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這是一個泛著迷人的幽藍色光彩的世界,林林總總的文物在這個世界裡都變得清晰而透明我們將目光暫且只放在青銅器上,看這個經由X射線成像技術開啟的新世界,到底是怎樣的面貌? 它如何輔助文物的保護與修復? 其中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給司母戊鼎拍X光
22年前參與拍攝國家博物館[微博]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鼎)X光照片時的諸多細節,胡東波至今記憶猶新。 作為王室祭祀用的青銅重器,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後期青銅鑄造技術的最高水平。 那時,國家博物館為了做好司母戊鼎基礎性保護工作,終於將其挪到了實驗室。
拍片前的準備工作是稱重。 因為當時沒有足夠大的秤,無奈之下,只得拿了三個磅秤一起稱,最終讀數加在一起才稱出鼎的重量。 其中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因為最終稱出的重量和資料記載的數據少了幾十千克,管理庫房的人員還曾一度拒絕簽收從實驗室搬回的司母戊鼎。
稱重之後,就開始給司母戊鼎拍攝X光片了。 國家博物館當時還沒有X光設備,所以從外面請了做工業X光探傷的公司來拍攝司母戊鼎。 通過測厚儀檢測,鼎壁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厚,但按照儀器檢測的厚度調試後,X光攝像機仍然拍不透這件重器。 工作人員很是苦惱,摸索了一整天也沒有一個頭緒。
現在,已經拍過了數千件青銅器,並擔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文物保護教研室主任的胡東波,當然知道當年的問題出在哪兒。 原來,古代青銅器有鏽蝕、氣孔,儀器所打的點有可能打在氣孔上或鏽蝕層上,因此得出的數據也許並不是實際厚度。 後來,事實證明司母戊鼎的確不是測出的那麼薄。 當年經過工作人員的一番摸索,這個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1990年,將X光等先進技術運用於文物之上,尚屬剛剛起步,因而,大家的目光更多集中在藉助這種先進手段,研究鑄造工藝和結構,並不包括探求腐蝕原因等與修復保護直接相關的考量。 正如醫院給人體拍攝X光片能發現很多病變一樣,人的肉眼看不到古代青銅器裡面的鏽蝕、縮孔、氣孔等鑄造缺陷,而在X光鏡頭下,一切都一目了然。
那次拍攝,就發現了司母戊鼎的一個小秘密。
司母戊鼎出土時,其實只有一個耳朵,如今我們所見的完整器是經過修復以後的。 不過,在X光的鏡頭下,原本就有的那隻耳朵,與器壁之間卻也顯現出一種不自然來,二者呈現出深淺不同的兩個色系,中間還有一道彎彎曲曲的細線,胡東波懷疑,莫非耳朵和器壁並非一次鑄成?
為了確認這個發現,胡東波的同事、材料學出身的姚青芳取了兩側的小樣來測內部的組織,最終確認二者的不同。 科研人員又從X光片上發現了另一個有力證據,在鼎身與耳朵之間,存在著一種有助於支撐內芯的“芯撐”。 種種跡象,都驗證了大家的猜測——司母戊鼎鑄成後,至少其中一隻耳朵曾經出過問題,古人又對它做了重新補鑄。
那次拍攝,也打破了很多以前的直觀印象,比如堅固性。 事實上,看似堅固的司母戊鼎,並沒有那麼完美無缺。
大家為從畫面上看到的證據和結論興奮不已,這證明X光片在探求青銅器鑄造工藝上的科學性。 “這一發現,與教科書上所得出的枯燥結論相比,太生動了。”胡東波說。
就這樣,一扇了解青銅器的新窗口打開了。 在研究、保護青銅器方面,X光成為一種新的檢測手段,並在接下來的20多年裡成為胡東波的個人愛好。 與之相伴隨的,是這項技術日臻成熟,並被運用到諸多文物保護和修復上。 截止目前,經過胡東波之手拍攝的X光照片已經超過了1萬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