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戈10047 P劍1010053 P矛1010052
劍P1010054
安徽 宋康年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當吟誦唐代詩人杜牧的《赤壁》這首詩的詩句時,不禁使筆者聯想起我縣博物館陳列室的幾十件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兵器。 時 光荏苒,一晃已是二十八個年頭了,記得是1984年的-個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的時節,在該縣城向南約一公里的窯頭村南頭山(時為磚瓦窯廠)因工人取窯土時 突然出土了一批青銅兵器,使得工地上-片嘩然,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縣城,縣文物管理所同志聞訊後,立即趕往現場察看,並及時進行清理,在距地表約2米 處,陸續又出土了一批青銅兵器(包括劍、 戈、矛)帶回博物館收藏。 時至今日,每當筆者面對這些製作精細、鋒刃銳利的青銅兵器時,不禁聯想到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科技如此之發達,確實令人驚嘆不已,且浮想聯翩,從這一件件兵器上,頃刻間似乎聆聽到了古代沙場上的-陣陣多麼驚心動魄的搏鬥廝殺之聲,可想而知那時戰爭的頻繁和激烈程度。 ,
這 次徵集和清理戰國墓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戈等二十餘件(如圖),其中劍十三件,分二式:I式6件:劍首呈喇叭形,圓莖,莖上有兩箍,劍身中脊起棱,通 長50~60厘米,莖長4.5~5.3厘米;II式7件,圓莖中空,莖首呈喇叭形,無箍,通長60~ 75厘米,莖長5~6厘米,有的稍殘。 戈3件,內部稍殘,援微上揚,長胡三穿,前鋒呈三角形,通長14厘米,寬3厘米。 矛 5件,分二式:I式2件,長脛,脛端平齊,葉中起脊,脛端有一穿鼻,通長25厘米;II式3件,與I式區別的地方是脛端凹入,呈圓弧形,通長20厘米,特 別是有一件矛,包漿甚好,如黑漆一般,晶瑩鋥亮,脛端還有一“王”字,初步分析,使用該矛的主人絕非一般等閒之輩,可能是具有將軍身份的人所用之物。
據考,兵器是從狩獵工具演變發展而來的,早在漢代的典籍中就有所謂“五兵”,即矛、劍、弩、戈、鍛。 但在《呂覽》中說;“五兵、指矛、戟、鉞、楯、弓矢,說法不一。如劍,《說文解字》雲:“劍,人之所帶兵也。 ”其刃鋒利,用於剌殺。段玉裁的註說;“考工記桃氏為劍,有上製、中製、下制,人各以其形貌大小帶之。 ”現存的青銅劍大都是春秋戰國的,形制上變化不大,只是有長短不同。如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劍最長的達93.5厘米,最短的只有17.7厘米,這樣小的劍,大約即是匕首。戈,《說文解字》雲:“戈,平頭戟也。 ”屬“鉤兵”用於鉤殺,它在戰爭中作用,運用自如,前後左存兼顧,殺傷和防衛能力均較強;且形狀較多,有一種戈的形狀像刀,兩面有刃,中間有-個孔,最早 的戈短而寬,後來漸變長,青銅器銘文中的“戈”字有作“弋”的,正像這種戈裝在長柄上的形狀。上述形狀的戈都是商代的,到了周代,戈的形制發展好刃部後端 一部分轉折而下,據《周禮考工記》的記載,戈的每一部分都有專名,戈的主要刃部叫作“援”,轉折而下的部分叫作“胡”,戈的柄叫作“內”,因為這部分是用 來穿在長木柄內的。長木柄的名稱,叫作“秘”,秘的上端有飾以鳥形銅帽的,秘下端有飾以銅頭。矛,《說文解字》說,“矛,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大。 ”由此可知,二丈長的矛的專名是“酋矛”。商代的矛寬大,下有接木柄的圓銎,春秋戰囤的矛形狀細長。總之,這些晶瑩鋥亮,鋒刃銳利,製作精細的青銅兵器具 有兩軍交戰,短兵相接的特點及有典型的戰國早期青銅兵器的鮮明風格,不僅有著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同時也有著較高的收藏價值。
至於說為什麼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兵器如此迅猛發展? 眾 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個大混戰、大動蕩的時期,這一時期最大的特點是王室衰微,諸侯並起,列國之間長期進行著爭霸戰爭,而且戰爭規模逐漸 擴大,原來主力的戰車逐漸退居下來,被步兵和騎兵所取代,隨之而來的武器變化,劍、戈、矛就適應了這種轉換步兵和騎兵的標準裝備,使用和鑄造就得到了空前 的發展,而且這些青銅兵器鑄造技術水平又高超,製作相當精緻,如“越王勾踐劍”,“ 吳王夫差劍” 就是明顯例證。
最後想附帶地談點關於青銅兵器具體斷代和鑑賞的方法。 根據筆者從事基層文博工作多年來的實踐體會,大致可從各個時期的各自特點來定。
首先是早期,即商周時期。 青 銅劍,其劍身較短,形狀多從柳葉形發展起來,多無箍,莖中空心,少實心,莖首多呈喇叭形;戈,這時短而寬,多為直內戈,曲內戈,短胡戈;戟是戈演變而來 的,出現時間較晚,多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器物;鉞,商代的鉞雕鏤較精緻,多作為儀式用,嗣後才演變成兵器;矛,商周時期的矛多為窄刃,呈狹葉形,下有接木柄 的圓銎。 總的來說商周時期的劍、戈、矛、戟、鉞等,除具有以上特點外,其製作均較粗糙而簡單。
到中晚期,即春秋戰國以至漢代早期。 這一時期無論是劍,還是戈、矛、戟、鏃等兵器,其製作水平均較以往要精緻,棱角分明,刃部鋒利,合金程度較高。 劍身逐漸變長,圓莖,一般多為實心,少空心,莖首呈喇叭形,莖上凸出有兩箍,而且還出現有嵌銅、金、銀等工藝,還刻有篆體銘文,製作精細。 如“吳王夫差劍”,在劍格上端嵌有綠松石,劍身滿飾花紋,鋒刃銳利,寒光襲人,堪稱“國寶”。 矛到這時也開始逐漸趨向闊刃,細口骹式;戈這時多為短援闊內戈,狹援長胡戈,內刃戈等,《禮記》上曾有“進戈者前其鎛,後其刀” 的記載,說明這時已形成一種特殊的戈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