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揚州玉雕藝術 清代的揚州玉雕藝術 清代的揚州玉雕藝術
清代,由於揚州地處運河、長江交匯處,漁鹽漕運業十分發達,城鄉經濟、工商業的空前繁榮,使得揚州的玉雕也發展迅速,尤其在乾隆年間(1736-1798年),喜好玉器的乾隆皇帝成為揚州玉器發展的重要推手。 乾隆年間,揚州是宮廷玉器的重要生產基地,在揚州建隆寺設有玉局,由朝廷掌控派聯絡員指導和安排管理玉器的生產事宜。 完成後的玉器作品一方面為宮廷陳設之用;一方面用於對臣下的獎賞。 揚州玉器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的同時,又尤以承製清廷大型玉器而聞名於世。 揚州是玉器生產多元化品種的區域,大、中、小件,器皿、人物、動物、花鳥等樣樣俱全。 在技藝上重於精琢細鏤,於規整古樸之中洋溢著典雅秀麗的韻味。 熏、瓶、壺、杯、罐、盒等品種,工精藝巧,玲瓏剔透,最能體現揚州玉器鮮明的地方特色。 其代表作有:《白玉鋬耳壽字杯》、《碧玉鏤空八寶紋花熏》、《碧玉雷紋扁壺》、《青玉鳳馱瓶》等。 被清廷定為“揚州八貢”之一的《白玉如意》,用新疆羊脂玉琢制,玉質潔白無瑕,造型精緻典雅。 現藏於揚州雙博館的《白玉羊》,明確鐫有“乾隆年制”款,也曾是貢品。
上貢給朝廷的玉器還有扁方壺、三足爐、梅瓶、蓋罐等。 原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資深玉器專家楊伯達說:“碾琢大型玉山是清代中晚期揚州玉業最擅長的'絕活',當時處於全國領先地位……特別是乾隆四十一年興起的加工 數千斤重乃至萬斤重的大型玉器全部下派至兩淮鹽政。”這其中,記載較為詳細的作品有:《大禹治水圖》、《秋山行旅圖》、《會昌九老圖》 、《丹台春曉》、《雲龍玉甕》、《海馬》等。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6件重達千萬斤的大型玉器,都出自揚州琢玉人之手,這在清宮造辦處檔案中均有明確記載。
高130厘米,重1000多斤的《秋山行旅圖》是乾隆最為欣賞的大玉山。 乾隆三十一年(1766),新疆向朝廷進貢了一塊大玉石,這塊大玉石令乾隆想起了金廷標的一幅山水畫《秋山行旅圖》,於是下旨由宮廷玉作承做。 然而,宮廷玉作的二十多名玉匠每天趕製,用了六個月日工,四個月的夜工,只完成了二成,進度異常緩慢。 無奈之下,乾隆下令將玉料運往揚州加工。
這也是揚州首次奉旨碾琢這麼大型的玉山。 兩淮鹽政決定面向揚州招募能工巧匠。 一番選拔之後,最終招募了3000名揚州玉匠。 四年後,經過玉匠們日夜的辛勞碾琢,作品終於完成了。 1770年,玉山經水路運回北京。 乾隆一看之下龍心大悅。 玉料上淡黃色的瑕斑變成了秋天的草木;玉料中的綹紋變成了峻拔的山峰,陡峭的崖壁,山間還隱約現出崎嶇的棧道,上有趕著毛驢的馱隊在緩慢行走著。 作品構圖層次分明,佈局錯落有致,秋意濃厚,意境高曠。 乾隆三十五年和三十九年,乾隆還先後兩次為之賦詩讚賞。
之後的三十多年裡,揚州又接連承製了5件千萬斤以上的鉅作。 其中就有著名的《大禹治水圖》玉山,其場面之宏大,人物之眾多,山林之重疊,工程之浩大,工藝之複雜,令人嘆為觀止,毫不誇張地說,在當時,也只有揚州玉工能做出這等“絕活”!
清代,因為揚州玉雕名聲震撼全國,因此,在中國玉器史上,出現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乾隆工”玉雕高潮,而“揚州工”更是“乾隆工”的主要代表,這是揚州玉雕史上的最大光榮,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