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兆華玉雕作品《福磬和諧》。 一塊有瑕疵的玉石在高兆華手中變成精品。 (資料圖片) 《日月同輝》是高兆華近年的得意之作。
高兆華在介紹廣州玉雕的特點和現狀。
□專題策劃余永堅伍健文 本版撰文信息時報記者蔣雋實習生胡相明
本版攝影(除署名外)
信息時報記者徐敏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象徵著權力,代表身份及宗教神明之力,深受帝王重視,同時,玉也被當作美好品物的標誌和君子風範的象徵。 廣州的“南派”玉雕與北京、揚州、上海齊名,被公認為玉雕界四大“門派”之一。 廣州玉石雕刻工藝源遠流長,造型典雅秀麗,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其中通雕座件、鏤雕玉球、組合鑲嵌是“南派”玉雕的絕活。
數十年來,南派玉雕技術頻頻突破,多種失傳絕活重現世間,開闢了廣州玉雕發展的新路。
溯源
始於秦興於明清現代技藝多創新
秦朝時廣州已有了精湛的漆玉鑲嵌技術。 到明清兩代,廣州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埠之一,其時市場興旺,玉石雕刻業也繁榮起來。
清初廢除“匠籍”管理制度後,各地能工巧匠雲集廣州,民間的玉雕作坊日益昌盛。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玉雕已成行成市,行會相繼成立。 行會內有嚴格的行規和學師制度,工人都要加入行會才能從事玉器生產。 當時,行會內按生產業務性質不同,成立了六個堂口。 “成章堂”主管製作花件和光身碎件,堂址在海珠中路板箱巷,行規要求學師四年才能入行,並可父傳子一人;“鎮寶堂”以製作玉鐲為主,亦可製作光身產品,堂 址在小新街,行規要求學師三年;“珹福堂”以製作玉鐲圈為主,堂址在文昌北路德華坊內,亦規定學師三年,可父傳子一人;“崇禮堂”主管開大料,堂址在大新 街,入行亦需學師三年;“崑裕堂”主管玉石原料的貿易,堂址在海珠南路三府前金山會館;“裕興堂”主管玉器墟及玉器攤檔的擺賣,堂址在天成路賢樂里。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文革之後,以南方玉雕工藝廠為代表的“南派”玉雕迎來新生,技術頻頻突破。 玉球鏤空層數從1966年的8層發展到16 層之多;用料從最初的三四度岫玉到後來的七八度白玉、翡翠玉,更加精巧和高檔。 花車、樓船、寶塔等規模較大的組合鑲嵌座件,將通雕、脫鍊和鑲嵌技巧加以充分應用,開闢了廣州玉雕發展的新路。
廣州玉雕藝人們在繼承宋代“七巧色玉”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創造了“巧色”技藝,在設計時注重利用石料的天然紋理和色彩,量料取材,避開裂紋,巧用色彩,保持了原玉的天然色彩。 尤其是玉球,構思獨特,大球套小球,厚薄均勻,層層自由轉動,並雕上山水、花卉、人物、魚虫、花鳥等精細的襯花,形像極其逼真生動。 廣州匠人製作的18層吊縛雙獅子母球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南派”玉雕還擅長通雕,例如多層玉球便是採用分層鏤空技術雕琢而成。 其他用鏤空技術製作的產品,是在一定形態的物體內再雕琢一件或數件內藏物。 例如蟹籠,籠身鏤雕水草、石山和花卉,籠口閉合,僅憑不到一厘米寬的籠眼,伸進小工具,小心翼翼地細雕籠內的小蟹,技法十分精巧。 運用這種技法製作的還有鯉魚、神仙魚、蝦、鴨、鴛鴦、蓮藕、蘿蔔、水果等玉雕。
鏤脫活環也是高難度的技術。 雙耳瓶、爐熏和九環刀上的活環,經鏤脫後能靈活擺動,增加了玩賞的趣味。
人物
高兆華:領軍南派玉雕憂心後繼乏人
年過六旬的高兆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也是中國玉器界公認的南派玉雕領軍人物,他入行幾近50年,創造出無數玉雕精品。
談到和玉雕的緣分,高兆華說,他要感謝文革,那個特殊的年代對中國大眾來說是災難,但對他個人而言是帶來了學手藝的機遇。 1965年,16歲的高兆華進入南方玉雕廠工作,“以前廠裡規矩是很嚴格的,分工很細,比如畫線就只能畫線,學很久都未必能接觸到其他的技術,但 文革開始後,生產亂了,嚴格的規矩也打破了,反而有機會跟老師傅全面地學習所有技術,只要你自己肯學,就能學到。”因此,高兆華起早摸黑跟著老師傅從入門 技術一點一滴地學起。 學有所成後,他先後創新了包括花瓶、器皿、玉球支架、龍船、舫車等多項玉雕品種,成功解決了嵌件藉口技術。 1984年,高兆華監製的《敦煌飛天佛塔球》被國家定為珍品,他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自1986年開辦玉雕工作室以來,高兆華收過的徒弟已經有300多人。 但徒弟們學了一些技藝便自立門戶了,沒多久,這些人就都垮了。
高兆華說他願意招山區少數民族的孩子當徒弟,“窮苦地方來的孩子單純,能吃苦,有可能學成。”但學徒們文化素質不高、對藝術的追求也不高是他頭痛的大問題,“做玉雕要有美術功底,我出錢請了老師給他們上素描課,但是只要老師不硬性要求,就沒人主動畫畫練習”。
“跟我一起做《日月同輝》的一個徒弟,當時才19歲,現在21歲,就回家結婚生孩子了,他覺得他的技術已經很不錯了,自滿得不得了。”高兆華無奈地說。
名作賞析
《海底世界》:廢棄石料成就玉雕佳作
雕琢玉料的過程具有不可預見性,玉石里外的色彩、裂紋和質地是不一致的。 隨著切割工具從外向裡雕,玉料展示出的石色和紋理,由外到裡會不斷變化。 玉雕師需要隨機應變,因材施藝。
高兆華講了一個故事,他將一塊翡翠玉料切開一刀後,發現裡面的種質和外表完全不同,裂爛甚多,且有黑色、綠色、白色和藍色的不同色層。 當時高兆華感到無法設計製作,於是將這塊“雞肋”扔在一邊。 後來,他偶然到花鳥魚虫市場走了一回,即被熱帶魚繽紛的色彩和婀娜的泳姿所吸引,由此觸動靈感,想到了那塊石料。 於是,他馬上回家畫起設計草圖,根據石料各層面的各種顏色,設計出不同品種的魚類、海藻、珊瑚和貝類等海洋動植物的造型,使一塊廢棄的石料最終變成玉雕佳作。
這件命名為“海底世界”的作品,後來被評為廣東省玉器優秀作品。
《日月同輝》:精雕細琢再現失傳絕活
高 兆華近年來的得意之作是《日月同輝》,他用一塊長寬都約62厘米,厚9厘米的黃玉雕出三個絕活:左邊是“九龍璧”,大大小小九條取材於古代祭器玉璧上龍紋 的蟠龍,以流線型的姿態錯落排列;中間是“嫦娥捧月”,60厘米直徑的月輪可以做90°轉動,邊框雕成姿態優雅的嫦娥,一手用活環玉鏈牽著靈動的玉兔,一 手高高挑著宮燈;右邊是從張衡渾天儀引發創意的“五環華輝”,五個同心圓環可以自由轉動。 這三個部分分開可獨立成件,組裝在一起又是一個寓意深刻的整體作品,尤其難得的是,所有玉件是從同一塊玉石中挖出來的,絲毫沒有浪費,成品長達2米,厚度約40厘米,高度也比原來的玉石高出2厘米。
仔 細看去,這個玉件處處有絕活——“月輪”上隨著玉石原本的色調紋理,雕刻出彤雲和桂樹,利用玉胚原本的顏色斑點設計出作品的有機部分,這是傳統工藝中的 “巧色”技術;牽“玉兔”的鍊子、掛“宮燈”的鍊子,一環環清晰可見,每環都可以獨立轉動,是一體雕成的,並不是組件拼接。 這種傳統玉雕絕活中的“活環術”,曾一度失傳,後來高兆華在2004年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工藝獎金獎的作品“仿古鴛鴦三鏈瓶”中讓這門絕技重現人間。
小小的“宮燈”也很有講究,六角形的燈玲瓏趣緻,燈壁鏤空,六條幼細入微的流蘇發出輕清的玉鳴,依靠玉鏈用一根玉桿挑出在整體作品的前方。 高 兆華說,為了測試出這根細細的玉桿的承重力、這個小小的宮燈可以做多重,他帶著徒弟們進行了反复的技術實驗:“從這塊玉石的最邊角劈下和這條玉桿同樣粗細 長短的一根玉條來,往上面加重量,加到兩斤的時候,玉條斷了,這樣我才心裡有數。所以最後我們做這個宮燈的時候,雕刻完成後不到三兩。”
工藝流程
玉器製作總的要求是:講究相料、使料,就色壓裂和鉈底功夫,技法有切割、磨平、起線、軋槽、鏤空、管鑽、打孔和鉤、軋、頂、撞、挖以及脫環等。 玉雕工藝,通常分為選材、設計、琢磨、拋光和過蠟五道工序,以設計和雕磨工序最為複雜。
1. 選材
玉雕選材要講究玉料的質量和大小,不能有大的裂紋和瑕疵。 設計者不僅要懂得美術設計,更應了解各種玉石的特性,如韌性或脆性、硬度、熱敏性、化學穩定性、裂紋發育情況、瑕疵延伸情況等等,才能真正保證其設計的最後實現,否則很可能半路夭折。
2.設計
玉雕設計一般分為粗繪和細繪兩道工序。 粗繪是在開始琢磨之前,把造型和圖樣直接繪在玉石上;細繪是在製作中把局部細緻的要求繪出來,以便於製作者領會設計意圖。 在玉石上繪好設計圖後,就可以開始加工。
3.琢磨
琢磨是按設計要求做出造型的一道大工序,操作時通常分為切割和雕磨兩道工序。 切割即用切割工具除去石皮(若有的話)及設計輪廓以外的邊角餘料。 雕磨工序是出設計造型,其基本手法和步驟是衝、磨、軋、勾等。
衝,是指較大面積的磨削。 用衝鈍(直徑3~4cm) 或金剛石砂輪將高低不平的部分衝成玉器粗坯。
磨,是用大小不同的磨鈍磨出大樣。 即磨出設計中的主要部分的輪廓形態,如人物的頭、手和身體等等。
軋,是指深度磨削。 即用軋鈍軋出較細部分的立體感,如給人物頭部開臉,軋出嘴、鼻、耳等。
勾,是用勾鉈勾出細部的細微花紋,如人物的頭髮以及鳥羽龍鱗等等。
4.拋光
琢磨好設計造型的玉器,還要進行拋光。
5.過蠟與裝潢
玉雕製品從蠟液中提出時,要仔細將多餘的蠟液,尤其是玉雕品的凹縫等處擦拭乾淨,從而使玉雕工藝品熠熠生輝。 對於玉雕工藝品而言,過蠟並不算結束,還需配上適當的木座和錦盒,即完成玉器的裝潢,這才算真正完結。
“嶺南功夫”是嶺南傳統文化技藝的統稱。 “功”字表功力、功夫之意,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沒有千錘百煉,深厚紮實的手藝功夫,絕不可能成為名揚海外,相承流傳的嶺南文脈。 每一門藝術技能都展現了嶺南人的傳統智慧和深厚手藝功力。 《信息時報》開展本次大型專題活動,旨在推動嶺南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播發展,同時希望喚起社會上對嶺南文化技藝關注人士的共鳴,提供更多嶺南傳統技藝的線索和素材,集腋成裘,彙編成刊。
參與方式
微博互動:關注@信息時報、@威威活動營、@信息時報美食軍團,以私信或轉發形式提供圖文素材;
微信互動:信息時報官方微信:xxsb2012,掃一掃信息時報官方微信二維碼,提供圖文素材;
郵寄方式:蒐集相關嶺南文化技藝的照片及文字素材,以郵寄方式寄至“廣州大道南83號匯美商務中心3樓信息時報社《嶺南功夫》專題組”收,封面請註明參與活動字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