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琺瑯表:一場色彩探險

新京報 
關於錶盤的那點審美追求,總是很輕易地就精細到“執著”的地步。 於是緣起於古代希臘的琺瑯彩工藝被鐘錶匠人們吸納來,在方寸間細細描畫,湖光山色、飛禽走獸、珍稀花卉、宗教故事應有盡有,成就了高級腕錶中最為神秘和高貴的一派:琺瑯表。
一遍遍燒出永不褪色的畫
在傳統瑞士製表工藝裡,琺瑯彩繪是“日內瓦七項傳統工藝”裡最為艱深的一項,深諳東西方繪畫技巧的瓷畫師在高倍放大鏡的輔助下,以琺瑯為顏料在錶盤或錶殼上進行創作。 上一道顏色,便送進火爐燒製一次,如此往復直至最後得到一幅色彩溫潤細膩且永不褪色的畫面。
記者曾觀摩寶珀高級定製表款“The Unique”大師微繪琺瑯的過程:用紫貂單毛筆蘸著色彩在高倍放大鏡的輔助下開始作畫。 但這僅是琺瑯彩繪的初步工程,更關鍵的部分在於“燒製”。 每塗上一種顏色,錶盤就要送進大明火裡經歷一道烤製,一幅畫上的色彩越多,需要反复的次數越頻繁。 有時烤出來的色澤不能令琺瑯大師滿意,便將之再次投入烤爐,直到燒出理想的狀態來。
微繪VS掐絲
其實琺瑯工藝自十五世紀起便與鍾表行業結下不解之緣,至十八世紀達到藝術巔峰,讓東西方的帝王貴族皆為之痴迷。
其中微繪琺瑯是琺瑯表工藝裡最為珍貴的一種。 清康熙年間“畫琺瑯”工藝便傳入中國,在康、雍、乾三朝得到發展,不過多用於大小器皿與擺件、家具上。
而“掐絲琺瑯”蒙元時期傳至中國,並得到長足發展,“景泰藍”便是響噹噹的例子。 掐絲琺瑯堪稱琺瑯彩盤的半邊天,無怪乎去年神九上天時,飛亞達為女宇航員所特別製作的航天表上便採用了掐絲琺瑯裝飾。
一般說來,人們認為掐絲琺瑯的工藝難度要略略低於微繪琺瑯,但做出來的錶盤卻更為鮮亮醒目,更顯貴氣,這關鍵就在於“掐絲”上。 金屬絲線最終在錶盤上散發出的細密的熠熠光輝則與琺瑯的溫潤光澤相得益彰。
線條之美PK繪畫之美
微繪琺瑯與掐絲琺瑯兩種工藝所呈現出的錶盤自然是氣質迥異。 前者畫面溫潤氤氳,樸實無華;後者有金線加持,霸氣側露,因為在擅長表現的主題上也有所區分。
微繪琺瑯在表現富有東方水墨畫的寫意圖景上獨具優勢,臨摹起明清小說中的人物插圖頁也甚是清麗淡雅,又因色彩豐富亦常被用於臨摹宗教題材的西方油畫。
而線條明朗、色塊分明的掐絲琺瑯則更適合表現飛禽走獸與華麗的花卉特寫,以濃烈的色彩與存在感令人過目難忘。 去年大批腕錶品牌不約而同地用掐絲琺瑯製作出威風金龍,今年則繼續用之做蛇。
但在表迷圈裡,掐絲琺瑯和微繪琺瑯的高下之爭,時不時要被提出來言論一番,微繪琺瑯往往要佔了上風。 一名珠寶首飾設計教師認為,掐絲琺瑯絲線的粗細比較單一,易顯僵化。 而在琺瑯手藝人譚談看來,掐絲琺瑯體現的是線條之美,微繪琺瑯則呈現了繪畫之美。
對於收藏者來說,擁有一枚琺瑯表是終極追求之一。 其中,工藝艱難和製作成功率低尤顯珍貴,更何況同樣的釉料每次燒製出來的顏色都會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