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時期(1573—1620年),社會已發展到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出現的狀態,又因廢除禁海,官、民窯瓷器均可出口,促使瓷器生產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空前繁榮。 萬曆朝青花瓷早期繼承了嘉靖、隆慶兩朝風格,晚期開始使用浙江青料,器物造型也開始轉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一直影響到明末乃至清初青花瓷的面貌。 故國外一些學者稱萬曆朝為中國青花瓷的“轉變期”。 從瓷器數量上來看,萬曆青花瓷產量劇增,品種繁多,還出現了專供外銷的特殊裝飾青花瓷。 如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鑑賞》編委會編著的《明代青花瓷》一書中介紹的“明萬曆青花象首軍持” (圖1)。 “軍持”亦稱“君持”、“捃稚迦”,為梵語“Kundika”的音譯,是佛教徒飲水和洗手用具。 此件軍持通高20.5厘米,象首,寓意“太平有像”。 小流,背部有輪蓋口,直頸,腹部飽滿,平底。 由背到底飾青花錦地紋,內繪留白的兔紋,象頸部飾青花瓔珞紋。 為典型的萬曆朝外銷瓷。 據統計,僅北京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二級以上萬曆瓷器共535件,其中青花瓷為286件,佔總數的53%以上。 而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收藏萬曆瓷器共525件,其中青花瓷為266件,同樣佔總數的一半以上。 此外流落國外和民間的青花瓷更是數目巨大,舉不勝舉。 由此可見,萬曆時期瓷業燒造仍然以青花為主,並顯示出蓬勃發展的盛況。
萬曆青花瓷不同時期的造型
萬曆青花器形種類繁多,大件器物數量不少,60厘米以上的梅瓶、70厘米以上的花觚、30厘米以上的大碗等較為多見。 且梅瓶形體變長,瓶頸細長,瓶口頸轉折處棱角突出,不像早期梅瓶那樣無明顯棱角。 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青花雲龍紋帶蓋梅瓶” (圖2)。 此瓶高72厘米,口徑10.4厘米,足徑19.3厘米。 瓶口細高,器身瘦長,瓶上有蓋,寶珠紐。 蓋與腹面上均繪龍紋,龍身姿矯健,張牙舞爪,非常威猛大氣。 此瓶器型高大規整,釉面潤澤,是萬曆青花大器的代表作。 蒜頭瓶也是萬曆時期出現較多的一種瓶式,口及腹部的各種線條變化構成了此類瓶的多種形式。
萬曆朝花觚、香爐、盒類、罐類青花瓷的造型也相當豐富。 花觚分撇口式、倭角式、出戟式、海棠式,有四方形、六方形、瓜棱形,還有帶環耳、獸耳、貼獸紋等。 香爐有缽式爐、鼎式爐、蓮瓣爐、獸耳爐等。 盒類有四方形、圓形、桃形、銀錠形、雙層、四層、多層式節盒、天蓋地式等。 罐類器形多種,口形分直口、花口、斂口,腹形有扁圓、八方形、瓜棱形,大小、高矮各不相同,還有蟋蟀罐的造型比較多,有圓筒形、扁圓形、瓜棱形、葵花瓣形等多種。 此外這一時期文房用具類也很多,有筆插、筆管、筆洗、龍形筆山、印盒水滴、燭台等。
萬曆青花瓷不同時期的用料
萬曆早期青花瓷使用“回青”青料繪製,顏色呈藍中泛紫,濃艷清亮。 以北京首都博物館藏“明萬曆青花蓮瓣形盤”(圖4)為例,此盤口徑18.8厘米,造型獨特,構思巧妙,形如一朵盛開的蓮花。 口內蓮瓣的凹飾雙勾垂雲紋,盤的平坦中央書梵文,周圍繪兩周如意云紋,以弦紋相隔。 外壁第一層蓮瓣內書八個梵文,用八朵花卉為隔界,第二層蓮瓣尖部繪出葉脈紋,根部空白,突出蓮瓣盛開的效果,近足部重疊花瓣。 由於青花色調藍中閃紫,故此器為萬曆早期產品。 蓮花為佛教聖物,此盤應為佛教禮器。 萬曆中期採用“回青”青料加石青,呈藍中泛灰色,具有莊重的效果。 晚期回青料用竭,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開始使用浙江產的“浙料”,俗稱“浙青”。 由於這個時期對青花鈷土礦料有了新的工藝,從傳統的水選到火煅,迅速提高了青花的髮色質量,使得“浙料”呈色青翠幽藍,藍中帶灰,多有暈散,色調頗具沉靜感。 而民窯青花瓷用“浙青”繪製的青花大多呈色淡淺。
萬曆青花瓷胎釉的特徵
早期萬曆青花瓷胎質除少數較為精細外,絕大多數胎質都比較粗糙厚重,露胎的胎骨有火石紅和鐵鏽斑點;釉面比較細膩、肥厚,光澤度強烈,玻璃質感極好。 而中期釉質肥厚瑩潤,釉色泛青,呈乳白色或白色。 晚期儘管釉層稀薄不均,還常有縮釉現象,但是器型比較豐富,以擅長各式文房用具為特色,有筆洗、筆架、瓷硯、印盒等等,多為青色。
萬曆青花瓷的紋飾
萬曆青花創新的紋飾比其他各朝代的都多,且構圖繁密、主次不清,稍顯凌亂。 很多器物里外滿工,繪滿了裝飾圖案,甚至在一件器物上繪了不同內容的二十幾種吉祥圖案。 琢器類的瓶、觚等立件,構圖簡單的全器只用一種題材的紋樣繪製,大多采用多層裝飾的方法,從兩層三層一直多到八九層的都有,每層內容都很豐富。 但也有疏朗清秀的,比方說在青花瓷上“透雕”,即在器型上鏤空紋飾,如北京保利2010年拍賣的“明萬曆鏤空雲龍紋蓋盒”(圖5),倒也精巧新穎、別具一格。 此件蓋盒直徑21.3厘米,蓋心點綴花蕊,蓋面鏤空紋孔,盒身繪飄逸靈動的雲龍紋,極具神采,整體繪畫具有萬曆時期典型的粗獷風格。 紋飾雖繁縟而不亂,鏤空工藝的運用令層次豐富清晰。
萬曆青花瓷的款識特徵
萬曆青花上的款識具有獨特的時代風格。 從字體佈局到字體書寫,與前代皆有不同。 一是將朝代款與吉言或齋名、王府名、干支相結合,組成一體的款識,如“大明萬曆年德府造”、“大明萬曆辛丑年造”等。 二是朝代款識,改變前朝隆慶款的“造”為“制”。 三是字體上改變前朝的以楷書為主,而用篆、隸、行、楷。 筆法剛勁有力,端莊工整。 官窯器大多書青花“大明萬曆年制”雙行六字楷書雙圈款,如北京首都博物館藏“明萬曆青花蓮瓣形盤”盤底(圖8),很少使用“萬曆年制”四字款。 還有和其他字句合用的,如“古週饕餮,萬曆年制”、“萬曆年制,純忠堂用”等。
主要參考文獻:
1.餘繼明編著《中國元明青花瓷器圖鑑(上下)》 浙江大學出版社
2.草千里編著《明青花瓷器鑑定》 中國盲文出版社
3.朱裕平編著《明代青花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4.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鑑賞》編委會編《明代青花瓷》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5.張銘克編著《明代青花瓷》 山東美術出版社
6.王建華編著《青花瓷收藏鑑賞百科》 華齡出版社
7.陳潤民編著《青花瓷器拍賣投資大指南》 故宮出版社
8.李正中朱裕平編著《陶瓷研究。 鑑賞叢書--中國青花瓷》 山東美術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