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 傅博
瀋陽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乾隆款掐絲琺瑯纏枝花卉缽,此缽體形碩大,並以造型獨特、紋飾精美、做工精湛的特點,成為瀋陽故宮博物院琺瑯器藏品中唯一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圖1)。
瀋陽故宮博物院珍藏著數万件文物,其中有琺瑯器數百件,大多為清中晚期所製,在眾多琺瑯器製品中,以這件清乾隆款掐絲琺瑯纏枝花卉缽為著名。 20世紀80年代,由國家鑑定委員會認定,此琺瑯缽為國家一級品,成為瀋陽故宮博物院十大鎮院寶物之一。
這件纏枝花卉缽,斂口,鼓腹,圜底,口沿突起鎏金。 口徑為30厘米,腹部最大徑54厘米,高33厘米。 此缽之碩大,絕非常見的僧侶化緣所用的缽,而應為陳設於佛堂之用。
此缽口沿下由外藍內紅構成一圈如意云頭圖案,間以白色圓弧相襯,色彩明快。 缽身為淺藍色地,佈滿捲曲纏枝花紋,花紋以雙線技法精細勾勒。 腹部為中心紋飾,由綠、黃、紅、藍、白等顏色琺瑯釉繪製的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腸傳統佛教8件法器,八寶之下各有一朵盛開的番蓮,紅、白、黃色花瓣構成巨大的番蓮花擎托著其上的八寶,寓意“蓬托八寶”,如意吉祥,反映了乾隆時期對佛教的崇敬。 缽底部為紅、黃、藍、白四色雙層荷葉紋,掐絲製荷葉脈絡,似蕩漾在微波之中,異常生動。
此缽通體由精細的掐絲琺瑯工藝製造。 清乾隆時期是琺瑯器發展的一個轉折點,琺瑯器的釉料在原有顏色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粉紅、銀黃、菜葉綠等新的釉色品種。 此缽底部有“乾隆年制”款(圖2),是由紅、黃、白、藍四色蓮瓣圖案環抱著,就像一朵多彩的蓮花托起金色的花蕊。 從中可清楚地看出,藍與白、紅與黃之間分隔線非常明顯,幾乎沒有過渡。 這是乾隆時期琺瑯製品存在的普遍情況,乾隆之後這種情況逐漸改變,其顏色的過渡也趨於自然。 底款字體粗壯,剛勁有力,光素鎏金,極顯皇家氣派。
乾隆時期的琺瑯器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對製作技術的掌握和控制都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圖案花紋富於變化又不失工整,色彩絢麗,鍍金厚重,在傳統的基礎上製作出很多仿古器物,如仿青銅器、仿“景泰”琺瑯、像生器等。 這一時期也正是清宮誦經拜佛、宗教活動最為盛行的時期,因此生產了大量與佛教相關的器物,如製有佛像的大屏風、成組的佛塔、佛五供等。 現陳設於北京紫禁城的12座大型掐絲琺瑯佛塔,既反映了乾隆朝對藏傳佛教的信仰,也彰顯了當時成熟的琺瑯工藝製作技術和殷實國力。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琺瑯器也反映出這一點,除上述外尚有下列精品。
琺瑯八寶(圖3),圓形如覆盤式底座,上為銅鎏金瓶式支柱,支柱兩側為琺瑯蟠螭托起一粉色蓮花,花瓣中承以綠色蓮蓬,蓮蓬正中分別插佛八寶。 底座藍地嵌迴紋、須彌紋、纏枝花卉等多種紋飾。 (圖7)
13重相輪和寶蓋、仰月、寶珠組成。 寶蓋處下綴二金屬飄帶至塔身處,更顯玲瓏別緻。 塔身通體藍色琺瑯釉地,其上掐飾番蓮花卉紋。 底座束腰處飾仰覆蓮紋。
責編李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