觚,古時為酒器.明清時期各種質地的觚形器,均用作插花、陳設或者供器.造型多為侈口外撇,腹微鼓,腹徑小於口徑,脛直底微豐,長度與上頸相 若,仿古銅觚式樣.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喜愛和熱衷於插花藝術的文人,把插花稱為「案頭清供」,置於案頭,正符合古人熱愛之氣氛,令人若得於己,可追古之意 趣,廉潔自身.
白玉花觚,清乾隆時器,高27.2釐米,徑14釐米.菱花口,菱花底,呈花瓣式.玉質白潤,冰肌玉骨,掏膛底,打磨精緻,玉理精堅,薄翼清盈. 匠人才思泉湧,琢作瓜棱式,線條平直圓滑、刻畫準確、規整,無論凸線或凹線,均平直無波.絃線弧度勻稱,無論是器物的平面還是凸起的弧面,都非常平滑.作 品裝飾手法簡單明快,卻推陳出新,看似輕易,卻工藝複雜,作品融匠師之心血.不光是創意奇特,而且是一種藝術的契合,借觚之形,造己之勢,此器簡約而不 俗,在技法上,簡練中顯現典雅清麗之韻,渾樸中又見精妙之筆,堪稱天承之作,陳於廳堂,為文人之夢寐,古人之所求也.「紅白蓮花共玉瓶,紅蓮韻絕白蓮清. 空齋不是無秋暑,暑被香銷斷不生」.攜楊萬里之詩韻味再觀花觚,讓我們體味古人插花之享受,更具遐思與往.
中國的插花源於六朝時期.南唐後主文采風流,每到春天,便將宮中的梁棟窗壁、柱拱階砌,都密佈插花作品,自稱「錦洞天」.中國古人對插花可謂情 有獨鍾,這也是文人雅俗的體現,宋朝蘇軾《習題菊花》詩中有云:「春初種菊助蔬,秋晚開花插滿壺.」詠插花並不獨現於古詩,畫中亦有為伴,如明代弘治戊午 年,北京金臺岳家刊印的《明刊西廂記全圖》書裡,亦有許多插花圖案.明代袁宏道十分酷愛插花藝術,他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的插花經驗,寫成專著《瓶 史》一書,更是中國也是世界插花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獻.清代時,不光文人逸士喜愛插花,上至皇室貴胄也獨愛於此,插花可養性、可怡情.
細觀玉觚,琢製精細有度,造型奇特,構思新妙,可實用,亦可陳設.整器採用浮雕技法,點、線、面巧妙結合,使玉作氣質沉穩,尊貴典雅,定格成美麗的永恆.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