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市位於甘肅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會處,轄西峰區和寧縣、正寧、慶城、鎮原、環縣、合水、華池七縣。 慶陽市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的故鄉,也是中國第一塊舊石器標本的出土地,人文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古蹟遺址星羅棋布。 慶陽市各地博物館現收藏歷代文物數万件,其中不乏精品,現選部分國家一、二級文物予以賞析。
1三孔玉刀新石器時代。 1981年慶城縣徵集。 玉刀是由石刀發展演變而來,隨著時代發展,其用途也逐漸變為禮儀、儀仗的象徵和標誌。 這件玉刀長40—42厘米,寬9.7--7.2厘米,重685克,通體扁平,肩窄刃寬,首寬柄尾窄,兩側對稱,雙面平滑,近肩處有等距且排列成一線的三個圓孔,玉質灰白相間,局部有白色沁。 磨製規範,拋光精細,無使用痕跡,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禮制用器。 現藏慶城縣博物館。
2人面紋彩陶葫蘆瓶新石器時代。 1976年正寧縣宮家川東坪台出土。 出土地是一處距今約5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 葫蘆瓶通高27厘米,口部為葫蘆形,細頸,下腹外鼓,底部較小,腹上兩側有對稱雙耳,瓶的雙耳正好是人面的雙耳,位置和諧。 瓶的正面,頸至腹底依器形用黑彩勾畫成一人面圖案。 葫蘆瓶口恰如人戴的帽子,長鼻,眼圓睜,口大張,圓腮外鼓,面帶微笑。 像這種以人面紋為圖案的遠古彩陶並不多見,全國僅在陝西臨潼姜寨和甘肅正寧出土,現藏正寧縣博物館。
3“乍冊吾”銘玉戈商代。 1976年慶陽市西峰區董志鄉野林村出土。 玉戈長38.6厘米,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斑。 器扁平,援呈三角形,微下曲,前鋒尖銳。 戈是商周流行的用於鉤殺的兵器,以玉為戈始於二里頭文化,其後流行於商周兩代,在當時主要是一種儀仗器。 玉戈柄的前方中部豎行陰刻“乍冊吾”三字,與同期甲骨文書體相似。 “乍冊”是商代掌管著作簡冊的官名,“吾”是任此官職者的名字。 此玉戈形制、大小、風格與河南南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戈相似,應出自同一時期。 現藏慶陽市博物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