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六祖答:“道在汝心”

 道就在你心中

六祖壇經上記載,有弟子問慧能大師說:“師父,什麼是道?”

 



道,就在你心中。你還在找什麼道?根本就是騎牛找牛,道在心。 【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

 

什麼叫做【外道】呢?

 

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他們不能體認出自性是什麼東西。別人如果向他們說兩三句好話,他整個人就像地球失去地心引力一樣,輕飄飄的,別人如果辱罵或批評他幾句,他就因受不了而感到痛苦。

 

一個明心見性的人,無論他遇到什麼逆境,都能歡喜承受。例如:有一個小孩端了一碗雞湯,一不小心跌倒把碗打破了,他的父母就一直打他。但碗已經破了,就算你再怎麼用力打這個小孩,“碗”——還是不能自動粘合的。所以,對於事實,我們就要有勇氣來承受它。

 

佛門強調自性的昇華,一切修行一定要從本性上去下功夫,這樣,碰到任何順逆自然能隨遇而安,也就能悟道自己了。

 

我們學佛如果不能運用在生活當中,那學佛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道,就在你心中,就在日常運用中。仁者,請善自體會吧!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坦然接受一切傷害

 


當仇敵或親友嗔恨和傷害我們時,我們應當從不同的角度如理思維,從而能夠心甘情願地樂觀接受。


  前面講了很多種道理。第一,這些敵人或親人生起煩惱、傷害我們時,他們也是不由自主的,當遇到一些外緣而自然生起煩惱時,他們控制不了然後就傷害了我們,他們也是痛苦的。第二,他們之所以傷害我們,也是我們自己的因果,是自己造惡業的果報;第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都是如幻如夢的。


  如果你明白了上述這些道理,當他人嗔恨或傷害我們時,就能做到心不煩意不亂。為什麼說還能歡喜地接受?因為這些都是來幫我們消業的,也是來磨煉我們的,是我們解脫和成就的助緣。若是能這樣思維,就能做到心平氣和,心甘情願歡喜接受。


  大家是否覺得很難做到?如果你真正明白並深信了前面講的那些道理就不難了。這對一個普通凡夫來說難,對一個修行人來說不難。不明白這些真理的時候難,明白了的時候不難。


  其實,這些所謂的敵人他們的內心也是痛苦的,他們也是這樣在六道中輪迴,由煩惱控制,由業力牽引,遭受著無窮無盡的痛苦,有什麼可恨的呢?應該悲憫他們才對。


  “如是因,如是果,不造不受,自造自受。”你把這幾句話搞清楚​​、弄明白了,當面對痛苦和傷害的時候就完全可以做到心平氣和,心甘情願。如果你真正證悟了緣起性空的真諦,那就更不用說了。其實所謂的煩惱痛苦,其自性也是清淨的,猶如冰是水,但水不是冰。同樣煩惱即是菩提,而菩提不是煩惱。若是你明白這個真理,當下就解脫,當下就圓滿了。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真正的精進如魚得水



 “我天天上課打坐、磕頭繞殿,這應該叫精進吧?”


  不一定!


  “我已經念了一億遍佛號,這應該算是精進吧?”


  也不一定!


  精進是一種內在的東西,是一種心態,即喜愛善法。


如果你內心並不喜愛善法,即使天天上課打坐,持咒念佛,但內心很勉強,沒有一點兒意樂和法喜,愁眉苦臉地做,這不叫精進;即使你表面上做得再好、再勤奮也沒有用,這不是精進修行。


  只有你真正懂得了佛法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生起歡喜心,這才是精進啊!若是真的把道理弄明白了,真的具有信心了,精進一點兒都不難。那個時候一切都不是刻意的,也不是勉強的,猶如蜜蜂進入花園,魚兒遊入水中一樣,多麼歡喜多麼自在啊!那真是享受啊,禪悅是不得了的、不可思議的,真的就是這樣。


  如果心量打開了,心態也放下了,一切所謂的懈怠煩惱都沒有了,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積累資糧能不快速嗎?若是真正能精進起來,積累資糧是非常迅速的,也許就是一剎那的事,見性成佛也就在當下了。儘管我們講這個過程很漫長很艱難,但若真正修到一定層次或者修到點上的時候,在無數劫當中要積累的資糧也許一下子就圓滿了,所以說快也快,說慢也慢。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雖然差了那麼一點點,但是也差了千萬里。其實就差那麼一點點,若是快可以特別快,若是慢也特別慢。


  “迷時千卷少,悟時一字多”,人在迷茫無明的時候,念什麼都可能不起作用,做什麼暫時都無濟於事,就像在大海裡撈針一樣難。但是如果真正有修行,真正明白了或者悟進去了,真正把心態放下了,心量打開了,也是非常快的。


  到了相續成熟的時候,到了茅塞頓開的時候,成就就在當下。現在就是迷惑,慢慢磨吧!作為凡夫,沒有辦法,就要慢慢修,慢慢練。學會歷練,學會接受這種艱苦,這是有過程的。總有一天你會明白,總有一天一切都會有的。


  其實,也許就差那麼一點點,但是真正要悟進去也很難啊!雖然你覺察到了差一點點,但是卻沒有辦法突破,這個時候也是很苦啊,我覺得這是真正的苦修,很苦啊!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师恩深,一生深」中华艺术学院举办109年优良教师表扬大会

中华艺术学院于9月26日举办「师恩深,一生深」中华艺术学院举办109年优良教师表扬大会,会中柯沛鸿院长感谢院内各位教授为艺术教育付出奉献,他说,老师是学生启蒙者,受社会尊重,教师节成为重要节庆,将教育工作做得更完善,用爱的教育教导学生,为中华艺术学院培养更多优秀艺术人才。

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將六度波羅蜜融入生活



布施的重點是指要自然生起給予的心,而不是指外在所給予的東西。


  戒律即是要能夠守規矩。就好像在座有很多學生,學生們在學校守持校規,而在家的善男信女們盡到自己的責任,這也是一種持戒的修持。


  忍辱最大的障礙就是內心的固執,認為非這麼做不可的一種執著,要能放下這固執的心。


  所謂精進,就是對一切善法的修持,都要能夠生起歡喜心,然而這只是佛法上的一種思維方式。世間的精進,就是在自己的一生中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能夠有始有終的努力去完成。


  禪定就是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能夠專注地去做,當然不需要像我們在上座禪修時那般的專注,但如果能做到那樣是最好的。比如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要能專注而非散亂地去做。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在我還沒學書畫之前,有很多工作等著我去做的時候,某些工作對我來說是很難專心的,但是在我學畫的時候,如果我的心不能夠專注在畫畫上的話,畫出來的東西就會變得像瘋子所畫出來的東西一樣。因此我在畫畫時就必須要專注地去畫,也因為這樣子就產生了一種很好的習慣。所以最近我不管做什麼事情就都能夠很專心的去做,這樣反而困難也減少了。所以你們也是這樣,不管做什麼事都不要讓心散亂在其它的事情上面,而要能針對眼前的工作持續專心地去做,這就是禪定的修持。


  所謂的智慧是指能夠分別善惡好壞的能力,在這里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而無論是什么生活方式,都要盡量地不離開佛法,這便是一種智慧的修持。

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如何修清淨心?



如何修清淨心?修清淨心最重要的是「看得破,放得下」。

你的心為什麼不清淨?因為放不下。

為什麼放不下?

看不破。 《金剛經》後面的總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宇宙人生是一場夢,夢是總喻。幻比喻空,虛空不是真的。夢中有虛空,醒了之後,夢中的虛空也沒有了,所以虛空是幻。世界像水泡一樣脆弱。身體如影,影非真實。這就是「夢幻泡影」。 「如露、如電」比喻現象持續時間的長短。早晨露水存在片刻,比喻現象的相續相。其真相乃剎那生滅之波動,如「閃電」一樣。若明瞭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自然就會放下。


  佛教導我們,離一切虛妄相,心就清淨。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一切現象,我們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心裡有,就不清淨。心不清淨,不僅生活得不到美滿,道業也不能成就。而且,無論修學那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淨土法門是大家公認的「易行道」,可以帶業往生。如果心裡有牽掛、憂慮,就不能往生,也就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那麼,在輪迴裡,絕對是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我們一定要覺悟!發心念佛求生淨土,所謂「心淨則土淨」,也就是一切牽掛都要放下。


  放下之後,身心清淨,智慧增長。放下不是指放下工作、生活,而是指觀念轉變,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只要懂得如何看破放下,問題就解決了。人真正到沒有牽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隨時可以去,生死自在!願意在這個世界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人人只要懂得理論、方法都能做得到。

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六根的飲食



  大自然裡,樹木花草要澆水,稻穀米麥要施肥,牛羊驢馬要吃草,東西物品要上漆。可以說,世間萬物都需要吃東西來滋養,尤其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更要吃上等的好料,吃了東西,有了營養,身體才會健康。 “六根”到底吃什麼呢?


  第一,眼睛要吃睡眠。人平時要用眼睛來看書、看事、看物、看人、看路等,眼睛使用過度就會疲勞,所以到了晚上要有充分的睡眠讓眼睛休息。所謂“眼不見為淨”、“眼不見心不煩”,眼睛一閉,也是心靈的滌塵靜慮,所以眼睛不僅要吃睡眠,不當看的時候,也要懂得把眼睛收起來。


  第二,耳朵要吃寧靜。讓耳朵吃無聲之聲,享受寧靜時刻,如此不但耳不聽,心不煩,甚至連身體都能感到無比輕安。


  第三,鼻子要吃空氣。人命在呼吸間,人只要一口氣不來就沒有生命了,所以要餵鼻子吃空氣,而且要吃好的、新鮮的空氣,可以滋養人的五臟六腑,身體才會健康。


  第四,舌頭要吃美味。一般人大都好吃美食,其實不但要美味,還要有營養,沒有營養的美味,對身體無益。


  第五,身體要吃觸覺。人的觸覺,對於有形的軟硬粗細、無形的冷熱澀滑等,各有所好。只要自己喜歡,相應的身體就歡喜觸碰。


  第六,心靈要吃法味。其實,心要吃的東西很多,慈悲、智慧、思維、善美、舒暢等。所謂“萬法由心造”,心能造萬法,心也要以萬法為食。

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

人生的八怕



  人在世間生活,有的人春風得意,無憂無慮地享受人生;但也有不少人時刻心懷憂懼,寢食不安。人生到底有何所懼?略述如下:


  一、英雄怕病魔:一個英雄好漢,平時威風凜凜,不可一世;但是一旦病魔降臨,頭痛、胃痛,甚至有時一根小指頭受了傷都會氣痛難忍,都可能讓英雄變成狗熊。


二、美人怕遲暮:千嬌百媚的美女,在人群中像一朵花;但是歲月不饒人,一旦年華老去,美麗隨著歲月消逝,就如同一朵鮮花,盛開時被插在頭上,枯萎了就棄之於地。


三、善人怕惡霸:世間上多少善人君子,到處被人歌頌;但是遇到奸邪的小人、地方的流氓惡霸,在蠻橫不講理的惡霸面前,再高的人格道德、再好的善事行為,都會遭受打擊。


  四、僧侶怕因果:僧侶生活儉樸,不求功名富貴,所謂無所求自然無所懼;但是在善惡因果之前,還是有所顧忌。


  五、商人怕蝕本:經商的人都想賺錢。經營商業,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賺錢,另外還要賺時間、人緣、功德等資本,以備蝕本時有貴人相助。


六、農夫怕荒年: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是“以農立國”,但是遇到水災、旱災、蟲災,尤其碰到貪官污吏、苛捐雜稅時,基本上農夫的知識、關係都不及其他行業。


  七、軍人怕槍砲:軍人雄赳赳、氣昂昂,但是一旦戰爭的號角響起,只要想到不知何時,一顆子彈隨時都會要了自己的命,心中還是會生起懼怕之心。


  八、政客怕民眾:不少政客平時仗勢欺壓百姓,對人民極盡敲詐、耍弄,讓民眾敢怒不敢言;但是當政客福報享盡,風光沒了,也會被人民唾棄。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不為自己找藉口

 


好高騖遠的人,頭腦裡常常動著各種念頭、各種謀略,自認為心怀大志,只是機會還沒到或者是還沒有執行而已。


  做事應該要從近處著手、遠處著眼,光是有遠大的志向和願望,而沒有腳踏實地去做,那永遠都是一種虛幻的狂想或妄想,縱然心怀大志,仍然是個無能的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應該也可以稱為“懶人”。


  真正心怀大志的人,在還沒有得誌之前,他一定還是很實在地生活和工作。就像古代有一些宰相、將軍,在還沒有任官之前,都是做農夫或是工人、樵夫,後來因為被發現,機會到了,才出來任官。但是,當他們在做農夫的時候,不但不會說:“唉呀!我是該做宰相的人,怎麼能做農夫呢?”


  而且也不會因為是農夫,就畫地自限,心中仍然有大遠景。如果心裡老是幻想著:“我是準備做大事的,才不屑做這些小事。”那麼一定不可能有後來的成就。


  除了狂想、妄想外,“拖”也是一種懶的心態。人多多少少都喜歡拖,原本今天該做的事,就想沒關係,反正明天再做還來得及。其實工作應該是要用“趕的”,不能用“等的”。雖然說做事不能急,但一定要用趕的,因為工作如果不用趕的話,通常不容易完成,事情唯有在迫切的情況下,不眠不休地趕工,才能順利把它趕出來。


  或許有的人會認為今天做不完沒有關係,明天還可以做;明天做不完,後天再做;即使我自己做不完也沒關係,還可以留給後代做。這都是一種藉口,也是一種懶人心態。我們應該要隨時隨地提醒自己:今天要做的事今天就要完成,因為明天能不能活著還不知道,能夠趕出來就要盡快把它趕出來。


  因此佛法很強調精進,譬如“剋期取證”,意思就是要我們發願,一定要在某一個時段完成什麼。很多人都曾發願,願自己這一生之中能完成什麼。但是願是要去實踐,否則就會變成空願。不過自己發的願通常做起來會比較有動力,只要一開始動,你的願心就可以慢慢地完成。如果不發願的話,大概連自己要做什麼?往哪個方向?做到什麼程度?都不知道。因此,我常勸人要發願,因為發願之後你就一定要做,你也一定會去做,而會努力去完成這個願心。


  其實,只要能了解“生命無常、人身可貴”,就能克服喜歡拖延或懶惰的心態。因為生命是無常的,人隨時都可能死。但是我們人身是可貴的,失去了這個身體之後,就再也沒有辦法用我們的身體來完成工作了。所以,在我們還沒有失去人的生命之前,就要好好地運用這個無價的生命,來做無限的貢獻。這樣的話,就能夠激發一個人上進的心並驅除懈怠的心,否則得過且過,認為自己反正就只能這樣過一生,那實在是太可惜了。


  人身是可貴的,人的生命是很難得的,並且非常短暫,我們要好好地珍惜、運用它,才不枉費這個寶貴的生命。

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惜福长乐

 


 不懂得知足的人,很难体会到幸福。

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面临有太多的选择,太多的诱惑,也就容易迷失。人生有限而欲望无穷,一旦放纵自己,欲望的沟壑永远也填不满,也就难以满足,难以快乐。

耳边常听到人们的抱怨:房子太小、薪水太低、工作太苦、孩子太淘气、丈夫不如别人能干、妻子不是很漂亮、。。。。。。等等;却不反思自己衣食无忧、平安健康已经是很值得了羡慕。多少残疾人渴望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有健全的身体,多少战火纷飞中的人渴盼宁静的生活,多少失业的希望自己能不为三餐饭所忧,多少没有子女的人巴不得自己的孩子嬉戏膝下,多少没有伴侣的人慨叹知音难求,。。。。。。

人们不知道珍惜现有的一切,而总是要等到失去了之后,才醒悟到以往曾经拥有的幸福。

 知足是快乐之源。

《佛教遗经》曰: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所以,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山林、水边,过着头陀苦行的生活,不以为苦,还乐此不疲。

古圣先贤之所以有这种淡泊宁静、怡然自得的情怀,主要源于他们精神上的富足,早已经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他们知福惜福,淡泊物欲,故有长乐。

 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珍惜你眼前所有的一切,珍惜你的福分,人能知足就会经常快乐。

惜福感恩的人生,是离苦得乐的人生-------脱离了“求不得”,得到了一颗恒常喜乐的心。

如果我们知道反思、多惜福,幸福就在不远处招手。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感同身受,就能放下执着



凡人都有七情六欲,当我们刚陷入七情六欲的泥淖裡时,都会觉得很甜蜜、很美好,但最后一定苦不堪言。《四十二章经》中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意思是说,受财色所诱惑的人,就像用舌头在刀口上舔蜜一样,虽然嚐到一时的甜头,结果舌头却被割掉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不能够一看到美好的事物就受不了诱惑,如果能有这样的警觉心,就能为自己减少很多麻烦、烦恼和痛苦。例如,某位女孩已经有一个要好的男朋友,但是当另外一位英俊聪明、体贴多金的男孩出现时,她心动却又捨不得放弃原来那位。像这样脚踏两条船,就是在玩爱情游戏,这比玩火更可怕!如果她心裡能够有所警觉,知道这样下去,不但会引起自己与别人的困扰,甚至可能会把彼此的性命送掉,就能在铸成大错之前,赶紧悬崖勒马。如果没有这种警觉心,明明知道有问题,却还自我安慰:「也许不会出问题,反正船到桥头自然直,管他会有什么后果。」一旦存着这种心态,就无法抗拒自己的欲念了。


  所以,在诱惑当前时,我们可以选择远离,或是转变自己的观念,只要能够保持警觉心,就能调和理性和感性,而避免被七情六欲的执着所苦。不过,如果只是不断地告诉自己要远离诱惑,通常还是不容易彻底做到,这是因为没有充分感受到问题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除了纠正观念,随时随地保持警觉、自我提醒之外,我们还需要具备「感同身受」的胸怀。


  曾经有一则新闻提到,美国的牛肉大多是从南美洲进口,巴西热带雨林的农夫为了蓄养牛隻,便将雨林砍掉,改种植大片牧草,但如此一来却破坏了大气层,危害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有一位年仅十三岁的美国小孩,在报纸上看到这则报导以后,便毅然决定不再吃牛肉、汉堡等。他的父亲认为大家都在吃牛肉,他一个人不吃是没用的,热带雨林还是一样会被破坏,这个孩子却坚定地回答:「少了我一个人吃牛肉,牛肉就会少消耗一点,就可以多保留一棵树,所以我绝对不吃!」


  这个小孩果真从此以后就不再吃牛肉,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行为和整个地球环境息息相关,所以他能够贯彻自己的决心。像这样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迫切性,就是「感同身受」,这种感受能够帮助我们兴起进一步改变自我的动力。


  所以,当七情六欲的诱惑出现时,除了随时随地保持警觉心,用正确的观念来纠正自己,还要用心感受自己与万物是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如此一来,就会发现,一旦顺从自己的欲望,会对自己及他人造成多大的伤害,也就不会让自己陷入欲望的泥淖裡。只要我们依循佛法的智慧,就能减少七情六欲所引起的烦恼,轻鬆自在地过生活。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怎样修持戒定慧



 修戒。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应当作的不能不作。总括起来,那就是“七佛通戒偈”的内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础,所谓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十善的内容分为三类:


  1,身业类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2,口业类有四种:不两舌挑拨,不恶言谩骂,不淫词艳语,不乱语妄语。


  3,意业类有三种:不贪欲,不嗔圭,不邪见。


  把十善修好,就称为三业清净,如果身,口,意的三种行为,不能导入正轨,不能清净下来,那不要说修持解脱,就连一个起码的人格,也是够不上的。所以佛教的修持法门,是以持戒为一切法门的基础。不能持的清净,那也没有关系,渐渐地,持久了,习惯了,自然就会清净,要是怕持戒便不受戒,乃至反对持戒,那就不行了。如果看轻了戒的持守,他便不能学得佛法,纵然持咒,习定,能够感通神鬼,那也仅是旁门左道而已。


  修定。


  定,也就是禅定,如果说戒是为善去恶,定便是心的收摄,心不散乱而住于一境的状态便是禅定。要想证得无我,首先要离欲,要想离欲,最好是修定。


  修禅定,不是简单的事,如果知见不正,夹杂妄念,比如为了求生天国而修禅定的人,便挟带有情感信仰的成分,所以他的定力只能使他升天,只能使他依恋定乐而不在希望解脱生死,所以这不是佛教希望的。通常所称“着魔”,那又是等而下之的一类,那往往是把幻境认作是神迹,认作证果。从不净的妄念中产生的是幻境,未习定时,心太散乱,所以不易觉察,一旦把心稍微静下,细微的妄想便会乘机显现,这在缺少反省力的心态下,就会以为那是一种神迹。这是很危险的,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矫正,那就容易成为神经错乱的精神病患者了,那是很不幸的。


  修定,最好是请已有禅定修养的人直接传授,否则就容易出毛病。安全的修定方法,还是从静坐及止观方面着手。静坐,有几样必须注意的事项:1,要有一个寂静的环境;2,要有一个平静心境;3,要有一个平稳的坐姿。平衡身体的重心,保持着不倒。还有,两眼的视线最好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处之一点,不注意它,也不放弃它,否则,不入昏沉便会散心,眼睛如觉不适,也可暂时闭上后再微启。


  如果没有高明的禅师指导,就照上面所说的止观方法练习也可以,但要注意:千万不要希望从修定的工夫中求得什么神迹,如果先就存了某种杂念,修持之后,一定会出岔子;要是不存杂念也有幻境显现时,那必须提高警觉,马上回心返照,观察我在哪里?我也找不到时,幻境自然消失;或者是对于很可能出现的种种可喜或可怖的幻境,置之不理,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切勿以为是灵验,也别怕它是魔障。


  有些人,如果不习惯静坐,那就另修礼拜,读诵,忏悔,持名念佛等法门,这是依赖佛菩萨的他力,提携接引我们本具的自力选定一门,只要恳切持久的修持下去,就会渐入佳境。说穿了,这也是修定的方便法门,这是从动中取定的方法。


  修持,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急求速效,每日定时定数地修持下去,平心静气地修持下去,必然会有成效。即使久修不验,那是功夫不纯,不是佛法不灵。


  修慧。


  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脱,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还是不得解脱。由戒而生定,由定而发慧,慧又转过头来指导持戒,指导修定,就这样连环地形成螺旋状态而向解脱之道迈进。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慧,那便是不得解脱要领的盲修瞎练。从听法(包括阅读)而得的智慧,加以自心的思维而后的心得,从事于实践,从实践中所得的心得称为修慧,若能亲自体验到了这种心得的本来面目,便是证慧。


  虽然有些慧力特别高的人,不必经过呆板的禅定修持过程,一经点破,就得解脱,但在其解脱之际,仍得有一种定的力用促成,不过那是非常快速的,由此可见,我们也不必批评不修禅定的人就等于没有修持,真正的大定深定,决不限于静坐。

2020年9月10日 星期四

结恩不结怨



怨恨和嫉妒都和瞋恨心有关,但两者不太一样。嫉妒是觉得一样东西本该属于我,别人不该拥有,也就是见不得别人得到好处,例如:看到别人有轿车、洋房,而自己没有,就会眼红,心生嫉妒。怨恨则是自认为所付出和所得到的回馈,有明显的不公平,例如,看到有些企业家以钱赚钱,转眼间就赚进大把钞票,甚至不必努力,就有源源不绝的财富进来,但自己辛苦卖命工作,却发不了财。有些人会对这种现象感到愤愤不平,觉得自己很委屈,怨恨心便由此产生。


  所以,怨恨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现象,认为这个世界,或是某件事、某个特定对象,对自己很不公平。例如,有些人认为老天爷对自己特别不公平:明明没有做坏事,为什么单单自己受苦?为什么不幸的事发生在自己家里,而不是发生在别人家里?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坏人反而逍遥法外,难道真的是老天瞎了眼吗?有这种怨言的人,总认为政府制度、社会环境、亲戚朋友等,都和自己唱反调,好象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这种不平衡的心态,就是怨恨产生的原因,也会造成自身的痛苦与不幸。


  有人认为「情到深处无怨尤」,关系亲密的人理应相亲相爱,不至于互相怨恨。可是从现实生活看来,亲人间的接触愈频繁,产生的利害冲突与感情矛盾就愈多,如果不懂得化解之道,怨恨就会愈积愈深。有时候对外人产生怨恨的机会比较少,反而是对关系亲密的家族、亲人,怨恨比较多。例如,大多数的母亲都是以平等心对待自己的小孩,可是只要对这个稍微好一点,另外一个就会吃味,觉得没有得到应得的照顾,认为父母不公平,当孩子心理不平衡时,就会产生怨恨。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有些人不也昵称自己的情人为「小冤家」吗?这种「欢喜冤家」的聚合,正说明了怨恨与恩爱之间,是纠缠不清、暧昧模糊的。这一生和我们相聚的人,彼此之间做亲家也好,做冤家也罢,都是有恩有怨,不容易分别清楚,但是大体说来,通常是结怨的比较多,结恩的比较少,所以下辈子还会继续来做彼此的亲人或冤家。


  西方有句谚语说:「当你怨恨一个人的时候,你就成了他的奴隶。」人与人相处,当然最好能结恩不结怨。结恩不结怨的家庭、团体、社会,一定都能相处和谐、生活愉快,否则,只记怨而不记恩,彼此相处不会愉快,而变成一种折磨。


  所以,在面对任何人、事状况时,心中只有包容,没有敌人,只有慈悲,没有怨恨,内心平安宁静,就能达到自安而安人的目的。

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真正的​柔软



所谓的「柔软心」,是指把自我减低、减少、减轻,不在人际间架设心防,也不为自己设想,心胸全然敞开。所以,凡是自我主见很深、自我中心很强的人,是不可能有柔软心的,而佛法所说的「无心」,事实上就是最彻底的柔软心。


「无心」的「心」,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当我们放下这颗自我心时,才能真正变得柔软,否则别人多说你两句,立刻就会武装起来,变得有棱有角,不但无法心平气和的沟通,还很容易受伤。


  因此柔软心和佛法所说的「空」息息相关,唯有体会到自我和一切的事物,其本质都是「空」时,心胸才能真的敞开。


  培养自己的柔软心,是利人利己的好事,因为如果能够消融自我,遇事时,虽然你还是你,但是不会那么容易被别人的言行举止刺伤。而且你不伤害别人,别人也不会故意伤害你,所以柔软心可以说是对自己与他人的一种保护。


  就如《老子》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可以滴水穿石。水没有一定要去的地方,但只要有空隙它就处处都去;而且它的型态不断变化,遇到冷的变成冰,遇到热的变成气,遇到什么就变成什么。虽然一直在改变,但是无论怎么变,它的本质却始终不变,这是因为它始终掌握住自己的原则。


  一个真正柔软的人,就像菩萨一样,他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帮助所有众生得到利益;只要众生能得到利益,无论要他变成什么都可以。


为了让众生得利益,自己必须变得非常柔软,也就是说会随着众生的因缘而改变自己,但万变不离其宗──即使千变万变也不会改变原有的方向与目标,这才是真正的柔软。


  如果一直变化,变到忘却既定的方向,或是丧失原则,那不是真正的柔软,而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且所谓的「众生有益」,是真的有益,不是存了好心,结果却做了坏事,其间的标准便要以「智慧」来衡量。


  此外,「柔软」不是「柔弱」。柔弱的人非常脆弱,很容易因为别人的欺负而受伤害,而且一旦跌倒了就再也不想站起来。但是有柔软心的人,不会受人欺负,因为这种人就像水一样,很有弹性,懂得顺应情况变化,或绕圈、或转弯;即使别人踢他一脚,他倒下来以后,又可以马上站起来,就像不倒翁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柔能克刚」。


  坚强和柔软本质上也是相通的,坚强的人韧性非常高,不容易被挫折打倒。以我自己为例,我的身体很瘦弱,运气很不好,智慧也不够高,但是我永远都循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在某些情况下,我可以停下来暂时不走,或是转个弯,不一定要直走,但我一定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所以一路走来,走到今天,无论走的是大路还是小路,总算走出一条路来了。

境随心转能转败为​胜



社会环境意见纷乱,我们常常「心随境转」,局势乱,人心也乱了。如何在乱世里保持清明安稳,做到「境随心转」呢?


「心随境转」、「境随心转」这两句话,我经常拿来勉励自己,也用来为信众、弟子打气。通常,我们凡夫都是会心随境转的。


  举例说,大多数的人不喜欢下雨。比如正在整地兴建工地,只要看到天空乌云密布,包商和工人就愁眉苦脸,因为一下雨,再等地干,至少两天不能工作,工期就会延宕,成本也提高了。所以,因为个人的利害和所处状况,人的心情就会随着这些条件而变化,这就是心随境转。


  但是,同样是下雨天,作家琦君女士在一篇散文里,却说她喜欢下雨天呢!因为她会想起小时候,下雨天躲在母亲怀里听故事的情景。她一样一样地把下雨天的温馨回忆举出来,她的内心也因为下雨天而出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雨天对她来说,真是太好了。这也是心随境转,心随着外面的环境,转到好的方向去了。


  生活里充满这样的例子。有的人明明知道没有办法跟别人竞争,试一下却幸运得胜,败部复活,让他非常高兴;有人明明实力很强,但竞争结果没被录取,内心非常痛苦。这都是心随境转。


  「境」包括人、事、物,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心情起伏。受外界因素影响心情变化,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真能做到「境随心转」吗?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事、物都是外在环境,天有不测风云,个人力量很难完全掌控。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面对环境的态度,收伏起落不定的心情,也就能转劣为优,转败为胜。


  我有个朋友在海边用有机方法种稻,但去年连连发生问题。先是出现福寿螺,接着又有虫害,当他以为收成无望时,害虫的天敌出现,两、三天就把问题解决了,后来稻子收成不错。他学到经验:任何事都要往好处想,往坏处准备;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就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有一位瓜农,木瓜还未收成前就被焚风破坏了。我跟他说,靠天吃饭的人,天给饭吃要感谢;天不给,也不用恨,因为这不是人可以掌控的事,但心情却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不要天真地以为人定胜天,环境一定会照人的心意而改变,能改变的其实是自己的态度。如果今年收成不了木瓜,明年就什么也不种,这样到了最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任何事都要往好处想,往坏处准备。

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避免造口業請牢記六個字

 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制造是非,這都是口舌的惡業。

有些人的口業只是一種習慣,他們沒有想到是否造口業,只是愛講來講去,口沒遮攔。每當知道一件事、或想到一件事,馬上告訴人家,而且加油添醋、誇大事實;例如,聽說某人吃了一塊大餅,他會說成某人“偷”吃了一塊大餅,這是他的惡習。如果他不是預謀,也沒有惡意,我們只能說這是有病態的人,沒有什麼造業不造業的問題。
如果,你明明知道是造口業,明明知道會使人受到傷害,也明明知道不可隨便亂說,你還是說了,而且還制造了一套假證據來告訴別人,那就是造口業了。
你造的口業使別人受損越大,你的果報就越重。到底是什麼果報?要看人家受到什麼樣的損失。不一定是對方再造相同口業來傷害你,有的是從人而來,有的是從環境而來,造口業者會受果報的。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是做人的美德。少批評、多贊美,是避免口業的好方法。
有的人是在造口業之後才知道已造了口業,他知道那些事說不得,只是脫口而出,並沒有預謀或挖空心思要使人受害,講完之後就馬上後悔:“怎麼搞的,我不該這麼說的,怎麼又說了?”有這種毛病的時候,就要忏悔了。
如果你說了什麼人的壞話,而他知道了,你應找到那個人,對他忏悔。如果那個人根本不知道你對他造了口業,也未對他造成損害,你就不必對他忏悔,否則反而使他困擾,此時就用自我反省或對佛忏悔的方法。
養成忏悔的習慣之後,造口業、犯口過的機率就會越來越少,因為忏悔本身就是糾正自己的一種方法。到最後,便可以口業清淨了。
忏悔的方法,是每犯一次口過,只要忏悔一次就夠了,不需要為了某一次口業的過失而不停地忏悔;老是忏悔會變成自怨自艾,會把自己弄得沒有信心。忏悔就是承認。如果相同的口過已忏悔過了,卻又一再發生,那還需要一再忏悔。忏悔過後,又是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一個人。並非犯了過失之後,從此再也抬不起頭來,而是要像不倒翁一樣,倒了之後要忏悔,忏悔之後站起來,如果又倒了,就再忏悔。
知道自己犯了口業的過失,盡量訓練自己:“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話,而是要惜言慎語。

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這句話,出於《阿彌陀經》,在《遺教經》中也說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心不亂的意思是屬於修定的法門之一,又稱念佛三昧,或稱般舟三昧,或稱一行三昧。在晉譯《華嚴經》卷四六《入法界品》中,列有二十一種念佛三昧;而《阿彌陀經》則說一日乃至七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能得一心不亂,臨終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心是對散心說的。若一方面口中念佛名號,一方面心中還有種種妄想,那是散心念佛;如果念佛念到心口一致,沒有雜亂妄想,只有佛號,不念而自念,這便與《楞嚴經》所說“淨念相繼”的功夫吻合。

  根據明末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琉鈔》所示,一心可分為“事一心”和“理一心”。所謂“事一心”也就是心無雜念,、心口相應,念念是佛號。知道自己在念佛,即能達成禅宗所謂“功夫成片”的層次了。再深一層說,才是三昧或定的程度,也就是忘我的覺受現前。

  所謂“理一心”即是與理相應,親見阿彌陀佛的現身,彌陀即是自性,西方不離方寸,那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境界現前。“事一心”屬於禅觀、禅定的層次,“理一心”則是禅悟的層次,這都是禅淨雙修的結果。以淨土的念佛為入門,達成三昧及了悟解脫的目的。

  通常所說的一心不亂,應該指專心一意的意思。於念佛時,心系佛號、口持其名、耳聞其聲、心無二用,即為一心,則臨終時,即能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