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淺談清代《鄭志》內外聚珍版的鑑定

 《收藏》雜誌 ​​
“外聚珍”版心下方沒有校勘官的姓名 “外聚珍”版心下方沒有校勘官的姓名 “外聚珍”版心下方沒有校勘官的姓名 “外聚珍”版心下方沒有校勘官的姓名 《鄭志》邊框有斷裂而正文無傷 《鄭志》邊框有斷裂而正文無傷
安徽黃山倪清華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詔,廣蒐天下遺書,開館纂修《四庫全書》。 翌年,各省進呈本、採進本、《永樂大典》輯佚本源源匯集北京。 其中有些是稀見本或孤本。 為了使這些書傳播於世,乾隆曾諭旨武英殿先行刊版印行,但對不利於其統治的著作則多行禁毀。
乾 隆三十八年十月,奉命管理《四庫全書》一應刊刻、刷印、裝潢等事的四庫全書副總裁金簡上書奏請:“將來發刊,不惟所用版片浩繁,且逐步刊刻亦需時日……莫 若做成棗木活字版一份,印刷各種書籍,比較刊版工料懸殊,遇有發刻一切書籍,只需將槽版底本一擺,即可印刷成捲。”乾隆准奏,同年下旨施行。 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已雕出木活字15萬個,尚不敷用,又增刻木活字10萬餘個,前後共刻木活字大小25萬餘個。
此後,凡四庫全書館交印各書就用這套木活字排版印行。 乾隆以“活字版”名稱不雅,改稱“聚珍版”。 這些書因為行款版式完全相同,又都由武英殿用聚珍版排印,故統稱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武英殿用這套木活字前後排印138種書。 又據陶湘考證,嘉慶年間(1796~1820年)又用活字排印了一些書,行款版式與乾隆印本有所不同,版心下沒有校勘人姓名,世稱聚珍版單行本。 有單行書7種,這就是《聚珍版叢書》的最足本。 每半葉9行,行21字。 四周雙邊,單黑魚尾。 白口,下有校勘官姓名。 後來乾隆為了顯示其編纂四庫全書的目的是“稽古佑文”“嘉惠士林”,特旨准許東南五省的布政司衙門照式翻雕、刷印行世。 這些照武英殿聚珍本翻雕的書也稱聚珍本。 這些書雖名為聚珍,實是雕版,不是活字,但二者極為相似,不易區分。 故將活字版的《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稱為“內聚珍”,將各省翻雕武英殿叢書稱為“外聚珍”。
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藏《鄭志》3卷,魏鄭小同撰。 鄭小同,字子真,北海高密人,三國魏時期人,高貴鄉公時(254~260年)曾官至侍中。 他是東漢經學家鄭玄之孫,其父鄭益恩死於黃巾之亂,鄭小同成為遺腹子。 鄭玄因其手紋與己相似,取名為小同。 後被司馬師殺害。 司馬師在殺鄭小同時曾說:“寧我負卿,無卿負我。”頗類曹孟德手段。 按:《隋書·經籍志》載:《鄭志》十一卷,題“魏侍中鄭小同撰,已亡佚”,今傳世為後人輯本。 《四庫全書總目》對其內容考證後,認為系古人所為,“非近時所新編也”。 其內容大體記載鄭玄與其門人​​趙商、張逸等問答之詞,其中以有關經傳疑義的闡釋較多。 清 修《四庫全書》時,館臣除照錄此輯本外,又將前人搜採未盡者,諸經《正義》及《魏書·禮志》《南齊書·禮志》《後漢書·郡國志》注、《藝文類聚》諸書所引 者凡36條,加之已亡佚的《鄭記》被《初學記》《通典》《太平御覽》所引3條,並成《補遺》一卷,附輯本《鄭志》之後,以備後人參考。 雖僅剩殘篇,但仍可供研究鄭玄思想和鄭學之用。
《鄭志》上卷65條、中卷48條、下卷62條。 一冊全。 行款版式與聚珍本通行行款版式相符,每半葉9行,行21字。 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單黑魚尾,白口,上題“鄭志”,中題“卷數、頁碼”,下題校勘官姓名。 是書目錄為彭紹觀校,上卷為劉躍雲校;中卷為谷際岐校,下卷為繆晉校。 開本31.5×19厘米,板框19×12.5厘米。 書前有《御製題武英殿聚珍版十韻》及序,目錄首行下題“武英殿聚珍版”6字(圖1)。 但是否就是“內聚珍”本,須更進一步鑑別,因為“內聚珍”和普通的活字本有很大不同:
第一,普通活字的書頁字體墨色濃淡不一,而“內聚珍”因為是殿版書要求很高,字體墨色差別不是很大,但細校仍然可以分辨墨色。
第二,“內聚珍”是用刻有版框、行格、版心的“套格”版先印好再用活字擺印,邊欄屬於整版刻印而非拼接,因此邊欄銜接處不會產生一般活字本的縫隙,偶見縫隙反而是由於斷版所致。 細審《鄭志》就沒有書葉邊框四角出現縫隙的情況。
第三,“內聚珍”邊欄有斷口,但不會影響活字擺印而成的正文。 《鄭志》中可見多處邊欄斷裂而正文無傷的例證(圖2)。
第四,“內聚珍”的“套格”版重複使用,會出現正文不同但邊欄斷損情況相同的書葉。 《鄭志》中亦存在此種情況。
第五,由於是先印好邊框,後活字排印,就出現文字壓欄或和邊框欄線相連的情況。 《鄭志》中就有這樣的書頁(圖3)。
綜上所述,《鄭志》就是乾隆四十二年武英殿印行的“內聚珍”本。 而且此書的裝幀是僅下紙捻,四周沒有裁切的毛裝本。 內府的毛裝本一般是作為皇家的賞賜品,就更顯此本珍貴。 是書《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有著錄。 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國圖等8家有藏。 此毛裝本未見著錄,所以雖為叢書之零種,亦謂珍稀。
武英殿聚珍版《郑志》 武英殿聚珍版《鄭志》
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藏浙江奉旨重刊《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0種,計有《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圖4)、《帝範》《甕牖間評》《農桑輯要》《夏侯陽算經》《海島算經》《傳子》《禹貢指南》《漢官舊儀》《拙軒集》。 經 查,杭州官刻本成書於乾隆四十五年,共刊刻了39種,還包括《孫子算經》《五經真術》《雲谷雜記》《茶山集》《潔齋集》《金淵集》《歲寒堂詩話》《易象意 言》《潔然齋雅談》《麟台故事》《春秋傳說例》《欽定武英殿珍版程》《傅子不分卷附錄》《明本釋》《儀禮識誤》《郭氏傳家易說》《墨法集要》《澗泉日記》 《鄴中記》《敬齋古今黈》《老子道德經》《春秋辯疑》《融堂書解》《易緯八種》《嶺表錄異》《魏鄭公諫續錄》《考古質疑》《水經註》《直齋書錄解題》。 雖然每種書的前面都有《御製題武英殿聚珍版十韻》及序,目錄首行下方也題“武英殿聚珍版原本”,行款、版式、字數都和《鄭志》相同,但其版框清晰,字體墨色均勻,應是雕版印刷而成,版心下方也沒有校勘官的姓名(圖5)。 這就是浙江省奉旨依照“內聚珍”版翻雕的所謂“外聚珍”本。
內外聚珍本,雖僅一字之差,但其版本價值卻謬之千里。 得之者當仔細判斷,切不可“外”冠“內”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