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餘年藝術文化延續,是炎黃子孫共同責任,在復興中國夢的指引下,和睦共處、團結友愛,讓全球華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唱響民族團結一家親不要忘本與根,也使中華文化藝術要薪火相傳,立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啟迪之下,開萬世之太平。與北京車管家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於2017年7月向台灣新北市提出申請註冊,為中華新聞社。並於八月六日台灣新北核准,經登字第1068123401號函註冊登記,並於2021年6月2日經台灣新北市經濟發展局核准商業變更登記,即日起更名為中華聯合新聞社
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星雲大師:想擁有高貴莊嚴氣質 必須懂得四個字
世界上最名貴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也不是羽衣裳;更不是綾羅綢緞、貂皮大衣,而是“慚恥之服”。慚愧知恥是最美的服裝、是最好的化妝品;一個人心中如果懂得“慚愧知恥”,自然能夠散發高貴莊嚴的氣質,所以佛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
所謂慚愧,慚者,怕對不起自己;愧者,怕對不起他人。慚愧就是對自他不好的行為、心念,感覺羞恥,知道懺悔、改正。有了慚恥之心,可以激發一個人奮發向上。曾任六國首相的蘇秦,因為“恥”於父母不以其為子、嫂嫂不以其為叔,感到功名無成,因此懸樑刺股,發憤苦讀,終於成就不世偉業。蜀主劉備,因為“慚愧”自己身為漢室宗親,卻無力匡扶天下,因此奮起,號召天下英雄起義興漢,終於創下“三分天下”的局面。
一念慚愧、一念反省,高貴的品格、清淨的自性就能昇華起來。一個人如果能夠時時仰無愧于天,俯無怍於人,則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幾近於圓滿了。反之,一個無慚無愧、恬不知恥的人,往往因為道德良知被貪心物慾、被瞋恨嫉妒所蒙蔽,因此無惡不作,自然就失去人格;沒有人格的人,則如樹木無皮,無皮之樹,怎能開花結果?
現在社會上經常聽到有人不滿國家社會對自己照顧不周、怨怪親人朋友對自己不好;然而自己何妨想一想:我們對國家又貢獻了什麼?我們對親人又有什麼樣的照顧?假如我們能夠懂得慚愧反省,念及國家的保護、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親人的關懷、朋友的支持,我們除了“慚愧”外,感恩尚且不及,那敢去怨天尤人?
儒家有謂:“知恥近乎勇。”有一念的慚愧,就有一念的善根。一個人不怕能力不如人,也不怕曾經犯錯,只怕消極頹唐、自甘墮落。曾經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只因衣服上不慎掉了一顆鈕扣,遭到老師當眾責罰,假如當下能夠反省,品學必然更加增進;但是此生卻從此自暴自棄。所以,今日的教學方式,老師也應該以養成學生的自尊心及自我處罰的慚愧方式,來重新評估價值。
有慚愧心的人,自能改過向上,自能敦品勵行。假如每一個人從小都能培養慚愧知恥的心,經常“慚愧”自己的無知、慚愧自己的無德、慚愧自己的無能、慚愧自己的不足;能夠把“慚愧”培養成為自己身心思想的全部,把“慚愧”表現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中,必定能夠增長德業,無往不利。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達真堪布:妄念不死,真心不活
一個學佛修行人壓服煩惱不難,通過慈心悲心喜捨四無量心等,可以暫時壓服一下。現在有些人說,我一心念阿彌陀佛,也不生煩惱。那你念的阿彌陀佛是世俗諦的阿彌陀佛,還是勝義諦的阿彌陀佛?如果是勝義諦的阿彌陀佛可以,如果是世俗諦的阿彌陀佛,那隻是暫時不生煩惱,但並不等於斷除煩惱!如果遇到對境時它還會生起來。
佛經宣講,慈心悲心等任何善念,都無法從根上祛除煩惱,只能暫時壓服。小乘裡有這種說法,如果對某人生起貪心,可以把他觀為白骨。生嗔恨心時,可以用慈心對治,希望他們獲得安樂。生起其他煩惱可以觀呼吸。現在有觀呼吸的修法。
但是這些都不能從根上祛除煩惱!從根上祛除煩惱,對治我執,就要靠無我和空性的智慧。我們把五蘊執著為我,但五蘊不是我!因為我們概念中的我,我們執著的我,是獨立存在的,是恆常的,昨天的我、今天的我都是不變的,事實並非如此。
五蘊是多法,起碼是五種不同的法,五蘊是遷變的,前後變化,關於這點現代科學也已經闡明。宏觀世界的變化來自微觀世界的變化,如果沒有微觀世界的變化,不可能有宏觀世界的變化。所以五蘊是剎那當中變化的法,它不同於我們執著的“我”。 “我”是我們假立的,它並不存在。只在我們分別念面前存在,一旦明白這個真相,相續中產生了無我的智慧,我執就沒有立足的地方了。
在你的相續當中,我執沒有了,煩惱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就不會造業了。無論你在地獄,還是在天堂;無論你在逆境中,還是在順境中,都不會煩惱,因為煩惱的根是我執存在,我執沒有了,煩惱就沒有了;因沒有了,果就消失了,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你可以吃、穿、玩、睡而不生煩惱,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沒有煩惱,一樣生活,一樣工作!
是不是沒有了煩惱或解脫了,就都要辭職,都要下崗,都要沒有工作?不是這樣的,生活可以有,但是不會造業。有些人擔心,會不會帶業?會不會造業?肯定會帶業,肯定會造業。因為你沒有斷除煩惱。為什麼沒有斷除?你沒有破除我執,沒有無我的智慧。如果你的相續中,有大空性的智慧,不僅能祛除我執,還可以祛除法執。如果對法的執著也斷掉了,你就成佛了!境界就圓滿了!
你有空性的智慧,對法就不執著,妄念、分別念自然都會停止。現在很多人都會說斷除妄念,妄念不死,真心不活。斷除妄念難,要有證悟空性的智慧,才不會執著法,才會沒有妄念。沒有妄念了,真心就活了,不打妄想時,佛性就顯現了。
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如何理解忙也是一種修行?忙會讓人心情難以平靜嗎?
星雲大師:如何理解忙也是一種修行?忙會讓人心情難以平靜嗎?
您說忙也是一種修行,怎麼理解?
因為閒,閒是罪過,閒是會無聊,閒(就會)有很多的妄想,忙就很快樂,勤勞裡面有很多的意義,很多的幫助,能成就一些事業,當然就有很多歡喜,所以忙很快樂,忙是營養。
但是像這個舟馬勞頓,包括現在坐飛機坐車等等,其實對人的身體還是要求蠻高的,同時會不會這麼忙,會讓人的心情難以平靜呢?
人忙心不忙,我們心要安詳,心如果不忙的話,光是體力上的消耗,它休息一下就又恢復了,你像坐飛機、坐火車,正是休息的好時間,正是可以計劃、思想、用心的時候,所以因此養身,也要養心,心養好了,無事不辦。
您說忙也是一種修行,怎麼理解?
因為閒,閒是罪過,閒是會無聊,閒(就會)有很多的妄想,忙就很快樂,勤勞裡面有很多的意義,很多的幫助,能成就一些事業,當然就有很多歡喜,所以忙很快樂,忙是營養。
但是像這個舟馬勞頓,包括現在坐飛機坐車等等,其實對人的身體還是要求蠻高的,同時會不會這麼忙,會讓人的心情難以平靜呢?
人忙心不忙,我們心要安詳,心如果不忙的話,光是體力上的消耗,它休息一下就又恢復了,你像坐飛機、坐火車,正是休息的好時間,正是可以計劃、思想、用心的時候,所以因此養身,也要養心,心養好了,無事不辦。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淨土法門:起心念佛,是為始覺
淨土法門:起心念佛,是為始覺
中國古聖先賢也是這個說法,「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從哪裡教起?從家教起,你有個家,家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從母親懷孕就開始教,胎教!人是教得好的,我們總是記住一句話,如果教育辦好了,大家都重視古聖先賢的教育,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都變成阿彌陀佛,環境都變成極樂世界,就這麼一樁事情。沒有接觸到佛法,那是沒有緣分,不能說他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他沒有緣接觸到。我們接觸到了,接觸到了要覺悟,不覺悟沒有用,這一生還是搞自私自利,還是搞名聞利養,還是搞叁途六道。他捨不得離開自性六道、自性叁途,他捨不得離開,這是迷,迷得很重。如果他一旦覺悟,一個轉變就變成極樂,就變成彌陀。佛法是清淨法、是平等法,沒有一個眾生是例外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裡頭講得非常清楚,這篇論文不長,薄薄的一個小冊子,裡面所說的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講到宇宙緣起、萬法的來由,我自己從哪裡來的。真難得,真不容易,他講清楚、講明白了。
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下面說,「起心念佛,是為始覺」,我們起這個念頭念阿彌陀佛,你就開始覺悟了。自己沒有感覺到我覺悟了,這什麼塬因?你念得功夫不夠。如果你能夠死心塌地這一句佛號念下去,念的時候把萬緣放下,為什麼?它干擾你。所以經教裡面祖師大德教我們,一心念佛,這有效!一心,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這才叫一心。這個一心叫真誠心,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能夠把真誠保持,《彌陀經》上講的,你能保持一天,上根的人就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上上根人,一天成就。經上講得好,最下的根性,七天也能成就。能夠執持到七天,一心念佛,心裡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七天成就。所以,精進佛七它的目標就在這裡。
中國古聖先賢也是這個說法,「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從哪裡教起?從家教起,你有個家,家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從母親懷孕就開始教,胎教!人是教得好的,我們總是記住一句話,如果教育辦好了,大家都重視古聖先賢的教育,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都變成阿彌陀佛,環境都變成極樂世界,就這麼一樁事情。沒有接觸到佛法,那是沒有緣分,不能說他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他沒有緣接觸到。我們接觸到了,接觸到了要覺悟,不覺悟沒有用,這一生還是搞自私自利,還是搞名聞利養,還是搞叁途六道。他捨不得離開自性六道、自性叁途,他捨不得離開,這是迷,迷得很重。如果他一旦覺悟,一個轉變就變成極樂,就變成彌陀。佛法是清淨法、是平等法,沒有一個眾生是例外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裡頭講得非常清楚,這篇論文不長,薄薄的一個小冊子,裡面所說的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講到宇宙緣起、萬法的來由,我自己從哪裡來的。真難得,真不容易,他講清楚、講明白了。
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下面說,「起心念佛,是為始覺」,我們起這個念頭念阿彌陀佛,你就開始覺悟了。自己沒有感覺到我覺悟了,這什麼塬因?你念得功夫不夠。如果你能夠死心塌地這一句佛號念下去,念的時候把萬緣放下,為什麼?它干擾你。所以經教裡面祖師大德教我們,一心念佛,這有效!一心,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這才叫一心。這個一心叫真誠心,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能夠把真誠保持,《彌陀經》上講的,你能保持一天,上根的人就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上上根人,一天成就。經上講得好,最下的根性,七天也能成就。能夠執持到七天,一心念佛,心裡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七天成就。所以,精進佛七它的目標就在這裡。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海濤法師:修行人要懂得面對批評
以後哪一個師兄、師姐跟你講,你就听听就算了,也不要生氣、也不要辯。我覺得修行的一個好處:別人背後罵你,你更不會生氣,別人面前罵你,你也是笑笑的靜默。因為我們,對方一時不了解他可能起了一個煩惱所以他罵你那句話,因為他是起煩腦了嘛!所以你要更有菩提心---他起了這個貪、瞋、痴,我要迴向給他『嗡嘛呢唄美吽』你不要隨之起舞,要是他罵你你也生氣,你就沒有在修行。
所以修行,不隨著境界轉,我們只能轉境---你越生氣,我更要『嗡嘛呢唄美吽』我願悲心佛力願你剛剛講的『嗡嘛呢唄美吽』願你轉化,速速脫離障礙,皈依觀音菩薩,變成如意摩尼寶,讓你的心轉變。你越罵我更要『嗡嘛呢唄美吽』,但是我不能罵你、不會批評你,但是佛又講了,一個人在這個世間講話不講話、講多講少都會被罵,但是佛特別講了,被無明、愚癡的人罵這是沒關係的,最在乎的是我們被有智慧的人罵。
我們就要檢討了,可能是我們哪裡做不好了,我們要反省,但是重點你要做到不在乎,我們只在乎自己圓滿了沒有?你批評我,我趕快迴光返照(檢查自己有無過失),我一定哪裡不圓滿?如果我圓滿了是你誤會了,我更要做得更好,但是不要起心動念,各位一定要抓住這個要點。
所以各位,不要生氣了好不好?不要起嫉妒了好不好?你快要圓滿了,現在中秋節到了,你的心圓滿了,世界就圓滿了。所以各位,從今天回家,中秋節今天在外面度過了,回去以後真的變家裡的月亮了,變你老公心中的月亮、變你兒子的月亮,所以我們一個人要成為別人的光、是溫柔的月亮,對方錯了不要吵架、不要罵人,虛心地接受,一定可以改變。
找到真正的快樂,消除生命的痛苦,保持身心的清淨,精進如法的修行。
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大安法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唯是觀經一經綱宗法要,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法藏綱宗,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謂學雖不多,可齊上賢也。
—— 徹悟大師《徹悟禪師語錄》
《觀無量壽佛經》是淨土五經之一,這句話出現在十六觀的第七觀,觀阿彌陀佛的像觀。這句話,是一部《觀經》的核心眼目,也是念佛法門的最高理則。徹悟大師真的是慧眼獨具,把這兩句話挑出來、拈示出來,真的是不愧于祖師的眼光,讚歎到極點了。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段法語是在一段裡面。我們從一段裡面來看: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在這一段裡面提出來的。
這一段講到阿彌陀佛,諸佛就是阿彌陀佛,他是法界身,是以法界作為他的身。既然以法界作為他的身,就普遍地進入到一切眾生的心想中。
注意,我們的念頭里面,有阿彌陀佛的法身。既然有阿彌陀佛的法身,當然由法身可以衍生為報身,衍生為應化身,也就三身俱足,講法身就是三身俱足。我們了解了這個,當下這一念,確有阿彌陀佛在我們的念頭里面。一定要認知得這麼親切,而且是事情真相。
阿彌陀佛跟我們不隔呀!每天跟我們在一起,天天晚上伴著我們睡眠,天天早上伴著我們起來,每天的見聞覺知,都有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放光動地,我們天天的坐臥,都有阿彌陀佛的無量壽在結跏趺坐,我們跟阿彌陀佛是這樣一個親切的關係。
所以,我們起心,就是現前介而一念,就去觀佛的像 ——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我就想佛,不想其他的,不想五欲六塵。去想佛的時候,在我們能想的心裡面,就有著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佛的相好就在我們的想當中顯現出來。
這一想像,是心作佛,我們想佛,作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安立在什麼地方?這要作意的。不作意,我們自然就攪在其他的地方,這就要作意。作意去觀佛,觀察依正莊嚴,去唸阿彌陀佛名號,這就叫作佛。我們當下這一念去作佛,去唸佛、觀佛,那麼我們能觀、能念佛的心就是佛 —— 是心是佛。
這兩句話,不僅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綱宗法要,綱就是我們捕魚的網,網裡面要有一個綱來提;宗是講修行的核心,一切行為的綱領,又叫樞機,這就叫宗,法門最切要的地方。所以,這兩句話不僅是《觀經》的綱宗法要,實在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四十九年,三百餘會講經說法,一切大乘佛法的綱宗法要。進一步說,不僅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一佛的法藏綱要,實在是十方,十方就是遍法界,微塵數的佛剎,就是東南西北四方,再加上四個角,再加上上下。十方表明遍法界所有的佛剎,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穿過所有時間的一切佛,這些諸佛,他們也在自己的本土示現八相成道,講種種的法。這種種的法,最後歸結到哪裡呢?還是這八個字 ——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不僅是八萬四千法門,乃至恒河沙所有諸佛的法藏綱要,原來就是這八個字 ——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我們理解這八個字,得要加以非常、非常用心。是心作佛,我當下這一念念佛,是心就是佛。
這一句話也包含著你心作佛界,心就是佛界,因為心作心是嘛!這句話也可以說心作九界,心是九界。九法界,就看你作什麼?是心作鬼,是心就是鬼。是心作地獄,是心就是地獄。是心作人,是心是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不是這樣啊?你不要光撿便宜的,是心也可以作地獄呀!
我們看有這麼一個例子,是《安士全書》裡面的,在《萬善先資》裡面,也有一個這樣的例子。
河北有一個小孩,他喜歡鳥窠,鳥窠在那裡,鳥在哪兒孵卵,他就常常爬上去拿那些卵、蛋,拿下來自己吃掉,做了好幾年這樣的事。有一天,好像在似夢非夢中,有一個人叫他:“你過來,有個地方有很多鳥巢呢!”他一聽鳥巢就很歡喜,就跟著去,去得不遠,就出現了一個城,城市裡面還顯得很繁華,有各種音樂的聲音傳出來,那個人就把他引到城裡去。他一到城裡,門就一下子關了,他再一看,原來地面都是碎鐵,燃燒得通紅的碎鐵片,他的腳就受不了,受不了就跑。他想從南門跑,南門關了。到東門出來,一到東門,東門關了。跑到西門,西門也關了。跑到北門,北門也關了。四面的城牆都關了,他就在那裡像發瘋似的跑,腳受不了,自然的火在燒啊!實際上,這一塊地方是桑田,就是種桑樹的一塊田地。當時有幾個桑農,看到這個小孩在田野當中跑來跑去,以為他得了精神病,就趕緊到他家裡叫他父親來。他父親一過來,看到他在田野當中狂奔,就猛叫他的名字,小名。一叫,一下子他聽清楚了,“嘣”地一下,他眼前境界沒有了,一下子就躺在地上。他的父親趕緊問:“你這是乾嘛呀?”他就把剛剛的事情說了:“哎呀,我剛剛在一個城裡呀,什麼什麼的……”他的父親一看,膝蓋下面全都燒焦了,把他抱回家,一輩子下面都是枯骨。
對於這個小孩來說,當下是什麼境界?地獄境界。地獄境界從哪兒來的?是他心變現出來的,別人看到的是一塊桑田,在這個小孩眼裡,就是一個城裡面的烈火,地面上的火。他在跑啊!那個人把他引去,就是冤家對頭,要讓他遭罪,所以把他引過去。那個城市就是他的冤業城,那個火,是他造業的瞋恨火。這不是心作地獄,心是地獄嗎?你說地獄從哪兒來?難道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嗎?沒有,也都是眾生虛妄的惡業的念頭、惡業的行為、業力變現出來的。我們乃至於在人法界,也是我們五戒的善業所變現的境界,也當體即空。如果我們證入到圓通常的空性,大地平沉,沒有這些境界。
我們看禪宗的很多公案,他也很了解這些事情,有許多開示都是在本份上,你不要在這種現象的業力層面當中去害怕。
當時,有一個玄沙備禪師,他是開悟了的。他一天帶著一些跟他隨學的禪和子到山上砍柴火,當時有個僧人看到可能是老虎來了,就說:“和尚,老虎!”叫他和尚老虎,就是老虎來了!玄沙備看看老虎,再看看那個僧人,他一點都不害怕,只說了一句話:“是你。”老虎是什麼?是你啊!大家參一參,為什麼禪師說是你?
還有一位法師,靈潤法師,他在山上行走的時候 ,當時有野火,山里的野火很快就燒過來了,隨行的趕快逃避,躲火啊,但這個法師行走如常,從容不迫。他有個觀念:心外無火,火實是心,如果這個火很快來了,火就是心,你心還能逃到什麼地方去呀?所以這樣的火來了,不逃,也實無逃處。他有這個情況。馬上,火到他這裡就滅了。
為什麼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入火不被燒,入水不被淹,入到深山不會被那些老虎所咬掉?就是他這一念心,已經不是在這裡面了,已經超越這樣的業力範圍了。心外無火,火外無心。火就是心,既然火就是心,我通過修行已經沒有瞋恨火,外面的火,能奈何我們嗎?不能奈何。只是由於我們心頭有瞋恨的火,才會吸引外面的火對我們產生傷害。
祖師大德有時候開示,有一些也很幽默。有一個禪師做夢,夢見老虎咬他。可能旁邊有一些……,讓那個老虎沒有咬成,醒過來之後,他第一念:“哎呀,我知道是一個夢的話,何不在夢中作個人情呢?”就是把自己給老虎去吃,還做了一個人情。
所以我們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八個字,義理深邃啊!是心作九界,是心就是九界啊!我們了解這個,如果對這一宗通達了,那什麼宗都能通,宗門教下都能通達。
如果你念佛的心就是佛,最後顯現佛的法界,這一個法門的道理明白了,那什麼樣的法,都明白。通過這六字洪名,就能夠契入到華藏十玄門,毘盧遮那的法界。
所以,一宗透,一切宗都透。一法明,一切法都明。如果你不明淨土一法,其他的宗門教下你也明不了。
這裡面,佛法在緊要處無多子。你能把這八個字透過去,那一了百了。這就是學問,學得雖然不多,但是你能把這段話,把八個字學到通達,你就可以跟上賢齊等,就是可以跟菩薩齊等,諸上善人,跟他們一樣。因為我們深知心作心是的道理之後,我們就會老實念佛。我們在老實念佛的當中,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就能齊等。這就是蓮池大師說的,你就“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你就在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中,就能夠超過菩薩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能在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當中,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諸上善人、等覺菩薩把手同行、齊等。
心作心是啊!這是淨土法門的最高理則。
聽說解放前,原來有一個比丘尼,她一輩子念佛,之後往生,她的頭蓋骨留下四個字,就是這四個字 —— 心作心是。這個比丘尼了不起,給我們作示範,心作心是。
這樣,我們現前這一念跟什麼相應,最後到什麼地方安身立命,跟這個遙相呼應。所以我們就一定要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種最高理則的指導之下,老實地把我們的念頭全部地系緣在這六字洪名當中。這就是法界當中最高、最圓頓的修行。
剛才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都不能越出這八個字之外。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講的無量的法,無量的經卷,就是為這八個字作註解。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恒河沙的法門,也就是為這八個字作註解啊!而這八個字,正是念佛法門的最高的綱宗。我們在老實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當中,就是把這八個字具體地展示。這就是祖師為什麼講,你就是不明白這道理,你老實念,也是暗合道妙,巧入、潛通佛智,這就是佛的智慧,最高的境界。我們雖然不懂,但念了,但已經潛通了。
我們僥倖得人身,又能聞這八個字的道理,可不要錯過了,要是錯過了,那就太可惜了。
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夢參老和尚:不精進,業障很重該怎麼辦
問:弟子不精進,業障很重。
夢參老和尚答:你自己不精進,想求入佛門,進不去的。我能給你精進嗎?我讓你一天跟我們這些和尚一樣的,早晨兩三點鐘起來。你們看和尚好像沒事,比你們忙得多!兩三點鐘起來,念佛也好,修禪定也好,隨便你學法也好,一直到晚上,我們到晚上十點鐘才睡覺。在我們這個寺院都吃兩頓飯,中午休息一下,每個人付出都十一、二個小時修行,可以說現在我們只知道方法,還沒入門。何況你們在家道友受個三皈,在外頭悠遊自在,完了還想消災免難,完了還想成佛作祖。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沒有。
修道難,難如上青天。青天你也上不去,修道比這個難到千百萬倍,不是一生修成的。就像我們這些個出家的道友他都不是一生,多生累劫修的,所以他的智慧不是一生開的,這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我們這些道友有些深入學佛法的,他就明白了,多生累劫的事情。明心見性方法很多的,像過去禪宗,他就到廟找老和尚問,說:師父如何是祖師西來大意?今天早晨你們聽過了,你明白嗎?他問那個開示的師父,師父舉個拳頭,或者給他一耳光,有的他就開悟了,就對了;有的他根本不知道是做什麼。所以這個問題你要學,放下身心去進入。
那你不精進,業障重。你既然知道業障重了,這就很難了。沒學佛的人,你知道業障重嗎?是因為學佛,遇到什麼事不順當,你感覺自己業障重。那你懺罪,你想法消你的業障。就像你自己頭痛,你找醫院去檢查檢查,這個頭痛因為什麼,給你點藥吃了,你不就好了。你自己知道業障重了,念經,念大乘經典,消業障。在佛像前磕頭,消業障。你去做吧!你業障才能消。
每一位道友,包括我們所有出家,包括我在內,業障不重不會生到這個世界來了。佛的淨佛國土很多,你不去生,你生到這個世界來,就代表業障重。不是你業障重,咱們業障都重。但是你在修的過程當中,有的業障減少了,有的不修的人業障加重了。可是佛弟子還能有業障加重嗎?明知故犯。明知故犯,你明知道這個事情不該做,你去做。殺、盜、淫、妄都知道,這是佛所製的戒。凡是佛門弟子你不能去殺害眾生,知道嗎?凡佛門弟子絕不能說假話。
我想諸位靠不住,說你們一句假話都不說,我不相信,都說假話。包括你對你自己的孩子,三、五歲小孩,勸他不哭,哄他,盡給他說假話,答應他的事,完了你也不去做,這都叫妄語。不犯嗎?就是這佛所製的最根本的殺、盜、淫、妄,你都持不住。何況我們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那個戒可多了,菩薩戒,無量無邊的戒。你入了佛門,你當了佛弟子不守佛戒,你能成佛嗎?能成就嗎?
所以這就是業障重。業不重不生娑婆,那我們都應當懺悔。懺悔的方法很多,念佛、拜佛、讀誦大乘。像這位道友說他又很懶,又不精進,一天睡大覺,完了就想鑽空子,你能消業障嗎?不但不消,業障還增。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宣化上人:有人做善事,為什麼有業,也有罪?
在《地藏經》上說:“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那麼,有人做善事,也有業,也有罪嗎?不錯,有業有罪,可是做善事要是無心,才是真善,要是有心,便是罪惡。
古人說:“有心為善,雖善不償;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故意去做善事,而希望得到好果報,這就是罪業,為什麼?因為得到好果報,又會造惡業,譬如窮人,一文不名,不會賭錢,更不會吸鴉片煙。有錢的人,可以賭錢,可以吸毒,為什麼?因為有錢哪!
有人在想,我去賭錢,將所贏來的錢,造一所大廟,這種思想,就是惡,你所造的廟是不清淨的,恐怕沒有人去修行。或者有人在想,我造廟是求福報,將來得到好果報,這也是罪業。
那麼怎樣才有功德?要行所無事,沒有企圖,造廟建塔,是盡我的責任,不應該希求有什麼果報,不要動念頭,動念就是顛倒,不動念去做,沒有分別心去做,沒有妄想去做,這就是不顛倒法。
若是有心有念去做事,希望得到好的果報,那是貪心。譬如有人拜佛,想求取兒女。有人拜佛,想求發財,或求萬事如意,一切吉祥。如果佛是那樣,豈不是成為貪污受賄的佛?
我們拜佛叩頭,是恭敬佛。因為佛是萬德圓融,應該恭恭敬敬地頂禮,不計果報,不求果報,這才是不顛倒。如生一念,就是顛倒,未能遠離顛倒夢想。
我們修行,不要想開悟,越想反而越不開悟。為什麼?因為想開悟,就是妄想。所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到耕種的時候,就去耕種,不管收穫怎樣?盡心耕耘、灌溉、施肥。有一分的耕耘,便有一分的收穫。不要動念,動念就有妄想。所謂“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
自己問問自己,一天有多長的時間一念不生?我們心猿意馬,無有暫歇,不是東看,就是西望,這就是打妄想,也就是顛倒。什麼是顛倒?就是應做而不做,不應做而做。若能不打妄想,就是於法不顛倒。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宣化上人:“華嚴經”所在處就是佛所在處
華嚴經,也就等於虛空裡邊的祥雲,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如甘露的法雨般潤澤一切一切的眾生。這一部華嚴經也等於太陽,普照大千世界,令一切眾生都得到溫暖。華嚴經也就等於大地,能生長一切萬物。所以,有華嚴經可以說是正法久住的時候。
華嚴經,也就是法界經,也就是虛空經。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那一個地方不是華嚴經的所在處。華嚴經的所在處,就是佛的所在處,也就是法的所在處,也就是賢聖僧的所在處。所以,在佛始成正覺的時候,就說這大華嚴經,教化所有的法身大士。這一部經,因為它是不可思議的妙經,於是乎,就把它保存在龍宮裡邊,龍王護持它。以後,由龍樹菩薩到龍宮把這一部經記憶帶出來。
這一部華嚴經,也就等於虛空裡邊的祥雲,遍照一三千大千世界,如甘露的法雨般潤澤一切一切的眾生。這一部華嚴經也等於太陽,普照大千世界,令一切眾生都得到溫暖。華嚴經也就等於大地,能生長一切萬物。所以,有華嚴經可以說是正法久住的時候。我們每天講華嚴經,研究華嚴經,主要是要依照經典的道理去修行要用經典來對治我們自身的毛病我們自身有貪心的,聽到華嚴經,應該把貪心去了;有嗔心的,聽到華嚴經,應該把嗔心除去;有愚癡心的,聽到華嚴經,應該把愚癡心消滅。
這經典所講的道理,就是對治我們的習氣毛病,不要以為經典所說的是為菩薩而說,對我沒有關係,或者是給羅漢所說的,對我也沒有關係。我們凡夫聽這部經,只是聽聽而已,自認作不到聖人的境界。你要是這樣的想,那就是自暴自棄,自絕於聖人。
華嚴經從一開始到現在,(現在講到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每一句經文,都是無上法寶。我們若能躬行實踐,依照經的義理去修行,一定會成佛的。所以華嚴經也可以說是諸佛的母親。華嚴經就是諸佛的法身,佛讚歎金剛經,凡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這部華嚴經所在之處,即為是佛|。就是佛在這裡不過你自己的業障深重,對面也見不到佛,所謂對面不識觀世音你們看這位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常常放出無礙的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有緣的眾生。可是我們天天在這裡拜佛,念佛,拜觀音,念觀音,也就不見觀音。成為一個循例,就是人家拜我也跟著拜,人家念我也跟著念。這是隨順他人的境界轉,而沒有真正歸納到自己的身心上。
我天天拜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我應該怎樣呢?我是不是應該有很大的脾氣?我是不是那老毛病不改?這樣,你就拜到盡未來際,你也見不到觀世音菩薩。你能改惡向善,能真正去了自己的習氣毛病,盡量的改過自新,那麼,觀世音菩薩一定會加被你的。
所以有人修了很多年,一點智慧也沒有開。有的人修行不知不覺就開了智慧,得到辯才無礙。所以我們沙門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一舉一動,都要迴光返照。
這樣的修行,才會有進步。
我們講華嚴經,聽華嚴經,拜華嚴經,念華嚴經,可是不依照華嚴經的道理去修行。那麼經是經,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一點也沒有合而為一。依照經典的道理去做,就合而為一。你沒有依照經典去實行,慈悲心也不夠,喜捨心也不多,只有無明煩惱跟著自己。這是沒有明白經,也是不會聽經。會聽經,聽了一句,就要想一想我怎樣去做?我是不是跟著自己的習氣毛病跑?還是依照經典的道理去修行呢?常常這樣問自己,一定會得到大利益。
為什麼沒有得到大利益呢?就因為你把經看成經,我和這經沒有關係。其實,佛當初說這華嚴經,也就是為著你我這法會所有的眾生說的,這是佛面對我們金口說的。
我們聽這經文,等於親耳聽到佛對我耳提面命說這個道理,教我依照法門去修行。
無論什麼法,都沒有超出我們每個人的自性,我們的自性,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你要能把你的心量放大,你就和華嚴經合而為一,所謂二不二。人人都依華嚴經的境界做為自己的境界。以華嚴經無量無邊的道理,無量無邊的智慧,收攝為自己的智慧。你看!這有多麼的廣大?所謂極廣大盡精微,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真是妙不可言。
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學誠法師:如何面對別人的言行很鬱悶該如何調整?
學誠法師:如何面對別人的言行很鬱悶該如何調整?
網友:頂禮師父,我最近工作壓力好大,因為弟子處理事情缺乏智慧,有次加班在極度疲倦中想請同事幫忙處理,卻無意中導致莫名被告狀,單位領導在組群裡大棒相威,師父,我知道這是業力所感,不去怨恨任何人,但內心很崩潰感到無路可走,真不知道該怎麼面對?
學誠法師:。人的言行,我們控制不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角度說得對的,虛心接受;說得不對的,當做一個提醒就好事情過去就過去了,不要過多發揮,思前想後,安住在自己當下一念上,做好該做的事情。
網友:大和尚好,有時候很鬱悶......感覺自己都快崩潰了,如何調整?指點弟子!
學誠法師:好好學習佛法,認識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鬱悶的原因,從而去解決它。
網友:頂禮師父,我最近工作壓力好大,因為弟子處理事情缺乏智慧,有次加班在極度疲倦中想請同事幫忙處理,卻無意中導致莫名被告狀,單位領導在組群裡大棒相威,師父,我知道這是業力所感,不去怨恨任何人,但內心很崩潰感到無路可走,真不知道該怎麼面對?
學誠法師:。人的言行,我們控制不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角度說得對的,虛心接受;說得不對的,當做一個提醒就好事情過去就過去了,不要過多發揮,思前想後,安住在自己當下一念上,做好該做的事情。
網友:大和尚好,有時候很鬱悶......感覺自己都快崩潰了,如何調整?指點弟子!
學誠法師:好好學習佛法,認識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鬱悶的原因,從而去解決它。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學誠法師:所有不善的念頭最終都會傷害自己
學誠法師:所有不善的念頭最終都會傷害自己
我們常常覺得“念頭”是一段一段的,實際上不是心像一條流動的河,無數的念頭剎那生滅,相續不斷;前一個念頭剛過去,下一個念頭又生起。
起什麼念頭對我們的生活,生命是有影響的,它會製造出“產品”。
念頭製造的產品包括我們當下的苦樂感受,說的話,做的事,身體的反應以及記憶。例如心胸狹隘又容易激動的人,覺得自己受辱時,立刻勃然大怒,只想著報復對方,整個身體裡血液發熱,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眼神不友好,臉紅脖子粗;如果是伶牙俐齒的,此時更是話語如刀,毫不留情,句句戳中對方的傷處,痛處,難堪處,以洩自己心頭之恨。終於贏了,身體才開始鬆弛下來,臉上顯出得意和快活的表情。
當人整個身心都陷入攻擊狀態時,他還有何快樂可言?他的語言,行為都是傷害性的,給對方帶來難以忍受的心靈痛苦,讓對方失望,怨恨,傷心,難過,決心再也不和這種人交往了。旁觀者也看得心裡發涼,覺得這種人沒什麼意思,跟他做朋友只有倒霉。
不好的名聲輾轉傳播,結果所到之處,知情者都小心提防,他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差,生活,事業的幸福越來越少。有研究表明,憤怒,仇恨對人體內的神經組織,內臟細胞也會造成嚴重損害。
最糟糕的“產品”是記憶事實上,我們生命中所經歷的一切都會被記憶按佛教的觀點,人每重複一次同樣的行為,記憶的痕跡就加深一次;重複得越多,痕跡越深刻,形成了習慣性思維和行為模式。例如說話,做事不考慮別人感受的人,一件大家都認為平常的小事,卻可能讓他大發雷霆。隨著憤怒,仇恨念頭的增強,製造出來的“產品“自然也越來越不好,越來越讓他難受,這是惡性循環。佛教所說的”輪迴“,實質上就是這麼一回事。
光明,善良,正面的念頭會製造出快樂,安全,舒服的“產品”。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吃飯時感謝,讚歎父母的付出,就可以讓自己和父母的心情都快樂,消化系統對食物中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效率也得到提高。
我們一天中產生的念頭不計其數,有良性的,但更多是惡性的,如焦慮,猜疑,抱怨,批評,指責,嫉妒等。還有的時候,我們根本想不起自己起了哪些念頭,因為心不專注,東想西想。這樣製造出來的“產品”雜亂,心態憂喜不定,身體健康狀態不穩定,人際關係時好時壞,順境逆境無法把握。
只有讓善念持久,穩定,有力,才能擁有穩定的幸福與快樂。
我們常常覺得“念頭”是一段一段的,實際上不是心像一條流動的河,無數的念頭剎那生滅,相續不斷;前一個念頭剛過去,下一個念頭又生起。
起什麼念頭對我們的生活,生命是有影響的,它會製造出“產品”。
念頭製造的產品包括我們當下的苦樂感受,說的話,做的事,身體的反應以及記憶。例如心胸狹隘又容易激動的人,覺得自己受辱時,立刻勃然大怒,只想著報復對方,整個身體裡血液發熱,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眼神不友好,臉紅脖子粗;如果是伶牙俐齒的,此時更是話語如刀,毫不留情,句句戳中對方的傷處,痛處,難堪處,以洩自己心頭之恨。終於贏了,身體才開始鬆弛下來,臉上顯出得意和快活的表情。
當人整個身心都陷入攻擊狀態時,他還有何快樂可言?他的語言,行為都是傷害性的,給對方帶來難以忍受的心靈痛苦,讓對方失望,怨恨,傷心,難過,決心再也不和這種人交往了。旁觀者也看得心裡發涼,覺得這種人沒什麼意思,跟他做朋友只有倒霉。
不好的名聲輾轉傳播,結果所到之處,知情者都小心提防,他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差,生活,事業的幸福越來越少。有研究表明,憤怒,仇恨對人體內的神經組織,內臟細胞也會造成嚴重損害。
最糟糕的“產品”是記憶事實上,我們生命中所經歷的一切都會被記憶按佛教的觀點,人每重複一次同樣的行為,記憶的痕跡就加深一次;重複得越多,痕跡越深刻,形成了習慣性思維和行為模式。例如說話,做事不考慮別人感受的人,一件大家都認為平常的小事,卻可能讓他大發雷霆。隨著憤怒,仇恨念頭的增強,製造出來的“產品“自然也越來越不好,越來越讓他難受,這是惡性循環。佛教所說的”輪迴“,實質上就是這麼一回事。
光明,善良,正面的念頭會製造出快樂,安全,舒服的“產品”。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吃飯時感謝,讚歎父母的付出,就可以讓自己和父母的心情都快樂,消化系統對食物中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效率也得到提高。
我們一天中產生的念頭不計其數,有良性的,但更多是惡性的,如焦慮,猜疑,抱怨,批評,指責,嫉妒等。還有的時候,我們根本想不起自己起了哪些念頭,因為心不專注,東想西想。這樣製造出來的“產品”雜亂,心態憂喜不定,身體健康狀態不穩定,人際關係時好時壞,順境逆境無法把握。
只有讓善念持久,穩定,有力,才能擁有穩定的幸福與快樂。
2018年6月17日 星期日
夢參老和尚:佛非萬能 人得自救!
倘若以為念部大乘經典就圓滿了,想出億萬個理由,能否有什麼辦法能讓我不要付出就能獲得這法?沒有!我跟大家老老實實地說,我出家六十多年了,我也一直這樣在找!要鑽空路、學竅門,沒有的!
不論你跟哪位喇嘛受什麼灌頂,就是釋迦牟尼佛親自來跟你受灌頂,佛也沒辦法,佛也有做不到的事,佛不能消你的定業。
佛有三不能。佛能知道眾生的一切種性、億萬劫的事,佛都能知道。但是無緣的眾生,佛也度不了,佛也不能化,這是佛第一個做不到的事。
第二個,佛能空一切相,能成一切萬法之智,但是他滅除不了定業,這是第二個佛做不到的。佛能度無量有情,你看《地藏經》,地藏菩薩度那麼多的眾生,連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文殊菩薩用天眼測量,地藏菩薩已度成佛的、成菩薩的、乃至到忉利天參加法會的有那麼多;但是第八品當中閻羅王問佛:“我有一件事情不明了,地藏菩薩那麼大的威力,那麼大的神通,我看他所度的眾生,隔沒多久又回來了,為什麼?不是他度出去的嗎?怎麼又跑回來了?”
佛說這是眾生的業,剛強難調難伏,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度的好的!就是佛能度無量有情,像地藏菩薩度的那麼多,但是眾生界是永遠度不盡的。就算我們所最尊重、最尊貴的佛也如是,一切佛都如是,一切佛都在度眾生,但眾生界遠是那麼多,無窮無盡。
我們剛講這個地球上有六十多億人口,那就很多了,大家再看看魚、鱉、蝦、蟹那些海洋生物究竟有多少?那也都是眾生啊!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一個問題——即是要“自修”。要自己努力,沒有一個什麼樣的善巧方便,說我不修就能證得了,就能解脫了,就算釋迦牟尼佛再生也是一樣,你就算親自見到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也沒有辦法幫你,觀世音菩薩也沒辦法,你得“自救”。
因此,與其幻想有一個能救護你的寄託,不如反過來求你自己的心,把你的心住到一定的住處。
《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才能生心!生的這個心是什麼心?是無住!你把心住在無住上,無住就是一切都不執著,這樣才能夠得到成就,才能夠得到解脫,除此之外,你再也無法尋獲。
所以事情不須要知道那麼多,我們能夠斷見惑,就很不得了了,只要你能斷了見思惑,起碼不在三塗流轉,不到六道輪迴流轉,我們不要講的很高、很大、很圓滿,但是做起來,還是得一步步地實行,腳踏實地的做。
另外,我們不要把佛對這一類眾生所談的法接到另一類機上,這樣是行不通的,因為我們這個時候沒有明師,沒有好老師給予指導,觀不到我們多生累劫的根機,如果就把佛教導的話拿出來說,也不知道哪個是對機的,哪個是契合你的,反正你都接受。因此你會造成混亂,就好像明明是大乘根機的大眾,反而跟他們說小乘的契經,面對小乘的根機反而說大乘的經,人家一听就想:我何必學那個呀?我還是明心見性吧!禪門一柱香,立證菩提嘛!還是去學禪宗!
這些問題造成了我們的困惑,這種困惑是誰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帶來的,因為我們的業,所以遇不著明師。
從前有一位道友跟我說,要我給他介紹一位明師讓他認識,要像弘一法師、虛雲老和尚那樣的明師。每次到他那裡去,都要我講講他們的過往經歷,我都沒有講,其實還有比他們更高的明師,像明朝的四大名僧,你只是聽到名字,當你真正親近他們,他們也不是聖德啊!釋迦牟尼佛當時在印度人眼中也不比外道強,不過是另創的一位佛嘛!不像我們東方把佛宣傳的那麼神秘,那麼神話,這是不切合實際的。我這樣說,大家可能不太能接受,反正我說的是實在的話,這是我出家六十多年的體驗。
聖嚴法師:在家居士可以批評出家人的過失嗎
我們首先應當承認,中國的佛教,尤其是在近世以來,根本是談不上律制的。所以僧人少有如律而行的,俗人(在家佛子)也就更不懂得律制了。
僧人多不崇律,生活儀節不能沒有失措之處;俗人不知律規,見到僧人的不順眼者,往往加以指謫。甚至形成僧人不談僧制僧規,僧制僧規的討論,竟然落到了俗人的文字與言談之中。說起來,實在是一件非常痛心的事!
當然,俗人之會討論僧制,指謫僧儀,責任應由我們僧人來負,俗人是無辜的。因為俗人皆是僧人弟子,弟子批評其師,豈非師教之失敗?俗人不知道以其俗人的身分來論究僧制,是不合佛制的行為,所以他們出乎愛護教譽的熱忱,來批評僧人的生活,是無可責斥的。不過,我想在此指出,俗人批評僧事,仍是絕對的罪過,即使此一罪過,應由僧人分擔。 (《優婆塞戒經》卷三〈攝取品〉中說:寧受惡戒,一日中斷無量命根,終不養畜弊惡弟子,不能調伏。)
在我國的律典中,沒有一部是允許俗人來批評僧事的,特別是大乘菩薩戒,不要說是批評僧事,即使僧俗四眾弟子中的任何一人犯了過失,也不應無拘束地廣肆批評,否則便犯了《梵網經》重戒第六條“說四眾過戒”。
在泰國,雖然鼓勵俗人研究比丘戒,但是俗人絕對不敢論涉僧制,我想泰國佛教之允許俗人看僧律,用意當在使得俗人更能了解佛制的比丘生活,而對僧人更能發出無上的崇敬之心。當俗人知道了律制之後,自也不敢甘冒犯過的罪愆,而來抨擊僧人的律儀了。
根據律制,佛弟子的事,應由僧團的會議來共同解決,比丘犯了戒,輕則向一位清淨比丘悔過,中則向二個以上清淨比丘悔過,次重則在二十位清淨比丘中出罪,最重則失戒體,逐出僧團之外。菩薩戒犯輕罪則對一比丘悔過,中罪則對三比丘悔過,重罪則失戒體,應當在佛菩薩像前懺悔,得到了好相──見光見華,見佛菩薩來手摩其頂之後,方可允許重受。五戒弟子犯了戒,也是分為三等:上罪不可悔,中罪可悔,下罪可悔。
佛弟子犯戒,絕對不許大肆聲張,逢人便說。但是仍有處理的途徑,犯戒者如能自行發露,在清淨比丘前至誠懺悔,當然是最好。如果犯戒者自己已將犯戒的事情忘了,或者雖未忘記,仍不坦白髮露,那時可由有德資深的比丘,在集會之中,當眾為之舉罪,逼他發露懺悔,以求僧團的清淨。如果雖遭舉罪之事證俱在,而猶不肯認罪者,可由僧團會議,公推一位清淨的有德比丘,去向施主宣布他的罪過,以期斷絕他的信施,使他就範懺悔。可見,雖然比丘與比丘之間,也不得隨意宣說他人的過失,何況俗人能夠議論僧事?
但是,俗人對於犯戒的僧人,並非沒有說話的機會,唯其須是最最親善的人,以私人的關係,密下為之勸告,終不得發諸議論而筆諸文字。
還有一個規矩,那就是舉罪與懺罪的問題。佛弟子共分僧俗大小的七眾,僧人可舉俗人之罪,並可受俗人的悔過,俗人則不得舉僧人之罪,亦不得受僧人的悔過;大眾(比丘與比丘尼)可舉小眾(式叉摩尼與沙彌沙彌尼)之罪,並可受小眾的悔過,小眾不得舉大眾之罪,亦不得受大眾的悔過;比丘可舉其下六眾之罪,並得受其悔過,其下六眾不得舉比丘之罪,亦不得受比丘悔過。
即在比丘之中,戒臘在五夏之前,不得為師,也不得離師──以其尚未通曉戒律的輕重與持犯,因此,比丘雖已超過五夏的戒臘,乃至已屆百歲高齡,如其不學無知,不明戒律的輕重持犯,仍然不得舉人之罪。準此而言,俗人而來議論僧事,而來討論批評僧人的威儀作法,自為佛制之所嚴禁的事了。
這不是佛陀制戒包庇僧人,實在是未屆其位而不識其境的緣故。佛弟子的七眾之中以比丘的位置最高,戒律之中,也以比丘及比丘尼律最繁,即使身為比丘,潛心於律制的研究,也非十年八年的工夫所能窮究透徹,何況是一介俗人,單憑主觀眼光的好壞,而來批評僧事呢?正像一個國家的法律,只有律師懂得較多,但至於解釋憲法,又非由大法官來專任不可了。如果下一個譬喻,俗人之論僧事者,則似小學的蒙童而去評閱博士的論文,試問:那能評閱出什麼名堂來呢?
我不怪今時的俗人議論僧事,所謂“不知者不罪”,因為那是出於他們由於“不知”而產生的錯誤。同時這一錯誤的產生,多半還是出於愛護佛教的熱忱。
但我希望我的這篇文字,能起一點說明的作用,能使俗人最低限度不再不知高下地批評僧事。誠然,最要緊的,還要靠我們身為僧人的人,大家都能尊重律制、學習律制,並且盡可能地遵行律制。否則,以謗止謗,固然不對;實則不善而又欲人無謗者,也是不公道的。即使在俗的佛子們,為了持戒而不謗僧,卻也無法禁止非佛弟子乃至外道徒眾的藉機破壞!
如今,我國的佛教,尤其在台灣,根本少有遵行僧團制度的約束與製衡,要想事事如律,自也無法辦到。但是我們如能多懂一點律制的知識,至少也可有些警策的效用,至少在我們犯了過失之後(戒是條條都有犯的可能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未得定共戒、道共戒之前的凡夫,犯戒是難免的,特別是威儀戒),也會生起慚愧之心,無法求得清淨僧中悔過,自在佛前懇切懺悔,小罪也可懺除的。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宣化上人:修道不要爭第一
現在參禪人,盡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參禪當做比賽來爭第一。你能坐三小時,我要坐五小時,勝過你一招,有這種心理在作祟,焉能開悟?就是坐了八萬大劫,也不能明心見性。為什麼?因為你有勝負心。所謂“爭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這首偈頌。是警惕修道人,不可爭第一。功夫到家,智慧現前,自然會有人評判你是第一 ,那才是真第一。如果心想第一,有這種勝負心,就與道相違背了。
修道的人,好像水一樣,有謙卑心,不爭功、不貪德,好的給人家,壞的自己留著。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就是第一流的修行者,如水一般,向低窪之處流去。雖然水對萬物有利益,可是不爭其功德。不論是飛潛動植物,或是胎卵濕化,一視同仁,供給所需,修道人,亦復如是,對一切眾生,視為過去父母、未來的諸佛,要慈悲為懷,方便為門,拯救他們出離苦海。凡是眾人所不願意住的地方,而要去住,有這種的思想,就離道很近。凡是有勝負心,就不合乎修道的宗旨,就違背了道。
修道人,要沒有四相的心。無我相:誰在修道?修道的人也沒有了。無人相:沒有和人比賽的心。無眾生相:我相沒有了,人相沒有了,所以眾生相也空了。無壽者相:既然眾生相也空了,哪來個壽者相?若是有爭強論勝的思想,就有四相心。有了四相心,從什麼地方能得到正定正受?這個道理,不妨琢磨琢磨。一言以蔽之,有四相心,即是凡夫;無四相心,即是菩薩。
修道人,要記住金剛經的四句:“一切有法為,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是有形有相,皆是有為法。有為法,好像作夢,好像幻化,姦像泡沫,好像影子,好像露水,好像電光,皆是虛妄而無實體。一切的一切,皆應該這樣來觀察,才能明白真實的道理,就不會執著,不會打妄想。
在金剛經上又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心為什麼不可得 ?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還管它幹什麼。現在心為什麼不可得?因為現在念念不停。你說這是現在,等你說完。現在又過去了,時間不會停留的。未來心為什麼心不可得?因為還沒有來嘛!你說那是未來,可是它又來啦!連未來也沒有。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了不可得,能依佛所說的法子去修行,直截了當,可達到涅架之境。
修道人,要依正知正見的法為準繩,勇猛修習,這時候,“離言說相”:言說的相也沒有了,沒有什麼話可說的,“離心緣相”:心緣的相也沒有沒有什麼緣可攀的,“離文字相”:文字的相也沒有了,沒有什麼文字可代表,可說出來。既然說不出來,還有什麼可回憶?還有什麼放不下?還有什麼可認真?各位!要在這個地方用功,不可在皮毛上用功。
有人在想:“今天坐禪,腿不知疼,腰不知酸,不知不覺到開靜的時間。”因為你在睡覺嘛 !當然什麼也不知道。不要誤認是境界。若有這個執著,則容易走火入魔,大上其當。
各位注意:凡是從外來的境界,不要注意它,不要理會它。聽其自然,不隨它轉。在楞嚴經上講得非常明白。希望參禪者,要徹底研究五十種陰魔的來龍去脈。 《楞嚴經》是參禪人的寶鑑。所有修道人宜深入鑽研。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印光大師:如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印光大師:如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 (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
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續編卷上·复幻脩大師書)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 (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
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續編卷上·复幻脩大師書)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夢參老和尚:修法最難的是不中斷
假使你每天念地藏聖號,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念一千遍,每天念一千遍,能念到一千天,三年,三年一天不斷,這個就難了。念一千聖號很容易,那你一個小時都不到,但是,你每天能夠不斷念三年,得靠你堅持力量了,經常一打閒岔就把你岔過去了,你有時候就斷了。不要說一千聲,十聲都有時候還斷,忘了,這叫業障。咱們經常說業障業障,當你發一個願,修行的功力做做給忘了,誰讓你忘的?不是你自己想忘,業障。這有默念的金剛念法,不出聲,能夠做到三年,一千天大概是三年吧!你發願一天誦一部地藏經,三年不斷,十年不斷,二十年不斷,那利益更大了。
一般的說,我們出家人,乃至於四眾弟子,這個願力我們是能做得到的,特別是我們出家二眾,你一天吃完飯幹什麼?一定要了生死,這個就了生死的。第一個信力不夠,沒有這個信心,第二個願力不夠,做做就斷了。假使你發願一個功力,哪管先念一部心經,一千日不斷,一天不斷;或者你一天念十聲阿彌陀佛,十聲不多吧?一千天,一天沒斷過,每天必須念十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恐怕有的人念不了十聲吧?但是他中間斷。這在西藏講密宗時候,中斷魔障最厲害。你念個咒,或者修一個法門,那魔鬼就使你斷,不讓你相續。一斷就完了,斷了得重新再起。斷了之後,你再起,得從你再起那天算,重新另算,以前的都沒有了。修道的時候,最難的不中斷。
我經常跟我們道友說功課不要定太多,太多你做不到,也容易中斷。說我一天念一千聲,就念一千聲阿彌陀佛,時間很短。一千聲好長時間?但是我天天不斷,可就長了,日久才見功力,愈久功力愈大。說一劫兩劫,為什麼修那麼長?他斷了,修修斷了,斷了得重新再開始。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希望我們的道友,不論你修哪一門功夫,一定要做到。做到什麼呢?不間斷。
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如何才是善学佛法与传统文化?
如何才是善学佛法与传统文化?
有许多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也有学习佛法的人,所以在此想跟大家报告,如何才是善学佛法与传统文化。
就学佛而言,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做「佛」。「佛」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智者、觉者。所以学佛就是学做有智慧的人、觉悟的人;简单的说,就是要做一个明白人。就学习传统文化而言,《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学做「大人」,也就是要学做圣贤君子,首先要彰明自己本有的光明德性,然后才能亲爱人民,使人民也能够明明德,最后才能达到至善圆满的境界。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样是要做一个明白人。
怎样才能做个明白人?古代祖师大德常问一句话:「你会么?」如果你会,你就是个明白人;如果你不会,你就是个糊涂人。那么,怎样才算会呢?就是要善学;学习佛法要善学,学习传统文化也要善学。能够善学,你就能得到佛法与传统文化的真正利益,一生幸福、美满、快乐;如果不善学,即使佛法与传统文化这么好,你也可能愈学愈出问题、愈学愈多毛病、愈学愈痛苦。这就好比一帖良药,如果懂得正确的服用方法,你的病很快就能治愈;反之,如果服用的方法错了,可能你的病会愈来愈加重。所以问题不在于药,而在于你自己是不是懂得善用。同样的,学佛和学习传统文化学出了问题的人,关键不在于佛法和传统文化,而在于你自己本身不善学,你学错了、学偏了!
如何才能善学呢?这包括善听、善思、善言和善行。在佛经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当有人请法,佛在正式开讲之前,会先嘱咐听众要「谛听,善思念之」。这句话分成三个部分,谛听、善思、念之;这三个部分加以细分,就是善听、善思、善言和善行,这些都做到了就叫善学。
谛听就是善听,要用心仔细的听,正确的领受佛所说的话。就像孔子讲君子九思当中,就有一项是「听思聪」:听话要听清楚,要听懂话中的含义。如果把话听漏了,或者把意思听错了、理解错误,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那就很麻烦了,会产生误会与偏差。佛教导的四依法当中有「依义不依语」,听法最重要的是要正确理解其中的意义,而不是执著于语言、文字。
善思就是如理的思惟、领悟佛所说的道理,这也是八正道当中的「正思惟」。儒家也非常强调,学者必须慎思、明辨。对于佛法与传统文化的理论、事实与因果,都要很理智的分辨清楚。例如,要明辨契理与契机的问题;佛所说的经是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说的,对这一类根性众生这样说,对那一类根性众生那么说,不可互相混淆。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所以佛的法门也有种种差别。能够明辨不同法门之间教理的差异,也能明辨它们针对的不同根性,就不至于混淆。
念之就是修行,这就包括了善言与善行。要把佛所说的道理时时刻刻系念在心里,并且在言语和行为当中体现出来,要修正自己的烦恼习气,正己化人。
有许多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也有学习佛法的人,所以在此想跟大家报告,如何才是善学佛法与传统文化。
就学佛而言,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做「佛」。「佛」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智者、觉者。所以学佛就是学做有智慧的人、觉悟的人;简单的说,就是要做一个明白人。就学习传统文化而言,《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学做「大人」,也就是要学做圣贤君子,首先要彰明自己本有的光明德性,然后才能亲爱人民,使人民也能够明明德,最后才能达到至善圆满的境界。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样是要做一个明白人。
怎样才能做个明白人?古代祖师大德常问一句话:「你会么?」如果你会,你就是个明白人;如果你不会,你就是个糊涂人。那么,怎样才算会呢?就是要善学;学习佛法要善学,学习传统文化也要善学。能够善学,你就能得到佛法与传统文化的真正利益,一生幸福、美满、快乐;如果不善学,即使佛法与传统文化这么好,你也可能愈学愈出问题、愈学愈多毛病、愈学愈痛苦。这就好比一帖良药,如果懂得正确的服用方法,你的病很快就能治愈;反之,如果服用的方法错了,可能你的病会愈来愈加重。所以问题不在于药,而在于你自己是不是懂得善用。同样的,学佛和学习传统文化学出了问题的人,关键不在于佛法和传统文化,而在于你自己本身不善学,你学错了、学偏了!
如何才能善学呢?这包括善听、善思、善言和善行。在佛经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当有人请法,佛在正式开讲之前,会先嘱咐听众要「谛听,善思念之」。这句话分成三个部分,谛听、善思、念之;这三个部分加以细分,就是善听、善思、善言和善行,这些都做到了就叫善学。
谛听就是善听,要用心仔细的听,正确的领受佛所说的话。就像孔子讲君子九思当中,就有一项是「听思聪」:听话要听清楚,要听懂话中的含义。如果把话听漏了,或者把意思听错了、理解错误,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那就很麻烦了,会产生误会与偏差。佛教导的四依法当中有「依义不依语」,听法最重要的是要正确理解其中的意义,而不是执著于语言、文字。
善思就是如理的思惟、领悟佛所说的道理,这也是八正道当中的「正思惟」。儒家也非常强调,学者必须慎思、明辨。对于佛法与传统文化的理论、事实与因果,都要很理智的分辨清楚。例如,要明辨契理与契机的问题;佛所说的经是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说的,对这一类根性众生这样说,对那一类根性众生那么说,不可互相混淆。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所以佛的法门也有种种差别。能够明辨不同法门之间教理的差异,也能明辨它们针对的不同根性,就不至于混淆。
念之就是修行,这就包括了善言与善行。要把佛所说的道理时时刻刻系念在心里,并且在言语和行为当中体现出来,要修正自己的烦恼习气,正己化人。
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星雲大師:誠實是做人處事的根本
做人要誠實,誠實代表一個人的人格,信用,所謂“人無信不立',人不誠實,不能成功。中國的”狼來了',放羊的孩子以謊稱'狼來了'戲弄農夫,雖然他只是以此為娛樂,但因為說謊騙了人,因此當真的狼來了,說謊的孩子和羊群都成了狼的果腹之物。另外,週幽王為了博取寵妃褒姒的一笑,不惜以'烽火戲諸侯',卻因此失信於諸侯,最後招致亡國之恨。
誠實是做人處事的根本
美國總統華盛頓,小時候砍了櫻桃樹,當大人責問時,他毫不諉過,直下承認,後來當了總統,“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至今依然成為美談。美國人很重視誠信,在入籍美國時都要宣示,甚至旅客進入美國海關,只要如實填寫入關卡,他們都會相信你;但是萬一你有謊報不實的情事發生,一旦有了不良紀錄,下次再要進入美國就很麻煩了。
其實任何國家地區,都歡迎誠實的人進入;相對的,都會討厭不誠實的人,所以做人誠實,人生的路才能行得通茲將誠實的重要,略述如下:
一,誠實能贏得尊重:一個人說話,有時雖然對己不利,但因為他的誠實,反而贏得別人的尊重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人死不認錯,甚至在很多證據面前'千夫所指'也不肯認錯。認錯其實是美德,誠實的人就算是失敗了,由於他的誠實,立下好的信譽,最後還是會有再起的機會,因為這個社會畢竟還是歡喜誠實的人。
二,誠實能感到安心:說謊的人,就算是得到一時的利益,不過良心不安;誠實的人,就算是吃了虧,卻感到心安理得有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因為一個將死的人,犯不著說謊騙人,所以我們抱著必死之心,也要說誠實的語言,免得受到良心的譴責,感到不安。有時在大眾之前,尤其在利害關係之下,會有諸多為難的地方,但是做人寧可誠實而死,也不可說謊而生。你能有此決心,就會得到安心。
三,誠實能獲取信任:佛教的五戒,其中第四條戒就是“不妄語'有一個信徒想要求受五戒,但又怕自己不能守戒'不說謊',因為他家開布店,經常有顧客上門買布時會問:'?多少錢一尺'三塊錢一尺'?褪不褪色'這時他只有說謊“不褪色”,才會有人要買我告訴他,你可以不必說謊,當他問褪不褪色時,你可以說:三塊錢一尺的會褪色,另有八塊錢一尺的不褪色多年以後,他從小布店蓋了大樓,生意愈做愈大,這不就是誠實取得別人信任的利益嗎?
四,誠實能結交朋友:朋友交往,最為傷害友誼的,莫過於說謊不誠實說謊的朋友,一旦被對方拆穿後,必定翻臉成仇,不如用誠實的態度,說誠實的語言,誠實必定是。友誼永固的重要因素之一。
佛教講'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其中有一'出廣長舌相',就是舌頭伸出來能覆蓋著鼻子,這是由於三十世不說謊所修得的相好。另外有一位香口沙彌,不但不說謊,不罵人,而且說好話,說善言,最後他說話時,口中完全沒有穢濁之氣,只有滿口芬芳,所以大家稱他為“香口沙彌'。由此可見,誠實有誠實的好因好果,說謊也會有說謊的惡因惡果。
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一誠長老:如何讓心安定?
一誠長老:如何讓心安定?
心在哪裡,你當下去觀照,心就存在於觀照的這一刻;當下制服了心念,心就能夠安定。
昔日禪宗二祖慧可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誠心,揮刀斷臂,拜達摩為師。他對達摩祖師說道:“請老師為我安心。”
達摩當即說:“把心拿來。”
慧可說:“弟子無法找到。”
達摩說:“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經幫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嗎?”
慧可這才恍然大悟。
“心”並非拿在手上的實物,無法“拿來”、“找到”。 “安心”也並非是安住胸中的這顆“心”,而是安住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念頭。
我說的“心定”,其實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大家可以藉任何事情、在任何時機下獲得身心的安定,只要能夠把時刻向外追求的眼光真正收回來,用心去創造、感受內在的和平。
具體來講,心如何安定?
首先,不輕易動心起念。心念雖難受控制,但並非不能控制,只要大家收束住這顆急功近利的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退一步,放緩思考,少欲少求,念頭就不至於滿天飛。
然後,是觀想。所謂觀想,就是找一個物體,比方說一個小小的佛像,將它放在眼前觀看,然後將腦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佛像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經常訓練觀想,讓心靈入定,就能有效驅除雜念。
還有一點,要學會平衡情緒。過分的快樂喜悅,過分的痛苦煩惱,這都會影響心靈的安定,所以說要平衡好,無論快樂還是痛苦,都別太過頭。
內在的狀態調理好了,生活自然能夠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當中。要是心是亂的,那麼很多事情就做不好,因為你沒有把握好自己,不能夠明確自己在世間所處的位置,而且你也沒有處理好身心內外的關係,這樣一來,越是努力向外追求,失敗就越多。
而一個時時心安氣閒的人,他一定能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下游刃有餘,環境和遭遇的變化不能動搖他,自身的得失成敗也無法左右他,因為他的內在有安定的力量。
心在哪裡,你當下去觀照,心就存在於觀照的這一刻;當下制服了心念,心就能夠安定。
昔日禪宗二祖慧可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誠心,揮刀斷臂,拜達摩為師。他對達摩祖師說道:“請老師為我安心。”
達摩當即說:“把心拿來。”
慧可說:“弟子無法找到。”
達摩說:“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經幫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嗎?”
慧可這才恍然大悟。
“心”並非拿在手上的實物,無法“拿來”、“找到”。 “安心”也並非是安住胸中的這顆“心”,而是安住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念頭。
我說的“心定”,其實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大家可以藉任何事情、在任何時機下獲得身心的安定,只要能夠把時刻向外追求的眼光真正收回來,用心去創造、感受內在的和平。
具體來講,心如何安定?
首先,不輕易動心起念。心念雖難受控制,但並非不能控制,只要大家收束住這顆急功近利的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退一步,放緩思考,少欲少求,念頭就不至於滿天飛。
然後,是觀想。所謂觀想,就是找一個物體,比方說一個小小的佛像,將它放在眼前觀看,然後將腦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佛像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經常訓練觀想,讓心靈入定,就能有效驅除雜念。
還有一點,要學會平衡情緒。過分的快樂喜悅,過分的痛苦煩惱,這都會影響心靈的安定,所以說要平衡好,無論快樂還是痛苦,都別太過頭。
內在的狀態調理好了,生活自然能夠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當中。要是心是亂的,那麼很多事情就做不好,因為你沒有把握好自己,不能夠明確自己在世間所處的位置,而且你也沒有處理好身心內外的關係,這樣一來,越是努力向外追求,失敗就越多。
而一個時時心安氣閒的人,他一定能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下游刃有餘,環境和遭遇的變化不能動搖他,自身的得失成敗也無法左右他,因為他的內在有安定的力量。
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 』前面兩句是比喻,後面兩句在說法。佛法講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說世出世間法統統是心造,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講各人受用,你的受用不同是你的妄想變現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受用是相同的,那是最殊勝的受用。我們也可以說,唯心所現就好比講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是最美好的;而唯識所變,我們要把自然生態改變,隨著自己意思去做,那就跟原來的生態環境有差別,你的享受落到情識裡面,你有好惡,但自然生態沒有好惡、沒有情執,那是真實智慧。我們今天看到庭院,樹木自然生長得很好,他偏偏剪成各種怪樣子,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可是他自己覺得很美。我們到原始森林裡面去看,覺得原始森林之美超過人工,人工如何盡心的雕琢比不上大自然。真正能夠欣賞大自然,這是高人,喜歡雕琢的是俗人,世俗人喜歡人工,高超的人喜歡自然,回歸自然,這是雅俗不同。 ……
宋朝朱夫子讀書詩裡講「綠滿窗前草不除」,那是什麼味道?現在修剪得整整齊齊的,古代是隨它自己長,這兩種味道可以去品味品味。兩種味道就能看出兩種不同的心相,一個心是完全平靜,清淨平等,另一個心裡有分別執著,有嚴重的情執。這兩種人心情、心態、性格,一看就了然,就明白。所以高人無心,無心就是沒有世間這種心態,沒有世間人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他無心。無心那個心是真心,決定沒有絲毫造作,沒有絲毫意思,所以這個心應用是沒有障礙,叫無障礙的法界,就因為他一心貫通諸法,所以無障礙。眾生的心,起心動念是妄想分別執著,在無障礙法裡面自己製造許許多多的障礙。障礙本來沒有,是自己妄想造作出來,這叫自作自受。在這種種障礙就現了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眾生苦從哪裡來的?我們搞清楚了,必定會超越,就是把這個念頭息掉,苦就沒有了。 ……
『一切諸法,從心所起』,這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心」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可以看作真心,也可以看作妄心。 「一切諸法」,如果諸法是說一真法界的諸法,就是唯心所現,如果是說十法界的一切諸法,則是唯識所變。唯識所變還要有一個唯心所現,如果心不現你怎麼變,你就沒得變,心現了以後你才能變。就像我們花草樹木,花草樹木本來就有,那是譬喻唯心所現,你把它剪成自己喜歡的,那是唯識所變。唯識所變還要依據唯心所現,心若不現,這個地方沒有樹,你就沒得剪了。 (地藏經玄義 第二集 )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嘎瑪仁波切:心不煩亂 方入安忍之門
安忍的本體是心不煩亂,如果心煩意亂,就談不上安忍。安忍可分為三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無生法忍。
一、耐怨害忍
當別人用毆打、惡言惡語等方式傷害我們,或在背後中傷誣陷、挑撥離間等等,面對這些現象時,心中不產生嗔恨, 就是耐怨害忍,也就是忍受他人惡行的安忍。
修安忍,首先必須要消除嗔恨。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對於他人的侮辱或傷害,自心沒有調伏而產生嗔恨,就會摧毀過去的一切功德。 《入菩薩行論》說:“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一次的嗔恨心,可以摧毀千劫以來,上供諸佛菩薩和下施六道眾生的一切善行福報。
《入菩薩行論》又說:“罪業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所有罪業中,沒有比嗔恨更嚴重的;所有功德中,沒有一種比忍辱更難修。嗔恨會墮入地獄,安忍會得到佛果,所以一定要修安忍。
面對外來的惡行,最大的對治力就是慈悲心。如果能生起慈悲心,就能很快調伏嗔恨;否則,無始以來累積的功德,剎那間就會消失得一干二淨。
此外,行持善法後,沒有把功德迴向眾生,福報也會因為一次的嗔恨心而全部失毀。而具足前行發心、正行不執著、結行迴向等三要行,善根不會被摧毀。就像水火不容一樣,有了嗔心,就不會有菩提心;但如果菩提心存在,嗔心就會蕩然無存。
二、安受苦忍
為了追求或修持正法,不顧身心性命,忍受一切艱辛困苦或嚴冬酷暑,這是安受苦忍,也就是忍受求法苦行的安忍。
世人能接觸佛法的機緣本來就很少,我們現在能聞思修,是很不容易的。在密續裡提到,佛陀曾經為了尋找佛法,跨火海,過刀山,即使失去自己的生命,也無所畏懼。
有些人以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可以同時圓滿,認為在世間事業成功、享有名望的同時,可以在舒適安樂中修法成就,但這是不可能的事。自古以來,大成就者們都是長期精進修持,才獲得證悟的。他們知道,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在本質上完全不一樣,不可能同時圓滿。
自認為兩者都很圓融的人,必定是在世間法比較突出,不可能在出世法有真正的成就。想要兩者兼得的人,就像認為針的兩端都是尖的,也可以用來縫紉,但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偉大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也是放下世俗的榮華富貴,歷經苦行,精進求法而悟道的,他也沒有世間法、出世間法同時成就的方法。有些人想先追求世間成就,或得到廣大供養後,才決定去閉關修行。這些人不必期待閉關會不會成就,因為在閉關之前就已經著魔了。
當然,現代工商社會的人,尤其是在家居士,要完全放下家庭和工作,遺世獨修,是不太可能。但如果能將佛法的心要精義,透徹理解,按部就班長期實修,就很難能可貴了。自己能力所及的,就努力行持;目前還做不到的,可以發願、祈禱在將來實現。這樣就算不一定即生成就,也能為來世累積資糧。
三、無生法忍
對於空性實相、自性大圓滿等深奧勝義,如果不了解,也不應該產生邪見或毀謗,而應設法正確理解,並毫無顛倒的受持其密意,這是不畏甚深法義的安忍,也就是無生法忍。
甚深法義,一般人是很難接受的。例如,眾生的心與佛的智慧無別,或是空性實相等道理,在我們還未理解之前,往往會感到懷疑恐懼,但這不是佛法有什麼可怕,而是因為從未聞思過,而引發內心的恐懼。如果因為不明白或懷疑,而對佛法毀謗,就會造作舍法罪,無數劫不能從地獄中解脫。
在佛陀時代,有些傲慢的比丘,一開始認為一切法是實有,沒想到當佛陀講到諸法皆空,講實相勝義時,這些比丘無法接受這些見解,受不了而吐血,最後墮入地獄。
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時,有兩個行持十二頭陀行的比丘來請問佛法。當尊者講到“人無我”時,兩個人聽得很歡喜,因為從頭髮到腳底,一一分析去尋找“我”,真的找不到。但當尊者講到“法無我”時,他們就完全無法接受了,當下摀住耳朵說:“請尊者不要再講下去了,世上不可能有這樣的佛法。”當尊者開始念《般若心經》,念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時候,兩個人就嚇得跑走了。
所以,阿底峽尊者說:“如果沒有修菩提心、對深奧的正法沒有信心,只靠持守戒律是很難解脫成就的。”這兩個比丘的行為,就是對甚深法義的怖畏。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聖嚴法師:超越別離的痛苦
聖嚴法師:超越別離的痛苦
「超越別離的痛苦」—— 聖嚴法師《真正的快樂》
「再怎麼捨不得也要捨得。只要心裡有準備,當離別的時刻一到,就不會覺得那麽苦。」——聖嚴法師為一代名師,其相關著作很多也非常結合生活、人生,以下為聖嚴法師著作,希望您細細品嚐,並落實於生活,調整心態,轉變人生!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而人是血肉之軀,和心愛的人分離時,難免會心生憂苦、潸然淚下,而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愛別離苦」。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可分成親子之愛、男女之愛、朋友之愛等,其中親子之愛與男女之愛是最親密、最甜蜜的,一旦面臨生離死別,也是最痛苦的。至於朋友之間的情感就比較澹一點,但如果是情感真摯、生死與共的朋友,分離時心裡也一樣會很難受。
親子之愛主要是站在父母的立場來看孩子,因為從孩子的立場來看父母,感覺上沒有那麽濃厚,也沒有那麽強烈。但是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卻非常執著,因為從小拉拔到大,在長大成人之前,總是跟在自己身邊。所以當孩子的翅膀長硬了,即將離家的時候,都會捨不得,感到相當痛苦。有些父母甚至為了兒女要出國留學就痛哭流涕,這看起來雖然莫名其妙,卻也是人之常情,這就是「愛別離苦」。
其實在兒女出生後、年紀還小時,父母就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孩子最終一定會離家,再怎麽捨不得也要捨得,只要心裡有準備,當別離的時刻一到,就不會覺得那麽苦。如果平時連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只是一味的捨不得孩子離開,到最後面臨非捨不可的時刻,就更加痛苦了。
另外,男女之愛的別離也是相當痛苦的,通常愛得愈深,就會愈痛苦;愛得淺一些,則會好受一些。因此新婚夫妻或是熱戀中的男女,如果不得不分離,當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幸好我是個出家人,當年跟著軍隊從中國大陸到台灣來的時候,沒有太多親情、愛情的牽掛,因此輕輕鬆鬆就進了部隊、上了船。可是我記得當時看到好多軍中的同袍,他們有父母、也有女朋友,所以要走的時候很難割捨。還沒上船之前,依依不捨,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殷勤叮嚀,上船以後失魂落魄,一直到了台灣,心裡想到的、晚上夢到的,都還是在大陸的親人、愛人,有時候還會偷偷地流眼淚,相當痛苦,這就是愛別離苦。
我想,人與人之間只要有一份愛,無論是友情、愛情或親情,離別的時候都是痛苦的。即使我出家當了法師,但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對於親人之間的分離,一開始也有難捨的感受。例如,我十四歲出家時,我的母親因為捨不得而哭,我也跟著流眼淚。上山大約一年多以後,有一次母親前來探望,在山上只住了一天就要回去了,我的母親雖然捨不得下山,但是又不能讓我跟著回去,這種欲走還留的掙扎,也讓我心裡感到很悲傷。
可是我轉念一想,就在心裡發願:這一生要以此父母所生的身體來報答父母。也就是將我有限的生命,奉獻給世界上更多的人,使他們都能從佛法中得到利益, 藉此來報答父母的恩情,否則,即使與父母常相左右,也不見得能有機會報恩。這樣轉念後,心裡就覺得比較安慰,離別所帶來的痛苦,也就澹一些了。
「超越別離的痛苦」—— 聖嚴法師《真正的快樂》
「再怎麼捨不得也要捨得。只要心裡有準備,當離別的時刻一到,就不會覺得那麽苦。」——聖嚴法師為一代名師,其相關著作很多也非常結合生活、人生,以下為聖嚴法師著作,希望您細細品嚐,並落實於生活,調整心態,轉變人生!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而人是血肉之軀,和心愛的人分離時,難免會心生憂苦、潸然淚下,而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愛別離苦」。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可分成親子之愛、男女之愛、朋友之愛等,其中親子之愛與男女之愛是最親密、最甜蜜的,一旦面臨生離死別,也是最痛苦的。至於朋友之間的情感就比較澹一點,但如果是情感真摯、生死與共的朋友,分離時心裡也一樣會很難受。
親子之愛主要是站在父母的立場來看孩子,因為從孩子的立場來看父母,感覺上沒有那麽濃厚,也沒有那麽強烈。但是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卻非常執著,因為從小拉拔到大,在長大成人之前,總是跟在自己身邊。所以當孩子的翅膀長硬了,即將離家的時候,都會捨不得,感到相當痛苦。有些父母甚至為了兒女要出國留學就痛哭流涕,這看起來雖然莫名其妙,卻也是人之常情,這就是「愛別離苦」。
其實在兒女出生後、年紀還小時,父母就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孩子最終一定會離家,再怎麽捨不得也要捨得,只要心裡有準備,當別離的時刻一到,就不會覺得那麽苦。如果平時連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只是一味的捨不得孩子離開,到最後面臨非捨不可的時刻,就更加痛苦了。
另外,男女之愛的別離也是相當痛苦的,通常愛得愈深,就會愈痛苦;愛得淺一些,則會好受一些。因此新婚夫妻或是熱戀中的男女,如果不得不分離,當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幸好我是個出家人,當年跟著軍隊從中國大陸到台灣來的時候,沒有太多親情、愛情的牽掛,因此輕輕鬆鬆就進了部隊、上了船。可是我記得當時看到好多軍中的同袍,他們有父母、也有女朋友,所以要走的時候很難割捨。還沒上船之前,依依不捨,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殷勤叮嚀,上船以後失魂落魄,一直到了台灣,心裡想到的、晚上夢到的,都還是在大陸的親人、愛人,有時候還會偷偷地流眼淚,相當痛苦,這就是愛別離苦。
我想,人與人之間只要有一份愛,無論是友情、愛情或親情,離別的時候都是痛苦的。即使我出家當了法師,但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對於親人之間的分離,一開始也有難捨的感受。例如,我十四歲出家時,我的母親因為捨不得而哭,我也跟著流眼淚。上山大約一年多以後,有一次母親前來探望,在山上只住了一天就要回去了,我的母親雖然捨不得下山,但是又不能讓我跟著回去,這種欲走還留的掙扎,也讓我心裡感到很悲傷。
可是我轉念一想,就在心裡發願:這一生要以此父母所生的身體來報答父母。也就是將我有限的生命,奉獻給世界上更多的人,使他們都能從佛法中得到利益, 藉此來報答父母的恩情,否則,即使與父母常相左右,也不見得能有機會報恩。這樣轉念後,心裡就覺得比較安慰,離別所帶來的痛苦,也就澹一些了。
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修行人的定力,遇到逆境時才會顯現出來
逆境斷嗔修安忍 淨障積資遇良機
印度高僧帕丹巴桑吉,是施身法父續傳承的祖師,他曾經到西藏傳法。他講過:“認為敵人在傷害我們,是我們的錯覺,能把嗔心轉換成悲心,對我們是最有益的。”阿底峽尊者也說:“對所受的傷害不要去嗔恨,如果對傷害生起嗔恨,就沒有對象可以修忍辱。”所以,遇到有人加害我們,如果可以斷除嗔恨而修安忍,反而可以清淨很多罪障,圓滿廣大的資糧。
阿底峽尊者到西藏時,因為他是全印度最好的高僧,藏人對他非常尊敬,沒有人敢惹他生氣。他認為這樣無法修忍辱,就找了一個壞脾氣的侍者,和他生活在一起。侍者不但沒有像其他人對尊者唯命是從,還經常忤逆尊者。很多弟子看了很不順眼,認為一位高僧不該如此受氣,有人建議他換掉那位侍者。
可是尊者卻說:“他讓我有機會修忍辱,對我恩重如山,否則沒有人敢惹我生氣,我永遠沒有修忍辱的機會。”所以,為了學習安忍,一切逆境對我們都是有幫助的。古代有很多高僧大德,對於傷害自己的人,都當作上師看待。
改革開放的初期,大部分的寺廟早已被破壞,佛經也不容易取得。我的上師曲扎大堪布,當時是很有名的佛教學者和藏醫,他將許多佛經安置在山洞裡,沒想到山洞太潮濕了,佛經損壞了一大半。當佛經被帶回來時,我們不禁在一邊叫:“好可惜喔!”他就說:“沒有關係!難得我們有機會可以再好好抄寫佛經,這樣反而有更多的功德。”
本來是很遺憾的事情,但對上師來講,卻是累積功德的機緣。他常說:“如果沒有人摧毀寺廟,我們哪有機會蓋寺廟?他們替我們創造了做功德的機會,不是應該高興嗎?應該感謝他們才對!”那時,我們沒辦法理解,現在當然明白了。
很多修行很好的人,遇到逆境仍然很自在。前世的丘祝仁波切,文革時被關在監獄裡。每次獄卒送餐進去,他只吃一半,剩下的都作成業障食子,再叫獄卒幫他拿出去作施食,每日三餐都是如此。
那些人很生氣,就減為一天兩餐,他還是如此做,改為一天一餐時,他還是這樣做,後來就決定不給他食物了。雖然一天沒有進食,仁波切仍然繼續打坐。第二天,食物也沒有送進來,一旁的侍者很難過,但仁波切依然禪修。沒有食物的三天裡,仁波切一直在禪修中,以為還沒天亮,一天都還沒過去。到了第四天,有人送食物進來了,他就問:“是不是天亮了?”接著,他又把食物吃了一半,另一半還是做成業障食子,請人送出去。他在牢裡,一直持續這樣做。
修行人的定力,遇到逆境時才會顯現出來。很多人把逆境當成修行機會,就像前一世的丘祝仁波切和我的上師一樣,認為沒有人傷害自己,就無法修安忍。
我們看看周遭嗔恨心很強的人,很少人會喜歡他,甚至連家人、親戚朋友都不願意和他在一起。有些人表面上很風光,有錢有勢,可是脾氣不好,常以嗔心對待他人。這種人往往過度逞強,擅於偽裝,表面上很強勢,但在偽裝的面具下,卻很脆弱,最後只落得自己孤單一人,無比寂寞。
至於有些嘴巴不好,心腸卻不錯的人,我們說是“刀子口,豆腐心。”這種人也是需要檢討。嘴巴壞,表示語業沒有修好,語言帶刀就會傷害人,讓人心碎。如果某人被說“修得很好,只是嗔恨心大了些”,這也是值得商榷的。
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一誠長老:心念雖難控制但並非不能控制
寺廟裡常有專門組織的茶湯會,用來招待施主和香客,這種活動被稱為“普茶”,就是讓大家都來喝茶的意思。當然了,大家專程來寺廟裡飲茶,不是因為寺廟的茶特別好喝,而是為了借廟裡邊的清靜環境,借飲茶一事,讓自己清心、靜心,領會禪的真意。
歸根結底,喫茶是啟發我們參悟禪境的一種機緣。宋代的圓悟克勤禪師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叫“茶禪一味”。品茶與參禪這兩件事,滋味、意味很接近哪。你們看,一個“茶”字,上面是“草”,中間是“人”,下面是“木”,既包含了大自然的“草木”之靈氣,也包含了“人”對它的認識和品鑑。從色、形、味到觀、聞、品,從用水的講究到茶具的選擇,從茶藝到茶禮,再到茶道、茶文化,“茶”可謂包羅萬象,涵蓋了所有,就像禪的境界一樣。
在2000年正月初一的一次普茶會上,曾藉喫茶一事向眾人開示參禪之道:“我們今天以這種機緣在這裡喫茶、吃餅,會得這意思不呢?會得就好!會不得,就得參這喫茶的是誰?吃餅的是誰?就這樣參下去。”
喫茶時參禪,就是去品味、領悟茶裡的乾坤,在喝茶的當下去品,啟發自己念念在心地上用功夫,時時刻刻用心參究。我們平日里修行就是這樣,不只是在念佛的時候參念佛的是誰,走路時也可以參走路的是誰,吃餅時可以參吃餅的是誰,喫茶時可以參喫茶的是誰等等。念念在道上,時時刻刻處處都是話頭,都可以參,這就是舉辦普茶會的本意。
這些話大家可能沒辦法立刻理解。其實參禪是什麼呢,不妨把它想得簡單一點,只要這一剎那靜下來了,心定了,那麼在這一剎那,就已經無限接近了禪道。
平時在廣濟寺,每有居士來訪,急匆匆地要向我傾訴煩惱或請求開示,我都請他們先坐下喝茶。常常是,坐下來端起茶杯以後,大家的言談語氣就會和緩許多,原本在他們心裡像天一樣大的煩惱,這個時候再講出來,也不會顯得那樣嚴重。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去深山老林裡尋找自我,追求安寧,佛告訴你一切在心,心定了就是禪。
2007年正月初二,在洗心禪寺丈室,有一個長沙居士來問:“念佛有妄想怎麼辦?”我就反問他:“妄想從哪裡來?”居士回答:“念頭中來。”我又問:“念頭從哪裡來?”居士答:“從心裡來。”我繼續問:“心在哪裡?”居士頓時不知所措。
心在哪裡,你當下去觀照,心就存在於觀照的這一刻;當下制服了心念,心就能夠安定。昔日禪宗二祖慧可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誠心,揮刀斷臂,拜達摩為師。他對達摩祖師說道:“請老師為我安心。”達摩當即說:“把心拿來。”慧可說:“弟子無法找到。”達摩說:“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經幫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嗎?”慧可這才恍然大悟。
“心”並非拿在手上的實物,無法“拿來”、“找到”。 “安心”也並非是安住胸中的這顆“心”,而是安住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念頭。我說的“心定”,其實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大家可以藉任何事情、在任何時機下獲得身心的安定,只要能夠把時刻向外追求的眼光真正收回來,用心去創造、感受內在的和平。
具體來講,心如何安定?
首先,不輕易動心起念。心念雖難受控制,但並非不能控制,只要大家收束住這顆急功近利的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退一步,放緩思考,少欲少求,念頭就不至於滿天飛。
然後,是觀想。所謂觀想,就是找一個物體,比方說一個小小的佛像,將它放在眼前觀看,然後將腦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佛像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經常訓練觀想,讓心靈入定,就能有效驅除雜念。
還有一點,要學會平衡情緒。過分的快樂喜悅,過分的痛苦煩惱,這都會影響心靈的安定,所以說要平衡好,無論快樂還是痛苦,都別太過頭。
內在的狀態調理好了,生活自然能夠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當中。要是心是亂的,那麼很多事情就做不好,因為你沒有把握好自己,不能夠明確自己在世間所處的位置,而且你也沒有處理好身心內外的關係,這樣一來,越是努力向外追求,失敗就越多。而一個時時心安氣閒的人,他一定能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下游刃有餘,環境和遭遇的變化不能動搖他,自身的得失成敗也無法左右他,因為他的內在有安定的力量。
本文內容摘自一誠法師著作《平常心:簡約是福》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傳喜法師:慈悲與善良有區別嗎?
慈悲與善良是有區別的,善良是本能,慈悲是選擇。慈悲跟善良之間是有共性的,但是慈悲是理智的結果。
善良就如孟子所說的“人性本善”。當他有一次看到鄰居家在殺豬的時候,他體驗到了那個豬的悲傷、掙扎,所以他就很不解地問媽媽:“媽媽,豬活得挺好,為什麼要把它殺掉呢?”他媽媽就趁這個機會就教育他:“因為你要吃肉啊。”所以就啟發了孟子心裡的那種善良、惻隱之心,對眾生不幸遭遇那種同體的感覺。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理智地對自己的提升,善良有時候很快會被泯滅掉,有時候甚至自己,如果不在智慧的指導下的善良,有可能還會被別被人利用。但是慈悲不會,慈悲是一種堅定的,慈悲是一種智慧的、善良的狀態。
比較標準地來說,慈是給予別人樂,悲是拔出別人的苦,我們佛教裡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與樂的對像是不分的,就像孔夫子教學生叫有教無類,這也是一種慈,對所有的眾生關心他們的命運,這是一種悲。
所以慈悲它更具有高度,它是一個智者、一個聖人的一種生命的情懷。也就是說,善良是所有共同人都具有的話,但是慈悲只有智者、只有聖人才具有的一種特殊品質。但是它來自於每個人都有的善良,通過他的理智的規範,通過堅定的修煉,最後達到的一種格局、一種高度。
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發清淨的心,修清淨的福
有些人不勤修供養、積累善根,得過且過、一切錯過,還想獲得成就,還在那兒等著天上掉餡餅。這都是白日做夢。還有人說:“上師,是您說天上會掉餡餅的。”天上是會掉餡餅的,但是你的心態要放下,你要超越自我,才能拿得到天上掉的餡餅。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沒有問題。
現在也有做義工、護持道場的人。如果真的發出了菩提心,真的把自己拋掉了,“餡餅”就來了,你就可以拿到天上掉的餡餅,不用做,去拿就行。但是很多人心發不出來。
有的人雖然在付出,但心裡還有很多我執見:“我怎麼怎麼……”說明還沒有放下自我,心沒有真正發出來。如果真正發出來了,“只有他的利益,他人能得到利益就行。你理解我也好,不支持我也好,這是我發心的,不是你發心的。”“我”沒有了,怎麼都行。但是我們的“我”沒有拋掉:“我付出了,怎麼還不理解我?”“我對他怎麼怎麼……”有很多怨天尤人的想法,這就說明還沒放下“我”。你真正放下就行。
福報是修來的。很多人都不懂,雖然通過各種渠道、手段和方法,能得到一點好處,但很難啊!即使得到了,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煩惱、痛苦,這些福報也不會持久。
龍樹菩薩說過,積財守財失財都是苦。積累財富的過程是痛苦的,起早貪黑,不擇手段;真正得到了、發財了,有一百萬、一千萬,甚至一個億。保護財富也很痛苦,放在銀行不放心,放在家裡也不放心,還要想辦法把財富變得更多,絞盡腦汁……你的心能安寧嗎?最後是失財,要么是錢財離開你,要么是你離開錢財,沒有別的選擇。人沒了,錢沒花完,是痛苦的。最痛苦的就是人活著,錢沒了。最後就是這樣的結局。
因果是不虛的。你所作的一切,絕對會在自己的身心上成熟。好好發心,以清淨的心態做上供下施,自然會得到清淨的福報。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修四念處,幫助我們看破、放下
四念處,第一,「觀身不淨」。眾生最大的障礙是太愛惜自己的身體,這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不愛惜自己身體是過失、是錯誤,太愛惜身體也是錯誤。佛門常講「借假修真」,我要好好的保養這個假身體,拿這個來修真,這是誤會了,借假,假是什麼?藉這個假佛法修真性,而不是這個假身體。所以這個地方真是一點都不能搞錯,一錯就差太遠了。要曉得身不淨,你對這個身會起另外一種看法,人生觀就不一樣了。知道這個身體不清淨,是工具而已,我現在要好好的利用這個工具,成就一番事業,就會善用這個身。不了解真相,把這個身當自己;了解真相,身是我的工具,是我成佛、了生死、斷煩惱的工具,我要好好的利用它。我不會糟蹋它,但也不會愛惜它,當作性命一樣的看待,用不著,好好的善於運用就好。
身確實是一部機器。我們今天講軟體、硬體,我們全身機器就是如此,軟體、硬體統統都有,組合的。這個機器要是善於運用,活一、二百年是正常的;凡是短命,都是不善運用,就是不知道保養,把自己糟蹋了。中國的醫學,實在是了不起!我的老師對中國醫學很有研究,他說:中國的醫學不是治病的,是教人怎樣不生病能活到二、叁百歲。平日適當的預防,到真正有病時,用針灸(現在講是指壓這一類),實在不得已才用藥物,藥物是很低級的治療方法。凡是有毛病,總是哪裡有故障!譬如血液循環不好,哪裡故障了,把故障疏通,就恢復健康了。真正高明的大夫,看你說話的音聲,看你走路的行動,就能判斷你十年、二十年之後什麼地方會有病。觀身不淨,就是善於利用這個身體,不會糟蹋它,好像自己有一部車,對這個車的性能完全了解,我好好的利用它做為交通工具,它壽命就可以長了。
第二,「觀受是苦」。對於自己是更大的警覺,對叁界六道輪迴不再貪戀,曉得叁界統苦,這裡頭只有苦沒有樂。
第三,「觀心無常」。這個心是生滅心,生滅心是無常的,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不會老想一個東西;如果老想一樣東西,他就得定,那就叫叁昧。佛教我們只想阿彌陀佛,如果我們一天到晚只想阿彌陀佛,就能功夫成片,一心不亂。要多久?你去試試看,不要說多,五分鐘好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一面阿彌陀佛一面還胡思亂想,所以沒有辦法!我們平常要練的就是這個。
為什麼會有這些妄想?還是放不下、看不破。不知道這一切事實真相,是看不破,看不破才放不下。如果你真看破了,沒有一樣放不下,看破了就會放下。放下能幫助你看破,看破又能幫助你放下。因此,我們看破一點,趕快要放下一點。說看破了,還不肯放下,你那個看破只看破一點點,你的功夫不會進步。所以,這兩者是相輔相成,放下的愈多,看破的境界就愈高。所以,一面看破,一面就要放下,絕對不要貪戀。不要以為:我什麼都放下,那我什麼都沒有了,明天日子還怎麼過?那你還是放不下,還是沒看破!真正看破了,福報自然!這裡放下了,你命裡有的,到時候自然就來了。命裡雖然有,來了,我只要吃飽穿暖,多餘的還是放下。所以,儲蓄在法界裡面最靠得住,不會變質也不會貶值。放在哪個地方都靠不住,放在銀行會貶值,放在人家公司,行號會倒閉,都是麻煩,還不如去布施。因為你沒有受用,你布施了,你的福報還在,不但還在,還會增長,這是最聰明的人。
第四,「觀法無我」,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統統無自性,沒有自體。所以,佛法說萬法皆空,就是這個道理。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大菩薩境界;小乘人五蘊不空,人我空了,這是兩種不同的境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