的巔峰階段,從明清到民國的銅爐都是文人、士大夫、收藏家的珍愛之物,明晚期大收藏家項子京就收藏了很多銅爐。 銅爐既可以具有官窯般的標準和嚴謹,又可以蘊藏明晚期私家款般的文人情懷,其內涵豐富,充滿古典韻味,等著懂它的人去開荒、去宣揚、去傳遞。
在收藏市場中,銅爐多為宣德爐。 宣德皇帝在位時從國外進口了一批上好的銅,隨後在他的親自督促下命人設計燒製了宣德爐,成型後的宣德爐彰顯了大氣磅礴的精神,絕大多數被陳設在皇宮各處。 據說,當時的百姓只知其名而未見其形。 宣德爐上承了夏商周青銅器的紋飾,中承了宋元瓷器的造型,引領了中國銅器的複興時期,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始終是一個高端的器物。
“銅爐是一個"活"的藝術品,它是可以每天供你賞玩的東西。點燃一支香,無論祭拜還是焚香,銅爐的皮色都會越變越美。”學設計出身的宣德爐收藏家陳維駿對事物的線條美甚是著迷。 從一開始接觸宣德爐,就被其簡練的造型和線條吸引住了。 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陳維駿就會到各地去搜羅宣德爐,至今他已經收藏了300多件,並且每得到一件都如獲至寶。
接觸宣德爐的時間長了,陳維駿對宣德爐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閒暇時光,他喜歡坐在舒適的轉椅上,悠閒地賞讀著王世襄的《自珍集》。 王世襄的舊藏之中有一件“李曲江制”的鬲式爐令陳維駿寤寐求之,然而他明白這個物件在2003年的時候就被一位藏家收入囊中,隨後便“銷聲匿跡”,他認為自己與這件銅爐再無緣了。
2008年,陳維駿得到了一件“曲江清賞”款馬槽爐,此後,他越發想得到“李曲江制”的鬲式爐。 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在2010年匡時五週年的時候,鬲式爐再次出現,最終陳維駿順利將這件藏品歸入了自己的寶庫。 “有時候物件就是人追物,物追人,原本以為不屬於我的東西,幾年之後又突然出現在眼前,令我激動不已。”
名人的號召力
近幾年,香文化日漸回歸,與其密切相關的銅爐也在市場上逐漸走熱。 銅爐的價格一般來說受到尺寸、重量、款式等因素的影響,收藏銅爐應該把握“材美工良”四個字,喜愛銅爐之人可以選擇造型典雅優美、銅質精良、皮色保存良好、款識清晰、工藝精湛的銅爐。
縱觀拍場,銅爐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名人效應”有關,其中王世襄的影響力就不容小覷。 2010年北京匡時[微博]錦灰吉金-王世襄藏銅爐專場,20件拍品成交率100%,成交額9844.800萬元,這給原本受到冷落的銅爐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到現在為止,除了王世襄舊藏的銅爐,基本上其他銅爐的價格都不是很高。 “名人效應”真的給銅爐市場帶來了春天?
"名人效應"是很正常的現象,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 因為他背後的精神和文化一直是被認定的。 這就好比乾隆皇帝喜歡收藏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真跡。 ”陳維駿表示,現在來看,“名人效應”在其他藏品上同樣適用,比如顧景舟大師與畫家吳湖帆合作的一個紫砂壺就曾拍出了1300多萬元的高價,但這畢竟只是極少數,對於整個銅爐市場來講,它只是個例。
北京華辰拍賣[微博]有限公司瓷器玉器工藝品部主管翟昊天認為,“名人效應”使銅爐收藏領域多了一個可關注的焦點,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銅爐得靠“養”,這樣的話它們才會與你心相通意相融,王世襄就特別會“收拾”爐子。 他收藏的銅爐首先是質地好,其次是有年份,再者是講究製作工藝,基本上都有那種滄桑、華貴的光潤感,價格自然就高。 另外,收來一件銅爐不光是擺著欣賞的,必須要對它進行擦拭,讓爐子沾上佛香的香灰,提高銅爐的質地,用香熏了爐子,它會有熱度,就能更加通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