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民間藏品體現地區民俗風情

 東陽日報

蔣有軍的近千件民俗藏品,有相當部分反映了畫水地區百姓生活、生產的變遷,洋溢著濃郁的畫水風情。
一是各種證照。 比如臨時通行證、國民身份證、學生畢業證,還有各種經濟收據、政治文件。 這些證件,大部分是蔣有軍從義烏的收藏市場上淘來的,少部分從鄉鄰手上收得,他自認為最有價值的是一張民國時期的貿牛證。 據考證,畫水鎮的黃田畈三月三廟會,當年是轟動江浙贛的主要廟會之一,廟會上最有名的就是耕牛交易。 到抗戰時期,黃田畈的耕牛市場已經演變成華東第一牛市。 當地百姓盛傳:“上橋頭賣豬娘,下橋頭賣牛娘,橋頭屋賣婆娘(指紡織品)。”1980年《浙江日報》刊發報導稱黃田畈三月三,“一天的營業額,相當於杭州一個農貿市場全年的營業額,光是耕牛的交易額就達300多萬”。 這賣牛證,就是頒發給做牛生意的人的證件。 做牛生意的中介,被稱為“牛​​牙郎”,他們對賣方盡挑牛的缺陷,以便賣家低價出手;在買方面前則對牛大加讚美,使買方下定決心。 交易成功後,雙方都要給牛牙郎奉上中介費。 由於一些“黑牛牙”擾亂市場秩序,損害交易主體利益,就有了牛牙證。 牛牙郎必須持證上崗,成交後必須出具貿牛證,證上載明牛牙郎姓名、成交牛的狀況及價格等,這種證延續五六十年,直到上世紀80年代耕牛市場萎縮後才消失。
二是各種器具。 在蔣有軍收集到的生活生產用具中,有些系畫水一帶獨有,比如泥飯缽。 有一次,幾位老人家來看他的藏品,其中一位說:“你這裡該有的基本上有了,但一樣東西你絕對沒有。”蔣有軍問是何物,老人說是泥飯缽。 原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畫水人外出乾活時,用泥做的小缽盛飯,待吃時只​​要把飯缽置於火上一烤,飯菜就會變暖。 由於泥缽易碎,黃田畈村華四自然村還專門設了口窯燒製。 蔣有軍打聽到窯主人或已搬到東陽城區, 數番進城尋訪無獲。 後在王凡村尋找時,一位老太太說家中有此物,蔣有軍跟到她家一看,缽里居然盛著糠菜老太用它來餵雞! 再後來聽說泉村有個養兔專業戶,囤積了一大批瓷飯缽用於餵兔,他趕過去從兔糞堆裡挖出了80多個。 由於清理髒物時間過久,回來後他的胳膊腫脹發炎,去醫院治療多天才癒合。 王會舜說,1958年左右畫水建造“花水塘”水庫,他去參加勞動,大家都帶了這種泥缽蒸飯,蔚為大觀。
三是宣傳畫。 上世紀50年代,各地貫徹“五七指示”,興辦“五七中學”,掀起“學工、學農、學軍”熱潮,黃田畈“五七中學”成為全國典型。 省裡在黃田畈舉辦典型推進會,全國各地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凡到訪者,均贈送給黃田畈“五七中學”最高領袖宣傳畫,畫面內容與規格均一樣,據老人們回憶這種宣傳畫當時掛滿了“五七中學”大會堂的牆壁。 “五七中學”撤銷後,這些畫不知所終。 蔣有軍某次從藏友處見到此畫,上有題詞落款,系武義等地的“五七中學”贈送給黃田畈“五七中學”,遂收藏起來,並了解了這段特殊的歷史。
還有件藏品系蔣有軍於不久前在義烏市場上淘得,是早前畫水地區退休幹部、黃田畈村旭光人、東陽日報優秀通訊員蔣貴榮的私人信件。 蔣貴榮生前收藏了大量歷史資料,包括自己早年的私人信件。 2011年他去世後,家人不忍睹物傷神,把這些資料清理出門,落到古董販子手裡。 蔣有軍在市場上邂逅這批信件時,絕大部分已被人購走,只留下少量品相不佳的。 其中一封是蔣在南江嶺腳水庫水電灌溉工程籌建委員會工作時寫給妻子的,上面印刷有毛主席頭像和語錄。 見故人信件淪落至此,蔣有軍不勝唏噓,遂收藏作為紀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印記,從前我對畫水的民風民情不甚了解,這些藏品幫我複原了過去的場景,很有價值。”蔣有軍說,較之文物,民俗藏品最大的優勢就是還能找到存活於世的述說者,“所以我希望能為自己的藏品出一本書,造一個完整的民間文化收藏館,來還原舊時畫水風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