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1漢代幾何紋磚 圖1-2漢代幾何紋磚 圖1-3漢代幾形磚
四川張天琚 圖/文 戰國時期,秦惠文王於更元九年(前316年)滅蜀以後,由於軍事佔領和政治統治的需要,開始在蜀地修築城堡,今日之四川省府——成都即始建城。 據《華陽國志蜀志》說:“儀(筆者註:指秦國張儀)與若(筆者註:指秦國張若)城成都,週回十二里,高七丈……成都縣本治赤裡街,若徒置少城內城,營廣府舍,置鹽鐵市官並長丞,修整裡闠,市張列肆,與咸陽同製。”
到了兩漢時期,成都發展成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城池的最大變化是在大城、少城的基礎上新增了錦官城、車官城和南市。 在成都舊城的改造和市政建設中,考古工作者所發現的古井以漢代最為眾多,範圍最廣,由此可見漢代成都的城池規模之宏大。 而城市的宏大總是與建築的恢弘相一致的。
漢朝長達四百多年,在國家統一、 社會穩定與文化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全國營造業得到很大發展,出現了建築史上的第一個高潮,形成了獨立的建築體系,建築文化更趨豐富,其中高溫陶藝裝飾技術在建築物上得以突出表現。 四川特別是成都也當然也不例外。
這個時期,四川的建築成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從四川漢墓出土的建築物明器、畫像磚和各地遺存地面的漢闕來看,便可對“坊宇顯敞、高門納駟”的漢代四川建築約知一二。
漢代成都的政治經濟地位決定了其官衙府邸建築、豪門富家建築居多,其中以裝飾氣派的高層建築,碩大寬敞的重疊式屋頂最能體現當時的高超建築水準。 在眾多氣派雄偉的大型建築群體上,各種陶藝堆塑裝飾其間,令人嘆為觀止。
多年來,為了研究漢代成都市政文化,筆者收集了不少漢代成都各類建築物的殘缺構件,如瓦當、筒瓦、水管、建築磚、畫像磚、裝飾大屋頂的陶塑獸類構件等等。 (圖1)
這些陶塑製品共同的特點是:胎質猶如澄泥般細膩,造型粗獷、簡約,重形象而輕細節,燒製火候極高,故而硬度強,吸水率極低。 從裝飾性和適用性上看,其中以龍頭排水漏斗、陶塑虎、陶塑獅和陶塑龍馬最具特色。
圖2-1漢代陶塑龍頭排水漏斗
圖2-2漢代陶塑龍頭排水漏斗
龍頭漏斗(圖2)由雕塑的龍頭和彎曲的漏斗組成,漏斗口徑開闊,配製在屋頂的恰當位置,讓屋頂上的流水經筒瓦進入漏斗順著管道從龍口排出,觀之思之,倍感有趣。 獅子原產地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西域各國的交往,獅子才得以進入中國。 《後漢書•西域傳》:“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是說遠在西亞的安息國(相當於今伊朗)派使臣給當時的漢章帝劉送來罕見的禮品:獅子和符拔(一種形麟而無角的動物)。 這在當時的國都洛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從此,獅子這遠道而來的客人開始走入中國人的民俗生活,不僅受到禮遇,而且國人對它厚愛有加,尊稱之為“瑞獸”,抬到了與老虎不相上下的獸中之王的地位。 ”獅子在中國交瞭如此好運,也得益於漢代時佛教傳入中國。《燈下錄》雲: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所以佛教徒將獅子視為莊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以後就把佛家說法音聲震動世界、群獸懾服稱之為“獅子吼”。
圖3-1漢代陶塑獅子
圖3-2漢代陶塑獅子
圖3-3漢代陶塑獅子
筆者收集的作為裝飾物的陶塑獅子滿頭捲髮,雖然形象猙獰,強悍威猛,並不可愛,但的確應驗了漢代社會視獅子為“瑞獸” 或“百獸長”的觀念。 有意思的是,筆者收集的兩個陶塑獅子亦有雄雌之分,一隻獅子腳下玩弄著繡球,一隻獅子口中含有珠子(見圖3)。 古人認為,獅子其實是貔貅,是招財進寶的祥獸。 傳說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是金銀珠寶,自然渾身寶氣, 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 又一次貔貅吃多了拉肚子,忍不住隨地便溺,玉皇大帝勃然大怒,一巴掌打下去, 結果打到貔貅的屁股上,封閉了貔貅的肛門,從此,貔貅就成為總是吃進金銀珠寶,而不排除金銀珠寶的——招財進寶的祥獸了。
圖4漢代陶塑龍馬
筆者收藏的陶塑龍馬(圖4)也是很有意思的。 什麼是“龍馬”? 龍馬就是古代傳說中形狀像馬的龍。
根 據我國著名學者,古典詩詞、文論專家,資深編輯家周振甫先生在《周易譯註》中的解釋:《周易·乾》說,“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 ;《周易集解》說,“馬融曰:物莫大於龍。故藉龍以喻天之陽氣也。”;《周易·坤》說,“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周易集解》解釋說,“干寶曰:行天者莫若龍,行地者莫若馬。故乾以龍繇,坤以馬像也。”。 所以龍馬原本是指乾坤,指天地。
另據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載:“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龍馬負圖出於孟津黃河古渡。 伏羲在這裡降服龍馬,依其背負的圖紋畫出河圖八卦,創立了最早的文字符號,結束了混沌蒙昧,開啟了華夏文明,被奉為人文之祖,成為中華文明的最早源頭。 龍馬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 在祖先的世界觀裡,龍馬等同於純陽的乾,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達。 《易經》載:“乾為馬。”它是天的象徵,代表著健康、善良、遠大、生生不息……易經六十四卦之第一卦——乾卦認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基於以上古代關於“龍馬”內涵的註解,至少在唐代,就有人讚揚精神健壯的老年人有“龍馬精神”。 例如,唐·李郢《上裴晉公》詩曰:“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鶴姿。”
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 祖先們認為,龍馬就是仁馬,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 所以,直到今天,在現代漢語中,人們還經常使用“龍馬精神”這個詞組。
那麼,龍馬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據說“它身高八尺五寸,長長的頸項,顯得偉岸無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邊緣有一圈彩色的鬢毛,引頸長嘯,發出動聽的和諧的聲音”。 再仔細看看筆者收藏的成都漢代建築屋頂上的龍馬形象,似乎上述說法丟掉了兩個重要的特徵:一是猶如披著鱗甲的龍身似的馬背;二是馬頭頂部高聳著的尖角。 這兩個特徵似乎對“龍馬精神”的升騰和強健做出了形象化的註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