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家具
除了 山水閒情和儒道精神,古典家具或許寄託了一個農耕民族最本真的生存原則--對器具的珍惜,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古典家具,指的是這樣一類家具:樣式上,它是傳統經典的造型設計;用材上,它以傳統原木為主,而非塑料或者其他合成材料;第三是榫卯結構,如果不用榫卯
結構而用金屬連接件,就絕對不能稱之為古典家具。一件家具,如果是傳統的造型,傳統的用材,再加上傳統的工藝,就可以把它歸入古典家具範疇。"古典家具研
究學者譚向東說。
器以載道,華夏文化自古講求一種寄寓。 國人造物,不止停留在實用階層,而是通過其形態語言,傳達出一定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境界。 中國古典家具正是這樣一種超脫純粹物質、具有獨樹一幟的文化形態的存在。
從席地坐到垂足坐
受地理氣候、風俗習慣、製作技藝等不同因素的影響,中國古典家具走出了與鄰國迥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東方,只有中國人是由席地而坐發展成垂足而坐。東、南亞一帶很多國家,包括韓國、日本、泰國,人們回到家裡都是坐在榻榻米上。說明中國是一個很容易接納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國家。"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祖先們曾經歷漫長的席地而坐的年代。 從周秦到三國,人們坐臥所用,皆是矮家具。 尊貴者在上座獨享一張席子,陪坐者在下座兩人或多人共坐;席前則設矮几放置器物。 當時的人類活動集中於黃河流域,中原一帶氣候乾燥,席地坐亦不覺濕冷。 這種憩居形式催生的一系列詞彙,如"主席""出席""席位"等,仍深切影響著現今的文化生活。
家具開始"拔地而起",是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 受外來文化影響,唐代坐具擺脫了以往古拙神秘的特色,顯得體大厚重、渾圓豐滿,倒跟當時豐腴雍容的仕女形像不謀而合。 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在長卷《韓熙載夜宴圖》中,以寫實手法描繪了中書侍郎韓熙載開宴行樂的情狀。 權貴們飲酒、賞樂,使用的是羅漢床和禪椅,他們雖已不貼地而坐,卻依然保留了盤腿而坐的坐姿。
從史學家的角度,當今文化是宋王朝以後定型的。 起居習慣同樣如此。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城市繁榮,高座家具開始大行其道,高案、高桌、高幾相應出現。 此時,家具的造型結構變化大,崇尚樸素、淡雅與簡潔。 垂足而坐也已成為人們固定的姿勢。 古典家具雛形已然建構。
明韻清風
"中國古典家具歷史上有兩座藝術高峰。一個是明晚期到清早期的明式家具,另一個是從康熙到乾隆晚期以前宮廷造辦處的家具。"
譚向東說的這兩座藝術高峰,分別是明式家具和清代宮廷家具。 。 根據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一書,明式家具在狹義上特指明至清前期材美工良、造型優美的家具。 這一時期的製品,無論從數量還是藝術價值來看,都可稱之為古典家具的"黃金時代"。
明代帝王家姓朱,朱即紅色。 而明代政權又起於南方,南方五行屬火,崇尚農耕文化,人們喜歡太陽、豐收等燦爛意象。 因此明代皇家崇尚紅色。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明代永樂和宣德年間最有代表的漆器家具,多數是剔紅家具。
至明末,吏治昏庸,文人士大夫階層寄情於山水,生活觀上崇尚自然,對黃花梨木材溫潤淡雅的質感和行雲流水的紋理更情有獨鍾。 經典的明式家具造型簡潔、工藝精湛。 線條挺秀舒展,風格典雅端莊,極盡家具之美。
晚明家具摻雜了文人的個人情感和審美情趣,在造型藝術上達到極致;清早期造辦處的家具,則由帝王親自參與打造,因而更具皇家氣象。 "像雍正、乾隆皇帝,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審美水準。他們知道木材得來不易,從框架結構、造型到紋飾的設計到打樣,不會隨意地打造。乾隆皇帝甚至會因為造辦處官員未經許可濫用紫檀而降下處罰。"
這一時期,滿族當權,來自關外的游牧民族逐水而居,崇尚黑色。 紫檀等凝重大氣的深色木材打造的家具逐漸成為宮廷的新寵。 清早期一些用黃花梨打造的家具被刻意塗成了黑色。 再者,明代夜間生活一般在戶外進行,家具體量輕便,易於搬動;而到清代康熙之後,隨著平板玻璃的運用,室內採光變好,深色家具也就得以盛行。
相比之下,清晚期的家具過分雕琢,雖顯雍容華麗,但藝術價值反而不如明代。
一項需要長久沉靜的事業
"明式家具也好,清式家具也好,經典家具的造型設計是有語彙的。腿足為什麼要側腳收分,背板為什麼要雕一個團龍紋,座面高度、扶手高度與後背的高度之間是 怎樣一種比例關係,扶手由後到前是怎樣一個由粗到細的變化過程,如果不是靜下心來去仔細端詳的話,很難發現這種變化。"譚向東強調,"我們需要沉靜下來與 它去溝通。"
每一件古典家具的誕生,都是一個耐人尋味的過程。
想像一棵樹木萌發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初。 它抽枝長葉、成材枯朽,年輪成為風雨歲月的鐫印;它在深山空谷風光屹立,或於湖沼之畔倒落飄零;某日某時,它被有心人慧眼識中,跳脫出消解於自然的命運,出現在了造物者的面前……
如果木是家具的前世肉身,那麼設計師重新賜予了它性格,而能工巧匠則賦予了它靈魂。 裁制刨光,榫接組裝,磨光上漆,手工製作的一個個步驟決定了最終器具的"性情"。 當一件凝聚人類智慧之光的古典家具擺在面前,欣賞那流暢的器具造型、優美的雕花圖案、精密的榫卯結構,我們便不能不嘆為觀止,不能不頂禮膜拜。
"尊嚴第一"的設計原則
同為實用器,比起其他門類,古典家具對於中國人而言認知程度一直偏低。 很多人對它的認識存在一個誤區,即認為古典家具舒適度欠佳。 "那是因為你沒有坐過好的椅子。"譚向東說。 經典的明式家具,非常注重實用功效。 它們結構合理,比例適度,能讓人體各處得到妥帖安置。 古代經驗老到的工匠,對於扶手的彎曲度、背板的曲率、各處高度的比例關係的掌握,甚至可以媲美如今研究人體工程學的學者。
馬未都曾點評,中國家具的設計原則是"尊嚴第一,舒適第二"。 當兩者發生碰撞,舒適一定讓位於尊嚴。 "中國家具的設計不是以人為本,而是是以人文精神為本,這一點大大異於西方設計原則。"在坐具中,椅之所以比凳高級,是因為椅有方位感,能體現尊卑程度。 而椅子是否帶有扶手,也蘊含一種細微的等級差。 金瓦金鑾殿,皇帝坐寶座,不能倚靠背板,並不見得比坐在板凳上的平民舒適。 但寶座強調的皇權威嚴卻鉅細靡遺地透露了出來。
從家具的形制差異和工藝水準,到器型間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問題,人們對於古典家具的探討,終將趨向於對傳統文化的追尋。 除了山水閒情和儒道精神,古典家具或許寄託了一個農耕民族最本真的生存原則--對器具的珍惜,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器以載道,華夏文化自古講求一種寄寓。 國人造物,不止停留在實用階層,而是通過其形態語言,傳達出一定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境界。 中國古典家具正是這樣一種超脫純粹物質、具有獨樹一幟的文化形態的存在。
從席地坐到垂足坐
受地理氣候、風俗習慣、製作技藝等不同因素的影響,中國古典家具走出了與鄰國迥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東方,只有中國人是由席地而坐發展成垂足而坐。東、南亞一帶很多國家,包括韓國、日本、泰國,人們回到家裡都是坐在榻榻米上。說明中國是一個很容易接納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國家。"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祖先們曾經歷漫長的席地而坐的年代。 從周秦到三國,人們坐臥所用,皆是矮家具。 尊貴者在上座獨享一張席子,陪坐者在下座兩人或多人共坐;席前則設矮几放置器物。 當時的人類活動集中於黃河流域,中原一帶氣候乾燥,席地坐亦不覺濕冷。 這種憩居形式催生的一系列詞彙,如"主席""出席""席位"等,仍深切影響著現今的文化生活。
家具開始"拔地而起",是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 受外來文化影響,唐代坐具擺脫了以往古拙神秘的特色,顯得體大厚重、渾圓豐滿,倒跟當時豐腴雍容的仕女形像不謀而合。 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在長卷《韓熙載夜宴圖》中,以寫實手法描繪了中書侍郎韓熙載開宴行樂的情狀。 權貴們飲酒、賞樂,使用的是羅漢床和禪椅,他們雖已不貼地而坐,卻依然保留了盤腿而坐的坐姿。
從史學家的角度,當今文化是宋王朝以後定型的。 起居習慣同樣如此。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城市繁榮,高座家具開始大行其道,高案、高桌、高幾相應出現。 此時,家具的造型結構變化大,崇尚樸素、淡雅與簡潔。 垂足而坐也已成為人們固定的姿勢。 古典家具雛形已然建構。
明韻清風
"中國古典家具歷史上有兩座藝術高峰。一個是明晚期到清早期的明式家具,另一個是從康熙到乾隆晚期以前宮廷造辦處的家具。"
譚向東說的這兩座藝術高峰,分別是明式家具和清代宮廷家具。 。 根據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一書,明式家具在狹義上特指明至清前期材美工良、造型優美的家具。 這一時期的製品,無論從數量還是藝術價值來看,都可稱之為古典家具的"黃金時代"。
明代帝王家姓朱,朱即紅色。 而明代政權又起於南方,南方五行屬火,崇尚農耕文化,人們喜歡太陽、豐收等燦爛意象。 因此明代皇家崇尚紅色。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明代永樂和宣德年間最有代表的漆器家具,多數是剔紅家具。
至明末,吏治昏庸,文人士大夫階層寄情於山水,生活觀上崇尚自然,對黃花梨木材溫潤淡雅的質感和行雲流水的紋理更情有獨鍾。 經典的明式家具造型簡潔、工藝精湛。 線條挺秀舒展,風格典雅端莊,極盡家具之美。
晚明家具摻雜了文人的個人情感和審美情趣,在造型藝術上達到極致;清早期造辦處的家具,則由帝王親自參與打造,因而更具皇家氣象。 "像雍正、乾隆皇帝,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審美水準。他們知道木材得來不易,從框架結構、造型到紋飾的設計到打樣,不會隨意地打造。乾隆皇帝甚至會因為造辦處官員未經許可濫用紫檀而降下處罰。"
這一時期,滿族當權,來自關外的游牧民族逐水而居,崇尚黑色。 紫檀等凝重大氣的深色木材打造的家具逐漸成為宮廷的新寵。 清早期一些用黃花梨打造的家具被刻意塗成了黑色。 再者,明代夜間生活一般在戶外進行,家具體量輕便,易於搬動;而到清代康熙之後,隨著平板玻璃的運用,室內採光變好,深色家具也就得以盛行。
相比之下,清晚期的家具過分雕琢,雖顯雍容華麗,但藝術價值反而不如明代。
一項需要長久沉靜的事業
"明式家具也好,清式家具也好,經典家具的造型設計是有語彙的。腿足為什麼要側腳收分,背板為什麼要雕一個團龍紋,座面高度、扶手高度與後背的高度之間是 怎樣一種比例關係,扶手由後到前是怎樣一個由粗到細的變化過程,如果不是靜下心來去仔細端詳的話,很難發現這種變化。"譚向東強調,"我們需要沉靜下來與 它去溝通。"
每一件古典家具的誕生,都是一個耐人尋味的過程。
想像一棵樹木萌發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初。 它抽枝長葉、成材枯朽,年輪成為風雨歲月的鐫印;它在深山空谷風光屹立,或於湖沼之畔倒落飄零;某日某時,它被有心人慧眼識中,跳脫出消解於自然的命運,出現在了造物者的面前……
如果木是家具的前世肉身,那麼設計師重新賜予了它性格,而能工巧匠則賦予了它靈魂。 裁制刨光,榫接組裝,磨光上漆,手工製作的一個個步驟決定了最終器具的"性情"。 當一件凝聚人類智慧之光的古典家具擺在面前,欣賞那流暢的器具造型、優美的雕花圖案、精密的榫卯結構,我們便不能不嘆為觀止,不能不頂禮膜拜。
"尊嚴第一"的設計原則
同為實用器,比起其他門類,古典家具對於中國人而言認知程度一直偏低。 很多人對它的認識存在一個誤區,即認為古典家具舒適度欠佳。 "那是因為你沒有坐過好的椅子。"譚向東說。 經典的明式家具,非常注重實用功效。 它們結構合理,比例適度,能讓人體各處得到妥帖安置。 古代經驗老到的工匠,對於扶手的彎曲度、背板的曲率、各處高度的比例關係的掌握,甚至可以媲美如今研究人體工程學的學者。
馬未都曾點評,中國家具的設計原則是"尊嚴第一,舒適第二"。 當兩者發生碰撞,舒適一定讓位於尊嚴。 "中國家具的設計不是以人為本,而是是以人文精神為本,這一點大大異於西方設計原則。"在坐具中,椅之所以比凳高級,是因為椅有方位感,能體現尊卑程度。 而椅子是否帶有扶手,也蘊含一種細微的等級差。 金瓦金鑾殿,皇帝坐寶座,不能倚靠背板,並不見得比坐在板凳上的平民舒適。 但寶座強調的皇權威嚴卻鉅細靡遺地透露了出來。
從家具的形制差異和工藝水準,到器型間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問題,人們對於古典家具的探討,終將趨向於對傳統文化的追尋。 除了山水閒情和儒道精神,古典家具或許寄託了一個農耕民族最本真的生存原則--對器具的珍惜,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