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癭木雕:傷痛的藝術

 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樹的病變,樹的悲苦,樹的抑鬱,便化成“癭”
就像人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艱難、挫折一樣,作為大自然的一員,樹木也是如此。 風吹日曬,雨淋霜掛,鳥雀飛蟲也來啄食,於是,樹木就生了病,本來筆直的軀幹,漸漸病變,傷痛集結,化成累累凸處。 樹的傷痛,樹的悲苦,樹的抑鬱,最後便化成“癭”。
不過,正如文學家可以把苦難和傷痛化成串串動人的文字詩行一樣,藝術家也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 癭,本來是樹木傷痛的產物,但在藝術家手裡,卻能變成一件件藝術品,這便是“癭木雕”。
癭木雕的適合材質一般是那種較為堅硬細密的樹木,比如說樺木、柏木等。 在藝人的筆刀飛舞之間,一些美麗的意像也完美呈現。
筆者收藏有一尊民國時期的癭木雕(如圖),我給它起了個美麗的名字,叫貴婦人。 你看她,髮髻高挽,明眸皓齒,臉蛋泛著光澤,一臉貴氣,不是大家閨秀,定是府門千金。 尤其是“樹癭”,能夠化成髮髻,紋理,區分成臉龐和挺直的鼻樑,真是惟妙惟肖,極為傳神。 該癭木雕長37厘米,寬26厘米,在癭木之中,也算是比較大的一個。
癭木雕,在歷史上的記載不是很多,所以,對它所知甚少。 但它產生的年代應該不晚於魏晉時期。 唐代的癭木器物比較多,宋代之後,這門藝術逐漸成熟,雕刻的器物也更加精緻、更加細膩。 所以,宋代流傳下來的癭木藝術品做工都比較精湛。 明清時,癭木漸漸難以得到,尤其是大塊的癭木更是幾乎絕跡,於是,這兩個時期的癭木雕基本上都是些小器物,比如筆筒呀、筆洗呀,文房器物比較多。 經過民國的衰落,新中國成立以後,這門藝術又得以發揚光大。 不過,好的癭木可遇而不可求,致使好的癭器價格也是一直上漲。 到現在,上好的癭木雕,已經是價值連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