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佛像 古代匠人用平滑的刀法雕刻出大腿、膝蓋的輪廓,佛像彷彿剛從水中走出,濕漉漉的薄紗緊貼於身上。 青州佛像
1996年10月的一天,在山東青州的一個施工工地上,意外挖出了一大批佛像。 這批佛像有著“神秘的微笑”,首次在石頭上刻出了薄如蟬翼的感覺,藝術風格在國內更是“只此一家”。 珍貴的價值使這批佛像的發現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世紀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近日,50尊青州佛像首次來到陝西,在陝西曆史博物館正式展出。 看點1:堪比蒙娜麗莎的微笑
每一尊佛像神態安詳,面帶微笑。 在青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看來,笑容是青州造像最吸引人的地方。 “很多地方的觀眾都用'笑容堪比蒙娜麗莎'來形容這批造像。”
蒙娜麗莎只有一幅,而青州造像僅1996年一次就發現了400多尊。 正所謂一佛一世界,每一尊造像笑容都是不同的,而背後所蘊含的意味,則需要參觀者自己去體會。
看點2:用石頭刻出“薄如蟬翼”
青州造像始於漢魏,晚至北宋,其中以北齊時代為藝術發展高峰期。 這一時期的造像,由之前註重服飾的刻畫,轉為對人體形態的表現,佛衣也由厚重轉為輕薄。
那麼如何表現出佛衣“薄如蟬翼”的效果呢? 本次展覽的一尊佛立像或許能體現出來。 這座佛像通身沒有任何衣褶,乍看上去像是裸體雕像。 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古代匠人用平滑的刀法雕刻出大腿,尤其是膝蓋部分的輪廓,彷彿剛剛從水中走出,濕漉漉的薄紗緊貼於身上。
這種風格也被學者稱為“曹衣出水”,本是用來形容北朝時期畫家曹仲達繪畫風格的,據傳他擅畫外國佛像,只可惜並無作品傳世。 結合文獻,青州造像也被認定是唯一與其相似的。
“當時的青州地區,已經可以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直接與印度聯繫。這裡的造像保留著濃郁的印度笈多藝術風格。”
看點3:兩條絲綢之路作用下的獨特藝術風格
1996年青州佛像的出土震驚全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這批種藝術風格的造像只出現在青州附近,其它地方並沒有出現。
絲綢之路開通之後,佛教文化從印度出發,在向中國的傳播過程中,吸收了沿途各個國家和民族的風格,在到達中國後又與本土的藝術審美相結合。 而作為魏晉時代中國的佛教重鎮,青州造像也深深的受到了中原、西域佛教造像藝術的影響。
“當時的青州地區,已經可以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直接與印度聯繫,由於無需經過陸上絲綢之路各國的影響,這裡的造像保留著濃郁的印度笈多藝術風格。”青州博物館副館長王瑞霞說,在她看來這裡獨特的造像風格,是兩條絲綢之路共同傳播的結果。
也正是因為兩條絲綢之路雙重的作用,青州造型以其獨特的風格在佛教藝術領域被命名為“青州風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