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尼松義 湖北 李笙清
香熏亦稱香爐、熏籠,是一種用於熏香的生活器具.古代較早時候的香熏均為陶瓷燒製,或斂口扁圓腹,或呈球形,或有提梁,或有雙耳,或有足,大小 不一林林總總,器壁上一般都鏤有多處圓孔,用來散髮香氣.日前,在武漢博物館正在舉辦的「御窯遺珍——景德鎮官窯博物館元、明官窯出土瓷器展」上,筆者見 到一個明代成化年間的素三彩鴨形香熏,看上去憨態可掬,十分可愛.
這件明成化素三彩鴨形香熏1987年出土於景德鎮市珠山東北側明清官窯遺址成化地層,模製,高25.3釐米,分上下兩截,上半截為蓋子,下半截 用於盛裝香料,與子母口相合.鴨頸中空與口相通,鴨腹橢圓,腹部合縫處有6個巧妙的隱孔,這樣可以讓空氣從隱孔進入鴨腹,與張開的鴨嘴對流,當熏香點燃置 於鴨腹內,煙氣便會從鴨嘴自然散發而出,瀰漫開來.鴨足與中空的方形底座相連,底座四壁開光鏤空,撇足,底部有青花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方形款.
官窯燒製的產品專門供朝廷御用.明代在江西景德鎮設置窯廠,專門為皇家生產御用瓷器.據文獻記載,官窯燒製100件相同的瓷器,一般只有4件是 貢品,為了防止落選的御瓷流入民間,其餘的96件以及即使只有微瑕的次品都必須全部打碎,並就地掩埋.這件明代鴨形香熏周身有多處裂紋,就是工作人員從大 量出土瓷器碎片中細緻篩查、精心粘接而成的產物.
明早中期政局穩定,國富民強,香熏的製作和使用也進入繁盛時期,皇宮內的大殿、書房、內寢都配置有巨大熏爐.香熏形制多樣,鴨形香熏從西漢起就已流行,至宋代到達頂峰,目前傳世的宋代銅鴨熏、影青釉瓷鴨熏都是其中的精品.
這件距今已有500餘年的鴨熏體形優美完整,造型寫實生動,胎薄體輕,極富觀賞性.只見一隻活潑可愛的鴨子曲項昂首向天,豐腹粗頸,尾巴上翹, 斂翅立足,身姿挺立,張嘴吐舌似在「嘎嘎」鳴叫,神態粗壯穩健、俏皮可愛、栩栩如生.據古書記載:「黑白等地而繪綠黃紫三色花者謂之素三彩.」雖以黃、 綠、紫三色為主,也不僅僅限於此三色,「……有實四五彩而亦稱素三彩者」,製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以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低溫燒成,以明 代成化瓷器為早,製品多見於鴨形香熏和鴛鴦足枕頭.
此鴨熏的器底與鴨頸內腹施白釉,鴨首、腹部、尾部施墨綠色低溫鉛釉,鴨嘴、足、鴨蹼施黃色鉛釉,頸、腹內刷黃釉,腳趾、背上羽毛及雙翅錐刻處填孔雀綠釉.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