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藏在深閨中的髹漆家具

 中華古玩新聞網 
漆器、陶瓷、水墨一直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瑰寶。 以漆器中的髹漆家具為例,在萬曆年以前它一直是中國家具的主流。 但是隨著明代鄭和下西洋,從東南亞、南洋群島等地帶回紫檀、黃花梨等硬木後,硬木家具動搖了漆藝家具的統治地位。 髹漆工藝逐漸邊緣化,主要用於儀仗、車轎、室內外建築裝飾等等。 事實上,在明清時期,髹漆家具還是非常受歡迎的。 並且,源於戰國,興於西漢,魏晉時期走向成熟後失傳的“夾紵”技法在清乾隆時期被福州的沈紹安再次創作出來,並通過了改良就是現在的福州的脫胎漆器。
清末至1937年,民間出現了許多的漆藝作坊,是髹漆家具走向民間的一次興盛。 民間作坊在規模與技法上還是不能與皇家相比的。 在明清之後,特別是清末之後,髹漆家具走向末路,很大的原因是其用料的講究、工藝的繁雜等讓許多喜歡它的人也用不起。 1937年~1949年期間,外來侵略,與內戰持續爆發,人民自顧不暇,市場的需求下降,髹漆作坊無法維持生計,大多改行,髹漆家具最終淡出人們的視線。 1949年以後,有些髹漆作坊開始重操舊業,但工藝的流失、經濟基礎差等等因素,一直難有起色。 而後改革開放,重視手工藝等創作,讓髹漆行業有了新的發展機遇,行業至今仍處於恢復期,並無多大突破,而浮躁、急功近利的物質社會,對這個“慢工細活”的工藝也沒有真正認可。 紫黃等硬木家具在今天仍占主流地位。 除了戰爭,讓工藝流失、傳承無後外,也有若干其他原因,導致原本該受寵的髹漆家具失去寵愛。
髹漆家具為何失寵,下面一段話能找到一些原因:“國人對於硬木家具的認識,一是源自王世襄先生,一是西方古玩市場中國古典家具的行情。現在我們反思,其實國人對於硬木家具沒有什麼新認識,新感覺,覺得硬木家具好看的都是少數,更多的是覺得硬木家具值錢。”
硬木家具之所以受人追捧而髹漆家具沒有,是因為國人對髹漆家具的認識較少。 單從市場上出版的書籍就能看出來。 硬木家具的著作如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萃珍》,田家青的《明韻家青制器》、《清代家具》、《明韻》等等書目大幾十本,記者在仙遊縣城夜市都看到這些書籍的販賣;國外一些博物館等也出版了若干硬木家具收藏的書籍。 如:《MING fumiture》、北京輔仁大學德籍教授G-艾克著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等。 相反,髹漆家具的著作除了躺在日本國家博物館裡由明代黃成著的《髹飾錄》一本以外,其他也如王世襄的《髹飾錄圖解》、楊明注的《髹飾錄圖說》等若干幾本書目,在書店、圖書館都較難找到踪跡。
此外,髹漆家具收藏是否形成市場,升值空間的認識與市場前景的期許不明朗等因素,也讓髹漆家具受歡迎程度不如硬木。 髹漆家具被廣泛運用的時間是明代中期以前,距今年代久遠,明代至今,特別是晚清至今,戰爭、人為破壞等因素,髹漆家具遺失嚴重,存世量是否形成市場,儼然是個問題。 若不能形成大範圍的市場,升值與流通必然成為一個難題。 況且,收藏的古董中,還有書畫、青銅、油畫、玉器陶瓷、紫砂壺錢幣、珠寶、名表等等,沒有理由將錢花在市場狀況不清晰的髹漆家具上。
除了經濟的考慮外,藏家之所以收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喜歡這東西,喜歡源於了解,髹漆家具的美與價值是不可否認的,但美在何處,工藝價值在何處,古玩收藏愛好者不了解,又是一個謎,又怎麼會去收藏呢。
“明清家具拍賣與書畫瓷器相比,還是屬於一個新興的門類,處於起步階段,在這個時期更多的收藏者考慮到的是直觀可見的經濟價值,也就是多側重材質本身而對 家具的工藝種類、藝術形式、文化內涵以及歷史意義都放在其次。所以黃花梨、紫檀這些家具一直收到大家歡迎,而髹漆的明清家具,價值並不是依賴材質本身來體 現的,價值更多的體現在獨特的工藝、存世量的稀有、凝聚那一時期的文化內涵,以及與其它藝術形式的共通共用等等這些。我相信隨著對與中國傳統家具文化認識 的深入和全面,大家在投資收藏明清家具時會逐漸更多的考慮到以上內容。”明清家具專家伍炳亮先生的這段話給髹漆家具市場的冷淡做了很好的總結,同時也暗示 著,未來,髹漆家具必然是要回歸到它原本該有的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