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餘年藝術文化延續,是炎黃子孫共同責任,在復興中國夢的指引下,和睦共處、團結友愛,讓全球華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唱響民族團結一家親不要忘本與根,也使中華文化藝術要薪火相傳,立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啟迪之下,開萬世之太平。與北京車管家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於2017年7月向台灣新北市提出申請註冊,為中華新聞社。並於八月六日台灣新北核准,經登字第1068123401號函註冊登記,並於2021年6月2日經台灣新北市經濟發展局核准商業變更登記,即日起更名為中華聯合新聞社
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廣欽老和尚:對在家居士的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
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解脫得自在
娑婆世界是我們暫時藉住的地方……
阿彌陀佛才是我們究竟的歸依處,是我們的故鄉。
■ 有一天,老和尚叫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去山門口割草,有人不理解老和尚為什麼對老年人這麼不慈悲,就問老和尚:「他已經這麼老了,您為何還要叫他去做那種粗活?」
老和尚說:「就是因為他年紀大了,再不做一些事消業障,未來輪迴的路上是很可怕的啊!」老和尚真是用心良苦啊!
△中國歷史文化講禮義,有大乘、小乘佛法,人如無禮義,學佛較難。中國自古有禮義忠孝,順道而行則社會安定,國泰民安。現代花花世界,要得人身很不容易,如不講禮義忠孝,即使得個博士,也難以救人。博士學一些有色相的、有生有滅的東西,不能究竟解脫,無法救人,眼所見,有生必有滅。古之聖賢有禮義、照規矩,世界太平可救人。
△居士到佛寺供養財物,是為了種福田,要做到無相布施功德才大,就是不執著布施的人、物及受布施者的相,這樣功德才大。
△居士到佛寺念經拜懺,要誠心,要放下,不要人在寺裡念經拜懺,心卻掛念著家裡的兒女。兒女自有他們自己的福報,要虔誠學佛,不要掛礙他們,若一心為兒女操心,就是愚癡的人。
△居士到寺裡,把帶來的東西供在佛前,即成三寶物,不再屬於自己的了。假若帶來的小孩要吃供佛或已供過佛的東西,就不可以自己拿給他吃,因為這已經成了三寶物,不屬於自己的了。如要拿給他吃,要得到出家人的同意。
△居士到佛寺念經拜懺,參加法會,在生活方面要多將就,不要嫌吃得不好,因為寺裡不同你在家中,有好東西吃,住在寺裡要能吃苦才行。
△居士來佛寺,要幫助寺裡工作,不要閒著沒事,講東講西,搬弄是非。
■ 來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苦,我們要知道—— 生從那裡來?死往那裡去?兒子、媳婦對你越好,你越貪戀,離不開世間,不知脫離苦海,仍在六道中輪迴。這都是業障重,業障就是煩惱、掛礙。
如掛礙家裡的男女老少等,每個人掛礙不同,但都把自己的生死路忘記,甚至連臨命終時將往那裡去也不關心了。有些小孩子現在就知道拜佛,這都是前世有種善根。所以說眾生隨業轉,個人業障不同,不能轉業,就得輪迴,煩惱無盡了。老年人如果知道回頭念佛,就不會到四生裡去,否則四生仍有份。有人問我說:「定業不可轉嗎?」
「我認為,人若知道信佛,回頭念佛修道,則定業可轉。」每個人的業感不同,如果不覺悟,將娑婆以為極樂,如吃葷的人在市場買雞鴨,覺得很快樂,但悟了以後覺得那是罪過,吃素的人看吃葷的人是罪過,他就覺得吃素是極樂。享福的人以為自己是在極樂世界,但不知道能否永遠如此享受?等到福享盡時,則苦惱、煩惱就來了。所以,我們既然能皈依三寶,就應該要念佛,不要貪求子孫。要放下一切,不要掛礙他們。很少人一輩子都享福,有多少福享就有多少苦,在家中應盡量拜佛、念佛,閒話少說,以求脫離苦海。人的一生沒多久,每個人都有煩惱,有煩惱則仍在生死中,四生也有他們自己的煩惱,如雞有雞的煩惱,所以要念佛才能了脫生死。
△眾生隨業轉,有的轉牛、豬、雞、蝴蝶等胎卵溼化,我們要找出生死路,一心念佛出生死,如不念佛則隨業轉,仍在六道輪迴,有人因為看不到,就不相信有六道輪迴,其實我們是可以看到的,如牛、豬,那是誰去投胎的?在花花世界中也可看出六道輪迴,如電視劇在演的,就像我們在演一樣。眾生隨業轉,要隨佛的清淨來轉很不容易,要解脫也實在不簡單,每個人的脾氣、個性不同,「知性好相處」(師父特別強調—— 我們要隨人之性、合人之性)。我們這個身體像地獄,靈光投在其中。
△在家人很難了解出家人的修行,我們不能叫你們在家人,用像我們出家人一樣的方法修行,出家人可以指導在家人,知道在家人的品性,引導在家人向道,不是要在家人的錢,如果要錢就有貪戀,應該是無形中感化在家人。 「解脫」這兩個字不簡單,度人須隨順眾生來度,須慈悲,不可依照和出家人一樣的方式來度。對你們好,是希望你們以後像我們出家人一樣來修。如有德行,講一句話就能度眾,出家人身上穿的出家衣服不簡單
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夢參老和尚:修行中的中斷障礙
不管是念佛法門也好,乃至讀誦大乘也好,禪定也好,隨便修行哪一法,你得產生力用,有力用你才能降伏魔障。往外修是利生,往內修是你自己。
例如生起一些煩惱,就用你的觀想力,用你的修習力,把那個煩惱降伏下去。但是,你有這個力量嗎?沒有。有些很簡單的事,因為障礙力出現了,什麼叫障礙力呢?你修行很好的時候,六親眷屬把你牽引著,使你退道。不是罷道還俗,而是在你的修行當中使你中斷。怎麼樣叫中斷呢?例如你在這裡聽《華嚴經》,你的家庭、六親眷屬出了業障,你要中斷,這叫中斷障礙,中斷魔。那就看你的修行有沒有力量,有力量你能克服,不會中斷。不會中斷就是你修行的力量能夠相續。
無論修行哪一個法門,最大的障礙就是中斷魔。為什麼中斷叫魔呢?不能相續,修行力量中斷了。再來又得從頭做起了,不是那個力度了,修行也如是。過了這個機會,再想重複,恐怕很難了。
念佛念的將有暖氣了,剛產生力用了,被世間的名聞利養給扯住,中斷了。回來再重頭來,就差得多了,這叫中斷障礙。
所以修習的力量是很微妙的,殊勝行就怕中斷。中斷了,要使它再相續,那跟前頭的力度不同,你那信心也不一樣了。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廣欽老和尚:別人罵你是消災給你不好臉色是最上供養
1、人家侮辱我、欺負我、占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福慧,延長我們的壽命。
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惡,人家毀謗我們,罵我們惡人善人,都當做沒聽到、沒看到,收攝六根不外馳。只有那些沒功夫的人,才整天窺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計較。
3、修就是要修這些壞的、惡的,這些逆因緣,會啟發出我們的智慧與知識,成就我們的忍辱行,讓我們處處無掛礙。當我們的智慧發展到某一程度時,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煩惱,所以,越是會修行的人,越是喜歡在逆境中修。
4、修行就是在修我們這忍耐性,修這種種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適順意的境界有什麼可修?就是要在橫逆的環境去磨、去修,萬般事總要順別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後終會有好處,如果再分個我是他非,煩惱就惹上來了。
5、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麼事情不順眼,就把耳朵關起來,眼睛閉起來,裝著沒聽到、沒看到,睜一眼、閉一眼,對人要和顏悅色,再怎麼說,修行就是忍辱這兩個字。
6、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處,能行忍的人,福報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業障、開啟智慧。
7、對於他人的侮辱,能忍下來,便是我們的福報,以後還會慢慢地開智慧,忍辱也是在開我們的智慧。
8、譬如說:別人罵你,那是消災,給你不好的臉色看,那是‘最上供養’,要沒有分別,如獲至寶。對廚房的飯菜,如果嫌好嫌壞地挑剔,自己本身會損福,反而還增加煮的人的福氣。
9、受戒是受什麼?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裡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故人見生歡喜,亦可感化人。
10、任何橫逆,就如同錢要讓你賺,你不要,就是說境來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煩惱。
11、什麼事都能忍得下來,才會進步,就是自己對,也要向他懺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12、打擊我們的,你以為他是壞人,但是在修道來講,是有幫助的,內心要感謝他。那是西方錢,你不會賺,反而跑去哭。
13、受了別人的攻擊或批評,我們當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還要感到慶幸並感謝人家。
14、忍辱即智慧。
15、誇我們的,讚美我們的,那都不是明師;罵我們的,不管對與否,這才是真正明師。刺激我們的時候,就是在成就我們,當我們受到刺激時總會想:“這麼瞧不起我,我就做給你看。”拿出這個志氣來,成就已經在望。
16、.忍辱波羅蜜,不要說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覺自己在忍辱,或壓抑自己,這還有相,而是對境不覺得,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罵你時,你不覺得人家在罵你。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中華新聞社報導-柯沛鴻書畫作品將於十月份於美國納斯達克展要播放我的作品十秒鐘
有“世界第一屏”之稱的美國納斯達克展要播放柯沛鴻藝術家書畫作品十秒鐘,後期安排在大陸國內選擇7家官方媒體來針對我的作品宣傳,這樣不管在美國或者中國媒體都屬於爆炸性的新聞,宣傳效果十足。
台灣第一位藝術家登上納斯達克播放視頻。
為台灣爭光,中國人加油,創造雙贏和諧新局勢。
下圖是美國納斯達克視頻核定十秒畫面,因受青睞多幅作品組合宣傳及播放兩次(別人乙次播放及單圖宣傳)。
台灣第一位藝術家登上納斯達克播放視頻。
為台灣爭光,中國人加油,創造雙贏和諧新局勢。
下圖是美國納斯達克視頻核定十秒畫面,因受青睞多幅作品組合宣傳及播放兩次(別人乙次播放及單圖宣傳)。
廣欽老和尚:對錯好壞
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說,肚子裡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後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老和尚又繼續說:別人的行為好,我們心裡不起歡喜貪著心,行為不好,也不起憎噁心,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別人不好,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這樣,不論事情是好是壞,能保持這個心不動,便是忍辱。能夠衝破這一關,以後無論什麼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這點切要好好學,好好磨煉,如此業障自然消除,身體自然也好起來。
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佛法是圓的,是可以權宜變通的,並不是有棱有角的,總是要寬怀大度,自身立場沒有過失,別人要怎樣,那是別人的作為了,與己無關。修行就是在訓練我們做人和做事的態度。
你看看過去祖師們的書,那些祖師並沒有走,他們還在對我們說法。
我們不論到什麼地方,只要抱著願意吃苦的心態,願意忍一切辱,吃一切虧,不畏艱苦,則照樣會進步。
在俗家,我們是享受慣了,受驕縱慣了,什麼事情都受不得委屈,總是固執自己的意思,剛愎自用,受不住約束,而今出家了,便是要把在俗家及無始以來,所帶的這種習氣種子換成佛種子。而培養種子並不是簡單的事,要用我們的信、願、行的力量慢慢改過,拔除習氣種子,讓佛的種子逐漸地發芽茁壯。 ”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宣化上人:增福、增壽、增祿的方法
諺云:“有德真富貴,無道是清貧。”一般人以為金銀珠寶才是財富,實則非也,這種外在財富,隨時都會被人搶去。故古德曰:“富潤屋,德潤身。”人無道德,就是真正的貧窮。
這個“貧”字,乃由“貪”字演變出來;因為貪得無厭,而結果貧窮。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利己就是惡,利人就是善。諸惡不作,即是不自私;眾善奉行,即是不自利。再能不貪,便不窮了。
人為什麼窮困?乃因貪多,結果愈貪愈窮。你若能本著“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此即觀世音菩薩的本懷及志願。能愛人如己,捨己為人,這都是大悲心。
我講的法都是很淺的,是什麼法?是吃飯,穿衣,睡覺。所以有人向我求法,我就教他吃少一點,穿少一點,睡少一點。因為“減衣增福,減食增壽,減睡增祿”,若能三星拱照,這不是佛法嗎?
你若患失眠症,我也可以教你一個治療的方法。為什麼人會失眠?因為從早到晚擔心如何發財,要不然就掛子掛女,掛丈夫、妻子、兒孫,焉能入睡?你不打那麼多發財的妄想,放下財色名食睡五欲,自然夢穩神清。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夢參老和尚:修行中的中斷障礙
不管是念佛法門也好,乃至讀誦大乘也好,禪定也好,隨便修行哪一法,你得產生力用,有力用你才能降伏魔障。往外修是利生,往內修是你自己。
例如生起一些煩惱,就用你的觀想力,用你的修習力,把那個煩惱降伏下去。但是,你有這個力量嗎?沒有。有些很簡單的事,因為障礙力出現了,什麼叫障礙力呢?你修行很好的時候,六親眷屬把你牽引著,使你退道。不是罷道還俗,而是在你的修行當中使你中斷。怎麼樣叫中斷呢?例如你在這裡聽《華嚴經》,你的家庭、六親眷屬出了業障,你要中斷,這叫中斷障礙,中斷魔。那就看你的修行有沒有力量,有力量你能克服,不會中斷。不會中斷就是你修行的力量能夠相續。
無論修行哪一個法門,最大的障礙就是中斷魔。為什麼中斷叫魔呢?不能相續,修行力量中斷了。再來又得從頭做起了,不是那個力度了,修行也如是。過了這個機會,再想重複,恐怕很難了。
念佛念的將有暖氣了,剛產生力用了,被世間的名聞利養給扯住,中斷了。回來再重頭來,就差得多了,這叫中斷障礙。
所以修習的力量是很微妙的,殊勝行就怕中斷。中斷了,要使它再相續,那跟前頭的力度不同,你那信心也不一樣了。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星雲大師:做人有做人的藝術,說話也有說話的巧妙
言必契理,
言可承領,
言則信用,
言無可譏。
——《十善業道經》
這是《十善業道經》裡的一段話,提示我們說話的技巧與方法。
做人有做人的藝術,說話也有說話的巧妙。所謂「做人難,人難做」,關鍵在於說話的不容易。假使一個人談吐誠懇得體,符合進退之道,處人處事自然圓融無礙,人生路上會更加平順多彩。那麼,話該怎麼說呢?
第一、言必契理。有的人說話,懂得因應對方的需要而說,比方見到農夫,就說農夫的語言;見到軍人,說軍人的語言;見到商人,說商人的語言;見到工人,說工人的語言,這就是「契機」。除了契機,還要「契理」,說話的內容要合乎道理,更要能有益於人。因此佛經的言論,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不但契合眾生的根機,也契合諸佛的真理。
第二、言可承領。我們所說的話,要能讓人接受。有的父母怪兒女不聽話,兒女也反抗父母,認為父母不聽他們的心聲;有的老師不懂得因材施教,學生無法吸收,考試自然也不盡理想;有的人聽到好話「聞善言不著意」,不能承受、領會別人的教導,這是非常可惜的。說話最大的妙用,是要對方能接受,才有可能作進一步的溝通交流。
第三、言則信用。所謂「人無信不立」,做人忠誠守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如果一個人輕諾寡信,說出的話不能兌現,就難以再讓人相信。因此我們要學習說真實語,守信不妄言,才能獲得他人永久的信賴。
第四、言無可譏。說出來的話不但要讓對方可以接受,還要能不讓人譏評。很多人一開口就讓人不高興,因為他只顧及自己的立場,說話不得體;有的人一開口就給人不歡喜,因為他傷害別人的尊嚴,甚至得罪了人還不自知。
佛光山開山之初,我為佛光人定下四大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主要的用意,是勉勵大家要處處給人、為人設想,因為慈悲沒有敵人。常說柔軟的愛語,給人一點慈悲,給人一點佛法,收穫的不只是別人,自己也能得到很大的利益。
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星雲大師:知此知彼有智者不爭
佛教講,學佛最高的境界是“無心”;但是,在世俗的生活裡,為人處事還是要處處用
人生最重要的,不但要知人,還要知己;不但要知事,還要知理;不但要知此,還要知彼。因為能知,就不會與人爭;能知,就不會不平,就能自在。所以,“有智者不爭”,有四點意見:
第一,勿與積聚人爭富
世界上有很多有錢人,雖然富可敵國,因為只知道積聚財富,而不懂得“錢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成了富有的窮人。因為他們的錢只是存在銀行里,或是放進保險箱裡,每天只是提心吊膽,害怕財富被人偷盜,結果存了一生的積蓄,自己卻從來沒有享用過。這樣的人,是貪求執著的愚者,因為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所以,做人不要只會積聚財富,而要善用財富。
第二,勿與進取人爭貴
有的人每天汲汲於鑽營地位權勢,或許他因此高升榮顯。但是,面對這樣的人,我們不必羨慕,也不必計較、不平,因為一個人一生的成就,不是以官位高低來衡量,而是要有道德,要廣結善緣,要多行善事,如此才能受到他人的肯定。否則“宦海浮沉”,一旦失去權勢時,人生的價值又何在呢?
第三,勿與矜飾人爭名
有的人為了沽名釣譽,不斷地掩短飾長,只為爭取功名祿位。荀子說:“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一個人能將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才是正直之人。除此之外,我們鑑古推今,但看漢朝時同輔劉邦奪天下的張良與韓信,一個懂得功成身退,一個誇功爭名,結果隱退者得全身,爭勝者被殺戮,所以,人生以踏實為德,實在不必爭功奪名。
第四,勿與狂傲人爭禮
世間上有一些自視很高的狂傲之人,要求別人對他要畢恭畢敬,不可有一點怠忽。這樣的人,我們無須對他不滿,或是要求他對別人也要禮尚往來。如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敬之。”一個人只要有高尚的品格,懂得尊重別人,自然會受人尊敬,否則,欲得別人的禮遇,往往求榮反辱,所以,不必與狂傲者爭禮。
《戰國策》雲:“無其實而喜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一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只知一味地貪圖虛名與權勢,總有一天會從高位榮顯中墮落。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要爭的是道德與人品,而不是爭外在表相的虛華。
如何用心 星雲大師提煉用心之道
日常之中,讀書要用心,做事要用心,做人也要用心,無論做什麼都要用心。所謂“用心”,到底要用什麼心?有四點看法:
第一,用無貪的心,逍遙於天地之間
人有貪心,難免“為物所役”,因而自我束縛、自我限制、自我縮小,不得自在。反之,超然物外的人,可以逍遙於天地之中,享受清風明月,何等灑脫自在。所以,做人不要戚戚於貧賤,不要汲汲於富貴,能夠不忮不求,才能隨緣放曠。
第二,用柔軟的心,待人於情理之內
做人要有情有義,做事要合情合理,所謂國法之前,也要兼顧情理。世間一切都不能脫離情理,人我之間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合乎情理,就會產生煩惱。所以,做人不能太耿直,更不能太嚴苛,能夠保有一顆柔軟的心,待人於情理之內,對人多一些包容、多留一些迴旋的空間,世間就會更溫馨,更有人情味。
第三,用體諒的心,化物於無住之境
做人要有體諒的心,要經常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人際關係才會和諧。一個人如果凡事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完全不去體諒別人,很容易和人產生對立,如此對方就會成為我們的障礙。所以,做人不要經常跟人劃清界線、壁壘分明,甚至敵對起來。 《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能有體諒的心,就可化物於無住之境,則“無住”反而“無所不住”,到處都可以安身立命。
第四,用精進的心,應用於為學之道
一部汽車,儘管零件、性能再好,如果沒有加油,缺乏動能,它就無法上路;一個人資質再優秀,如果不肯精進用功,終究一事無成。精進是成功的動力,不管為學、創業,都要勤勞精進,不可懈怠偷懶;就如登山爬坡,必須不斷勉力向前,才能到達峰頂。
佛教講,學佛最高的境界是“無心”;但是,在世俗的生活裡,為人處事還是要處處用心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