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虛雲老和尚:道向己求,莫從他覓


在佛說的三藏教裡,謂諸修行人修因證果,要經曆三大阿僧祇劫的時期,才能成功。獨禪門修證很快,可以“不歷僧祇獲法身”。

  兩相比較,前者要經千​​辛萬苦才能成功,真是為難,後者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當下頓斷無明,就可以立地成佛,快得很。其實,條條蛇都會咬人,不論小乘、大乘,漸教、頓教,想真正到家都不容易。

  諸位千山萬水來到雲居,都是為辦道講修行而來,總以為打了叫香,在蒲團坐下來,止了靜就叫修行。

  開靜的鼓聲響了,去睡覺。打三板,起來上早殿,又是修行。開梆吃粥後,出板香,又是修行。

  打坡板出早坡,掘地種田,搬磚挑土,疴屎放尿,認為打閒岔,就忘記修行了。 《壇經》說:“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若單以坐香、上殿為修行,出坡勞動時功夫往哪去了呢?坐香、上殿時功夫又從何處跑回來呢?以出坡勞動為打閒岔,有一處不能用功,則處處都不是話頭,都不能用功了。

  古人說:“道向己求,莫從他覓。”

  我年輕時,在外面梯山航海,踏破鐵鞋,也是為了修行辦道看話頭,心中只求貪多,如猿猴摘果一般,摘了這個,丟了那個,摘來摘去一個都不到手。

  現在眼光要落地了,才知道以前所為都是不對。楚石老人淨土詩云:“人生百歲七旬稀,往事回觀盡覺非。每哭同流何處去。拋卻淨上不思歸。

  香雲瑪瑙階前結,靈鳥珊瑚樹里飛。從證法身無病惱,況餐禪悅永忘飢。 ”人生七十,古來已稀,更難望人人百歲。

  幾十年中所作所為,人我是非,今日回想過去的事,盡覺全非。何以覺得非呢?拿我來說,自初發心為明自己的事,到諸方參學,善知識教我發大乘心,不要作自了漢。於是發心中興祖師道場,大小寺院修復了十幾處,受盡苦楚煩惱磨折。

  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為人為法,雖是善因而招惡果。不是結冤仇,就是鬧是非,脫不了煩惱。在眾人會下,又不能不要臉孔,只得鸚鵡學語,說幾句古人典章,免被人見笑,而自己一句也做不到。

  現在老了,假把戲不玩了,不再騙人了,不造地獄業了。去住茅棚吧,就來到雲居。結果又是業障纏繞逃不脫,仍然開單接眾造業。說了住茅棚,又攪這一套,就是說得到,做不到,放不下,話頭又不知哪裡去了。

  脫出那個牢籠,又進這個羅網。寒山大士詩,曰:“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似我何由界,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夏天冰未釋,就是說我們的煩惱放不下,即如前幾天總務長為了些小事鬧口角,與僧值不和,再三勸他,他才放下。現在又翻腔,又和生產組長鬧起來,我也勸不了。

昨天說要醫病,向我告假,我說:“你的病不用醫,放下就好了。”我這些話,只會說他人,不會說自己,豈不顛倒?修行雖說修了幾十年,還是一肚子煩惱,食不下,睡不著,不知見什麼鬼,誤了自己還是誤誰。臨插秧,他就去了。我自己也不是的,說易行難。 “莫造來生業,回頭種福田。”

  前生沒有腳踏實地做功夫,沒種好善因,所以今生冤家遇對頭,都來相聚了,年輕人要留心,不要像我放不下。我癡長幾歲。有點虛名,無補真參實學。各位要種好因,須努力自種福田!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星雲大師:機會,永遠不會在等待中出現


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機會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創造的。坐以待斃的人只會讓機會與自己擦肩而過,因為機會只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有一位信徒不小心跌入了水流湍急的河裡,但他並不著急,因為他相信佛祖一定會救他的。這時,信徒看到有人從岸邊經過,他心想:“我這麼虔誠,佛祖一定會救我的。”於是沒有大聲呼救。

  等過了一會兒,河水把他衝到了河中心,他發現前面有一根浮木。但他仍然堅定地抱著這樣的念頭:“佛祖一定會救我的,我根本不用著急。”於是他也不去抓住那根浮木,而是獨自在水中扑騰,一會兒浮一會兒沉。最後他被淹死了。

信徒死後,他的魂魄飄到西天,見了佛祖憤憤不平地問:“我是一位如此虔誠的佛教信徒,您為什麼不救我呢?”佛祖奇怪地問:“我還奇怪呢?我給了你兩次機會,曾派過一個人和一根浮木去救你,為什麼你都沒有抓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人埋怨自己運氣不好,他們怨天尤人,怪罪父母沒有給自己創造好條件,責備社會沒有給自己提供好機會,感慨自己生不逢時,感慨成功者恰好趕上了好時候、好地方……然而,除了抱怨和暗自心酸以外,他們沒有做任何切合實際的事情。他們不會創造機會,只會消極等待。豈不知,機會永遠不會在他們的等待中出現。

  機會從來就不是偶然得來的,而是在一步一步的主動追求中全力以赴捕捉到的。要想獲得機會,你就必須主動伸出你的手去抓,那就需要自己積極行動起來,為機遇的到來做準備。人生中許多機會是自己創造的,如果一個人既會利用外界的機會,又能自己創造機會,那麼他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而且成功的程度也會更高。

  有兩位女孩兒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這兩位女孩一個是張小姐,一個是王小姐。張小姐的家庭背景非常好,她的父親是有名的整形外科醫生,母親是一所著名大學的教授。家庭對她的幫助很大,她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以她的家庭和自身條件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因為她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大家都願意和她交談,願意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她時常對別人說:“只要有人給我一次機會,讓我上電視,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大學畢業以後,張小姐等待了一年多的時間,一直沒有人給她提供一個上電視的機會。於是她變得焦急、苦悶,始終心情煩躁,她不斷地企求上天能賜給她一個上電視的機會。可是,機會始終沒有光臨。

  王小姐的情況和張小姐的截然不同。王小姐的家庭條件很差,父母都是極普通的人,他們每天為生活奔波,根本顧不上王小姐。王小姐讀書也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於是她白天打工,晚上去讀夜校。她們倆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擁有相同的理想,王小姐也很想成為一名節目主持人。畢業以後,王小姐不像張小姐那樣無休止地等待,為了謀得一份符合自己願望的職業,她跑遍了每一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但是,所有的地方都給她一個令人沮喪的答复:“我們只僱用有工作經驗的人。”可是,這個要求是多麼的不合理,不給機會,怎麼能獲得經驗呢?王小姐和每一位接見她的人辯論。

  雖然這時王小姐得到了和張小姐一樣的結果,但她卻沒有像張小姐那樣只是不切實際地等待。她開始為自己創造機會。一連幾個月,她都仔細瀏覽廣播電視方面的報刊雜誌,並且託人去打探各種可能的工作機會。

  在這個寒冷的北方城市工作了兩年以後,王小姐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當她再次到某著名電視台應聘的時候,幾乎是輕而易舉就找到了一個職位。又過了幾年,工作出色的王小姐得到提升,成為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

  從王小姐和張小姐身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成功者和失敗者不同的生活軌跡。王小姐不斷地實踐,不斷積累經驗,為自己創造一切可能成功的機會。張小姐卻一直停留在幻想中,她坐等機會,不去努力奮鬥,一心期望天上掉下個大餡餅。然而,時間溜走之後,她卻什麼也沒做成。和王小姐相比,張小姐顯然是生活中的弱者。

  當機會在你面前的時候,你一定要善於抓住。優秀的人不會去抱怨機會不來臨,或是等待機會的來臨,而是主動把握、抓住機會。

  其實機會就在日常生活中,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慧眼判斷。在你叫喊著機會為什麼不降臨的時候,其實已經錯過了許多。

  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如果你沒發現,就是你缺少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如果你沒有抓住,就是你沒做好去抓住的準備。更多的時候,機會是自己爭取,自己創造來的。有勇氣的人總會設法前進,步步為營,不怨天尤人,不自嘆自艾,去努力創造機會和運氣。只有那些愚蠢的人,才不斷地埋怨:老天不給我機會啊。

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傳喜法師:如何恢復精進的心


問:我家裡有一個親戚以前學佛非常精進,可是他現在也不吃素了,也不念經了,請問師父有什麼辦法能解決,讓他恢復精進的心。

  傳喜法師答:很多學佛的,偶爾的一個機會對佛有興趣了,但是如果沒有好的人給他輔導,沒有善友相伴的話,自己有可能會半途而廢。為什麼呢?本身,我們跟佛之間還有太多的不同的地方。為什麼呢,佛是功德具足的,但是我們有時候看不到佛的功德,恰恰我們業障很重,很實在的障礙著我們自己。就說吃素好了,佛菩薩叫我們吃素,這樣有功德。我們吃素了,很多吃素的人也沒有吃出感覺,唉,我吃素吃出很多功德來,這個是很少感受到的。

  而且你吃素,有可能你生活的周圍很多認識你的人,都會來質問你啊,甚至拿你開玩笑啊,有的人就乾脆阻礙你、破壞你啊,這就是我們學佛的實際情況。如果我們能克服自己的這個黑暗,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佛的力量加持,讓我們衝過自己人生的這個坎,那我們下面會比較順。

  因為每個人都不是乾乾淨淨的,學佛之前無量劫來已經造作了極大的罪業了,你怎麼樣克服這個罪業,讓這些罪業不要來障礙是很難的。所以為什麼要有善知識的引導,有良友的扶持,就是這樣的。

  否則的話你說我們都有佛性啊,佛經典都翻譯出來,印刷書這麼方便,我們現在獲得經書不難的,每個人我看書我有佛性,看書就可以。但是除了這個之外,你還有很多有形無形的障礙,需要比你更有能力的過來人拉你一把,提攜你一把,需要那些好的善友能夠大家形成一股好的力量,能夠克服你自我的一些障礙,這是很重要的。

你提出的這個情況在社會上是很普遍的,很多人發生這種事,我個人覺得這是很悲哀的事情,所以說積極地大家要弘揚佛法啊,在這個社會上要形成學佛的一種氛圍,讓大家進入到這個氛圍當中,能夠多一份正面的引導力量。所以你所講的這個事情,我們大家都要為這個事情多努一把力,讓那樣的事情少發生一點。

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聖嚴法師:修行的拜佛有三層意義:懺悔罪過、修持禪定、感恩禮敬


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薩行,故對人格的成長亦無助益,甚至還有鼓勵人去投機取巧,走偏鋒的負面作用。修行的拜佛,則有三層意義:1、懺悔罪過,2、修持禪定,3、感恩禮敬。

  佛教中常有批評只知瞌頭而不知懺悔、只知拜佛而不知慚愧者,那種拜佛,不過是如雞吃米、如搗蒜頭。只有動作沒有用心,對於身體健康,雖也有用,對於人格的提升則不起作用。真懺悔是發自內心懇切的意念,不拘限在一定的場所,也不一定要在佛像之前。佛像是禮拜時的道具,是偉大人格的象徵。對於拜佛的凡夫而言,佛菩薩的聖像,具有證明我們正在修持懺悔功德的功能。只是佛與菩薩的法身,遍處都是,永遠都在。

  拜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地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的敬禮,又稱為頂禮。

  彎腰低頭是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以致犯了許多的錯誤。一般人是很難向人低頭的,何況還要把額頭著地呢!可是,大地是非常偉大的,大地孕育眾生,負載眾生,眾生把大地踩在腳下,把不要的垃圾丟給大地,大地卻提供我們無窮盡的資源,我們如此的享用了大地,無以為報,是否應該心誠意敬來感謝大地呢?其實,我們如果能夠飲水思源,應該要感謝感恩的人實在很多。

  成熟的人格,好像成熟的稻穗,都會往下低頭的,愈成熟愈飽滿的,頭垂得愈低;空心乾枯的稻稈,倒是頭昂天外挺得筆直的。如此想通了,低頭禮拜也就不難了。更何況在很多情況下,頭不低還真過不了身,不肯低頭而趾高氣揚的人,往往會阻難重重,撞成鼻青眼腫乃至頭破血流,還不知究竟錯在那裡。

  一般人向位高權重的人士低頭,較為容易,對於沒有利害關係的人乃至不如自己的人,能夠低頭,就必須具有大修養的工夫了。古時候的一些仁君賢臣,能夠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禮賢下士,給一般庶民予禮遇尊重,因而才能獲得賢士們之輔弼效命,這就是敬人者人恆敬之的道理。現代人,雖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還是需要禮貌的尊敬。對長輩及上司低頭,是受大家認同的,對於夫妻之間及屬下之前的低頭禮敬,也不能說是不應該的。

  犯了錯誤,當以禮佛來懺悔,心緒煩躁,當以禮佛來定心;得到了利益,當以拜佛來感恩。拜佛的動作,實在是提升人格的好方法。

2018年7月25日 星期三

中华新闻社报导-柯沛鸿山水画云雲峰幽隱作品赏析


【艺术简介】


柯沛鸿1964年生于台湾台南,字清庵,号一真,现任牛津艺术学院台湾地区教学中心长,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菁艺术学院创院院长,中华慈孝总会副会长,世界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社团法人台北市南菁书法学会理事长,炎黄九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兼台湾分会会长,中国人民美术协会台湾分会长,湄洲妈祖书画院台湾总分院院长,九州书画院台湾分院院长,黄石美术协会荣誉主席,中国五台山佛教书画院名誉院长,艺术教授,中国孔府书画院名誉院长,庐山妈祖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陆丰妈祖文化协会顾问,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上海分会培训中心特约教授,香港书画艺术中心特约画家,中国收藏协会特聘书画家,核定国家一级书法,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画师承王太田大师,在机缘之下学习诗,书,画,印的四艺,亦结合崇山,流云,苍松,飞瀑及清溪的五绝技法于画作之技巧,每每触动我心灵,心中灵感顿悟,并依唐宋文化焚香,插花,点香,挂画美之习境,结合禅学,现代美学及国画艺术,进而提升及创作出「精,气,神」的灵性与「真,善,美」艺术境界结合之易经风水山水画,提升与佛道禅修再融合,成为全能之禅佛灵气书画家。


柯院长的字笔随佛意转,禅道自心态;春苗新竹之精神;高松古梅之风韵嶙峋虬僧客;佛意画中来;似云非雾;无欲无求;无我无相;禅意悠悠......


台湾导报,工商时报,人间福报及大陆央视一幅一故事,香港旅游卫视名人堂多次专访报导


- 中央画院院长管华评柯沛鸿院长禅字画


2016年韩国亚细亚招待展荣获20余国家及地区最高荣誉最大赏。


2016年5月作品荣获韩国国际文化Art Fair大赏奖,国际唯一书法,人物及山水。


获颁大赏奖


书画家柯沛鸿CCTV2017年度中国影响力人物评选中荣登金榜一最具影响力书画家


【两会专题】2018年全国两会重点推荐艺术家- 柯沛鸿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国父纪念馆及中正纪念堂联展多次,清明上河艺术中心及韩国首尔个展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韩国首尔美术馆,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等各地美术馆个联展。另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旅游电视台,中国共产党报,新华卫视网,中国国际新闻社,天津日报,台湾导报,工商,经济时报等多家媒体报导。


作品获艺术家杂志报导并列入艺术市场行情表每平方尺人民币5-12万元

宣化上人:起一個善念,吉祥善神便來護持你,起一個惡念,凶神惡鬼就跟著你


 善惡只在一念之差。念善上升,念惡下降。

  世上的人,都在醉生夢死中過生活,沒有清醒的時候,不知設法脫離輪迴之苦。自無量劫以來,被無明所牽,在六道輪迴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如同旋輪,永無了期。

  人生如演戲,在這齣戲中,演做皇帝,享榮華富貴。在那齣戲中,演做乞丐,受困苦艱難之憂。做皇帝時,不知乞丐時的苦;做乞丐時,不知皇帝時的樂。悲歡離合的境界,在轉瞬之間,成為一場春夢。

  自己的業障,增長多少?不知道。自己的德行,栽植多少?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無明。無明就是生死的根本。如果沒有無明,便不受六道輪迴之苦。

  我們修道的目的。就是破無明,轉識成智,將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

  人有人的無明,畜生有畜生的無明,乃至餓鬼地獄,各有各的無明。眾生都在無明之中找出路(出離三界),可是越找越糊塗,找不到出路,卻被困在輪迴中,為什麼?因為有個妄心在作怪,不用真心(智慧)去找出路之門。

  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顛顛倒倒,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明明知道是不對,偏偏要去做。這就是被無明所遮蓋,令你走錯路。所謂“誤入歧途”,永遠找不到正路。

  學佛法的人,就要破這個無明,顯出法性。因為無明,所以歡喜做糊塗事。有了這種邪知邪見之後,自私心在那作怪,沒有大公無私的心。

  因此一生比一生墮落,最後墮落在畜生道。或為螞蟻,或為蚊蟲,只有一點知覺性;還在那裡貪而無厭,盡做些糊塗事。

  你們看!各種動物,各有其性。本來眾生皆有佛性,但不具足,這是性化靈殘的緣故,所以愚癡,時時刻刻緊守住無明​​。

  人雖然為萬物之靈,有智慧,但是專造一些惡業。為什麼?因為無明在作祟,將智慧光明遮住,以妄心用事。所謂:

  三點如星布,彎鉤似月牙,

  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

  這是說明“心”的作用,茲將此偈頌略釋如下:

  “三點如星布”:心字上邊的三點,好像天空中的星星,很整齊的布列。

  “彎鉤似月牙”:心字下邊的彎鉤,好像初三四夜的新月,彎彎在天空中。

  “披毛從此起”:披毛戴角的畜生,都是從心裡造出來的。做狗事,就有狗的果報。做貓事,就有貓的果報。乃至馬牛羊、雞鴨鵝,亦復如是。

  “作佛也由它”:成佛作袓,也是由心所造出來的,所謂“一切唯心造”。受地獄之苦,享天堂之樂,都從現前一念心所造成的。

  你起一個善念,吉祥善神便來護持你。起一個惡念,凶神惡鬼就跟著你。古人云:“一失足成千古恨”,可以說:“一念差成千古恨”。

  善惡只在一念之差。念善上升,念惡下降。人心如一粒微塵,在虛空中飄飄蕩盪,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畜生,忽然而餓鬼,不停在造業受報,受報造業,循環不息。

  什麼時候明白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知道茫茫業海,無有邊際,趕快回頭,就到彼岸。

  學佛法,就學這個,沒有什麼巧妙的方法。簡而言之,就是去習氣毛病,把自私自利心除淨,再不爭、不貪、不求,就得到佛法的要義。

  天天聽法,要明白法要。什麼是法的最要緊地方?就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天天用這六大條件作為尺標,來衡量自己一天之所行所為。

  如果不合標準,要即時糾正。做到沒有錯過,只有功德,才算是佛教徒。

  這是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希望人人遵守,人人開悟,個個成佛。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中华新闻社报导-柯沛鸿山水画云水秋山作品赏析



【艺术简介】
柯沛鸿1964年生于台湾台南,字清庵,号一真,现任牛津艺术学院台湾地区教学中心长,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菁艺术学院创院院长,中华慈孝总会副会长,世界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社团法人台北市南菁书法学会理事长,炎黄九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兼台湾分会会长,中国人民美术协会台湾分会长,湄洲妈祖书画院台湾总分院院长,九州书画院台湾分院院长,黄石美术协会荣誉主席,中国五台山佛教书画院名誉院长,艺术教授,中国孔府书画院名誉院长,庐山妈祖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陆丰妈祖文化协会顾问,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上海分会培训中心特约教授,香港书画艺术中心特约画家,中国收藏协会特聘书画家,核定国家一级书法,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画师承王太田大师,在机缘之下学习诗,书,画,印的四艺,亦结合崇山,流云,苍松,飞瀑及清溪的五绝技法于画作之技巧,每每触动我心灵,心中灵感顿悟,并依唐宋文化焚香,插花,点香,挂画美之习境,结合禅学,现代美学及国画艺术,进而提升及创作出「精,气,神」的灵性与「真,善,美」艺术境界结合之易经风水山水画,提升与佛道禅修再融合,成为全能之禅佛灵气书画家。
柯院长的字笔随佛意转,禅道自心态;春苗新竹之精神;高松古梅之风韵嶙峋虬僧客;佛意画中来;似云非雾;无欲无求;无我无相;禅意悠悠......
台湾导报,工商时报,人间福报及大陆央视一幅一故事,香港旅游卫视名人堂多次专访报导
- 中央画院院长管华评柯沛鸿院长禅字画
2016年韩国亚细亚招待展荣获20余国家及地区最高荣誉最大赏。
2016年5月作品荣获韩国国际文化Art Fair大赏奖,国际唯一书法,人物及山水。
获颁大赏奖
书画家柯沛鸿CCTV2017年度中国影响力人物评选中荣登金榜一最具影响力书画家
【两会专题】2018年全国两会重点推荐艺术家- 柯沛鸿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国父纪念馆及中正纪念堂联展多次,清明上河艺术中心及韩国首尔个展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韩国首尔美术馆,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等各地美术馆个联展。另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旅游电视台,中国共产党报,新华卫视网,中国国际新闻社,天津日报,台湾导报,工商,经济时报等多家媒体报导。
作品获艺术家杂志报导并列入艺术市场行情表每平方尺人民币5-12万元

宣化上人:孔子、老子皆是佛菩薩化身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個提倡世間法,一個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間法而達到的,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法。孔子是中國空前絕後的大聖人,是先知先覺者,他有相當的來歷。孔子為什么生在中國?本來孔子前生是佛教裡邊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財童子一樣;

  而中國的老子,道教的祖師,就是佛教老迦葉的化身;顏回呢,就是佛教裡頭的明月儒童化身。為什麼迦葉祖師化身成老子?為什麼水月童子化身做為孔子?為什麼明月儒童化身成顏回?這就是因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緣到了中國,所以這一班佛教的菩薩就爭先恐後地到中國,為的就是給佛教開路。他們把佛教的馬路先修好了,那麼等佛教傳到中國,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傳到中國時,一般人也沒有學道教,也沒有學儒教,那麼佛教很高深,沒有人懂,也沒有人接受,是很費力的。於是老迦葉也不辭辛苦,先到中國化身做老子。怎麼叫老子呢?因為他一出生頭髮也白了,鬍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經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國來,不斷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說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這麼開了兩條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後佛教傳到中國,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國的儒教就譬如小學的學生剛剛入學門,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麼以後就升到中學,中國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學的課程;中學讀完了,就要讀大學,那麼佛教的課程就是大學的課程,所以儒、釋、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學是為中學預備的,中學是為大學預備的,大學是為所有想要深造學問的老百姓而預備的,所以有小學、中學、大學,佛教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學。雖然這所大學在這兒,但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進大學,還有很多人連字都不認識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認識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麼,也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雖有小學也有中學,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進得小學,所有該讀中學程度的學生,也不一定完全會進中學,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在中國來講,儒教是小學的課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說都是中學的課程,而佛教是包羅萬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學。那麼其中不認字的人、不能進大學、不能進中學、不能進小學的人還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當的智能,智能淵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時候有麟吐玉書的祥瑞之相。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說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要學習了生脫死的法,可是雖然有這個志氣,還沒有真正下決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歲時,才下了決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歲的時候,他一切的懷疑、疑惑、迷惑都斷了,所以說不惑。不惑就是不動心了,也就是孟子說他四十不動心一樣的道理。什麼事情不動心?財、色、名、食、睡不動心了。財,他也不貪,適可而止;色,他也不貪;名,他也不貪;食,好東西他也不貪;睡,也不貪睡覺。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現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歲,真正得到宿命通了。這個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學是什麼;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過去生是怎麼回事。 “六十而耳順”,等到六十歲時,他有耳順的功夫了。耳順,在一般世俗人所講,可以說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說千里眼、順風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從心所欲”,等到七十歲了,他得到了漏盡通。得到漏盡通,那麼這時他的工作完成了。他為了把佛教的路給鋪好,所以要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德;又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又講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三綱領,把佛教的路給開了一半。格物,什麼叫格物?我們一般老學究、老讀書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慾革去,革除你的習氣毛病,你的妄想。這物慾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東西,這些都是一個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慾,然後你的智能才能開朗,才能現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誠意;你誠意了,然後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後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誠,心也不能正,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後家也齊、國也治,這就是孔子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可以說包括世間法和出世法的意義。

不過儒家只知道世間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個小學;它講五倫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倫,八德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就把佛教的路給鋪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鋪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斷愛,不過沒有像佛教說的那麼肯定,道教說: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的這個神是好清淨的,可是人這個心就不老實,像只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說“心馬意猿猴”,心像匹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實的。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人這個心是好清淨的,可是慾念在那兒牽著它,叫它不清淨。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等到這個“寂無所寂”了,欲豈能生?你清淨到極點,澄清到極點了,自然就沒有欲了。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這就是一個真正的清淨。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個提倡世間法,一個是出世法,這齣世法是由世間法而達到出世法,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法。一般人都讚嘆孔子,無論是他的學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會人士也好,都說他德配天地、道貫古今,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博學多能,學的也多,能力也廣。所以各位學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後你對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中华新闻社报导-柯沛鸿山水画高峰龙吟作品赏析



【艺术简介】
柯沛鸿1964年生于台湾台南,字清庵,号一真,现任牛津艺术学院台湾地区教学中心长,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菁艺术学院创院院长,中华慈孝总会副会长,世界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社团法人台北市南菁书法学会理事长,炎黄九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兼台湾分会会长,中国人民美术协会台湾分会长,湄洲妈祖书画院台湾总分院院长,九州书画院台湾分院院长,黄石美术协会荣誉主席,中国五台山佛教书画院名誉院长,艺术教授,中国孔府书画院名誉院长,庐山妈祖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陆丰妈祖文化协会顾问,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上海分会培训中心特约教授,香港书画艺术中心特约画家,中国收藏协会特聘书画家,核定国家一级书法,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画师承王太田大师,在机缘之下学习诗,书,画,印的四艺,亦结合崇山,流云,苍松,飞瀑及清溪的五绝技法于画作之技巧,每每触动我心灵,心中灵感顿悟,并依唐宋文化焚香,插花,点香,挂画美之习境,结合禅学,现代美学及国画艺术,进而提升及创作出「精,气,神」的灵性与「真,善,美」艺术境界结合之易经风水山水画,提升与佛道禅修再融合,成为全能之禅佛灵气书画家。
柯院长的字笔随佛意转,禅道自心态;春苗新竹之精神;高松古梅之风韵嶙峋虬僧客;佛意画中来;似云非雾;无欲无求;无我无相;禅意悠悠......
台湾导报,工商时报,人间福报及大陆央视一幅一故事,香港旅游卫视名人堂多次专访报导
- 中央画院院长管华评柯沛鸿院长禅字画
2016年韩国亚细亚招待展荣获20余国家及地区最高荣誉最大赏。
2016年5月作品荣获韩国国际文化Art Fair大赏奖,国际唯一书法,人物及山水。
获颁大赏奖
书画家柯沛鸿CCTV2017年度中国影响力人物评选中荣登金榜一最具影响力书画家
【两会专题】2018年全国两会重点推荐艺术家- 柯沛鸿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国父纪念馆及中正纪念堂联展多次,清明上河艺术中心及韩国首尔个展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韩国首尔美术馆,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等各地美术馆个联展。另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旅游电视台,中国共产党报,新华卫视网,中国国际新闻社,天津日报,台湾导报,工商,经济时报等多家媒体报导。
作品获艺术家杂志报导并列入艺术市场行情表每平方尺人民币5-12万元

印光大師:如何根治煩惱習氣


 在凡夫的境界,誰沒有煩惱?必須在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煩惱習氣不至於突然發作。

  即使發作了,也能頓時反省,讓它消滅。

  產生煩惱的情境,不一而足。舉出其中最厲害的,只有財、色與橫逆幾個方面罷了。

  如果知道不義之財,其危害超過毒蛇,那麼面對不義之財就沒有苟且求得的煩惱了。

  與人方便,最後終於也是給自己方便,就沒有遇到窮困危機患難者求救時,因為惜財而不肯幫助的煩惱。

  色則即使面對如花似玉的人,也要常存如自己姊妹的心。

  即使是面對娼妓,也要有這種想法,生憐憫心,生度脫心,這樣就沒有看見美色而動淫欲的煩惱了。

  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室為生兒育女繼承祖業的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的工具,那麼就沒有求欲滅身,以及妻不能育、子不成器的煩惱。

  子女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和培養,那麼就沒有忤逆親心、敗壞門風的煩惱。

  至於遇到被他人欺壓之事,必須生憐憫心,憐憫他無知,不與他計較。

  又作自己前生曾經惱害過他,因為這個緣故,他就來煩惱你,現在就當作償還這一筆宿債,要生歡喜心,如此就沒有橫逆報復的煩惱了。

  然而,上面所說的道理,是隨順初機的提示。如果久修有證的大士,能明白我空的道理,那麼無盡的煩惱,都變化為大光明藏。

  原文

  在凡夫地,誰無煩惱。須於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不至卒發。

  縱發,亦能頓起覺照,令其消滅。

  起煩惱境,不一而足。舉其甚者,唯財色與橫逆數端而已。

  若知無義之財,害甚毒蛇,則無臨財苟得之煩惱。

  與人方便,究竟總歸自己前程,則無窮急患難求救,由惜財而不肯之煩惱。

  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

  縱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憐憫心,生度脫心,則無見美色而動欲之煩惱。

  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室為相濟繼祖之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則無徇欲滅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煩惱。

  子女從小教訓,則無忤逆親心、敗壞門風之煩惱。

  至於橫逆一端,須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校。

  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

  然上來所說,乃俯順初機;若久脩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為大光明藏。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中华新闻社报导-柯沛鸿山水画高峰幽隐作品赏析

【艺术简介】
柯沛鸿1964年生于台湾台南,字清庵,号一真,现任牛津艺术学院台湾地区教学中心长,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菁艺术学院创院院长,中华慈孝总会副会长,世界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社团法人台北市南菁书法学会理事长,炎黄九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兼台湾分会会长,中国人民美术协会台湾分会长,湄洲妈祖书画院台湾总分院院长,九州书画院台湾分院院长,黄石美术协会荣誉主席,中国五台山佛教书画院名誉院长,艺术教授,中国孔府书画院名誉院长,庐山妈祖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陆丰妈祖文化协会顾问,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上海分会培训中心特约教授,香港书画艺术中心特约画家,中国收藏协会特聘书画家,核定国家一级书法,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画师承王太田大师,在机缘之下学习诗,书,画,印的四艺,亦结合崇山,流云,苍松,飞瀑及清溪的五绝技法于画作之技巧,每每触动我心灵,心中灵感顿悟,并依唐宋文化焚香,插花,点香,挂画美之习境,结合禅学,现代美学及国画艺术,进而提升及创作出「精,气,神」的灵性与「真,善,美」艺术境界结合之易经风水山水画,提升与佛道禅修再融合,成为全能之禅佛灵气书画家。
柯院长的字笔随佛意转,禅道自心态;春苗新竹之精神;高松古梅之风韵嶙峋虬僧客;佛意画中来;似云非雾;无欲无求;无我无相;禅意悠悠......
台湾导报,工商时报,人间福报及大陆央视一幅一故事,香港旅游卫视名人堂多次专访报导
- 中央画院院长管华评柯沛鸿院长禅字画
2016年韩国亚细亚招待展荣获20余国家及地区最高荣誉最大赏。
20165月作品荣获韩国国际文化Art Fair大赏奖,国际唯一书法,人物及山水。
获颁大赏奖
书画家柯沛鸿CCTV2017年度中国影响力人物评选中荣登金榜一最具影响力书画家
【两会专题】2018年全国两会重点推荐艺术家- 柯沛鸿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国父纪念馆及中正纪念堂联展多次,清明上河艺术中心及韩国首尔个展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韩国首尔美术馆,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等各地美术馆个联展。另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旅游电视台,中国共产党报,新华卫视网,中国国际新闻社,天津日报,台湾导报,工商,经济时报等多家媒体报导。
作品获艺术家杂志报导并列入艺术市场行情表每平方尺人民币5-12万元

夢參老和尚:修定的資糧


修道的時候要有助道因緣,什麼是助道因緣呢?

  你修道的時候要穿衣,也要吃飯,也得有個住處。這就是助道因緣,資助你修道的緣。

  沒有所依的資糧,這樣去修行是成功不了的。你要想修定,得先備辦資糧,得先準備好,這是修道的前方便。你要想得定,得先有一個處所啊!但是這個處所煩亂是不行的,必須得有個處所。

  還得有人護持。你得有護法啊!你要修定,就說閉關,把你關到屋子裡頭去了,得有人給你送飲食。閉關了,你是清淨的,衣食住行有了,不要操心了,還得有人照顧。這樣子才能夠使你不再起心動念,不要有雜務的干擾,心裡頭不要胡思亂想,把雜亂的都能放得下,這就是行道的資糧。

  還有法。更重要的是法的資糧,你要修定,得先修四加行。修任何法,要先修加行法。加行是說你證道之前要修定,或者四禪八定,或者楞伽大定。受過戒的人,回照一下,你連五戒三歸都清淨不了,那更不要說比丘戒、比丘尼戒。即或是沒有違犯根本戒,細行都有犯的。懺悔掉沒有?懺悔清淨沒有?在修定前一定要先修懺悔法,不然你修定是修不成的,會有擾害的。

  還得把業障消除,停止一切作業。

  假使沒有資糧的話,處所不淨,干擾會很厲害。沒有人照顧你,你心裡就生起妄想了,不能不想啊!有妄想了,你修定要怎麼修啊!心裡不能有一點的妄想!環境的關係,修定的環境,那你就得準備好。你不准備好啊!定修不成的了。你餓著肚子,你能修道嗎?吃了這頓沒下一頓,心裡不想嗎?你還要自己去打水,還要自己去燒鍋,自己做飯,那定要怎麼修啊?這是客觀的環境。

  你靜坐的時候,靜下來什麼都不想,衣食住行都不想。閑靜其心,這是第一個。找一個寂靜處,安閒的沒有乾擾,這還不是住山林哪!在佛說的比丘住山林的時候,修道的時候,如果沒有定力的話,你就去住山林,你會恐怖啊,你修不成啊!除了野獸的恐怖,還有很多的恐怖現相。

  我們過去的祖師以他修道的經驗說,沒破參不住山。你沒破參的時候,沒明心見性的時候,不能住山。那個山是指著住茅棚,沒有人煙的地方,不是我們這山里的大廟,是那樣的住山。山林是寂靜處。山林的干擾很厲害,有野獸,有這類的干擾,讓你的定得不到。

  想修定,要戒根清淨!如果破了戒,戒根不清淨,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如果三業不清淨的時候,你會有熱惱。在你修的時候,會生起煩惱的。犯了戒,你所行的破了律儀了,破了戒就是行惡行了。那還能得定嗎?行惡行不能得定的。怎麼辦呢?把那業懺悔掉!怎麼證明我懺悔清淨了呢?要見相好。 《占察懺》就告訴我們,能見到相好,或者見到地藏菩薩,你所有的罪業都清淨了!這不止一個業了,還包括意業。

  戒是什麼意思呢?防非止惡,保護你的,犯了戒了,破了戒了,保護的沒有了,那叫行惡行。行惡行的,要想修定是不可能的。

  我們看見過去的大德們,入定得了三昧,入定了還能犯戒嗎?他以前沒有犯戒,現在能入定了。戒裡頭微細的很,不是只講戒條,主要的是心。因為你修定的時候,要用心去修。先使你的心清淨,沒有什麼煩惱。沒有什麼煩惱才行,有煩惱了,定不下去的。有污染心,雜亂心,那怎麼能得定呢?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中华新闻社报导-柯沛鸿山水画高峰静隐作品赏析

【艺术简介】
柯沛鸿1964年生于台湾台南,字清庵,号一真,现任牛津艺术学院台湾地区教学中心长,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菁艺术学院创院院长,中华慈孝总会副会长,世界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社团法人台北市南菁书法学会理事长,炎黄九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兼台湾分会会长,中国人民美术协会台湾分会长,湄洲妈祖书画院台湾总分院院长,九州书画院台湾分院院长,黄石美术协会荣誉主席,中国五台山佛教书画院名誉院长,艺术教授,中国孔府书画院名誉院长,庐山妈祖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陆丰妈祖文化协会顾问,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上海分会培训中心特约教授,香港书画艺术中心特约画家,中国收藏协会特聘书画家,核定国家一级书法,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画师承王太田大师,在机缘之下学习诗,书,画,印的四艺,亦结合崇山,流云,苍松,飞瀑及清溪的五绝技法于画作之技巧,每每触动我心灵,心中灵感顿悟,并依唐宋文化焚香,插花,点香,挂画美之习境,结合禅学,现代美学及国画艺术,进而提升及创作出「精,气,神」的灵性与「真,善,美」艺术境界结合之易经风水山水画,提升与佛道禅修再融合,成为全能之禅佛灵气书画家。
柯院长的字笔随佛意转,禅道自心态;春苗新竹之精神;高松古梅之风韵嶙峋虬僧客;佛意画中来;似云非雾;无欲无求;无我无相;禅意悠悠......
台湾导报,工商时报,人间福报及大陆央视一幅一故事,香港旅游卫视名人堂多次专访报导
- 中央画院院长管华评柯沛鸿院长禅字画
2016年韩国亚细亚招待展荣获20余国家及地区最高荣誉最大赏。
20165月作品荣获韩国国际文化Art Fair大赏奖,国际唯一书法,人物及山水。
获颁大赏奖
书画家柯沛鸿CCTV2017年度中国影响力人物评选中荣登金榜一最具影响力书画家
【两会专题】2018年全国两会重点推荐艺术家- 柯沛鸿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国父纪念馆及中正纪念堂联展多次,清明上河艺术中心及韩国首尔个展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韩国首尔美术馆,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等各地美术馆个联展。另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旅游电视台,中国共产党报,新华卫视网,中国国际新闻社,天津日报,台湾导报,工商,经济时报等多家媒体报导。
作品获艺术家杂志报导并列入艺术市场行情表每平方尺人民币5-12万元

星雲大師:是非的可怕


‘是非朝朝有,沒有現在多。 ’現代的家庭、社會、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處‘是是非非’,攪亂得大家紛擾不已。

人生本來是很快樂、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瘟疫不斷的侵擾著你,有時候躲也躲不開,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證明'是非'有無比的力量。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誠不虛也。

  有的人把別人的好事,說成壞事;有的人把自己的壞事,說成是好事,混淆是非,讓人捉不著,也摸不透,找不出事實的真相。

  是非與謠言,如難兄難弟,本來就很難劃清界限;只要有人說:‘大家講的’、‘別人都這麼說’、‘他們都說得千真萬確’,這就成了是非與謠言。

  佛教裡把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都認為是‘是非’。國際間強權者就為‘是’,弱勢者就為‘非’;社會上有錢者就為‘是’,無財者就為‘非’。更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把‘非’說成‘是’,把‘是’說成‘非’,翻雲覆雨,只靠如簧之舌;甚至現在傳播媒體顛倒世間,無所不用其極。

  有的人被是非所困,擾攘終日不得安寧;有的人給是非陷害,喪失了本有的成就。曾子的母親,有一天有人告訴她:曾子殺人了!她當然不信,但當第二個、第三個人告訴她:曾子殺人了!她也不得不信。所謂‘三人成虎’,共產黨有一句名言:‘人說了三十次的謊言,就成了真理!’是非謊言,怎不可怕?

但是,世間上並不是真的不講真理,所謂'人在做天在看,人在說天在聽';宇宙間大道之行,'是'的終究是'是','非'的終究是'非',因果是不能改變的,是非當然也不能異位。 ‘善有人欺天不欺,惡有人怕天不怕’,是非在因果之前,必定會還給你一個公道。

  是非、善惡、因果明明白白,可惜多少人為了是非,生活不能自在,甚至有人經不起謠言,以自殺來表明清白。其實,‘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是非止於智者,吾人應該做到‘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理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 ’‘是非’又豈奈我何?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吾人只要凡事無愧我心,不一定盡如人意。只要吾人行得正、做得正,面對是非,何足畏哉?(摘自《人間福報》)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中華新聞社報導-柯沛鴻山水畫山林靜隱作品賞析


達真堪布:佛法是一種快樂的活法!


修行就是以智慧給自己創造美好,所以我們要放開心量,應以一個寬闊的心,而不是以一個狹隘的心來面對這個世界。

  這樣你們將來在學習、工作、生活中,一切都會吉祥圓滿。

  現在很多學生因為妄念太多,所以學東西慢,成績也不好。父母跟著著急,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學習的目的,是希望取得好成績,學會一些本領,因此要用心學。

  不管是聽課,做作業,還是看書時,都要先把心靜下來,把心定下來。

  然後是發心。

  你們現在的身份雖然是學生,但是也遇到了佛法。如果認為要學習而沒有時間學佛修行,就錯了。

  你們上學、學習知識的本身,也可以變成修行。

  佛法講自度度他,我們不但要自己快樂,還應該讓周圍的人快樂。

  發一個好心、好願,將來為社會、為人類做貢獻,使自己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這就是目標。

  你以這樣一個目標學習,這本身就是修行。

  但現在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是社會的負擔,真正能為社會、為人類做貢獻的人非常少。

  你們因為要學習,沒有更多的時間,所以不用做那麼多功課,也不用念誦那麼多咒語。就是好好發心、發願,把目光放遠,把心胸放開。將來你們到社會上做事情,也以一顆清淨心去做,這就是一種力量。

  有發心的人和沒有發心的人做事情,力量不一樣。

  現在的一些人,雖然有知識、有能力,但是因為沒有這樣一個偉大的心願,內心不清淨,所以就沒有力量幫助更多的人,也不能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們經常說的加持,其實就是一種力量,它是從哪裡來的呢?就是從清淨的願力、清淨的發心中來的。如果心清淨,一切就都有了。

  因此你們也一定要依靠這種力量。

  如果只為自己的前途著想,為自己的將來能過得更好、能擁有得更多去學習,那你就是心胸狹隘,內心不清淨。你們若是能為社會、為人類學習或者付出,自己的這些名聞利養自然而然就會有。

  因為無私的奉獻就像一把火,你自己的、暫時的利益就像灰;你把火點燃了,灰自然就有。

  當然,我們追求的不是灰,不是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可是火點上了,不要灰也有灰。

  若是你真正能放下,能付出,自己這些暫時的利益自然就有:學習自然就好,工作自然就順利,家庭自然就和睦。

  學習就要這樣學,將來工作時也這樣。不管到哪個單位裡,在哪個崗位上,與眾生接觸,都要發好心、發好願。

  比如我們做生意,不能只想著賺錢或者欺騙別人。可以轉換想法:我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場所或者提供一種方便。如果你能這樣轉念,就是跟眾生結善緣,給眾生種善根了,你的回報就會更大了。

  你們將來成家、生孩子時,也是為了了緣、了債。然後在家裡就是付出、奉獻,這樣就不會有矛盾、衝突,不會吵吵鬧鬧了,家庭一定會和睦。

  佛法是一種活法,是一種快樂的活法。真正擁有了佛法,懂得了佛法,有修行了,身體能健康,家庭能和睦,工作能順利,一切會吉祥圓滿。

  處處順利,處處吉祥,處處圓滿,這叫大圓滿。

  孩子們一定要對佛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把佛法融入生活、工作中,以佛法來生活,這樣將來一定會活得快樂,活得輕鬆,活得自在。

  我們是脩大圓滿的,不是求死後的解脫,而是求當下的解脫。

  大圓滿法是即身成佛的方法,就是當下解脫。其實,若是能在今生達到這樣一個無私的境界,自在的狀態,來世就更好了。但是我們現在不考慮來世的事情,先考慮今生,先即身成佛。

  希望大家要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活在當下。

  什麼是活在當下呢?

  就是任何事情都用心去做,認真地做。

  能活在當下,當下就是圓滿;當下圓滿了,一切就都圓滿了。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

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中华新闻社报导-柯沛鸿山水画山清谷幽作品赏析

【艺术简介】
柯沛鸿1964年生于台湾台南,字清庵,号一真,现任牛津艺术学院台湾地区教学中心长,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菁艺术学院创院院长,中华慈孝总会副会长,世界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社团法人台北市南菁书法学会理事长,炎黄九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兼台湾分会会长,中国人民美术协会台湾分会长,湄洲妈祖书画院台湾总分院院长,九州书画院台湾分院院长,黄石美术协会荣誉主席,中国五台山佛教书画院名誉院长,艺术教授,中国孔府书画院名誉院长,庐山妈祖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陆丰妈祖文化协会顾问,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上海分会培训中心特约教授,香港书画艺术中心特约画家,中国收藏协会特聘书画家,核定国家一级书法,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画师承王太田大师,在机缘之下学习诗,书,画,印的四艺,亦结合崇山,流云,苍松,飞瀑及清溪的五绝技法于画作之技巧,每每触动我心灵,心中灵感顿悟,并依唐宋文化焚香,插花,点香,挂画美之习境,结合禅学,现代美学及国画艺术,进而提升及创作出「精,气,神」的灵性与「真,善,美」艺术境界结合之易经风水山水画,提升与佛道禅修再融合,成为全能之禅佛灵气书画家。
柯院长的字笔随佛意转,禅道自心态;春苗新竹之精神;高松古梅之风韵嶙峋虬僧客;佛意画中来;似云非雾;无欲无求;无我无相;禅意悠悠......
台湾导报,工商时报,人间福报及大陆央视一幅一故事,香港旅游卫视名人堂多次专访报导
- 中央画院院长管华评柯沛鸿院长禅字画
2016年韩国亚细亚招待展荣获20余国家及地区最高荣誉最大赏。
20165月作品荣获韩国国际文化Art Fair大赏奖,国际唯一书法,人物及山水。
获颁大赏奖
书画家柯沛鸿CCTV2017年度中国影响力人物评选中荣登金榜一最具影响力书画家
【两会专题】2018年全国两会重点推荐艺术家- 柯沛鸿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国父纪念馆及中正纪念堂联展多次,清明上河艺术中心及韩国首尔个展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韩国首尔美术馆,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等各地美术馆个联展。另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旅游电视台,中国共产党报,新华卫视网,中国国际新闻社,天津日报,台湾导报,工商,经济时报等多家媒体报导。
作品获艺术家杂志报导并列入艺术市场行情表每平方尺人民币5-12万元

大安法師:修道必須常行精進


關於精進修行這一點,連外道都很強調。

  有一個修仙道的,拜了一個老師。老師說你想修仙道啊,就給他一個木鑽子,讓他用這個木鑽子先把一塊很大的石頭鑽通才教他修仙的方法。

  這個人就很老實啊,就在那鑽。用木鑽子鑽一塊巨大的石頭,這是個什麼樣的工作啊?但是他鍥而不捨,鑽鑽鑽……,終於鑽了四十七年才把這塊石頭鑽通。

  這位老師一過來,跟他傳授一個法,他馬上就成就了,就羽化了。

  為什麼?他通過鑽四十七年,心多麼清淨哪!如果這時候跟他傳授念佛法門,他念“阿彌陀佛”當下就得念佛三昧了,四十七年在這鑽哪。

  還有一個外道,他想修行,他的老師指著一棵枯樹,說你就拜這個枯樹吧。他就拜拜拜……,他每天拜,也是拜了二十八年,竟然這棵樹被他拜出了新芽,枝葉華果都出來了。

  一切法由心想生,他對這棵樹拜了二十八年哪,那還得了啊?

  我們現在修行是什麼樣子啊?叫他拜個四十八拜,腰酸哪,拜不了啊,腰酸腿疼;念一萬聲佛號,沒有時間哪。他就根本跟這個精進離得太遠,還想得到修行的利益,怎麼可能呢?

  所以這些佛都在給我們示現,要無量精進才能成佛呀!你自利利他,你的智慧,你的行願,才能無量無邊哪!

  沒有這樣的精進,怎麼可能得到無量無邊的智慧,怎麼圓滿無量無邊的行願呢?怎麼去利益眾生,怎麼自己自利圓滿呢?這都要常行精進、無量精進才能獲得的。

  關於精進修行這一點,連外道都很強調。

  有一個修仙道的,拜了一個老師。老師說你想修仙道啊,就給他一個木鑽子,讓他用這個木鑽子先把一塊很大的石頭鑽通才教他修仙的方法。

  這個人就很老實啊,就在那鑽。用木鑽子鑽一塊巨大的石頭,這是個什麼樣的工作啊?但是他鍥而不捨,鑽鑽鑽……,終於鑽了四十七年才把這塊石頭鑽通。

  這位老師一過來,跟他傳授一個法,他馬上就成就了,就羽化了。

  為什麼?他通過鑽四十七年,心多麼清淨哪!如果這時候跟他傳授念佛法門,他念“阿彌陀佛”當下就得念佛三昧了,四十七年在這鑽哪。

  還有一個外道,他想修行,他的老師指著一棵枯樹,說你就拜這個枯樹吧。他就拜拜拜……,他每天拜,也是拜了二十八年,竟然這棵樹被他拜出了新芽,枝葉華果都出來了。

  一切法由心想生,他對這棵樹拜了二十八年哪,那還得了啊?

  我們現在修行是什麼樣子啊?叫他拜個四十八拜,腰酸哪,拜不了啊,腰酸腿疼;念一萬聲佛號,沒有時間哪。他就根本跟這個精進離得太遠,還想得到修行的利益,怎麼可能呢?

  所以這些佛都在給我們示現,要無量精進才能成佛呀!你自利利他,你的智慧,你的行願,才能無量無邊哪!

  沒有這樣的精進,怎麼可能得到無量無邊的智慧,怎麼圓滿無量無邊的行願呢?怎麼去利益眾生,怎麼自己自利圓滿呢?這都要常行精進、無量精進才能獲得的。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中华新闻社报导-柯沛鸿山水画尘外行吟作品赏析



【艺术简介】
柯沛鸿1964年生于台湾台南,字清庵,号一真,现任牛津艺术学院台湾地区教学中心长,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菁艺术学院创院院长,中华慈孝总会副会长,世界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社团法人台北市南菁书法学会理事长,炎黄九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兼台湾分会会长,中国人民美术协会台湾分会长,湄洲妈祖书画院台湾总分院院长,九州书画院台湾分院院长,黄石美术协会荣誉主席,中国五台山佛教书画院名誉院长,艺术教授,中国孔府书画院名誉院长,庐山妈祖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陆丰妈祖文化协会顾问,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上海分会培训中心特约教授,香港书画艺术中心特约画家,中国收藏协会特聘书画家,核定国家一级书法,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画师承王太田大师,在机缘之下学习诗,书,画,印的四艺,亦结合崇山,流云,苍松,飞瀑及清溪的五绝技法于画作之技巧,每每触动我心灵,心中灵感顿悟,并依唐宋文化焚香,插花,点香,挂画美之习境,结合禅学,现代美学及国画艺术,进而提升及创作出「精,气,神」的灵性与「真,善,美」艺术境界结合之易经风水山水画,提升与佛道禅修再融合,成为全能之禅佛灵气书画家。
柯院长的字笔随佛意转,禅道自心态;春苗新竹之精神;高松古梅之风韵嶙峋虬僧客;佛意画中来;似云非雾;无欲无求;无我无相;禅意悠悠......
台湾导报,工商时报,人间福报及大陆央视一幅一故事,香港旅游卫视名人堂多次专访报导
- 中央画院院长管华评柯沛鸿院长禅字画
2016年韩国亚细亚招待展荣获20余国家及地区最高荣誉最大赏。
20165月作品荣获韩国国际文化Art Fair大赏奖,国际唯一书法,人物及山水。
获颁大赏奖
书画家柯沛鸿CCTV2017年度中国影响力人物评选中荣登金榜一最具影响力书画家
【两会专题】2018年全国两会重点推荐艺术家 - 柯沛鸿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国父纪念馆及中正纪念堂联展多次,清明上河艺术中心及韩国首尔个展
作品曾于北京鸟巢,韩国首尔美术馆,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等各地美术馆个联展。另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旅游电视台,中国共产党报,新华卫视网,中国国际新闻社,天津日报,台湾导报,工商,经济时报等多家媒体报导。
作品获艺术家杂志报导并列入艺术市场行情表每平方尺人民币5-12万元

妙祥法師:佛有三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下面解釋這個“佛”字。 “佛”是梵語,全稱為“佛陀耶”,中國人簡稱為“佛”,翻譯為“覺者”。佛有三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佛”字,大家可能最清楚不過了,比較清楚,但真正清楚含義者寥寥無幾。誰能說我知道什麼是佛?

  自覺。我們凡夫是不覺,愚癡顛倒,執妄為真,流轉於生死。佛已經自覺,徹底了斷生死。這和凡夫不同。自覺而不能覺他,屬於小乘。什麼叫小乘呢?就像一個車,它只能載著自己或少數人走,更多的人它載不動,這為小乘。

  有的人說我學大乘——對這個大乘和小乘的意義,我的理解不同。小乘就是大乘的基礎。實際上佛法應不應該分大乘和小乘?是不應該分的。它本來就是一乘,或是說一乘也沒乘,是無上乘。但為什麼又分成小乘和大乘呢?主要是方便說。就是說你沒有小乘哪兒來的大乘,是不是?有了小乘才彰顯了大乘。

  所以說小乘實際上是很重要的基礎,千萬不能忽視。甚至有的去誹謗,說:你修小乘法,這都是不正確的。南傳也有菩薩道,南傳一些戒法,一看人家裡面講的全是大乘的意思,一點不次於我們。我們有時候說自己是大乘,人家是小乘,這個說法不正確。

  佛法即是一個,它不是兩個。就像一個蘋果,既然是蘋果,就有紅的一面和綠的一面,這才成為一個主體。它不可能光有紅的,沒有綠的,光有外皮,沒有內瓤,它都得圓滿。只不過說法不同,在這一面說是紅的,在那一面說是綠的,只是說法不同而已。

  覺他。自覺而不能覺他屬於小乘。覺他屬於菩薩,不但自己覺悟,還能發心利益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也能覺而不迷,修六度萬行,這是行菩薩道。

  覺行圓滿。佛自覺圓滿,覺他圓滿,所以叫覺行圓滿。這不同於菩薩,菩薩是覺行還沒有圓滿。

  簡略說,“自覺”就是自己已經覺悟。 “覺他”,能夠讓他人覺悟。 “覺行圓滿”,就是所證的果位,所明的道理已經究竟圓滿。而阿羅漢具自覺之一,菩薩具自覺、覺他兩種,只有佛具有三覺。

  佛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福慧圓滿具足。三覺圓,萬德具,方名為佛。佛修多長時間?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最後福慧才具足圓滿,得這麼長時間。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嘎瑪仁波切:煉就平等舍,自在且瀟灑

嘎瑪仁波切:煉就平等舍,自在且瀟灑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告訴自己,不要有太大分別心,要“平等舍”。這並非要你放棄對親朋好友的愛,而是放下對愛的執著,因為凡夫的愛充滿佔有欲,會束縛自己和對方,給自他造成傷害。比如,因為是自己的父母、小孩、愛人……會過度付出關愛,將對方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來看待。

將外境的人事物,認為和自己有很大關係,並逐漸認同它們屬於自己,這種思想可以無限擴大,平常你可能只對親朋好友執著,但上班後,你會覺得單位也是自己的— —我的單位。一群同一地區的人在一起,彼此稱老鄉;出國去,大家就是中國老鄉;如果有一天能去到太空,就會變成地球老鄉了。這種類似的思維,一方面有你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夾雜著很多佔有欲。

不要以為佛教徒就沒有分別心和占有欲,照樣會有!比如,哪些佛弟子是同門金剛師兄姐,哪些和我們是一個傳承的,“我的上師”、“你的上師”……這種分別也可以是無限的。

佔有欲,不是真的愛,一旦你付出太多去關愛一個人,你的內心就會開始想要約束他,想讓他照著你的想法去走,希望對方變成你想要的那種人。於是,你自己痛苦,別人也痛苦。我們講的平等舍的“舍”,就是要捨掉這種帶有佔有心的過度慾望,放掉強烈地想佔有的慾望與執著,回歸到正常的愛:真心為對方著想,為了對方能快樂,願意實實在在為對方奉獻的心態;然後將這種心態擴展出去,面對我們周邊的人,乃至面對一切眾生!

  人們日常因為帶著很大的分別心,會將外境所遇到的人分為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或者沒什麼感覺的人。但是這種感覺,卻非常“無常”,經常變來變去。你曾看著順眼的人,也許有天一個小動作,就會讓你覺得厭煩;你曾看著不順眼的人,哪天他為你付出一點,對你好了一點,你就開始覺得他不錯了。所謂的親朋好友,仇人與怨敵,在無常中換來換去。昨天還是親密的愛人,今天就可能對簿公堂;去年還是兩肋插刀的好哥們儿,今年就可能變成欠你債的“惡棍”了。人際關係不恒常,但多少人曾經覺得這種關係,就是應該長久不變的呢?有多少友誼能地久天長?有多少愛情能海枯石爛呢?

因此,我們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心態往中間靠,一方面,慢慢放下對所謂的愛人、親朋好友過度佔有的慾望和執著;另一方面,對所謂的仇人,放下對他們過度的挑剔與分別心,放下對他們的仇恨與埋怨。把特別愛的,放一放;把特別恨的,也放一放,從心裡學著用平等舍的觀念對待他們,其實你放下的是自己的煩惱與痛苦。

  如果你的眼睛只盯著一棵小草,那這棵草在你心中就變得很大。如果你的眼睛只看到一棵樹,那你就沒法看到整片森林。當你爬上高山往下看你曾經執著的那棵樹,會發現它其實就像一棵草一樣,和其他的樹也並沒有多大不同。如果我們把別人的缺點放大,就好比站在一棵樹下往上看,只能讓這棵樹擋住自己的眼,你只能看到這棵樹的枝葉,周圍的森林、草原、山川江河,你就看不到了,當你的目光只停留在這棵樹上,這棵樹能將精彩的世界完全遮起來。

  如果你總是放大一個人的優點,就會發現這個人好像是完美的沒有任何缺點。有些弟子發信息給我說:上師啊,我認識了一個女孩兒多好多好,我接觸了一個男孩兒多麼優秀……形容得簡直是太完美了。我會笑著告訴他們,“這樣的人,可能世界上不太存在了,你要再多思考一下,你的形容讓我感覺好像在形容佛菩薩一樣。”結果呢,往往好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發現對方的缺點毛病,還有的告狀說某個人騙了他。多少夫妻不都是這樣嗎?如果當初你能站在高處看看這棵樹,而不是眼中只有這棵樹好的樣子,你就不會那麼驚訝了。其實,別人身上的缺點,我們往往都有。每個人都有一大堆毛病,也有一大堆優點,一念是魔、一念是佛,這兩者本來就是一體兩面,身上的缺點淨化以後就叫佛,優點被遮住了,缺點張牙舞爪就叫魔。

當悉達多王子就要覺悟成佛的時候,他在菩提迦耶的金剛座上打坐,對面就坐著魔王波旬,外相和裝扮也是一尊釋迦牟尼佛,因為佛陀淨化了自己所有的業力而覺悟無上正等正覺,魔王波旬才會顯出原形。正如硬幣的兩面,每個人都一樣。

  當你發現了對方的缺失,不要總想刨根問底,一定要在雞蛋裡挑骨頭地指責別人,覺得對方不可原諒、不可思議、不可饒恕。你可以反過來看看自己的缺點。當別人講出我們的缺點,我們往往會暴跳如雷,而你發脾氣恰恰證明了你的缺點多,像氣球一樣,別人一戳就爆,爆完以後你再看,裡面啥都沒有。畢竟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真正具備的是如來藏,是佛性,而不是魔性。它就像天上燦爛的太陽,雖然被烏雲遮住了,有時打雷打閃好像你在發脾氣,但被遮住的太陽還在,依舊燦爛。只是因為被烏雲遮蔽,你暫時感受不到而已。

不管你覺得對方有多醜陋,他也是一尊佛,只是他偶爾向你顯示了魔的一面,如烏雲一般;只要佛法那智慧慈悲圓滿的風吹來,就可以把一切障礙破掉,你將能夠把他放在佛的位置去看待。親人、仇人一視同仁,知道他們本具佛性,但因客塵障,障污盡除皆是佛。

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寂靜法師:總說“吃虧是福”,這“福”是怎麼來的?


總說“吃虧是福”,這“福”是怎麼來的?

  當我們沒有去積累福報,

  福報卡里就沒有積蓄,

  所以我們才會缺乏錢財。

  宇宙的規律就是等價、等值的交換。

  能多為他人付出,

  是在自己的福田中播下種子,

  有奉獻的人生才會越來越美好。

  寂靜法師

  我們在苦中覺悟,也在樂中感悟,在見識中成長,在事物中得到啟發。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透過現像看本質,透過現像看本質的能力叫智慧。

  事物就像洋蔥一樣有很多層,假設把洋蔥定位十層,那麼普通人看到的事物的表面則是第一層。通過傳統科學可以看到事物的第三層和第四層,量子力學可以看到事物的第五層和第六層,很多哲學和智慧的大師則可以看到事物的第七層和第八層。

  當洋蔥剝到最後一層就什麼都沒有了,這就是佛法的根本——空性。

  空性不是指什麼都沒有,空是有無限種可能,可以自動生出有。空不是沒有,就像電視機,電視機就是空性的,就是什麼都沒有,不過正是因為電視機什麼都沒有,所以它才什麼都有。

  因為電視機電源一關,畫面上什麼都沒有;電源一開,電視機就可以有千百億變化,什麼畫面都可以出現。因為它沒有一個固定的相,這就是空。如果電視機不是空性的,電視機只有一個畫面,變成了燈箱,就不叫電視機了。

  空是事物的本質,是一切現象的本質,在空中可以生出大智慧,佛法可以運用智慧看清一切事物,有了智慧就知道事物的問題在哪裡,所以直接去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比如孩子的問題,有人說父母和孩子無法溝通,我從佛經中受到啟發。

  佛經裡講釋迦牟尼佛要去度兔子的時候,首先把自己變成兔王。所以父母如果要幫助自己的孩子,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和孩子成為同一個物種,所以首先大人要回到孩子的狀態。

  釋迦牟尼佛度兔子首先要成為兔王,所以第二個條件就是父母要在孩子心中樹立高大的形象。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只是一個現象,我們透過現像看本質就知道,這不是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不足,所以父母必須拼命成長,改變自己,樹立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我們今天總說缺錢,找不到工作,但我們要透過現像看到錢在哪裡,工作在哪裡。生命就是一張福報卡,當我們沒有去積累福報,福報卡里就沒有積蓄,所以我們才會缺乏錢財。

  很多人在工作的時候能偷懶就偷懶,心想既然工資已定,就不需要這麼賣力。這就是沒有看到本質的表現,其實只要你在工作上努力奉獻了,所有的價值都會存在自己的福報卡中。

  人活在表面世界最吃虧,你永遠不知道奉獻會給你創造什麼因緣,不知道奉獻會給你帶來什麼福報。不停的給,不要有貪戀,心中的貪念就是貧窮的種子。

  總有些人怕吃虧,所以到處撿便宜,只要有撿便宜的心,就可以直接斷定這個人沒有前途。

  所以教育孩子時,一定不要培養他撿便宜的習慣,要教他在一點一滴中付出的習慣,因為宇宙的規律就是等價、等值的交換。

  人只要能奉獻,內在就會生出一種偉大的力量,當你覺得自己很偉大的時候,還要別人讚美幹什麼呢?

  如果一個人總是去計較,總是覺得怎麼樣才能讓自己舒服,那自然會越活越渺小,只有奉獻的人生才會越來越美好。

  永遠不要虧欠來到我們身邊的任何人,只要有這個思維,堅決不虧欠。不管是什麼原因都不虧欠別人,因為一旦虧欠就虧欠了我們的前途,所以寧願吃虧也不虧欠。

  無論我們為誰幹活都不要偷懶,要像跟自己幹活一樣認真對待。佛法教導我們不要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世界太奧妙了,真的就在一念之間,世界就改變了。有愛的人和無愛的人世界就不一樣;自私的人和無私的人差別太大;成就眾生的人和利益自己的人,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或許他們曾經相伴而行,但最終,一定會產生差距。

  為什麼會產生差距呢?最大的障礙就是自私。當一個人只要停在“我”的念頭上,我的待遇,我的位置,我的什麼,就這樣一念的停滯,人生也就停止了,等回過神來,別人早就到另一個境界了。

  所以我們要用心,要奉獻,要把世界當成自己的,地球當成自己的,公司當成自己的,用心活在人間,保證會活得很好。

  千萬不要有對立的想法,如何能夠偷懶,如何能夠撿便宜,這些念頭都是在自欺欺人,最終害人害己。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星雲大師:人越是沒錢,越要戒掉這4點毛病


人這一輩子,有些人有長輩福蔭,一生順風順水。

  可大部分的人卻是要靠自己拼搏,在社會中跌跌撞撞,遍體鱗傷。

  可有些人能從低谷中爬出來,有些人卻越混越差,蓋是因為有下面幾個毛病。

  一、貪小便宜的毛病

  很多人越是沒錢,越是想省錢,於是不由自主的想佔別人的便宜。能蹭一頓飯是一頓飯,能少出點錢是一點錢。

久而久之,你只會在別人心中留下一個貪小便宜的印象,對你毫無信任可言,別人不會願意和你共事,你也不會遇到願意拉你一把的貴人,只能越來越沒錢。

  二、借錢度日的毛病

有句話叫:救急不救貧,錢真的不夠花了,找單位預支一點,也不要在同事和朋友間到處借錢,最壞的結果是去刷點錢,付點利息,也別老向別人張嘴,那樣會讓人看不起。

  次數多了,別人只會認為是你的無能,同樣在社會混,你連自己都養不起。

  所以,不要把你的落魄搞得全世界都知道,自己記在心裡,默默努力就好。

  三、這山盼著那山高的毛病

  太多人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現在的工作沒前途、太困難、沒希望,於是輕易放棄,選擇另一份“看起來有前途、易成功”的工作。

然後再開始、再放棄,然後再開始,如果現在的事情還沒有做好,總想去尋找更大的平台,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這山盼著那山高,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那就有一點好高騖遠了。

  最後一定會因為丟掉了自己的堅持,讓自己越混越差。

  四、埋怨別人不幫助自己的毛病

  人越是沒錢,越是過的慘,在看到身邊人過的風生水起的時候,越是心生不滿:為什麼你們過的這麼好卻不拉我一把?

  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因此而生怨恨,更是丟掉了讓人幫你的情分。

  就算沒錢,也要做一個陽光有尊嚴的沒錢人!

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星雲大師: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星雲大師: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日行一善,一年行300善,積善成德,改變命運!我們總會被美麗而炫目的東西所吸引,並且想要得到它們,但是往往擁有之後才發現,它們並不如自己所想的那麼完美,自己甚至完全不需要它們。

  好的並不是最亮麗奪目的,而是最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虎嘯深山,駝走大漠,因為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位置才造就了生命的極致。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位置,才能讓生命煥發光彩。

  佛陀坐下有一位名叫彌酰(xiān)的弟子,在一次化緣歸來的路上,他經過一個美麗繁華的小鎮,當時就被眼前的景象所迷住了。彌酰當下起了一個念頭:“如果能在這裡靜心參禪打坐,那麼我的禪定功課一定能有很大的提高。”

  於是,他便去請求佛陀允許他獨自在那小鎮裡打坐參禪。

  佛陀非常了解這個弟子。他知道彌酰的心性還不穩定,所以在小鎮上修行一定不會有進步,他不過是一時頭腦發熱,被眼前的繁華所迷住罷了。不過佛陀也明白,雖然去小鎮對彌酰的修行沒有多大幫助,但如果不准許的話,會更糟。於是,他就想用事實給他講一次法,因此便同意了彌酰的請求。  



  傍晚,彌酰離開了那個繁華的小鎮,悄悄回到佛陀及弟子們所安住的精舍,回來後他向佛陀禀告了他在小鎮禪坐時,受到的種種煩惱與困擾。

佛陀看到彌酰已有悔意,便開釋他說:“世間的人易浮躁,貪念易由心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困於外部環境,人們在繁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們禪坐修行,還是要找尋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調伏心念,而不是一味地追逐舒適安穩的地方啊!”

  彌酰聽到後,當下就感覺很慚愧,他用心想了想佛陀的教誨,不久後便證得了初果。

  凡事有一利,便會有一弊。繁華的小鎮有美麗的風景,卻也容易讓人難以尋找到安寧。此時,便要取捨了。而那取捨的標準,便是是否符合自己的所要。  



  如果是想生活便利,便去那小鎮;如果想要安寧和僻靜,便要離開那小鎮。這世上從沒有完全如我們所願的東西,只有符合我們需要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所中意的,未必就能夠給我們帶來多少好處,而往往是那些我們所看不上的、覺得無關緊要的,才能真正幫助我們。

  不管是選擇人生,還是選擇道路,都要選擇那最為合適的,不要選擇那看上去最為美麗的。

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一念嗔怒,毀掉自己的功德法財


嗔恨心會給修行人帶來很大的障礙,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火燒功德林。我們每天念佛、誦經、修戒定慧、積功累德,但是你一起嗔恨心,大發脾氣,雖然出了氣了,但是功德都沒有了,清淨心也沒有了,慈悲心也沒有了,定力也沒有了,所以火燒功德林。如果是臨欲命終的時候起了一念嗔恨心,那就更麻煩了,別說極樂世界去不成,恐怕你這個嗔心會把你帶到三惡道去受苦的。可能有人就會說了,人生在世有幾個人能不發脾氣的,的確,嗔心是宿世的習氣,不是說改就能改變的了的,所以我們要對往生極樂世界生起信心,真信切願求往生,以願力來降伏業力,只有靠願力才能降伏我們的業力,你這個願大了,這個業你就容易把它壓得住了,不管別人對你好與不好,不管周圍環境你如意不如意,你的念頭只是在求生極樂世界上面,你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那我們想想還有什麼脾氣可發呢?

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宣化上人:學佛法要拿出真心


學佛法要拿出真心,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往真的做。不像世間人,半真半假,有時說點真話,有時說點假話。修道人時時要講真話,做真事,不打妄語。每一念都要除我們自己的毛病,自己往昔無量劫習氣都要改掉,無量劫以來的罪業都要懺悔。

  為什麼學佛法學得很久,卻都沒有相應呢?就因為保護著我們的過錯,不肯拿出真心修行,所以把光陰都空過,也沒有開真正智慧,也沒得真正的定力。時間空過,自己道業也沒成就,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在道場裡,要節省一切物質,所謂:

  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

  「常住物」,譬如所吃的米、油、醬、醋,要愛惜,不要糟蹋,不要浪費。所用的甚至一根草,一塊木頭,一張紙都要愛惜保護它;在這上面若不小心,不知惜福,就把功德都漏掉了。所謂:

  所修的,不如所造的;所得的,不如所丟的。

再者,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不要傷害到其它的人,口上也要存德,不說綺語、妄語、惡口、兩舌,口德特別要注意;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意念裡不犯貪、瞋、痴,不要盡為這臭皮囊著想,心心念念要為它偷東西吃,心心念念想要把這臭皮囊裝飾得好看一點,心心念念想叫這臭皮囊享受一點,快樂一點,這都是顛倒。我們若想出離三界,脫離六道輪迴,都要把這習氣改掉。情愛也要把它看空了,才能遂心滿願的成就你的菩提道果。

  「修道不能享福」,要記得佛教的老祖宗--釋迦牟尼佛當初修道時,貴為太子,富可敵國,他能毅然出家修道。以他的身分來說,雖然出家仍然可吃好的,穿好的,住一座好房子,可是他沒有這樣做,他跑到雪山那裡,忍苦、忍餓、忍寒、忍熱,在那兒修行了六年,在這六年之間沒有吃過什麼好的東西,也沒有各處去叫人供養他,就是在那兒受苦。

以釋迦牟尼佛那種富貴的身分,尚且自己願意受苦來修行,我們又是什麼身分呢?不過是很普通平凡的人,為什麼要穿好、吃好、住好,貪圖享受,受不了苦,怕受苦?想想,比起釋迦牟尼佛,我們是不是要生大慚愧?

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學誠法師:不管他人如何看待,業果會回答一切


有很多很多的女眾留言,別人的一句話,就讓自己受不了,甚至一個眼神,都會引起自己很多的想像,內心脆弱到不能經受一點點的風吹草動。

  也有一類人,在生活中還是蠻堅強的,遇到一些問題也都能扛過去,但是在親人之間就不行了。不難發現,生活中能夠傷害到自己的並不是陌生人,哪怕他人無故的辱罵的傷害,自己也都能承受,過一段時間就沒事了。但是,自己熟識的朋友或親人的不理解和傷害,就讓自己受不了,久久不能忘懷。一想起來,就會苦不堪言。

  陌生人的辱罵帶來的傷害,不及親人的一句冷語,這正說明了真正傷害我們的不是外在的境界,而是自己內心對外境的領納和認識。

  對於親友,我們內心有感情、有執著、有期待,所以更容易生起煩惱,受傷害。認識到這一點後,我們就應該回歸到自己的內心來解決問題,“怨欲忘,恩欲報”。

  每個人在生活中或者職場上難免會遇到意見不同的人、不和的人,每每遇到羞辱、謠言、詆毀等等,都可能會不斷地衝擊我們的玻璃心。

  佛法教我們這樣作意:學會讓那些罵聲隨風而逝,不要錄下來反復重播,這個“錄音機”就是自己的心。

  安忍他人的輕蔑譏諷,是積福第一法,還能感得相貌莊嚴的果報。所以,遇到他人的譏毀,要當作積福的機會,而不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

  甚至於一些正常的議論和評價也會讓我們的玻璃心承受不起。一旦把這些話語當真,全盤接受,就是領納了對方的情緒、惡意,便會感到痛苦。

  總之,不管他人如何看待,業果會回答一切。萬事萬物緣生緣滅,於中產生種種期盼、委屈、痛苦、徬徨,只因自己的執著、在意。

  放得下,便雲淡風輕。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星雲法師:如何辨別菩提心的邪正真偽


菩薩是印度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凡是覺悟到生命苦空無常,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不論出家在家,不分地位高低,只要能發菩提心者,都有資格稱為菩薩。

  第一課,先說菩薩道的起點——發菩提心的因緣。菩薩,不是生下來就是菩薩,所謂:「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從菩薩的因位到成佛的果位,是多生累劫,自初發心經過五十一個階位精勤不懈地修行各種濟世利人的功行而完成的。就如要成為大學教授,必須經過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習,最後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等,才有資格任教。從無知的童蒙到廣博的學士,除了本身的勤學好問,也須有父母、師長、社會諸多的因緣資助。同樣的,要從初發心的菩薩因位到等覺菩薩的果位,發菩提心是重要的起點,但發菩提心也要辨別其邪正、真偽、大小、偏圓,以免誤入歧途,偏離正道。

  如何辨別發菩提心的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呢?

  1.不為名聞利養,不耽世間欲染,只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2.不怕佛道長遠,不畏眾生難度,只為佛法興隆,人民安樂,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3.不求個己解脫,不望當生成就,只為悲智雙運,菩提道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4.不滯人天福報,不欲聲聞獨覺,只為三覺圓滿,萬德具足,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發菩提心的人,需要發恆常久遠之心,視人溺如己溺,鼓舞內在的動力能源;以不忍聖教衰的護法精神及不忍眾生苦的菩薩心腸,而發上弘下化的大願,一方面勇猛地修習對治煩惱生死的法門,一方面無畏地深入五濁惡世,隨處拔眾生之苦,與眾生之樂,示教利喜。如《現觀莊嚴論》說,菩薩以「智不入諸有,悲不住涅槃」的悲智雙運精神,同處眾生的生死煩惱海中,發起大悲哀愍一切眾生的利濟之心,勇猛精勤地開展菩薩的世界。

清朝省庵大師說,發菩提心有十種因緣: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念正法久住故。

  發菩提心應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菩薩道的起點,就在慈悲的培養,方便的增加。菩提心不是一時的情緒,而是從生活中點滴的受持奉行:不放棄一個眾生,不輕視一點小善,以佛道為依怙,以真理為法侶;如此行持菩薩道,才不致沈淪無邊的苦海裡。

  歷代聖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均可作為修行人的典範。如《本生經》載,佛陀往昔行菩薩道時,曾不惜性命「捨身飼虎,割肉餵鷹」,以完成菩薩布施度的宏願。作忍辱仙人時,為歌利王割截肢體,以不生瞋恨而完滿忍辱之修行。另外,如舍利弗獨自一人前往北方監造只園精舍,並勇敢地面對憍慢自高的六師外道,以神力降伏之。目犍連為維護正法的傳布,無懼於異教徒的伺機迫害,終於為教殉難。富樓那到西方輸盧那國教化粗獷的人民,只為佛法可以興隆,犧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摩訶男自沈於水,以救族人,乃至須達多、梨師達多舉所有資產以為供養、布施等,這一切都要靠菩提心發起的力量,才能有此大願大行。

  劉宋曇無竭,歷經險難,前往中印度求取經典,幾乎喪命。唐代神會大師欲振師門六祖之風,設無遮大會論戰時賢,多次遭遇迫害,甚至因御史盧奕的誣奏,奉敕黜離洛陽荷澤寺;然為大事也,不惜身命,終於確立南宗為正統禪門。智實大師因唐太宗重道輕佛,以僧為末座,智實不受詔令,被流放嶺南,無怨無悔地說:「我非為爭先末,只為讓後世知大唐有僧耳! 」惠主大師因陵陽公將驢騾放任在大殿遊走,為力衛殿堂,以死抗拒,不懼權勢。志超大師,不畏嚴敕——私自度僧者加以極刑,仍照常剃度,以維護僧寶。元代法珍比丘尼為法寶流通,毅然揮刀斷臂募資刻藏,感動四方信士,發心贊助,積三十年始成《趙城金藏》。設若沒有上述成千上萬人的捨身捨命行菩薩道,佛法命脈如何延續於後世?

修習菩薩道者,如果能發心嚴正,時時自覺有所不知、不淨、不能、不圓,勤奮地遍學一切法門,心心上求佛道,念念下化眾生,發揮「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精神,此即為菩薩道的起點。

2018年7月6日 星期五

虛雲老和尚:世人都被這三個字忙死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離不了衣食住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飲食少了就飢渴,若無房子住,風雨一來無處躲避,所以這三個字一樣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餘五道亦是一樣,飛禽走獸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處,要羽毛為衣,也要飲食。

  衣食住三事本是苦事情,為佛弟子不要被它轉。佛初創教,要比丘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雖減輕了衣食住之累,但還是離不了它。現在時移世易,佛弟子也和世人一樣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不泡就沒有得食。春時不下種,秋到無苗豈有收?可見一粥一飯,來處不易,要花時間,費工夫,勞心力,才有收成。為佛弟子,豈可端然拱手,坐享其成。

  古人說:“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出家人不能和俗人一樣,光為這三個字忙,還要為道求出生死。因為要藉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但修道這件事,暫時不在,如同死人。古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道人行履,一切處、一切事,勿被境轉。

  修道如栽田,穀子變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飯。佛性如種子,眾生本性與佛無異,自心是佛,故曰佛性。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不要以為很遠,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裡,等它發芽變秧,這時間又怕焦芽敗種,錯過時光,就是說修行要學大乘,勿誤入小乘耽誤前途。

  插了秧以後要鋤草,等於修道要除習氣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纏十使,三毒十惡,一切無明煩惱都除淨,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果。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除貪嗔癡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禪和子的看法是,迷魂鬼子就是她。眼能如是不被色塵所轉,其餘五根都能不被塵轉,香不垂涎,臭不噁心,什麼眉毛長,牙齒短,張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

拾得大士傳的彌勒菩薩偈曰:“老拙穿袖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者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者消息,何愁道不了。”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這是一切處都修道,並不限於蒲團上才有道。若只有蒲團上的道,那就要應了四料簡的“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總免不了有時說好說歹的,打破此關,就無煩惱。說我好的生歡喜心,就被歡喜魔所惑,三個好,送到老;說我不好的,是我的善知識,他使我知過必改,斷惡行善。衣食住不離道,行住坐臥不離道,八萬細行,不出四威儀中。

  古人為道不虛棄光陰,睡覺以圓木作枕,怕睡久不醒,誤了辦道。不獨白日遇境隨緣要作得主,而且夜間睡覺也要作得主,睡如弓,要把身彎成弓一樣,右手作枕,左手作被,這就是吉祥臥。一睡醒就起來用功,不要滾過去滾過來,亂打妄想以至走精。妄想人人有,連念佛也是妄想,除妄想則要做到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這才腳踏實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此用功,久久自然純熟。忙碌中,是非中,動靜中,十字街頭,婊子房裡,都好參禪,不要只知忙於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邊為要。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學誠法師:強迫別人聽自己的,只會造成悲劇


 有一位母親,在家裡非常要強,家裡的大事小情都要聽她的,一旦得不到滿足,就以絕食、自殘等方式迫使家庭成員就範。時間久了,讓整個家庭非常痛苦,每一位親人都有揮之不去的驚悚記憶,親人之間的隔膜和仇恨也日益加深。

  這種心理模式在佛法中有很精確的定義,就是“我執”——凡是“ 我 ” 認為對的事情, 大家都要這樣認為;凡是“ 我 ” 決定的事情,別人就不能更改。就是凡事都要順著“我”的意思來,否則就不行。

  一個家庭中,每個人都有“我執”,程度輕重不同,角度不同。有的在這個地方很執著,有的在那個地方很執著;有的是對大事執著,有的是對小事執著。換句話說,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

  這樣,家庭生活不是享受生活,而是成了家庭成員之間“我執”的較量。這種較量會給他人和自己帶來非常大的痛苦,輕則導致夫妻感情失和、離異,孩子叛逆、教育失敗,親人反目等等,重則會釀成嚴重的家庭悲劇。

文中提到的那位母親,女兒小的時候還能聽她的,但是大了以後,在婚姻、事業以及信仰上有了自己的追求,便遭到母親的強烈反對,一定要女兒按照自己的意思來生活,按照自己的要求來抉擇。

  兩代人價值觀和對生活的認識有著很大的差距,這樣一來,衝突就非常激烈,幾近釀成人間慘劇。

  為了讓女兒就範,母親再次採取了一些極端方式,不吃飯、不睡覺,以自殺相威脅,等等。女兒雖然受過很好的教育,但是沒有處理這方面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又不想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非常痛苦。雙方相持不下,彼此之間還都是以愛對方為理由。

  而如果通過佛法的學習和修行,慢慢我們就會了解到,這種摻雜著“我執”的愛,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愛,至少不是純粹的愛。如果是愛的話,那就應該會讓人感到幸福。為什麼會讓人有這麼大痛苦呢?為什麼會愛到自己和他人都要窒息的地步呢?這就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有機會可以試驗一下,如果聽一聽別人的意見、別人的想法,按照別人的意思去做一些事情、做一些判斷,看看會發生什麼?很多問題是不是就會迎刃而解呢?

  只是,懂得道理不難,難的是放下自己的想法,去接受、理解、 傾聽、尊重別人,那一刻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力量來突破。只要有改變,一切就都還有機會。

2018年7月4日 星期三

星雲大師:別讓一句話毀了你的福報


世界上,愛語可以成就無量的好事、好因與好緣,“烏鴉嘴”的無禮之語,勢必毀掉自己的大好前途,人生的好姻善緣。

  修持佛法,即是要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能圓滿清淨。其中以口業的造作最是細微難防的惡業,稍不留心,綺語、毀謗、妄言漫天漫地,久不自覺,將成累生累世難以斷除的習氣。

  “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只言片語足以興國或亡國、殺人或救人,我們能不謹言慎語?

  星雲大師

  佛教故事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跟學生出遊,路旁有兩個人在吵架,一個罵道:“你沒有天理!”一個反駁道:“你沒有良心!”

  學生就對身旁的老師說:“您聽,他們在講道。”

  王陽明說:“不,他們在罵人。”

  用天理、良心要求自己是講道,要求別人就是罵人。與人相處,“講話”是一種深入實際的修行,語言的讚美是一種善行。是非常因講者、聽者、第三者無心的搬弄,而產生惡性循環。所以說,“謠言止於智者”,大家彼此聚在一起,不要為逞一時的口舌之快,破壞掉這難得的善緣。

  語言是溝通感情、傳達思想的工具,但不得體的言語或多餘的廢話,卻是導致是非煩惱的因由。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非常善於演說,以教人如何講話為職業。一天,有一位青年前來,請他教授演說技巧,為此大談演說如何重要。蘇格拉底等他說了半天以後,向他索取兩倍的學費,青年問為什麼。蘇格拉底說:“因為我除了要教你講話以外,還要教你如何閉嘴。”

  古人說:“一言折盡平生福。”說話謹慎實在是修身的關鍵。

  講話的目的,是為了能夠互相傳遞悅耳的愛語。但日常的談話中,很多措辭實在值得注意,比如:

  “是我讓他來的”為什麼不說“是我請他來的”;

  “你聽我的”為什麼不說“我們來溝通一下”;

  “你可別後悔”為什麼不說“你不再考慮考慮嗎”;

  “你要給我小心”為什麼不說“或許還是謹慎點好”……

  同樣的含義,為什麼不加點兒潤滑?否則不但聽起來不舒服,也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真是辜負中國文字之美。

  晉武帝司馬炎剛登上皇帝位的時候,要占卜推斷帝位能傳多少代,結果占得了個“一”。武帝很不高興,群臣也嚇得臉色發白,沒人敢出聲。這時,侍中裴楷上前進言說:“微臣聽說,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侯王得到一就能得到臣民的衷心擁戴。”短短的一席話,說得武帝轉憂為喜,群臣也對裴楷的善對由衷嘆服。

  可見任何一件事,都不是絕對的。掌握了講話的藝術,在恰當的時機就可以轉憂為喜,化腐朽為神奇。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MVI 1640南菁藝術學院賴明郎教授於七月四日至十五日國立台灣圖書館四樓雙和藝廊畫展,並接受中華新聞社採訪創作理念

星雲大師:有錢,就能贏得尊重嗎?


金錢可以買來豪華的屋子,卻買不到家庭的溫暖;金錢可以買來華麗的衣服,卻買不到健康的體魄;金錢可以買來美味的食物,卻買不到真心的尊重。金錢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以前,有個十分有錢的富翁,他富甲一方卻並不快樂,因為他得不到其他人的尊重,為此,富翁感覺苦惱不已,他每天都在想自己如何才能得到眾人的尊重和敬仰。

  有一天,富翁在街上散步,看到街邊有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他心想自己獲得別人尊重的機會來了,於是他便往乞丐的破碗中丟下一枚亮晶晶的金幣。他想,給了乞丐這麼多錢,那乞丐一定會對自己感激涕零的。誰知,那乞丐竟然連頭也沒抬,仍是忙著捉身上的蝨子。見此情景,富翁不由氣上心頭,大聲說道:“你眼睛瞎了嗎?沒看到我給你的是金幣嗎?”

  翻棺盜屍的人,在這世上有個稱呼,盜墓賊——

  我叫吳小二,十八歲的我卻不在高校,而是在一處無人知曉的地下古墓。

  我們一行人頂著礦燈帽,走在漆黑的地下甬道,周圍的風聲像是死人的哀嚎。

  儘管戴著看似結實的礦燈帽,但我還是覺得一股涼氣擦過我的頭皮,使我的頭皮發麻。

  看著長長的甬道,我不知道那甬道過後的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就這樣走著。

  老人常告訴我,這世上不會有走不到的盡頭,而我們的行話確實這世上不會有走不完的甬道。

  果然,我的面前出現了一堵牆,砌牆的石頭和周邊甬道的牆壁顏色明顯深了許多,就連我這剛剛入行的毛頭小子都知道,這牆是用來阻絕人的。

  這樣的設計在當時是防止盜墓賊進入的最好設計,可是現如今科技發達的世界裡,已經算不上什麼了。

漆黑的甬道多出了活人的聲音,我站在一邊看著其他人從包裡掏出零部件,在安裝一個我叫不上名字的儀器,據說這是專門找人設計的盜洞儀器,幾秒就可以做出一個洞。

  和我一行人中,有一個人好像很懂,一直是他安排人怎麼做。人多力量大,一個儀器沒幾分鐘就被安完,接著礦燈的燈光,我看清了那儀器的模樣。

  一個三腳架支撐著地面,上面放置著錶盤,錶盤表面是玻璃做的,裡刻都都是英文,我一個沒上學的人來說,就是天文。

  但還是看到那錶盤前有一個兵乓球大的孔,對準著那堵封墓牆,我很好奇沒有電沒有發動機,這東西是怎麼用的,就故意湊近去看。

  因為我之前站在一邊,圍觀只能站在後面,而圍觀的人個頭都比我高點,沒看清那人到底是怎麼操作的。

  只聽到了儀器咯咯顫抖,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對面的牆已經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炸開,一人高一人寬的洞口出現在我的眼前。

其他人見到洞口打開,都是急忙的收拾東西進洞,但卻沒把那儀器帶走,我身上沒有背什麼包,故意押尾走到了儀器邊,發現儀器已經冒起了煙,應該是報廢了。

  時間寶貴,沒容我仔細研究,就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讓我趕緊跟上,為了倪補時間的損失,我只好跑步跟上。

  穿過洞口時,我才發現原來這封墓牆還挺厚,估摸著得有成人手掌伸長那麼厚了。

  而封墓牆對面的世界,讓我感覺來錯了地方,竟然還是一條甬道,按照常理甬道穿過應該是到耳室了。怎麼還是甬道這個問題在隊伍里傳開,大家都是副疑云密布的樣子。

我在心裡罵了十幾遍當時設計墓的人,但我們之間還是有明白人,說著墓一定是個大肉墓,所謂的大肉墓在我們這裡就是這墓很好,能撈不少錢的意思。

  明白人又說一般墓造特殊的,就說明這墓主人地位顯赫,窮人家哪裡會造的出呢,除非是閒的蛋疼的。

  大家都認為明白人說的很有道理,都對這個墓充滿了嚮往,可我有種不祥的預感。

聽說是個大肉墓,誰都不想耽擱下來,繼續順著甬道走著,這次的甬道和直前的甬道有了很大區別,但看建築材料來說,銀白的石砌比之前的青石砌得好多了。

  看著整齊的排排銀石,隨著我們前進的步伐,上面竟然出現一些我看不懂的文字。

  其他人都像是沒看到一樣繼續走著,我也只好沒有仔細去看,反正也看不懂。

  這個甬道沒有比直前的甬道長,感覺沒走幾步就來到了盡頭,視野瞬時變大,一個巨大的房間出現在我們面前。

  房間的高打寬闊超出了我的想像,還是頭一次見到這麼大墓室,裡面只停了一個黑色棺槨,而周邊卻是遍地的金色冥器。

  除了我以外,其他人都瘋狂了,他們衝進墓室裡,手捧著成堆金色冥器,個個都是副掉入金錢窟樣子。

  身為盜墓賊的我竟然沒有被金錢所誘惑,這我都有些不認識自己了,環視著四周,最後我的目光落在了那中央的黑色棺槨。

  燈光晃的厲害,我不得不眨眼,眨眼的瞬間我好像看到了棺槨動了下。

  見到這一幕,我嚇得差點摔倒,但揉揉眼睛再看,那棺槨沒有一點動的跡象。

  心境寬的我拍著胸脯安慰自己看錯了,事實卻再次打擊了我,那棺槨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炸開,嚇得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邊的財物。

棺槨被打開,一個金色的棺材露出,大家都是互相看著,站在原地不敢動,這樣僵持了許久那棺材也沒有什麼動靜,這時有人出了口長氣,棺材蓋緩緩右扯,最後砸在地上。

  只見一道黑氣從裡面吐出,也不知道是誰大喊了一聲:“不好,這墓臟,有傢伙的都給我套出來!”

我的眼前卻突然黑了,只聽到其他人的慘叫聲,自己嚇得回頭就跑,對於我這種不愛運動的人來說,竟然一口氣竟然跑出了墓,上了我們之前從上面打得盜坑。

  外面的世界一片漆黑,應該是在夜間,周圍都是直直如天的古樹。

這樣瘋狂的逃跑,我累得坐在盜坑邊喘息著,一抹額頭都是冷汗,這時一隻沾滿鮮血的手從坑里面伸出,體力消耗完的我根本站不起來,只好接著兩手,蹭著地向後撤。

  坑里傳來一人哭啞的聲音:“別動那個墓——”說完,那隻血手迅速被什麼東西拉回了墓裡。

  我嚇得驚醒坐起,眼前的書桌衣櫃,我知道自己又做了那個噩夢,從小我就做著這個噩夢,自己每次都到那句別動那個墓時嚇醒。

  擦乾了額頭的冷汗,我埋怨著自己是做了什麼孽,好好的下墓幹嘛。

  “少爺,下來吃飯啦——”這時我家的老保姆喊我下樓。

  回了句馬上,我就整理洗漱,穿好衣服走出了自己的臥室。

  因為我的家族是在北方的大家族,所以住的是洋房別墅,也因為我的父母常年不在家出去應酬的關係,他們給我找了個老保姆照顧我起居。

乞丐聽到後仍是不看他一眼,答道:“給不給錢是你的事,你要是不高興拿回去就好了,又沒有人逼你,何必跑到我這裡亂嚷呢?打擾我休息。”

  富翁大怒,開始意氣用事起來,他又從口袋裡翻出錢來,丟了十個金幣在乞丐的碗中。他心想,乞丐這次一定會趴著向自己道謝了,畢竟自己給了他幾年的飯錢,他甚至從今以後都不用再行乞了。不料乞丐看了金幣一眼後對富翁仍是不理不睬。

富翁看到乞丐這個樣子,氣得幾乎要跳了起來:“你看清楚,我給你的可是十個金幣。你要明白,我是有錢人,你應該尊重我,難道你連道個謝都不會嗎?那你還當什麼乞丐。”

  乞丐懶洋洋地回答:“有錢是你的事,尊不尊重你是我的事,這是強求不來的。”

  富翁急了,連忙說:“那麼,我將我的財產一半都送給你,能不能請你尊重我呢?”

  乞丐翻著一雙白眼看他:“給我一半的財產,那我不是和你一樣有錢了嗎?為什麼要我尊重你,那時你要尊重我才對。”

  富翁更急急起來道:“好,那我將所有的財產都給你,這下你可願意尊重我了?”

乞丐聽後不禁哈哈大笑:“那時我是富翁你是乞丐,我為什麼要尊重你呢?我會像你現在所做的一樣,往你的碗里扔一個金幣,然後高傲地對你說,喏,尊重我一下!”

  富翁一時語塞,繼而有所悟。

  尊重從來都是相互的,我們給別人尊重,別人才會給我們尊重。不過很多人卻覺得,只需要有錢、有權就可以獲得尊重了,不需要尊重別人。這是不對的。

  有諺語說,那些讚美富戶的人,其實讚美的都是錢。確實,一個人如果僅僅因為富有而被人讚頌,那麼那些讚頌其實是跟他無關的。人們真正讚頌的是錢。尊重和讚美又有一些差別,讚美使用美好的語言進行評價,而尊重則是發自內心的。一個僅僅有錢的人,想要靠錢來獲得發自內心的尊重,顯然不現實。

  尊重對應的是品格和德行,如果這兩方面做好了,自然是一個受尊重的人。若這些做不好,而僅僅想要靠外在贏得尊重,自然是難以如願的。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不求奢他利人,但得戒心警己並要放下與執著


1、放下與執著

  聖人終日對境,終日無境可對,所以人家一了就了了。我們俗子也是終日對境,可我們呢,我們是終日對境、終日境境相續、終日心心相續、終日念念相續,所以就生生世世輪迴相續。俺就想啦:我們與聖人都在一世和光同塵,他聖人何以無境可對呢?哦,對了,“無境可對”那就叫放下;我們去巴肝巴肺的“境境相續、心心相續”叫什麼?就叫執著。是故,對境時當放下,有無時皆莫執著!

  2、錢與德

  當學別人養德,莫學別人存錢。為什麼?錢是從德而生來故——

  3、煩惱

  當羨慕人學佛,莫羨慕人位高。為什麼?位高人來自於對三寶的恭敬故——

  4、享福

  當讚歎人集福,莫讚歎人享福。為什麼?今日有福享必是過去修集所致故——

  5、養身與養心

  五穀雜糧養身,佛法義理養心。將身隨世、隨事、隨時、隨無常的變遷而去,會終歸塵土的;用心隨佛、隨法、隨緣、隨十善業跡而住,會終成圓覺的!

  6、念佛

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當願眾生,能於生命中提早覺悟、入道修行;念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當願眾生,無病無痛、無災無難、永樂安康;念南無阿彌陀佛,當願眾生,離苦得樂,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7、煩惱

煩惱有一喜,就喜歡我們那顆貪欲之心;煩惱也有一怕,就怕我們少欲知足!當年有位大德師父,為一家窮苦的牧民助念,師見亡魂已經升天,便辭別施主要走,施主感恩送師父一匹馬,師父說:我不要。施主說:為什麼?師父說:有一匹馬就有一匹馬的煩惱。說著話,那師父像一朵白雲已飄向了遠方——

  8、持戒念佛

  持戒念佛,常修梵行。茹素念佛,人天禮敬。南無阿彌陀佛——寶池定開蓮華朵朵!

  9、煩惱

煩惱有一喜,就喜歡我們那顆貪欲之心;煩惱也有一怕,就怕我們少欲知足!當年有位大德師父,為一家窮苦的牧民助念,師見亡魂已經升天,便辭別施主要走,施主感恩送師父一匹馬,師父說:我不要。施主說:為什麼?師父說:有一匹馬就有一匹馬的煩惱。說著話,那師父像一朵白雲已飄向了遠方——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夢參老和尚:果中有因,因中又有果,因果循環不停


有的人老了才得死,有的不老就死了,現在二十幾歲死的人多了,沒經過老。有時候他八苦交加,我說:“你可能斷老苦。”他說:“為什麼?”我說:“你可能早死。”他說:“為什麼呢?”我說:“你做的事太絕了。”人做的事情太絕了,死得就快,他自己把壽命減短了。有沒有這樣的人? 咱們這裡很多啊,不過你們不敢說。那麼對著自己親友,可以跟他說:“多做好事,才不會縮短你的壽命。”

車禍好像沒什麼因果,哪會沒因果呢! 為什麼人家不出車禍,你就出了? 為什麼人家在那個時候就過得去,那麼一剎那間你就過不去? 說炸彈沒眼睛,我說炸彈有眼睛,好多人被炸彈摔出去很遠,他就不死。有一個人不是被炸彈炸死的,他自己從床上滾下來就摔死了。當時炸彈把他摔出很遠去,好幾百步外,從空中摔下來,他不死啊;反而在床上夢顛滾了下來,就摔死了。他睡在床外頭,他妻子睡在床裡頭,這一翻身摔了下來,就死了。生死好像也不是跟環境有什麼關係,這也是不可思議,什麼不可思議呢? 業果不可思議。

這十二因緣念起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死。這十二因緣,因什麼? 緣什麼?因著無明欲色,緣著父母。欲界一有,生了色、聲、香、味、觸,都是你所緣的境界,這就是因緣。這個因緣咱們講了兩種,一個現在的因、未來的果,一個過去的因、現在的果,叫做果中有因,因中又有果,因果循環不停。

  咱們做一件事,這個是因,這個因一定要結果;如果是好事,結的是好果,現在結、未來結,永遠是要結的。有沒有有因無果的呢? 也有。這個有因無果的情況很多,像在過去造了很多的業,一定要結果受苦啊,但是我不孵育它,不給它生長的水土​​條件,果就結不成了,它就死了。我過去造很多的業,我要受苦還報的,我現在不培育它了,另外有一個好因,我培育那個生極樂世界的因;你那做惡的惡果惡因,是你們孵育它,它愈來愈大,惑愈造愈大,受報才會愈大;如果我斷了惑,不造業了,於等那個果淹死了,我也就不會還報。

  有因無果,就舉這麼個例子,如果我種下一個,不一定種下去都會成長,要是碰到天干、水土不服、人工不到,就不結果了。糧食打不成,沒果啊,種是種了。有因無果是這麼解釋。

  一般而言,有因一定有果。像我們這個業,很不容易斷的,天天在孵育它,天天在貪嘛,以前在貪,現在又在貪,未來又要貪,永遠在貪,永遠孵育它,當然是有啊。你永遠在愛呀,人家講愛情比生命還高啊,“生命雖可貴,愛情價更高!”那就去愛吧,愛完了就把生命給搭上了,那就愛不到了,但是可給他造業了,他未來的一生就受了,這是十二因緣法。苦、集、滅、道,叫做四聖諦。苦、集是世間的生死法,集是因,苦是果。

  因為你起了很多惑,造了很多的業,招記來的自然要受苦,苦就是果了。誰受苦呢? 身、心。身哪,有些人受罪代價關監牢,因為這是個身業,說身是苦。你家裡就是一個牢,“家”字跟“牢”字兩字都是寶字蓋,都是扛起的,把你扛到裡頭,信嗎? “牢”是個牛,“家”是個豬,牛跟豬都差不多,研究過嗎? 想一想,牛跟豬差好多,牛給人家勞累一生,最後老了,人家賣了,而且挨一刀去;豬呢,就便宜了,它倒在豬圈裡光睡覺,然後就挨一刀。

  這些苦果是怎麼來的? 就是過去招感、招記來的。這個記就是世間的因,這個苦就是你這個身心所受、所愁的苦果。這裡有很多的敵惱逼迫你,想不做都不行。不想造業,誰想做壞事?但是逼迫你非造業不可。你問那個殺豬宰羊的,我跟他們談過很多話,都懂得因果啊,我說:“你懂得因果,為什麼還殺呢?”他說:“師父啊!沒辦法呀,不然我活不下去,我家裡頭…。”明知道是業,還非造不可,這就是逼迫苦,自己不願意做。

  你看,哪個婦女願意當妓女,她被逼迫的,她沒辦法,落到那個地方。這就是愁於身心所屬的是因,償還啊,身心償還你所招感的,你自己做的,你還債嘛。但這無量劫來的債,還得完嗎? 還不完啊。今生好一點,若生活過得愉快一點,家庭也幸福一點,來生又變成什麼樣子? 又隨哪個因去轉了? 無量的因哪! 知道這種道理了,趕快斷,斷什麼呢? 別造因就不受果,現在先斷因。菩薩是畏因,咱們眾生是畏果。菩薩不敢造一點壞事,一起念馬上就止住,覺知前念起,只須後念不起,不讓它相續。眾生不然,眾生就是相續,眾生他是非得發這身口七支,他在貪裡頭,他說:“我沒做啊,我心裡想啊,我不敢去做啊。”不敢去造業那也是止了,這是世間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