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長安在宋元以來雖然失去京城地位,但是,它仍是西北重鎮,又是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要道,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重要城市,遺留下來的文物與遺跡極為豐富,據老一代文物工作者講述,當時在徵集文物中遇到這一時期的各類文物佔的數量比重很大。 西安市博物院收藏的宋元時期銅鏡較豐富,現選部分介紹如下:
1.纏枝花紋銅鏡,宋代(圖1)。 直徑12厘米,西安市東門外自來水配件商店徵集。 呈八瓣菱花形,背面寬邊緣,內為一凸弦紋,中心有圓鈕,花瓣形鈕座。 其間盛開花朵繁茂,以枝幹串連,其特點從整體看紋飾為“淺浮雕”,佈滿鏡面,寫實性強。
2.八卦銘文銅鏡,宋代(圖2)。 直徑22厘米,西安市徵集。 呈圓形,背面素邊緣,中心圓鈕,六邊形鈕座,鈕與邊緣間四道細弦紋,有三環區間,外環為十八字篆書銘文:“水銀呈陰精,百煉得為鏡,八卦□□,神永保命。”中環為八卦符號,第三環銘文為八卦名稱。 傳說這類鏡可以辟邪除妖,八卦紋與當時社會流行道教有關。
3.鐘形“録事司驗記官”銅鏡,金代(圖3)。 長15厘米,寬10.6厘米,1972年西安市東郊修堡子村通往洪慶的戰備路出土。 呈鐘形,頂有橋形鈕,弧肩,下漸擴,底為連弧形。 背面素邊緣隨鐘圍繞一周,內又有二道細凸線隨邊緣圍繞一周,中部設三道細橫直凸線,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又設四道細豎直凸線分左右兩部分,在上下左右各設雙凸線長方形框,在下左右長方形框間設凸圓,周圍有放射短線,在其左側刻六字款:“録事司驗記官”。 後有花押。 其造型罕見。
西安市博物院收藏的銅鏡原收藏於西安文管會,據前輩文物工作者講,主要是從1965年以來在西安市地區徵集,串門走戶,普遍收集,當時徵集的條件差,經費少,外出主要靠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 當時還有錯誤看法,對徵集宋代以後的文物沒有必要,理由是時間距今短,但是在深入社會徵收文物中,遇到很多這段時期的文物,它是西安市宋代以後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故在徵集中重視了這一時期文物的徵集,宋代以後的銅鏡也是如此。 從宋代起鑄造業除大量鑄造銅鏡、貨幣、宗教造像、宗教用器外,還有日常生活用品,其它銅器都少見了,也就是說銅器的鑄造走向尾聲。
鑑別銅鏡首先要區別宋代及以後的銅質,其與商周以至五代,特別是唐代的銅質不同。 宋代及以後是用黃銅,黃銅是銅與鋅的合金。 宋代的白銅生產是銅與鎳的合金,故與前代的白銅也有區別,從表面也能觀察到它們之間的差異。 其次從造型看,主要是延用傳統器型,有圓形、方形、方形圓角、亞字形、菱花形、葵花形等,帶柄形等,新出現的器形有鐘形、盾形、桃形、長方形等。 紋飾豐富多彩,有雙魚紋、雙龍紋、雙鳳紋、行船紋、八卦紋、荷花紋、連錢紋及人物故事紋等,還有字紋:長命富貴,“壽山福海”等,紋飾主要特徵是以寫實為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